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作文题预测素材心之所向,一苇以航.doc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生之路,漫长而又曲折,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在这画卷之上,我们时常会面临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刻。
这些选择,或大或小,或轻或重,却都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塑造着我们的品格与命运。
当这样的时刻来临,我们的选择方式各不相同。
有些人会被外界的喧嚣与诱惑所干扰,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从而做出违背内心的选择;有些人则会在犹豫不决中徘徊不定,被恐惧和担忧所束缚,错失了良机;然而,还有一些人,他们能够坚守内心的宁静,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毅然决然地做出符合自己心灵的选择。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在我看来,心灵的选择应当以内心的真实感受为出发点。
我们需要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的角落,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我们所热爱的?什么是能够让我们的灵魂感到充实和满足的?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与追求,才能在面对选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同时,心灵的选择也需要勇气和担当。
当我们决定遵循内心的声音时,往往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要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和安逸。
然而,正是这种敢于突破舒适区、勇于追求梦想的勇气,才使得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正如鲁迅先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医从文,以笔为剑,为唤醒民众的灵魂而奋斗。
他深知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但他凭借着内心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坚定地走了下去,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此外,心灵的选择还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智慧和判断力。
我们不能仅仅凭借一时的冲动和情感来做出决定,而是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得失。
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各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纯净而坚定的心灵,勇敢地面对每一次选择。
无论前方道路如何崎岖,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信念,听从心灵的指引,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作文(精选5篇)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作文(精选5篇)心之所向行之所至作文(精选5篇)一少年的心中应怀有鸿鹄之志,少年的脚步应踏在逐梦之路。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
古往今来,日月变迁,多少人隐没在翻涌的狂浪中,又有多少人出现在历史的扉页里。
那些被世界铭记着的人,被时间留存下的人,无一不立志,无一不成才。
他们的心里,常存志向,常念远方。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口出狂言:“拿破仑用宝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将用笔杆完成它!”多么狂妄,多么嚣张!要知道,那时候的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没有名气的律师,竟妄想成为“文学界的拿破仑”,真是荒诞至极。
可是,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文学。
不为什么,只是为了自己的志向,自己坚定不可移的志向!最后,他不负自己,不负志向,成为了文坛中一颗最耀眼的星。
巴尔扎克成功的关键词,必是“立志”无疑了。
倘若他甘于尘世,随遇而安,了无志向,那么,又何来文坛之神话?所以说,要成才,必先立志!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几十年前,周恩来总理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知点燃了多少青年同胞的热血。
现如今,这句至理名言仍旧被广泛流传。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连续剧《亲爱的热爱的》,讲述了几个少年为梦而奋勇向前的故事。
主人公们虽然都经历了无法言语的挫折与痛苦,但还是向着自己的志向勇往直前。
最终,为中国的电竞夺得金冠。
少年们追梦成功的关键词,仍旧是“立志”二字。
“今朝有梦今朝追”的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知,立志是关键,行动亦不可少。
“瓷娃娃”王奕鸥,一位身患骨脆症的残疾人。
16岁之前,右腿曾骨折三次,如今身高仅有一米四。
她的身体虽然被禁锢了,灵魂却没有,志向更没有!她努力考上大学,创建并成立了“瓷娃娃关爱基金”,最终参加了星空演讲99公益日专场。
她想要颠覆社会对于疾病和残疾人的认知,虽然还未成功,但一直向前,不曾退缩。
王奕鸥人生的关键词,也是“立志”。
因为有志,她改变了自己;因为有志,她影响了病友;因为有志,她照亮了世界。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成功的多元画卷:心之所向,即为远方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成功的多元画卷:心之所向,即为远方成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宛如一座神秘的花园,每个人都在寻觅属于自己的那朵奇葩。
它有着多层的定义,在不同人的眼中,成功的模样千差万别,宛如一幅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多元画卷。
在世俗的眼光中,成功或许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
企业家们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建立起商业帝国,财富如潮水般涌来;政治家们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左右国家发展的方向,名垂青史;科学家们攻克科学难题,获得举世瞩目的荣誉,为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
这些人站在社会的金字塔尖,享受着众人的敬仰,他们的成功被视作典范,成为无数人追逐的目标。
然而,这仅仅是成功画卷中的一部分,而且只是大众视角下被广泛渲染的部分。
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成功可能是用画笔描绘出触动灵魂的作品,让观者在色彩与线条交织的世界中感受到生命的韵律和情感的共鸣。
他们或许一生都在贫困与孤独中挣扎,无人问津,但当那一幅饱含心血的画作诞生时,当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跨越时空击中另一个灵魂时,他们便在艺术的世界里获得了成功。
比如梵高,他生前穷困潦倒,画作不被当时的人理解,但他对色彩和线条的独特运用,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作品在后世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在艺术创作的领域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成功者。
而一位教育者的成功,或许是在平凡的讲台上默默耕耘,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他们的成功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荣誉和财富,而在于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在于为社会培养出了可用之才。
那些在偏远山区坚守数十年的乡村教师,他们用简陋的教学条件,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他们的成功在孩子们的笑容和成长中熠熠生辉。
对于一位普通的劳动者来说,成功可能就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出安稳的生活。
每天迎着晨曦出门,披着晚霞回家,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家人的幸福。
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清洁工清扫街道、建筑工人搭建高楼大厦、快递员穿梭于大街小巷,他们以自己的付出为社会的运转贡献力量,这种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也是一种成功。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择心之所向,添国之光彩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择心之所向,添国之光彩导写及范文写作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课间,高一1班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聊开了。
陈涛说:我还是想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科,如果不喜欢,我肯定学不好。
李雅说:我喜欢的却不是我的强项,能力和兴趣不统一,怎么办呢?张翔说:爸妈给了我不少建议,我觉得应该听他们的,毕竟他们会想得长远些。
王凯说:还得看看社会需要什么,不然,将来没有用武之地呀!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本题的写作材料为复杂的单则材料,由5句话构成。
第1句提供了一个情境——课间聊天。
第2-5句为四个同学对话聊天的具体内容,均围绕“选科”过程中的困惑、思考与抉择展开。
陈涛强调的是学习中兴趣爱好的重要性,李雅遇到的困惑是能力和兴趣不统一,张翔的观点是应该听取父母的建议,王凯则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
这一组对话,从内容上又可以分为两类,陈涛和李雅是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提出看法,张翔和王凯则考虑了他人视角,将父母的建议与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选科的参照。
总体看,材料的5句话一共两层意思:一是提供了一个情境;二是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面对“选科”问题,该如何抉择?考虑哪些因素?理由是什么?结合材料,表达观点和看法,体现思考、拓展、延伸。
考生在“选科”的基础上可以做适当的延伸思考,如择业,如人生的抉择等。
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关照与兼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结合以上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观点和看法”“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契合情境。
择心之所向,添国之光彩王诗琦于高一同学而言,选科无疑是一个人生中的十字路口。
高三作文:心之所向

高三作文:心之所向高三作文:心之所向导语:民之所指,心之所向。
下面我们来看看心之所向。
篇一:心之所向“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哪里都是在流浪。
”特行卓立如三毛,一个高挑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奇女子。
她不依常规,却又踏踏实实地生活,即使孤独,也未曾放缓追赶理想的脚步。
她流浪,却不曾空虚。
道路坎坷,她总能带着对尘世的怜悯提笔,字里行间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她用自己漫长而短暂的一生印证了那句——“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道路。
”心有所往,何不放开步子,大胆追随?年轻的日子里总有梦想相伴左右,而真正能够维持年轻的,是热忱,是面对理想矢志不渝地追赶。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
幸运的是,人人都怀揣理想;不幸的是,这些理想大都在现实的极力打压下化作触不可及的飘渺。
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垂老之际,感慨着那段紧随理想、肆意张扬的旧时光。
有梦,就去追吧,放开步子去追。
与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如趁这大把时光,抛开枯燥,卸下枷锁,为了那始终燃烧于心间的烈火,奋力一搏。
生活,从来不是人们放弃理想的借口。
相反的,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无所谓高低,也无需掩饰,只等着人们的靠近与追逐。
生活的尽头,是理想的明灯,人们在徒步前行的漫漫长途中,历经坎坷,饱尝苦楚,唯有心间蔓延的信念之火似野草疯长,迸发出生生不息的绿意。
谁言白日做不得梦?心有所念,即便白日,也可以梦人所梦,想人所想。
所谓理想,不同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情怀,也不同于技有所长、夜无所梦的安于现状,它出自人们内心深处最诚挚的欲望,却又让人们触而不得。
理想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否实现,而在于人们不顾一切地努力与追随。
纵然失败,纵然迟暮,也要执著一如既往。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篇二:心之所向,助力远航吸引力,在物理学上,是一物体受到另一物体的吸引并向之靠拢的力;而在人生哲学上,吸引力是一种兴趣,理想甚至情怀,引信指导着人生的方向。
一苇以航高考作文

一苇以航高考作文“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每一个在生活的大江大河里扑腾的人的心里。
一苇以航,那首先得有这“一苇”。
这“一苇”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可能是我们心里头的那一点点信念。
就像咱们班那个想考清华的小李,他成绩其实不是顶尖的好,每次模拟考都被虐得很惨。
但是他就有那么一股子信念,觉得自己一定能行。
这信念就像他的“一苇”。
他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背单词,晚上最后一个走刷数学题。
他就靠着这“一苇”,在这充满挑战的高考备考的“河”里航行着。
这“一苇”也有可能是一种爱好。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画画,那画画就是他的“一苇”。
他学习成绩一般般,家里人都不太支持他老拿着画笔,觉得这是不务正业。
可是他不管,他说只要拿起画笔,他就感觉自己能飘到一个特别美好的世界里。
他想去考美院,就凭借着对画画的热爱这一“苇”,在周围人的质疑声中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哪怕路上有很多人说他不切实际,他也不怕,因为他有自己的“苇”可以依靠。
有了“一苇”,还得真的去“航”啊。
这“航”的过程可不容易,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一路上妖魔鬼怪多着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想写小说,这写作就是我的“一苇”。
可是每次投稿都被拒,那些编辑的退稿信就像一个个大浪,打得我晕头转向。
我也想过放弃,心想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是这块料啊。
但是又不甘心,我这手里还握着“一苇”呢,怎么能就这么轻易地被打败。
于是我就继续看书学习写作技巧,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继续勇敢地“航”下去。
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航”。
那些创业者,拿着自己的创意和勇气这“一苇”,在商海里闯荡。
可能一开始只有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资金也紧张得要命。
但是他们就是敢出发,就像那在茫茫大海上凭借一叶芦苇前行的勇士。
他们要面对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压力,还有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的风险。
可他们就是不放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的“一苇”还在,就有到达彼岸的希望。
高考作文押题范文《眼力开山,定力登顶》

高考作文押题范文《眼力开山,定力登顶》作文模拟题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之中要蓄起“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眼力开山,定力登顶在陈先发看来,眼力,是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定力,是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这两者之于我们的人生,就像空气和水之于生命,无比重要,不可或缺。
如果说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登山路,那么,判别方向,去除芜杂,需要眼力,而坚定方向,驰而不息,则需要定力。
眼力就像是开山刀,帮我们劈开荆棘,确定有效的前进路线,而定力就像是登山鞋,帮我们踩实步子,不断向前。
两者各有其用,缺一不可。
当我们向人生的高峰发起冲击时,必须认清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畏浮云遮望眼”,眼力是确定心之所向的基础。
世界纷纷扰扰,花花绿绿,如果没有眼力,就容易“乱花渐入迷人眼”,进而错把梁园当故乡,误把六便士当月光。
如此,我们会迷失方向,深陷名利的沼泽,难以自拔。
这样无疑是可悲的,也会让我们逡巡不前,既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将要何去。
有了眼力,就可以剔除芜杂、剥掉藻饰,尝试给人生做减法,不断断舍离,进而接近生命本真,回归心之所向。
此后,我们可以看清所站的位置,将去的方向,找到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
从这个层面说,眼力,能帮我们穿破迷雾,看清方向,是确定心之所向的基础。
“风雨不动安如山”,定力是抵达心之彼岸的关键。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
201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所向,所爱,所愿

三一文库()
〔201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所
向,所爱,所愿〕
吾志之所适也,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
只觉青山绿
水与我情相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所向,所爱,所愿优秀作文,
欢迎大家阅读!
▲【作文题目】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湖
北福建
第1页共4页
▲【优秀作文】
▲所向,所爱,所愿
种子向往光与热,所以愿意奋力挣扎,冲破黑暗的桎酷;
新芽爱恋雨与露,所以愿意经受风尘侵扰,舒展叶片;绿叶
眷恋于树木,所以愿意陪伴其度过一载春夏秋冬,一轮雨晴
雪雾,当它们被问为何如此,不过说一句,“我向往,我爱,
所以我愿意。
”
西边山脚的鸟儿向往东边天际的彩云,所以不顾饥寒风
雨,毅然而上。
纵使受伤,纵使落泪,在苍穹之下也无怨无
悔。
他便是那样的鸟儿,费尽一生飞往高处。
谈迁自幼家境
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阅读上面这些话,你产生了哪些感想?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得宿构,不得脱离材料的中心和含意的范围。
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而周国平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
将其所说的“悲剧”看成时“快乐”的喜剧。
人生的感受迅速翻转。
正如纪德云:“我愿为一切美好的事物燃烧自己的灵魂。
”是啊,这美好的事物就是我们的信念与理想,这燃烧,便源于热爱与追求。
有了这样的热爱与追求,人生便有了奋斗的目标,人生也就不再会有悲剧而是“快乐”,在追求中享受奋斗的快乐。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南开马蹄湖畔的题诗正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写照。
如今已九十余岁高龄的她已经痴迷中国古典诗词七十年,大半生漂泊异乡的孤独从未动摇过她对古诗词的探索与开拓。
叶先生曾说过,她的根永远在祖国,传扬中国古典文化对于她来说义不容辞。
于是,人们依旧能在两岸及世界华人文化圈看到叶先生忙碌的身影,她也至今坚持着两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的作息习惯,毫无垂暮之感。
“千春犹待发华滋”是她最大的心声。
可见,人生应该有所追求。
追求能够带给人以快乐。
特别是高尚的追求,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就崇高伟大,这种追随本心的一生很充实,当然,快乐就在其中。
“活着真有希望,可以生活得那么好。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
如今,杨绛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里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杨绛的一生历经了沧桑,但始终不改对生活和文学的热爱。
下放干校的岁月里,种菜闲暇之时她便会捧书不倦研读。
在此期间,她完成了翻译讽刺小说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
即使被批斗,她也会把书当作生活下去的动力。
书稿赚来的钱,作为基金,他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那些贫困学子,并以此为乐,每天耕耘不止。
由此观之,一个人活着就是应该有所追求,在对文学的执著热爱,中,带走过了人生的艰难与苦闷的岁月,让人生感受到永远的充实。
人生有志须尽学,莫使青春空对月。
走进哈佛校园,庄严的古建筑让人驻足赞叹,但哈佛的学子步履匆匆的身影,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着使命,他们
要为把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学习着。
于是,自习室里凌晨四点的灯光,便是他们用青春拼搏的最好见证。
正如“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一样,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因此打造了举世公认的哈弗精神。
由此看来,只要心中有梦想,人生就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而同为年轻人的我们,哪有理由不为心中的信念去拼搏呢?已故诗人汪国真先生在《热爱生命》中告诉我们:“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佛教有言:“心之所向,素履所往;升入逆旅,一苇以航。
”在追求与创造的途中,没有谁的人生之路是坦途。
但只要心中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便如周国平所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生命是一道不可重复的风景,不要生命之火将熄之时,才能够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修改与点评】两则材料是补充与反向解释的关系。
1.题目《心之所向,一苇以航》很好地揭示材料与中心,拟题精准,对称整齐,文学性强。
2.开篇注重引用材料,简述并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中间三段运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列举事例,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
每段在论述后都能得出结论,段落结构严谨,文章层次清晰。
3.结尾引用佛教的话、材料的话,再次论述,紧扣中心,照应题目。
并对文章升华深化。
4.全文语言优美,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恰当而富有文学色彩,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