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集下载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哈尔滨城市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质量和效 益。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绿色 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 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规划愿景
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 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
工业区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居住区
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 住品质。
文化旅游区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产 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
加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建 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
利性。
道路交通
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和效率,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
绿道网络
建设绿道网络,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通道,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
05 产业发展规划
现有产业分析
工业基础雄厚
01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涵
盖了能源、机械、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
农业资源丰富
02
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农业资源,是国家和
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心、哈尔滨市呼兰区文化体育中心等。
03
文化体育资源配置
哈尔滨注重文化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优化
了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高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0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
湿地保护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讨论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城市空间布局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市中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区。

市中心区位于松花江南岸,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商务中心。

在市中心区,大型商业建筑和高层住宅林立,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城市副中心区则是在市中心区周边逐渐形成的,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投资,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中心区域,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产业和企业。

二、交通规划在交通规划方面,哈尔滨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中心区设立了多个公共汽车站和地铁站,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哈尔滨还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此外,哈尔滨还计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三、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哈尔滨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

在政府的引导下,大量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整顿或迁移,同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此外,哈尔滨还建设了众多的城市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四、文化建设哈尔滨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哈尔滨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加强对文化景点的管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形象。

另外,哈尔滨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

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哈尔滨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这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现状的分析和调整对策

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现状的分析和调整对策
Ba e n t e s d o h meho fc m p rs n a d a a y i t u hos a lz h e e iu to s o r e pa e i e to t d o o a io n n l ss, he a t r nay e t e pr s ntst ai n fg e n s c n s c in
许 大 为 刘 小 丹 范 光 华
( 北 林 业 大 学 , 尔 滨 ,50 0) 东 哈 l0 4
许 易 梅
(哈 尔 滨 市 政 公 用 管 理 局 )
摘 要 利 用 比较 分析 的 方 法 对 哈 尔 滨 市 7个 行 政 区的 各 类 绿 地 现 状 进 行 了 系统 分 析 , 出 了哈 尔 滨 市 绿 化 提 建设 中存 在 的 问 题 和 不足 , 指 出其 症 结 所 在 。 又针 对 哈 尔 滨 市 绿 化 中存 在 的 问 题 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 并 旨在 哈 尔 滨 绿 地 系统 规 划 提 供 有 价 值 的 信 息 。 关 键 词 城 市 绿 化 ; 地 系统 ; 地 ; 策 绿 绿 对 分 类 号
Analss oft e e t y i he Pr s ntSiuatonsofG r e i e n Spac n ar n d ei H bi an Cor e pondi o rs ng C unt r e ur s X u e m as e / Da i Li we , u
平 川地 、 洼地 和河 漫 滩 地 , 部地 形 复 杂 , 均 海 低 局 平 拔 1 1m。境 内 主 要 有 松 花 江 、 5 阿什 河 、 家 沟 河 、 马 何家沟、 义沟。 信 市 区土壤 分 布 差 异 较 大 , 有 九 个 土 类 , 土 、 共 黑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2018修正)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2018修正)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2014年6月20日哈尔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4年8月14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根据2018年11月2日哈尔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18年12月27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哈尔滨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三章保护和管理第四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规定执第三条城市绿化应当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城市绿化发展目标,加大城市绿化科研经费投入,保障城市绿化所需资金及用地,落实城市绿化责任。

第五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绿化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县(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城市绿化工作。

发展和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财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交通运输、水务、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绿化相关工作。

水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滩涂、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和加强城市绿化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育、引进适应本地的优良植物品种,促进城市绿化科技成果转化。

第七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投资、捐资、认养等方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工作。

捐资、认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享有城市绿地、树木一定期限的冠名权,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
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
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
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
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
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
•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
6、《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5]43号)
7、《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2006年12月)
8、《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9、《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1993年建设部784号)
10、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建设部[2002]240号)
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1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15、《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16、《黑龙江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黑建城字[2001]第8号)
17、黑龙江省建设厅关于《城市园林绿化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大纲》(黑建城「2008」44号)
规划目标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城乡一体,结构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规划指标
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同时参照部分国内园林城市绿地指标和国外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确定哈尔滨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
(一)哈尔滨建成区园林绿化建设指标
2010年,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以上;
2013年,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13平方米以上;
2020年,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3%以上,绿化覆盖率4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以上。

(二)哈尔滨市区绿地建设指标
2010年,市区绿地绿地率12.0%。

2020年,市区绿地绿地率14.4%。

市区绿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和城市总体规划用地中的林地、园地和牧草地。

发展对策
(一)城乡一体
城市绿地系统注重城乡一体化,城郊森林向建成区延伸。

(二)功能提升
1、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协同发展
2、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动发展
3、城市绿地系统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建设健康城市
4、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应急避难空间建设联动发展(三)形态优化
1、绿地系统与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形象相结合
2、加强绿地系统在生态形态上的控制作用
3、加强对植被建设的引导控制作用,加强植物群落建设规划
4、绿地建设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注重绿地质量(生物量)
(四)绿化要素特色化
针对哈尔滨市城市布局结构实际情况,将湿地纳入规划范围。

总体布局
按照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环状-楔形放射-格网”组合布局模式,构建形成“三环、三纵、四横、十六园、八片”的绿地布局结构体系:
“三环”:即城内铁路(规划轻轨)、三环路、外围四环快速路3条环形交通线沿线两侧绿带。

“三纵”:即城区内信义沟绿廊、马家沟绿廊、何家沟绿廊。

“四横”:即松花江北岸风景长廊、松花江南岸风景长廊、呼兰河及沿岸湿地、滨绥铁路线长廊。

“十六园”:即在本规划期内要重点建设的16处市级大型公园。

“八片”:即规划在郊区现有林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在城区外围辟建的大面积生态林地,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作为城市的“生态库存”,并从多个角度楔入城区,将含氧量高的清新空气输入建成区内。

它们是:松北新区光明楔形绿地、东方红楔形绿地、天恒山风景区、莫力街楔形绿地、万家楔形绿地、团结楔形绿地、卫星楔形绿地、长岭湖风景区。

规划分区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地域单元划分一致,分为8个区,即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规划在每一个分区内设置1—2处集中公园绿地,以满足各区居民休闲、健身、社会交往需求。

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 2011.0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