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编号】ZSWD2023A0021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法律体制建设到科研制度改革;从事业性拨款到实行资金核算;从研发费用到人材队伍建设,从科技事业单位转制到科技型企业公司,从科研单位科技证书到注册科技公司营业执照等,从要纵向项目到向市场承接横向项目,所有一切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进行。
本文采用编年制方法,以时间顺序节点,展现各个时期科技大事记。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一个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
表面上是开国元帅担纲,实际上是最高层直接谋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很快,国家技术委员会也成立了,当时主要是追赶,特别是两弹一星工程,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大干快上。
所以,科学规划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就合并了,这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5年9月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当英国化学家桑格1955年完成了胰岛素的全部测序工作,并于195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科学技术史(复习)

科学技术史(复习)1.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和创造文字是古代技术发端的三项标志性成就。
2.古巴比伦人按加进制把圆分为360度,一度分为60分,一分分为60秒。
3.古埃及人创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
4.现今通用的10进制位计数法是古印度人发明的。
5.我国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
6.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出现在唐代。
7.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秦朝。
8.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一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9.《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著作,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
10.马克思把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11.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2.古代原子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13.古希腊最著名的数学家是欧几里德,他所著的《几何原本》一书代表了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
14.阿基米德被英国科学家丹皮尔称为“古代世界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他发现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是古代力学中两条最伟大的定律。
15.古罗马科学家托勒密所著的《天文学大成》一书把古代的地心思想发展为系统的地心说理论。
16.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了著名的《天体运动轮》一书,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开始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运动。
17.伽利略在力学上的三个重要发现是:钟摆运动,自由落体定律和运动叠加原理。
18.1666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出版的《怀疑的化学家》,首先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19.1632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用充分的证据阐述了哥白尼的学说。
20.1777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燃烧理论》一文,论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科技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展示了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
一、古代科技创新与发展在古代中国,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青铜制作工艺,在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随后,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犁、耒等农具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传统医学方面,我国古代医学家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和技术,对世界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的问世,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在药物应用、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方面的创新,也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对科技创新最为重视的时期之一。
李时中的制表术、鲁班的木工技术、苏颂的井田制度等,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使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成为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明代是中国航海事业的全盛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郑和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为中国在航海事业上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这一时期,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木质船舰“宝船”,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篇章。
三、现代科技创新与发展随着近代科学的革命,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科技界先后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有为、梁启超等科学家的科学思想,为中国现代科技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建立,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机构保障。
在航天航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突破。
如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超级计算机的研发等,赋予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全球声誉。
科学技术史的相关论述题总结

科学技术史论述题总结论述题一、三次伟大的技术革命追溯历史,可以看到技术对每一时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面貌都带来巨大影响。
技术给人类提供技能和方法,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阶段——技术革命,不仅会直接导致生产力革命,还会带来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近代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尤以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三次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巨大。
(一)? 蒸汽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同时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
蒸汽技术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继而扩展到其他轻工业、重工业等各行业。
蒸汽技术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
而它更为深远的意义是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1)蒸汽技术革命的特点(1)蒸汽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蒸汽技术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必然和思想方法上的酝酿过程。
蒸汽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深刻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7世纪中叶,一方面,真空和大气压力的实验证明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基础,如何获得真空,利用大气压力获得机械动力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而蒸汽冷凝能制造真空,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
我们在前面说到,纽可门和瓦特都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发现和解决实际中的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了从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
卡诺通过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蒸汽机效率,而促使一门新学科——热力学的诞生。
不仅如此,蒸汽技术还促进了气体力学的发展。
(2)蒸汽技术是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产物一项技术发明只有被应用于生产实际,提高现实生产力,它才具有价值。
动力机械的革命,使蒸汽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
在这一过程中,蒸汽技术始终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近代中国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年的中国。
这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微弱到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到了今日,它正在发展壮大。
它的发展反映了旧中国和新中国在不同的年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军事上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也是自身变革的过程。
从我国古代历史看,我们的先人曾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起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还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处于世界上领先的地位。
在历史上中国首先采用铁犁播种;在天文上最先测到超新星的爆炸和太阳黑子;在数学上比西方早1200年计算出精度达到七位的圆周率,并用很简单又便于记忆的分数355/113表示之;在地震学上东汉的张衡发明、制作出浑天仪,测报地震发生的方位和烈度;在工业上最早炼出钢,制成精美的瓷器,因此英文称瓷器为china;在土木工程方面最早建成大跨度的石拱桥(赵州石拱桥)和悬索桥;在水利工程方面,李冰父子在长江的支流岷江的灌县兴修水利,建成了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使百万亩的农田至今还受益。
这在世界水利史也是少见的。
中国的医药学,包括蒙医和藏医,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疗效是好的,有它的独到之处。
总之,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
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即明朝中业,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开始了工业革命。
中国则仍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在生产上乃至科学技术上日渐落后于欧美。
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已在萌芽。
例如,在明朝中叶研究农学天文学的徐光启较早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研究西方科学: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
另一位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于明末1622年来中国参与修订历法,对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科学起了启蒙作用。
到了清朝鼎盛时期(雍正乾隆时期),这些自西方引进的科学技术并未得到重视和传播。
中国科技发展史及现代重大科技工程

科学五千年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技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1、前秦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2、一二千年以前则先后完成了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这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术”及“招差术”、天文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和《授时历》、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乐律学家朱载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17世纪初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技术专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中西方在科学上各有长短,东汉宦官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医圣”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等创造发明突出。
尤其是秦王陵兵马俑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精湛水平。
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和西方的科技各有特点。
数学方面,中国形成了由《九章算术》奠基、以实用为特征的算法化体系;西方则形成了由《几何原本》奠基、以抽象空间形体关系的推导为中心的纯逻辑体系。
天文方面,中国形成了精细观测、天文历法、比附人事的传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约3到6世纪),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这比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算出这个数值要早1100多年。
这时期我国的地学(《水经注》)、农学(《齐民要术》)、医术、冶炼(灌钢)和机械技术都超过了西方。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吗?如果你看过《寻秦记》等历史穿越剧,你就应该对古代生活情况有所了解,那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更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还有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高科技产品。
那么现在的生活是如何来的呢,我们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的经历了那些阶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科学技术简史一般过程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可以把中国科学技术史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国科技、近现代中国科技、新中国科技。
1、古代中国科技鸦片战争之前,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有着辉煌的成就。
古代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佐证。
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四项技术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
中国很早就有了地球仪,古代观象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也就是说古代天文科技一直优于西方国家。
我们还有最早监测地震的浑天仪等先进的设备。
所有这些都曾经让我们值得自豪。
2、近现代中国科技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章绪论问:在学习历史时,我了解的最重要的事件是哪个?试评述之。
答: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1.从世界范围讲,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是亚洲的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削弱日军在欧洲战场的势力,协助欧洲战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对中国自己而言,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3.此外,也极大鼓舞了其他为独立国家,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
第二章中华远古先民的业绩问:想想,中国科学起源于何时、何地?试论证之。
再举一两个例子,以远古传说中的科技来论述。
答:中国科学起源于旧石器时期,安徽繁昌遗址一带。
因为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石器,发明石器用于日常的捕猎,生火等。
逐渐就出现了科学。
旧石器时代初期,对石器修整使用的是石锤,边缘不整齐。
到晚期,修理技术有所提高,创造了压制法。
这是用骨、角和硬木修整石器。
根据石器的形状和用途可分为锤状器、平圆状器、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
这些都说明了从旧石器石器开始就逐渐出现了中国的科学。
第三章科技知识的积累问:《诗经》将作物害虫分成哪四类?答:将害虫分为螟、螣、蟊、贼四类第五章华夏国力大发展时期问:我国的勾股定理是怎样发现的?赵爽又是怎样加以证明了?答: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
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
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
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
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
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
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
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
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
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
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
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
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
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
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
因此,对科技史分期时,选取的重大事件应是直接影响科技体制方面的重大事件。
严格地说,相对于科技成果的产生、环境有内环境、外环境之分。
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环境属外环境或大环境,科技政策、投入、体制、国际交流等属于内环境或小环境。
后者直接决定科技的发展;前者间接影响科技的发展,并一般通过后者起作用。
所以,内、外环境方面的重大事件,作为科技史的划时代事件,选取时,可以同时并用。
(二)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也即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在时间跨度上,叙述的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百年。
首先是政治上极为动荡。
从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再到国民政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即使后半叶,政治上的动荡也依然存在。
其次,经济上基本处于贫穷状态,多无进展。
经济落后的巨大惯性,经济发展的非良性环境,使经济体制的变动成为频繁之事。
这种变动,由于科技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使得科技的发展受到很大波动。
第三是思想上,不同体系之间激烈碰撞。
这一方面是传统与新思想之间、另方面是中学与西学之间,以至于外来思想之间碰撞激烈,致使主导思想的确立如履薄冰,表现在不同时段,情况迥异。
这些不稳定的外环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内环境。
民众的科技意识在整体不强之时,还显出时涨时落,或此起彼落。
科技体制时而趋良性循环,时而是不利科技发展。
科技政策也飘忽不定,由此,科技人员的整体积极性不能不受此波动;和国际间的科技往来,未能形成合理水平上的持续行为,在完全封闭和不设国门之间摇摆;科技投入一直很低,但在不同科技领域却表现出极大反差。
科技组织和机构,有时数量少,并形同虚设,有时相对繁荣、有效。
内、外环境的交错,直接影响到了科技成果的产出。
成果数量上,多寡相差很大,又如30年代与第二个十年;成果水平上,高低十分不同,又如50、60年代的大科学成果与20、30年代。
上述构成了外环境——内环境——科技成果这三个层次的分期标准体系。
然而这三个方面既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又是在不同时段有主有次的。
在不同层次的密切联系中,考虑到主导事件的重要作用,20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可选取如下事件作为分期依据,相应,分为八个时期。
从20世纪的钟声敲响到1914年,是本世纪科技发展的第一个时期,〔1)科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运动的承前滞后性,故应向前追溯。
这一时期,决定科技发展的重要事件是对西方科技的引进。
中国引进西学,开始于17世纪。
但是最初的引进是生搬硬套似的引进;引进的东西是古代与近代、科学与糟粕并存;而且引进后的科技游离地存在着,未能融进中国己有的科技。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经戊戌变法,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其间的引进一反以往的状态: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先进科学技术,立足子和中国的传统融合。
在完成先技术,再技术基础,后基础理论的过程中,部分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中国的传统科技受到了冲击和改造,是西方近代科技重要成果进入国门,进入教材的结果。
这标志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
所以,世纪初的十余年,再溯至洋务运动,总体上为第一个时期,以从技术到科学的真正引进为重大事件,结果是诞生了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
经过1914年的准备和酝酿,1915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社。
从这时直到1927 年为第二个时期。
从西方近代科学的一般情况看,学会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延仲的组织基础,也是近代科技的基本象征。
在中国,上一世纪7—80年代就有不少维新人士倡导过学会。
科技方面,据查,1907年成立了中国药学会,1909年又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和护理学会,但这还只是一般的号召和最初的模仿, 而且己有的三个学会制度上并不健全,活动也不经常,介入的人数也极少,因而影响不大。
中国科学社则不一样,仿英国皇家学会建立,它不仅建制全、会员多、范围广、有刊物,而且从一成立起,就不受政府的操纵,立志于宣扬科技的功能,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可贵的科技人才,其功绩正如1930年青岛年会上蔡元培所总结的“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2〕其影响是巨大的。
“五四运动”的肇始,不能说与科学社的活动、《科学》的刊行无关;此后到1927年全国性学会新成立近10个,〔3〕科学社团的广泛兴起,科学社就起了表率作用;由于每年的年会、会刊的大力宣传,国民的科技意识正在增强;尤其近代科技成果得到了有力的传播。
所以,1915年至1927年是第二个时期,以中国科学社的成立与活动为标志,其结果是中国近代科学的传播。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
这可以认为是开中国全国统一研究机构之先河。
此前,学会己达成熟地步,但这毕竟属于一般的学术团体;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尽管设立局、所甚多,但多限于附属于生产的应用性研制;也引进传播了西方技术和科学,但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几近于零;虽然有人曾萌生过设立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设想,(4 )但毕竟迟迟未成为现实。
“中研院”成立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带动了大批科研院所的问世;聚集、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产出了较丰硕的、即使后来看来也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推进了高校科技教育。
如果说20、30年代交替之际是科研院所成立的活跃时期,那么,30 年代,尤其前8年是科学研究的活跃时期。
抗战开始后,直到1949年,尽管战乱的干扰和破坏,仍有少数研究院所诞生,研究气氛仍浓,并不时有成果产出,“中研院”的影响仍然存在。
可见,1928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中研院”的成立和活动是重大事件,其结果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在研究中获得了很大发展。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本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非科技事件,但对1949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重大的、纯粹的科技事件。
〔5〕首先是科技体制的结构性、权力性变化。
中科院最初是一级权力机构,后来虽有变化,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科委,使全国五路科技大军都置于其统辖之下,形成了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集中统一的科技体制。
其次是科技政策尤其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
以往知识分子有“自由民”之嫌,很难归于任何其他政治板块。
1949年后,随着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的确立,知识分子成为完全的“依附”者。
这无疑是科技力量、科技思想、科技战略的高度集中。
其三是科技发展楷模的根本变化。
本世纪开始以来,一直是以欧美模式为样板。
1953年以后,这一模式遭到完全否定,为苏联模式所取代。
应该说,这一变化是综合性的变化,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其四是科技发展战略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为科技为什么服务的问题。
本来,世纪上半叶,科技的政治功能,尤其军事功能就得到体现,而1949年后,这一功能受到了更高度的注视并达强化的地步。
这表明从1949年起,直到1966年属第四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这一时期的划时代事件,其结果是科技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产出了一批大科技成果,奠定了现代科技的必要基础。
一般认为,“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前17年的延伸,是前有极左路线和政策发展的顶峰时期。
可是从科学技术情况看,其发展一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干扰甚至破坏,教学、研究秩序呈现出空前的有计划的动乱动态,另一方面核试验、空间技术、计算机、生物技术等(6 )大科学或非民用科技成果得以产生和发展。
这表明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以“文化革命”的发生和持续为特征,其结果是科学技术在整体上受到摧残的同时,某些方面得到了畸型发展。
从1977年开始,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主要是外环境)在经历了“文化革命”这一谷底之后。
开始缓慢回升,始发性事件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由此拉开了十年改革的序幕。
(7〕改革的中心是理顺科技体制,完善科技运行机制,目的旨在促进科技的全面发展和科技长入经济。
在实际推进中,科技成果的产出呈现如下特点:成果数整体上逐渐上升,1986年达到高峰;各学科发展比较均衡,无17年中一花独秀的现象;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也提出来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成果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