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目录

《中国科学技术史》总目*第一卷导论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4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6年*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物理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罗宾逊(K. G. Robinson)部分特别贡献;1962年第二分册机械工程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65年第三分册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协作;1971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钱存训著;1985年第二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74年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 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协作;1976年第四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席文部分贡献;1978年第五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内丹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83年第六分册军事技术: 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叶山(Robin D.S. Yates)著,石施道(K. Gawlikowski)、麦克尤恩(E. McEwen)和王铃协作;1995年第七分册火药的史诗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作;1987年第八分册军事技术: 射击武器和骑兵第九分册纺织技术: 纺纱库恩(Dieter Kuhn)著;1987年第十分册纺织技术: 织布和织机第十一分册非铁金属冶炼术第十二分册冶铁和采矿第十三分册采矿Peter J. Golas著;1999年第十四分册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植物学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1986年第二分册农业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1988年第三分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丹尼尔斯(C. A. Daniels)和孟席斯(N. K. Menzies)著;1996年第四分册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第五分册动物学第六分册营养学和发酵技术第七至十分册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和药学*第七卷社会背景第一分册初步的思考第二分册经济结构第三分册语言与逻辑(现已调整为第一分册)哈布斯迈耶(C. Harbsmeier)著;1998年第四分册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总的结论。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习体会在前段空闲时间,我阅读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博大精深。
在书中,李约瑟博士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证明了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大哉言数,数理精微;以农为本,国脉水系;岐黄医术,造福百世;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的自豪感。
这些历史都表明我们并不比他国差,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习体会二道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王丹英《古文观止》学习体会二道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王丹英。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序游修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出版了,这是中国农史界的一件喜事,本书的作者们要我写篇序言,作为农史界成员之一,义不容辞。
因我曾看过本书的初稿,提过一些供参考的意见,我想在序言中就不再谈本书的结构内容、优缺点之类,读者自会有所评价,这里我想就本书的出版所引发的一些感想。
一·万年的历程人类的历史约已有 200 万年,农业起源于一万余年前,证之我国的考古发掘亦然,所以,人类农业的历史,充其量只占人类历史的 1% 。
可是这万年前起源的农业,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因为如果没有农业的起源,人类至今仍然在森林或洞穴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不可能进入此后经历的各个社会阶段,直到今天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人类有农业以来的成就,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渔猎、采集阶段,每500 公顷的土地,只能养活 2 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同样每500 公顷的土地能养活 50 人;连续种植的农业,可养活约 1000 人;而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则猛增至 5000 人。
农业发展逐步加快,人口相应增加,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和投入。
工业革命以后,对农业的投入更多,发展的速度更快,人口的增长犹如脱缰之马,虽然屡经战争、饥荒、水旱、病虫、疫病的折磨,世界人口还是在波折中加速地上升,1996 年已超过60 亿,并且将加速向70 亿迈进,农业的负担也太重了。
农业越发展,人类从周围环境索取的资源也越多,人口的增殖也越快。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这种索取是安全的,合理的。
但是,超越环境荷载力的临界点,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所谓环境荷载力,小至一个封闭的人群聚居点周围,人力所能及的半径,大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后便是整个地球。
局部的,地区的环境荷载力超负,遭到自然报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浅析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浅析马骁2012111854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序言中提出:“在人类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但是“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了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对国家而言也一样。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者为了摆脱无知就求知识,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
第二是“闲暇”,知识阶层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而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的。
第三是“自由”,科学知识是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的,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
由此可见,科学就是研究与探索,不仅要有充裕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而且还必须带有非功利性。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16世纪之后的中国的科学每况愈下,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资本主义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缺乏这种需求,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外因;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内因。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
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从言语、行动方面乃至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纲正常"和"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不高兴标新立异的行为,尊师敬长,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分为多卷,每一卷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重点,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
第一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古代农学技术》。
3.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
4.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5.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第二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近代农学技术》。
3. 《中国近代医学技术》。
4. 《中国近代冶金技术》。
5. 《中国近代机械制造技术》。
6. 《中国近代航海技术》。
第三卷,《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现代农学技术》。
3. 《中国现代医学技术》。
4.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
5. 《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6. 《中国现代能源技术》。
以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每一卷都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丰富内涵。
希望这些书目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信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解析:根据材料中“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提供条件的应是火药用于军事,故选C项。
答案:C2.“________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横线处的文字是( ) A.雕版B.造纸C.指南针D.火药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唐朝时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经宋朝人毕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故A项正确;B项始于西汉,C项始于战国时期的司南,D项始于唐朝时期,时间均与题干不符。
答案:A3.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并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经典的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本草纲目》解析: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我国最早阐述中医临床医学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它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
答案:B4.《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从《九章算术》中的分类“方田”“粟米”“均输”的内容看,中国古代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③④是近代科学的特点,故选A。
答案:A5.下列各图中属于元代郭守敬制作的,具有实用、简便、灵巧特点的,比欧洲早300多年的是( )解析:郭守敬制作的是简仪,B项正确;A项是地动仪;C项是浑天仪;D项是罗盘。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中国历代科技史

中国历代科技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四大发明2.天文历法3.医学三、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1.西方科技传入2.洋务运动3.近代科学研究的兴起四、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政策2.科技创新成果3.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五、结论正文:【引言】中国科技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创新,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历代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其中,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分别促进了书写、军事、航海和知识传播等领域的发展。
2.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指导。
如夏商周三代的观象授时、春秋战国的天文学研究等。
3.医学中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出现了许多重要医学著作和著名医学家。
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受到西方科技传入的影响,开始走向现代化。
1.西方科技传入自19 世纪中叶起,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促使中国科技发生变革。
如洋务运动期间,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
3.近代科学研究的兴起20 世纪初,近代科学研究在中国兴起,一批新兴学科逐渐建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同时,中国科学家开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政策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事业。
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确定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2.科技创新成果近年来,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史

授课教师:关增建 联系方式:guanzj@
他山之石:钱穆《国史大纲-前言》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 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 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
5. 围绕宇宙大爆炸学说的科学研究一共得过三次诺贝尔奖。这 三次诺贝尔奖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6. 大爆炸学说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课程安排
• 讨论课安排及成绩获得
1. 下周同一时间,各小组围绕全部6个问题展开预讨论,在预讨论 的基础上各小组推荐两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2. 全班汇报时间为下下周的面授时间。各组抽签决定汇报内容。 每个组汇报时间为15分钟(含接受提问回答问题5分钟)。 3. 各小组预讨论结束时,小组每位成员给除自己以外的所有组员 打分,获得结果为组内评分;全班汇报时,所有同学给本组以外的所 有小组打分,最后结果平均后为组间评分。 4.每位同学讨论课成绩为组内评分和组间评分之和。 5.每位同学最终课程成绩构成为 观看视频及线上答题40%+讨论课成绩20%+读书报告40% 6.在线提交读书报告截止时间:5月10日前
科学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处理的两大问题之一 认识科学的途径:从其历史着手 • 沟通文理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eems to provide the only feasible method for bridging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men of science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men of letters on the oth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李约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
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定的基础。
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
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
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
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
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
我自己在前面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远东”这个名词,但是以后在这部书中,我将不再使用它。
本书的主题就是要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的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现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这些问题是本书想讨论的问题的一部分。
在一些普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
17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土所传出来的古代中国传说时代的纪年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东西看作是东亚发明的。
而在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重要的发明或发现都绝对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诞生。
在我写这一章的几天前,一个正在拍一部陶器制造史的科教片的电影制片人写信来征求我的意见,他认为陶工用的旋盘是中国人发明的。
可是这种工具早在黑陶制作工匠以及后来的中国商代人使用它们之前15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知道了。
与此相似,在过去几年当中,有一些谈到晚期物理学、工程学和制陶业的某些方面的历史的论文,也由于与传说的资料不一致,而被人们不公平地忽视了。
反之,在一部1950年出版的关于工艺史的著作中,作者则没有把一些明明是属于中国人的成就归功于中国人,例如,关于中国人最先认识到磁极性、发明火药以及最早制造铸铁等等,在这部著作中都只字不提。
中国科学工作者本身,也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例如,1952年在北京出版的一部介绍地植物学找矿法的佳作,就没有提到这种技术早在梁代(公元6世纪)就已开始应用。
因此,本书的宗旨应当是使所有这一切都摆脱不一的传闻和“公认的看法”的束缚。
当然,有一些欧洲的学者也早就已经模模糊糊地觉察到,远在欧亚大陆另一极端的这一浩瀚繁荣的文明,至少也和他们自己的文明一样的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
在18世纪时,欧洲人对于中国文明虽然往往了解得很不全面,但却常常把它当作典范。
中国所使用的是一种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作为最古老的现行语言的记载工具而被历代沿用不绝。
使用这种文字的人数之多以及历史之久,曾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
但是,正是这种难懂的汉字成了人们了解中国时的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
大多数汉学家都必然具有文学爱好和文学方面的修养,因而在世界的进步迫使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会外国语言的时候,欧洲或者其他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家却恰恰相反,他们当中懂得一点中国语言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这是一种奇怪的历史倒退,它使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学习东方语言看作是一件极为反常的、有点奇怪的事情,有时甚至被看作是该受到指责的事情。
但是,从前并不都是这样的。
例如,中古时期许多翻译阿拉伯书籍的伟大翻译家都是生长在英伦三岛的英国人。
正如希蒂所说,曾经在西西里岛和叙利亚寓居的英国巴思城的阿德拉德,于公元1126年把麻奇里蒂的天文图表译成拉丁文,此外,他还翻译了其他许多天文学和数学的著作,从而成为许多通晓阿拉伯文的英国人中的第一人。
在他的后继者当中,有同一世纪的切斯特市的罗伯特,以及13世纪的艾尔弗雷德·萨雷希尔和迈克尔·斯科特,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西班牙工作。
当然,这里有一点是不同的,在他们那个时代,东方研究(这是现在的名称)是探索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的唯一途径,而这样的情况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今天,我们所以要设法穿过这幅由语言构成的帷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整理文明史。
好在现在有个别学者,如霍姆亚德和温特,还保持着巴思城的阿德拉德的传统。
至于谈到中国的情况,只有绝无仅有的几个懂得中国语言的人具备足够的科学造诣,能对中国人的贡献作出评价。
在18世纪,宋君荣神父曾居住在中国(1722—1759),研究中国的天文学和中国天文学史。
到19世纪,研究中国的科学的还有传教士兼数学家传烈亚力,航海家利奥波德·德索热尔;更近些,还有马伯乐,他虽然原来是人文学家,后来却为了研究中国的科学而深入钻研天文学。
除此而外,还有工程师恰特莱,天文学家哈特纳。
研究中国植物学的有贝勒,研究中国医学的有胡勃特,可是他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在中国科学的广阔领域中,还有许多东西甚至连中国学者本身也从来没有涉猎过。
本书实际上既不是为汉学家、也不是为一般群众写的,它的对象是一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们,不管他们是不是科学家,只要从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发展史,特别是对欧亚两洲的发展的对比情况感兴趣就行了。
因而本书的意图是使内容广泛到不遗漏重大史实的程度,可又并不是像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或者劳佛所著《中国一波斯》那样详尽无遗,对最细微的情节都详加考证,结果变成脚注所占篇幅甚至比正文还多。
本书也不是像费子智所著《中国》或乔治·桑塞姆所著《日本》那种“普及读物”,基本上不注明引证的出处。
本书是有脚注的,但是恐怕有许多注释不能被利用(因为我只打算指出事情的要点而不打算提供大量的细节)。
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向我查询这些背景材料或考证资料。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在这本书里没有把汉字全部删去呢?我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是绝对不能没有汉字的,因为汉字的同音字极多(当然也可以像本书一样,将汉字集中放在脚注和索引中)。
任何一位懂得中文的人,如果只看到汉字的音译或拉丁拼音而没有看到原字,便会感到非常难懂,而且这样的著作便很难用作研究的工具。
况且拉丁拼音的方法很多,人们往往各执一说而争论不休。
同时,没有一种拉丁拼音能精确地表达出汉字发音中的许多细微的区别,因而至今还没有——种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
上面已说明,本书主要不是献给汉学家,而是献给广大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的,可是这并不是说希望汉学家们不要去翻阅这本书;事实上,我敢相信他们在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新鲜而有用的科学材料。
我特别希望目前正在学习中文和其他亚洲语言的青年学者当中,有人已具有或将具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本书就可能会鼓励他们对这一引人人胜的边缘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
因此,如果由于本书只用拉丁拼音而没有汉字,使他们受到涵义不准确甚至混乱之害,那将是不可饶恕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同样考虑到中国的读者,无沦他们是科学家或是一般学者。
对于任何一个单独工作的作者来说,即令他能像我这样,得到几个亲密的合作者的帮助,在这样广阔的领域里,要单凭第一手材料来写作,那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在尽量利用原始材料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第二手资料。
事实上,大部分中文或日文的资料都是西方的科学史家们所不知道的。
因此我感到,即便本书主要只是一本书目,那也是非常有用的。
可是我相信,读者会感到它还不止是一本书目而已。
实际上,这本书难道不能看作是对增进国际了解的一个贡献吗?中国人民的真正的才智难道没有被西方所大大误解过吗?中国人的这种才智,过去很普遍而且经常地被一些中国文人向西方读者说成是主要表现在农业和艺术方面的才能,结果,西方人就完全忘记了在公元后的头13个世纪曾从中国传去许许多多技术发明,而且往往一点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例如,人们已经忘记了,整个化学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唯一根源)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
不过,这种例子实在举不胜举,要是在这里举太多,下面就不好谈了。
由于现代科学是从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那个运动中诞生的,因此也许有人在评价过去的科学和技术时,会以它是否曾对这个运动作出过直接贡献来作为标准。
中国的发现和发明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实际上究竟有多大,还有待研究。
可是,即使假定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国在这方面并未作出什么贡献,那末,是不是有任何理由贬低研究中国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呢?不管怎样,事情是已铸定了的:世界只有一个。
全世界人民必须共同生活在这个由于飞机和无线电的发明而日益缩小的世界内。
如果一个人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能像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那样清楚,那他就必定只能对其他民族的成就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种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时期。
假使人类能战胜那些掌握着空前未有的强权而不负责任的人们所带来的危机,那末,大同世界的观念便能把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成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