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
爬行纲概述ppt课件

皮肌
斜方肌
背阔肌
爬
行
动
物
皮肌
的
肌
肉
横 肌
系 统
(
部
分
)
斜方肌
背阔肌
外内 外 肋
伸 臂
层层 斜 骨 肌
肌
(五)消化系统
➢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 消化道: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
肠→ 泄殖腔。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 ➢ 口腔里有齿,齿有多种类型,口腔腺发达,
胸廓
➢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 ➢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脑的表面,其中有六层重叠排列的神经细 胞。(原脑皮、古脑皮只有2-4层)
(十)感官
➢ 1.犁鼻器 ➢ 2.眼:睫状肌是横纹肌,晶体可变. ➢ 3.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 ➢ 有些具红外线感受器
➢ 1嗅觉器官: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扩 大。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腔粘膜布满鼻 腔背侧、内侧和鼻甲骨表面,上有嗅觉细 胞。
第十八章--爬行纲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ia)[知识点]结构、分类、起源与演化。
[重难点]哪些特征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羊膜的出现及其意义。
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动物。
因其运动的特点为腹部贴地爬行,故称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由于成功地解决了:1.体被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2.完全用肺呼吸;3.陆上运动,四肢较两栖类发达;4.具羊膜,陆上繁殖。
因而摆脱了水环境的约囊,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某些爬行动物如龟、鳖等生活在水中,这是次生现象。
两栖动物已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生活的有关矛盾,但必须回到水中繁殖,所以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水的囊缚。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体被角质鳞片(表皮角质化程度较高),指(趾)端具爪,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有些蜥蜴,雄含的具股腺,所分泌的胶液干后形成临时的短刺,辅助交配。
某些蛇和龟,下颌或泄殖孔附近有香腺,以引诱异性。
二、骨化程度高,脊椎分区明显,出现次生腭,具1枚枕骨髁,具胸骨,封闭式骨盆。
胸廓:羊膜运动所特有,的活动下(羊膜动物所特有),构成陆上肺呼吸的新的呼吸机制。
5.次生现象(1)蛇类无胸廓(无胸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①使肋骨有较大的灵活性;②支配腹鳞运动。
(2)龟鳖类无胸廓:因其具背腹甲(骨甲) (3)蛇类的腰带退化不具骨盆:适于钻穴生活。
6.封闭式骨盆腰带与荐椎的横突相连,左右耻骨和坐骨于腹中(线)联合,构造牢固的骨架,即封闭式骨盆。
成为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
7.肩带埋入背部肌肉,不与脊椎相连(与两栖同)(只是更为坚强)。
8.次生腭(羊膜运动共有),鳄类最明显,其它种类不完全,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
次生腭形成模式图9.颞窝①概念:是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是爬行动物的重要特征。
课本:颞的膜性硬骨有穿孔现象(借相连骨块缩小或消失而形成)②作用为咬肌的附着处,增强下颌的活动和取食能力。
③类型: A .无颞窝类:出现于古代爬行动物(原始型),也有人认为现代龟鳖属此类。
爬行纲

根据头骨侧面、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①无孔亚纲 (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②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 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③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 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和鱼龙目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④双孔亚纲(或双弓亚 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 龙次亚纲,包括始鳄目、喙头目、有鳞目、槽齿目、鳄目、蜥臀目、鸟臀目和翼龙目等。
形态特征
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 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 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 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 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在爬行动物中,蛇是特殊的一类。蛇没有胸椎,不连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体。蛇没有脚, 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生活习性
爬行纲(5张)爬行动物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 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 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比如,移动到有阳光 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行动物一年的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差异:夏季是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间进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 是休眠时期,或称“冬眠”。
第16章 爬行纲

犁 鼻 器
八、生殖、发育
1、体内受精 2、产羊膜卵(4个胚膜?功能) 卵黄囊:提供营养 羊膜:形成羊膜腔——内充满羊水。 功能:提供亲和的水环境,防止干燥,缓冲 机械撞击 。 绒毛膜:气体交换。 尿囊 :贮存代谢废物;气体交换。 意义 :解决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生殖发育的问题
第二节 分类与主要类群
*喙头蜥常与一些海鸟如信天翁、海燕等共栖于洞穴 中。日间隐伏,夜间出来捕捉昆虫、蠕虫、甲壳类和软体 动物。大约在20岁左右性腺才发育成熟,寿命可达百年。
二、龟鳖目 龟鳖类具有被动防御性的体型。躯干部背、 腹面有真皮骨板形成的背、腹甲;甲板外被有角 质盾片或厚皮。躯干部的脊柱、肋骨、胸骨、上 胸骨、锁骨等与甲板愈合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骨壳。 龟鳖类的身体就被包裹在这样一个坚硬的骨壳内 而得到保护。 龟鳖的椎体一般前凹型或后凹型,少数为双 凹型;无牙齿而代以角质鞘;舌不能伸展;雄性 具单个交配器。 龟鳖目大多数为次生性的水生种类,海洋、 淡水皆有;少数营陆栖生活。本目主要类群有: 各种陆栖龟类、海龟类、鳖类
五、呼吸、循环
(一)、呼吸系统 特点:肺呼吸显著改善 独力承担呼吸功 能(意义?) 1、呼吸面积显著增大 2、胸廓的形成 3、血液循环机能水平的明显提高
A: Swimbladder of
fish
B: salamander
lungs
C: Frog
D: Toad
E: Reptil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循环系统
2、前、后肢长短相当
——适于在各种地形和物体上行走。肢骨近乎平排在腹 平面上,故行走时多以腹面贴地,“爬行动物”因此而 得 名。
二、皮肤
1、角质层厚(需要蜕皮),常覆以角质鳞: 致密、坚韧 2、缺少皮肤腺,皮肤干燥。 3、真皮中富含色素细胞:保护色
精选第19章爬行纲资料

黄缘闭壳龟:头呈橄榄绿色;背甲绛红色或棕红色,
隆起较高(安徽种,台湾种较扁平); 腹甲黑色,背甲与腹甲间、胸盾与腹盾 间有韧带相连,遇敌害时可关闭。栖息 水域附近,昼伏夜出的陆生龟;分布长 江以南地区。
第四节 爬行纲分类(P401)
爬行纲约 7230 种,我国约 400 种。最长的 是网斑蟒(10 m),最小的是华美球趾虎(34 mm)。分为 4 (或5)个目。
网斑蟒
多米尼加球趾虎
第二节 分类(P401)
• 现生的爬行类约有6300多种,分4(5)个目。 • 喙头目:最原始,无交接器、无齿、骨质鳞、双
听觉: 似两栖类,由中耳、内耳组成。为适应
陆地干燥环境,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中耳 仅具 1 块听小骨 —— 耳柱骨;感受听觉 的瓶状囊发达。
蛇类的鼓膜和中耳均退化,仅保留耳柱 骨,紧接头骨腹面的颌关节,通过头骨贴近 地面来监测地面传来的振动而产生听觉。
蛇类传导声波至脑的途径
嗅觉:
(1)次生腭的出现,嗅粘膜布满鼻腔;鼻甲 骨是爬行类首次出现的结构,位于鼻腔内, 表面覆有嗅上皮,分布嗅神经和嗅觉细胞, 是真正的嗅觉区。
3、静脉:肾门静脉趋于退化,血液回心速度 和血压增大。
(八)排泄系统 (P397)
1、肾脏:成体为后肾, 完全失去与体腔的 联系,而与血管联 系收集废物,提高 排泄效率。
2、具单独的输尿管。
3、排泄物为溶解度很小的尿酸,以保存体 内水分。
4、蜥蜴和龟鳖类具尿囊膀胱。 5、许多种类在鼻部和眼部附近具盐腺,排
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
(九)生殖系统(P399):体内受精,产
羊膜卵。
1、由于卵细胞在产出时包以卵壳,受精必须 在母体内进行。雄性除楔齿蜥外,均具交 配器。
爬行纲_精品文档

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 脊椎动物。
2.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
3.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 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 的一种依据。
5.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 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 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 、翼骨甚或犁骨上的。
牙齿依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
(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 需求)。
(3)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 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 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
(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 器官。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 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 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 呼吸
7.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 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 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 栖类降低。
第18章-爬行纲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1对,以输精管通泄殖腔背面。除楔齿蜥
外,皆有交配器。 雌性:卵巢1对,位于体腔背壁。1对输卵管两端开
口,一端以喇叭口开口体腔,另一端开口泄殖腔。 体内受精,多为卵生,少数有卵胎生。
卵生:卵借阳光、腐叶产生热量孵化。
卵胎生:孵化过程在母体内完成,营养来自卵黄,
孵化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与母体有气体、营养物质
5
四、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amniote egg):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 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 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 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6
意义:产羊膜卵是一个极重要的进步。羊膜卵的结 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 对水的依赖,确保了进行陆地繁殖,从而真正适应 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调节,改变体色。
13
三、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的特点: ① 大多由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分化程度高,具
很大灵活性。 ② 脊柱分区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③ 颅骨为高颅型; ④ 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 ⑤ 具单一枕骨髁; ⑥ 具次生鳄。
14
(一)头骨 ① 头骨顶部隆起,为高颅型。颅腔增大,几乎全
真皮较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10
2、蜕皮: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 期蜕皮时脱落。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落。
蛇、蜥蜴约2个月蜕皮1次;龟鳖无定期蜕皮,以新 替旧。
11
3、皮肤腺 ① 股腺:雄性蜥蜴大腿基部内侧具股腺,腺孔排成1列。 包括:鼠鼷窝、股窝、肛前窝。 功能:与繁殖有关,分泌物干后在孔外形成黄色短
(四).爬行纲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物种类而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均有重要意义。
(Platysternidae)
仅1属1例,即平胸龟。
平胸龟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1831
别名
大头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
英文名
Big-headed Turtle
分布
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特点: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间隔,鳄类只剩下一个潘氏孔。不完全双循环,但缺氧血与多氧血能进一步分开。 心室分隔不全(鳄分隔完全)静脉窦不发达,动脉圆锥消失; 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 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 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左、右心室导出,流入3对动脉弓,从右到左分别为: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分支出颈总动脉。 心室在室间隔不完全处形成一个静脉腔,多氧血由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左心室,并有部分血液通过静脉腔流入右心室内,所以从右心室中部导出的左体动脉弓内,血液中的含氧量与左心室中的血液基本一致,或只混有极少量的少氧血。 右心室的右侧为少氧血。左体动脉弓始于心室的右中部,其中的血液主要来自静脉腔,血液也为多氧血,因此左、右体动脉弓合成的背大动脉中,混合血的成分极少。 静脉系统近似两栖动物,返回心脏的主要静脉包括—对前大静脉、一条后大静脉、—条肝门静脉和一对肾门静脉。肾静脉逐渐趋于退化,后肢流向心脏的血液只有一部分在进入肾脏时分散为毛细血管,构成肾门静脉,另一部分则穿越肾脏直接汇入后大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现生爬行动物分类
龟鳖目 蛇目
蜥蜴目 鳄目
爬行纲特征
各目特征比较
蜥蜴目(Lacertiformes)
多数具四肢,末端有爪; 具肩带和胸骨;眼睑可动; 舌扁平,能伸缩,无舌鞘; 两颌附生端生齿或侧生齿, 鼓膜、鼓室及耳咽管一般存 在。陆栖、树栖、半水栖或 穴居。全世界约3750种,我 国约150种。
眼镜蛇
丽纹蛇
眼镜王蛇
金环蛇
银环蛇
蝰科(Viperidae):上颌骨具长而弯曲的管牙 及若干副牙;可分白头蝰亚科(无颊窝,头背具对称 大鳞,我国1种),蝮亚科(具颊窝及相应的上颌骨 凹陷,我国19种),蝰亚科(头三角形,具小鳞片, 瞳孔直立椭圆形,背鳞起棱,我国3种)。
白头蝰
草原蝰
白唇竹叶青
圆斑蝰
壁虎科 鬣蜥科 石龙子科 蜥蜴科 蛇蜥科
蛇目 鳄目
龟鳖目
鳄蜥科
巨蜥科 避役科 毒蜥科
壁虎科(Gekkonidae)
皮肤柔软,体被 粒鳞;瞳孔常垂直, 无活动眼睑;攀援种 类指(趾)端具吸盘 状趾垫,表面具横列 的趾下瓣,具垂直形 细丝;椎体双凹型; 夜间活动,约600种, 我国产约30种。
铅山壁虎 中国壁虎
3、听觉器官
具雏形外耳道;中耳具耳柱骨和耳咽管,有鼓膜,首次出现 了正圆窗;内耳的瓶状体明显扩大。鳄:瓶状体→卷曲的耳蜗。
声音传递:声波→鼓膜、听骨的振动→椭圆窗→内耳→外淋 巴管→瓶状体的基乳突→正圆窗。蛇:蛇无外耳和中耳、鼓膜和 咽鼓管,声波由下颌骨──方骨→听骨。
4、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蝮亚 科和蟒科蛇类,具种特珠的 热能感受器,如蝮蛇、竹叶 青、响尾蛇的眼鼻间的颊窝 和蟒唇鳞表面的唇窝。
龟科(Testudinidae)
黄缘闭壳龟
龟壳骨板外覆以表 皮性角盾,头、颈、四 肢及尾确立可缩入壳内, 指、趾间具蹼或无蹼。
四爪陆龟
乌龟
拟眼斑水龟
花龟
金头闭壳龟 广西拟水龟
鳖科(Trionychidae)
背腹甲骨质,无缘板和
角质盾片,覆有柔软的角质
皮肤;背甲边缘为厚实的结
缔组织。具吻突,其上有鼻
竹叶青
乌苏里蝮
尖吻蝮 蛇岛蝮
山烙铁头
蟒山烙铁头 蝮蛇
烙铁头 短尾蝮
海蛇科(Hydrophiidae):为前沟牙类毒蛇,体 后部及尾侧扁,鼻孔位于吻背,具鼻瓣,腹鳞窄或 消失,卵胎生,我国16种,分布于黄、东和南海。
平颏海蛇
青环海蛇
扁尾海蛇
长吻海蛇 海蝰
龟头海蛇
龟鳖目(Testudoformes or Chelonia)
爬行纲(Reptile)
爬行纲特征 爬行纲小结
爬行纲分类
爬行纲起源
第一节 爬行纲特征
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及在 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爬行类的形态结构特征
爬行纲分类
爬行纲起源
爬行纲小结
一、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1. 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 2. 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
二、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 出现了羊膜卵 2.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
2、脊椎 颈椎: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有齿突); 腰椎:低等为双凹型,高等为前凹或后凹型; 胸椎与胸骨共同组成胸廓(羊膜类特有),具肋骨; 荐椎2枚 ; 尾椎:数目随种而异
断尾:有些蜥蜴的尾椎中有自残部位,即尾椎骨在形成 过程中前、后两半部未愈合而特化的结构。当蜥尾遭受拉、 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往 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导致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部 位处断裂,连同肌内和皮肤一起断下的现象。因自残部位的 细胞始终保持着陆增殖分化能力,可再生。
(八)排泄系统
后肾、输尿管、膀胱 (除鳄类和蛇类外)、泄殖 腔及泄殖腔孔。尿液中的含 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 输尿管、大肠和膀胱对水分 具重吸收的能力。
肾外排泄器:盐腺
(九)生殖系统
体内受精,雄性除楔齿蜥 外均有交配器,卵生、卵胎生。
雄性: 1对睾丸和副睾、 输精管、泄殖腔和交配器。蜥 蜴和蛇为一对半阴茎 ,龟、 鳖具单个交配器(阴茎) 。
形态特征
新脑皮 形态特征
羊膜卵
形态特征
三、爬行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爬行纲小结
• 外形 • 皮肤 • 骨骼系统 • 肌肉系统 •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 排泄系统 • 生殖系统 • 神经系统 • 感觉器官
爬行纲起源 爬行纲分类
(一) 外形
体分头、颈、躯干、尾 和四肢;体被角质鳞片,前 后肢五指(趾),末端具爪, 有活动的眼睑;鼓膜下陷于 外耳道的深处;泄殖孔纵裂、 横裂或圆形;尾细。体形一 般分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上颞孔类:颅骨 只有单个上颞孔, 上颞弓由眶后骨 和鳞骨构成。
双颞孔类:颅骨两侧具有上、下颞孔,现存的蜥蜴、蛇、 鳄等。 合颞孔类:颅骨一侧各有单个颞孔,被眶后骨、鳞骨、 颧骨所围,眶后骨和鳞骨构成上颞弓(兽齿类)
蜥蜴和蛇颞窝演变
次生腭(次生硬腭):──羊膜 动物所具有。它在颅骨的底部,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 突出)和腭骨本身等突起构成的 水平隔。硬腭出现将口腔和鼻腔 分开,内鼻孔位置后移,呼吸和 食物在咽头处交叉。
眼镜蛇科
蟒蛇科 游蛇科
蝰科
蜥蜴目 鳄目
龟鳖目
海蛇科
游蛇科(Colubridae):头顶有对称大鳞片,腹 鳞宽大;两颌具齿,少数种类上颌骨后端有2-4枚大沟 牙;卵生或卵胎生。我国产140多种。
虎斑游蛇
草游蛇
赤链蛇
水赤链蛇
紫灰锦蛇 乌梢蛇
棕黑锦蛇 翠青蛇
王锦蛇
玉斑锦蛇
小头蛇
眼镜蛇科(Elapidae): 上颌骨的前部具一对大前沟牙, 其后有几枚预备毒牙,神经毒 类。全世界约180种,分布于大 洋洲、亚洲、非洲和美洲;我 国7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鳄蜥科(Shinisuridae)
体形似鳄,四肢发达,指、 趾末端具弯曲的利爪,尾长而 扁,头顶鳞片形状不一,背部 粒鳞间杂有大形棱鳞,并形成 纵列往后延伸至尾部呈2行棱鳞, 舌短前端分叉,侧生齿,卵胎 生。本科仅1种。
蛇目(Serpentiformes)
四肢消失,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无鼓 膜,鼓室萎缩,耳咽管消失;卵圆窗和方骨间由耳 柱骨连接;椎体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的椎骨具 可动肋骨。无胱膀,雄性具一对交配器。卵生或卵 胎生。约3200种,我国约210种,其中毒蛇50种。
孔。四肢不能缩入壳内,指、 鳖
趾间的蹼大,内3指、趾有
爪。
山瑞鳖
斑鼋
棱皮龟
玳瑁
丽龟
鳄目(Crocodoliformes)
心室完全隔开,具发达的次生鳄,两颌具槽生 齿,具横隔。双颞孔型,腹壁具腹膜肋。
(六)呼吸系统
由内鼻孔、气管、 支气管和肺组成。
尖吻蝮的气管和肺
避役的肺及肺囊
呼吸方式:口咽式呼 吸和胸腹式呼吸(羊膜动 物特有),外肋间肌收缩 → 提起肋骨 → 胸腔扩展 → 空气入肺;内肋间肌收 缩 → 牵引肋骨下降 → 胸腔缩小 → 呼出气体。
水栖龟鳖类以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副 膀胱(肛囊)为辅助呼吸器官 。
鼻器,龟鳖类的犁鼻器只突入鼻腔。
2)顶眼:爬行类视觉的调节靠 改变晶体与视网膜间的距离以 及改变晶体的形状来控制。
2、视觉器官
1)眼球结构:巩 膜骨;睫状体和睫 状肌,(能移动晶 状体前后位置、调 节视距、改变晶状 体凸度 ),蛇的 睫状肌退化,由虹 膜括约肌来调节视 距;锥状突具营养 眼球的功能。
肋间肌:分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能调节肋骨升 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吸 运动。
咬肌:始于颞部及 上颌后部而止于下颌的 颞肌和咬肌(为闭口 肌),起止于舌弓及下 颌骨腹面的二腹肌为开 口肌。
躯干肌:不发达, 背部为最长肌,两侧具 髂肋肌,腹肌。
附肢肌:肌肉粗大。
(五)消化系统
牙齿分 侧生齿、端 生齿和槽生 齿;毒牙分 管牙和沟牙; 口腔腺发达; 舌发达,肌 肉质 ;首次 出现雏形盲 肠,大肠和 泄殖腔均有 重吸收水分 的功能
3、带骨和肢骨 肩带:具锁间骨(十字形的上胸骨),在龟鳖类中
转化为腹甲的内板。 腰带:髂骨与存椎联结;左右坐骨在腹中线联合,
耻骨在腹中线联合。
(四)肌肉系统
肋间肌和皮肤肌 是陆生动物所特有。
皮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止于皮肤, 肋骨远端和中端具两对肋皮肌(下肋皮肌和上肋皮 肌)。皮肌收缩可引起皮肤及其附属的鳞片产生活动。
无蹼壁虎
蜥蜴科(Lacertidae)
头顶具对称的大 鳞片,腹鳞方形或矩 形,纵横排列成行, 具鼠蹊窝或股窝,尾 长易断,生活于林区 草丛、草原、荒漠和 平原地带,卵生或卵 胎生。约140余种, 我国约20种。
秦岭滑蜥
蓝尾石龙子 中国石龙子
石龙子科 (Scincidae)
头顶有对称排
列的大鳞片,全身
(七)循环系统
心脏:两心房一心室,静 脉窦不发达,动物圆锥退化。 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或具 完整的室间隔。
动脉:肺 A弓、左体A弓 和右体A弓。
静脉系统:和 两栖类相似,主要 静脉包括一对前大 静脉、一条后大静 脉、一条肝门静脉 和一对肾门静脉。 但肾V趋于退化, 后肢回心的血液只 有一部分进入肾脏 时分散为毛细血管, 其余直接汇入后大 静脉。
雌性:卵巢和输卵 管各一对,输卵管一端 开口于体腔前部,一端 开口于泄殖腔后部。卵 革质(蜥蜴和蛇)或石 灰质(龟、鳖、鳄)。
(十)神经系统 :大脑半球较
发达,各部排列并不完全在同一平面, 延脑弯曲。大脑表层出现了锥体细胞, 形成新脑皮。间脑:小,具脑上腺和 顶器。中脑和小脑较发达,与陆生生 活的复杂性相联系。从爬行类开始少 数视神经纤维自丘脑达于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