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目录

《中国科学技术史》总目*第一卷导论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4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6年*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物理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罗宾逊(K. G. Robinson)部分特别贡献;1962年第二分册机械工程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65年第三分册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协作;1971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钱存训著;1985年第二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74年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 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协作;1976年第四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席文部分贡献;1978年第五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内丹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83年第六分册军事技术: 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叶山(Robin D.S. Yates)著,石施道(K. Gawlikowski)、麦克尤恩(E. McEwen)和王铃协作;1995年第七分册火药的史诗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作;1987年第八分册军事技术: 射击武器和骑兵第九分册纺织技术: 纺纱库恩(Dieter Kuhn)著;1987年第十分册纺织技术: 织布和织机第十一分册非铁金属冶炼术第十二分册冶铁和采矿第十三分册采矿Peter J. Golas著;1999年第十四分册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植物学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1986年第二分册农业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1988年第三分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丹尼尔斯(C. A. Daniels)和孟席斯(N. K. Menzies)著;1996年第四分册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第五分册动物学第六分册营养学和发酵技术第七至十分册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和药学*第七卷社会背景第一分册初步的思考第二分册经济结构第三分册语言与逻辑(现已调整为第一分册)哈布斯迈耶(C. Harbsmeier)著;1998年第四分册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总的结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 考研《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史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重要人物和重大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理解物质科学(Phys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科学与社会关系三方面的内容、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以及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特点;懂得重要科学概念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当今科学教科书中对应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科学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试卷结构包括“术语解释”(30分)、“问题简答”(60分)、“论述”(6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1.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了解(1)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看待自然的方式;(2)阿基米德的数学和机械成就、托勒密的宇宙模型、盖伦医学;(3)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特点;2.15至17世纪的物理科学理解(4)哥白尼-弟谷-开普勒天文学革命的内容,以及他们对于前人科学思想的继承和突破;(5)伽利略科学方法的特点、发现运动定律过程中对前人思想的扬弃、借助望远镜做出的发现、受教会审判的情况;(6)牛顿时代的科学背景、牛顿关于运动定律和光的研究。
3.15至17世纪的生命科学理解(7)维萨留斯解剖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科学意义;(8)帕拉塞尔苏斯的医学、炼金术和化学理论,哈维心血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科学意义;(9)格斯纳的动物记载和雷的物种观念的科学意义。
4.15至17世纪的科学与社会掌握(10)赫尔蒙特、波义耳、牛顿相信神秘力量的事实,以及17世纪科学与迷信之间的复杂关系;5.18世纪的物理科学理解(11)哈雷关于南半球恒星和哈雷彗星的研究,莱特、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以及赫歇尔兄妹的天文学发现;(12)斯蒂诺的化石形成学说、布丰关于地球形成和演变的假说、魏尔纳水成论、赫顿的火成论、居维叶的灾变论及其科学根据;(13)斯塔尔燃素说、布莱克的“固定空气”、卡文迪什分解水、舍勒和普里斯特利制备氧、拉瓦锡推翻燃素说的过程;6.18世纪的生命科学理解(14)林奈的北极探险和生物分类系统及其科学意义,布丰关于生命演变的内在模式及其科学意义,拉马克和居维叶关于物种变与不变的争论内容及其科学背景和科学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经典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经典⽂集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明之⼀,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对世界科学技术进步产⽣了深远的影响。
本⽂将简要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和重要贡献,以便读者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传统与现代。
⼀、古代科技经典1.《周髀算经》《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的天⽂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该书主要讲述了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并在数学⽅⾯系统地总结了“勾股圆⽅图”,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和天⽂学的基础。
2.《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部数学专著,约成书于公元⼀世纪左右。
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果,共分九章,包括⽅⽥、粟⽶、⽅程、均输等篇章,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3.《⻬⺠要术》《⻬⺠要术》是北朝时期的⼀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作者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产经验,对农、林、牧、副、渔等⽣产过程进⾏了全⾯阐述,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近现代科技发展1.现代物理学中国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20年代,吴有训、赵忠尧等物理学家在量⼦⼒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杨振宁和李政道则在1957年因弱相互作⽤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尔物理学奖。
此外,中国物理学家在凝聚态物理学、光学等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现代化学中国现代化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化学家徐光宪是国际量⼦分⼦化学键理论发展的重要⼈物之⼀,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量⼦化学、化学反应动⼒学和计算化学等⽅⾯。
同时,中国化学家在稀⼟元素分离、催化剂表征等领域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3.现代⽣物学与医学中国现代⽣物学与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著名科学家童第周、朱光亚等⼈在细胞⽣物学和遗传学⽅⾯做出了卓越贡献;⽽病毒学家汤⻜凡则是世界公认的病毒学权威之⼀。
此外,中国科学家在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四)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上):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3学时 )
一、内容
1.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的发展过程。
2.丹鼎派炼丹术的出现与发展壮大。
3.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与发展。
4.中国炼丹术从唐朝的鼎盛时期走向宋朝的衰退。
5.明代金丹术的回光返照。
人
物理化学
(教研组)
郭景康(签名)
2000 年10 月 18 日
系
审核
意见
化学系
(系)
吕敬慈(签名)
2001 年 07 月 06 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4.古代的醋与酱、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的酿造工艺。
5.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有关古代酿造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2.掌握各类曲药的种类、特色和制作工艺。
3.理解各种曲药在酿造工艺中发挥发酵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
4.掌握古代酿造原汁酒、蒸馏酒、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的方法及其来源。
5.了解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2.理解制造“还丹”与“金液”的化学本质;掌握中国炼丹术中的汞化学、铅化学和砷化学的反应机理以及它们的药用机理;掌握黄白术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铜砷合金、铜锌合金、汞齐药银、铅锡合金、彩色金、丹砂金的化学本质。
3.了解中国发明火药的时期和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的历史渊源;了解中国将火药用于军事目的的历史;掌握中国历代火药中化学成分的变迁和不同成分火药爆炸时的化学反应;了解明代火药概况;掌握中国明代的火药理论。
3.了解收集考古资料的方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考研大纲中国科学技术史014-83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 、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34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考察学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基本概念、术语的理解、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重大科学技术史实了解、理解分析能力。
考试目标的能力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较低要求——了解;一般要求——理解;较高要求——掌握。
要求命题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题型所占比例大致是:“理解”占30%,“掌握”占70%;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一、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考试内容:中国从远古直到奴隶社会时期的原始工艺技术。
考试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2.了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原始工艺技术。
二、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考试内容:夏、商、西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
考试要求:1.记住此时期的农业、天文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2.掌握此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3.了解手工业技术成就。
三、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考试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型水利工程及冶铁技术。
考试要求:1.记住此时期的农业、天文学、医学、地学、物理学有关著作名称;2.掌握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3.分析《墨经》和《考工记》中的科学技术知识。
四、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考试内容: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天文学、医学、地学,以及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发展。
考试要求:1.记住与此时期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及地学有关著作名称;2.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天文学体系形成、医药学体系充实提高,以及重要水利工程、造纸术产生;3.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地位与科技交流作用。
五、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充实和提高考试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科学技术。
考试要求:1.记住此时期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2.了解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3.分析贾思勰与农学著作《齐民要术》,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注》;六、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考试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等领域科学技术。
推荐给中学生的五本科学与技术史类书籍

推荐给中学生的五本科学与技术史类书籍科学与技术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它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科技变革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中学生推荐五本科学与技术史类书籍,这些书籍既有趣又富有启发性,可以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领域并培养科学思维。
一、《科学与发现》《科学与发现》是一本综合性的科技史读物,该书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发展。
它以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了一些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发现和突破。
这本书适合初学者阅读,能够激发中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
二、《科学与技术史导读》《科学与技术史导读》是一本系统地介绍科学与技术史的著作。
它将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从多个维度解读科学与技术的演进。
该书适合对科学与技术历史感兴趣的中学生阅读,并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
三、《科学史探微》《科学史探微》是一本关于科学历史的详细讲解和分析的著作。
它从科学的起源讲起,逐步介绍了古代科学家的贡献以及现代科学的兴起。
该书重点分析了科学方法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变革,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四、《纪实科学史》《纪实科学史》是一本以科学史事件为主线的书籍。
它详细介绍了诸如伽利略的天文学观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重要科学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真实历史故事的描绘,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和科学家的思考方式。
五、《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一本关于科学史转折点的书籍。
它以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的故事为线索,详细介绍了科学革命时期的重大突破以及它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该书适合对科学发展历史感兴趣的中学生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的演进规律。
以上是我为中学生推荐的五本科学与技术史类书籍,它们都以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重要事件。
这些书籍不仅能够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他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分为多卷,每一卷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重点,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
第一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古代农学技术》。
3.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
4.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5.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第二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近代农学技术》。
3. 《中国近代医学技术》。
4. 《中国近代冶金技术》。
5. 《中国近代机械制造技术》。
6. 《中国近代航海技术》。
第三卷,《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现代农学技术》。
3. 《中国现代医学技术》。
4.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
5. 《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6. 《中国现代能源技术》。
以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每一卷都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丰富内涵。
希望这些书目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范围

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范围名词解释(七选四)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1]。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3、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4、《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5、《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159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自明(宋) 钱乙(宋)
译者
待参书目
书名 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 皇清经解 针灸甲乙经 妇人大全良方 小儿药证直诀
出版社
贝尔纳 墨东 J. D. Bernal 梁宗巨 佛尔克(德A. Forke) 李约瑟 李约瑟
李光璧 钱君晖编 夏鼐 席泽宗、郑文光 寺地遵(日) 板本贤三(日) 拉普拉斯 萨顿 赫歇耳 艾儒略(意,17世 纪) 汤因比、池田大作 吴国盛 容闳(清) 杨永生 何寂梅、芮光庭 钱伟长 冀朝鼎
陈体封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
范岱年等 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
四川人民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世界数学史简编
辽宁人民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the world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中国科学技术史
历史在我们这边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 皇朝礼器图说 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
论事物的发明者(De Rerum Inventoribus)
难忘的事迹(Rerum Memorabilium) 多数手工技艺的人文历史(Human history of most Manual Arts)
年份
1982 1986 1980 1925 1956 1982 1978 1955 1975 1984 1978 1990
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人物论集 三联书店
考古学和科技史
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
人民出版社
宋代的自然观
科学思想史
宇宙体系论
上海译文
刘兵等 科学的历史研究
谈天
西学凡
科学的历程 西学东渐记 哲匠录(1936) 工具的故事 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中国建筑工业 重庆
格伦·哈伯德 蒂姆 ·凯恩 莫基尔 肯尼斯·彭慕兰
张衡 阮元(清) 阮元龙
考古所
(英)波利多尔·弗吉 尔(Polydore Vergil) (意)圭多·潘奇罗利 (Guido Panciroli) (英)托马斯·鲍威尔 (Thomas Powell)
格致余论 本草纲目 律学新说 河防一览 算法统宗 闽中海错书 农政全书 几何原本 天工开物 游记 瘟疫论 劝学篇 医林改错 六经天文编 古经天象考 三辅黄图 三才图会 观象玩占 《易纬·乾凿度》 灵宪 畴人传 格致镜原
1995 2004 1989
2015
战国
1578 1584 1590 1592 1596 1633 1607 1637 1640 1642 1898
魏晋
1499 1599 1661 Nhomakorabea平衡: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大国兴衰 中信 技术发展通史 大分流:欧洲、中国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
甘公(楚)、石申 (魏) 王原斋、叶大有 (宋) 朱中有(宋)
甘石星经
“植物学” “潮汐”
朱震亨(元) 李时珍(明) 朱载堉 潘季训 程大位 屠本峻 徐光启 徐光启、利玛窦 宋应星(明) 徐霞客 吴有性(又可) 张之洞 王清任 王应麟(宋) 雷学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