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课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一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生(齐):记得!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

2024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篇

2024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篇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4、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望远镜
准备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多种生物在获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

物质的变化:固液气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作用:力的概念,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力的测量和计算: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的应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应用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力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教案第三章:能量的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能量的定义和类型:能量的概念,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换原理,如摩擦生热、能量的传递等。

能量的守恒: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或传递。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

讲解:讲解能量的类型和转化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上学期的科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安排
第一课:天气与气象观测
-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 研究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 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验
第二课:力的作用
- 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 进行简单的力的实验和观察
第三课:光的传播
- 研究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 进行简单的光的实验和观察
第四课:生态保护
-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 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
第五课:水的循环
-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原理
- 研究水的净化和资源利用
- 进行简单的水循环模拟实验
第六课:物质的性质
- 掌握物质的固定和可变性质
- 研究物质的常见变化和反应
- 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和观察
教学方法
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注
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将进行日常课堂观察、实验报告评定和小测验等形式的评估。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将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详细的教案
将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写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有效性和学
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科学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学的特点。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过程。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物质,让学生分析其组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2.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机械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原理:杠杆、滑轮、斜面2. 简单机械的应用:工具、机械装置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让学生了解其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3. 开展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对人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自然现象。

让学生认识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天空中的主要天体。

1.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二、教案第二章:水和天气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让学生认识天气的基本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2.2 教学内容: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天气的基本现象。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透明、无色、无味等。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流入河流等。

三、教案第三章:生物和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

3.2 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四、教案第四章:人体和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健康的重要性。

4.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五、教案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

5.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

六、教案第六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植物的生命周期。

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案一:《动物的生长和变化》【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了解动物的生长和变化,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资源,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过程。

【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和不同生长阶段;2. 观察和描述一些常见动物的生长过程;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过程;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图片和视频资源,展示不同动物的生长过程;3. 实际动物标本或模型;4.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主题,让学生思考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动物是如何生长和变化的。

2. 教师通过演示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蝴蝶、青蛙或其他动物的生长过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讲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和不同生长阶段,如蝴蝶的四个生长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的生长过程,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三、实验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生长观察实验。

2. 学生可选择一种小动物(如豆虫、蚯蚓等),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包括外观的变化、行为的转变等。

3. 学生可采用绘画、拍照或写日记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合作学习(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动物,共同研究和讨论该动物的生长过程。

2. 每组用海报或展板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和全班同学。

五、巩固提高(15分钟)1. 提供一份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动物生长和变化的理解。

2. 纠正学生的错题并进行讲解。

【学生作业】1. 完成动物生长观察实验报告,包括观察结果和思考问题。

2. 完成小测验。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动物,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2. 邀请专家到班级进行讲座,介绍更多有趣的动物生长和变化的知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3、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

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重点: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搜集信息资料(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2.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第五课时教学内容: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