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爬行纲
6、两栖纲和爬行纲

循环模式图
八、排泄
• 具有一对肾脏,肾属中肾。泄殖腔腹面具膀胱的开口。尿由肾产生, 经输尿管进入泄殖腔,再进入膀胱贮积。两栖类的皮肤的可透性使两 栖类在水中由大量的水通过皮肤进入体内,而一旦登陆,同样会通过 皮肤失去大量的水。 • 肾(中肾)——输尿管——膀胱——泄殖腔 • 两栖类的肾小球过滤率高,但两栖类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效能差,而 膀胱执行重吸收水分的功能,有助于陆栖时保水,因此愈是生活再干 燥地区的种类,膀胱愈大。
三骨骼
• 由于向陆生过渡,两栖类的骨骼和鱼类相比,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均由软骨和硬骨组成。分为中轴骨(头骨、脊柱、 胸骨)和附肢骨。
• 1、脊柱 • 是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特征, 简单,但脊椎骨数目(10~200)不定。陆生种类进化脊柱趋于变短, 两栖类是一种特化现象,不代表总的进化趋势。 • 脊椎骨除少数水生种类为双凹形外,都为前凹和后凹,增大了椎体间 的接触面,提高了支持重力的效能。椎弓前后方具有关节突加强了脊 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这是四足动物的特征。 • 2、头骨 • 由脑颅和咽颅组成。古代两栖类(如坚头类)的头骨与古代总鳍鱼类 相似,只是缺乏鱼类特有的鳃盖骨。古代两栖类鼻区发达,具有显著 的吻部,而且由于肩带与头骨分离,并保持一定距离,才出现了可以 弯曲的颈部,吻随之得到发展。
• 3、水温的恒定性 • 水体是由含有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水温的变化幅度较 小,海洋温度近于恒定。而陆地温度存在剧烈的变化。 •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 复杂多样的陆地环境为动物的栖居、隐蔽等提供了较水 域优越的条件。 • 陆地环境相对水环境来说,卵和幼体更容易受到保护, 但同时面临发育方面的困难。
咽式呼吸
七、循环
• 不完善的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肺呼吸 导致双循环的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 1、心脏 • 静脉窦 • 心房 • 心室 • 动脉圆锥 • 肺动脉、体动脉、颈动脉
实验十六两栖纲及爬行纲分类

实验十六两栖纲及爬行纲分类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能够掌握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体形测量的一般方法以及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熟悉常用的分类术语;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并掌握它们所在目的特征。
二、实验内容代表性及常见的两栖纲、爬行纲动物的识别;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
三、仪器设备电脑、投影仪、测量用具等。
四、实验材料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等。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一)、分类的基本知识一一鉴定术语。
1.无尾两栖动物:外部形态说明。
体长:自吻端至体后端;头长:自吻端至颌关节后缘,头宽:左右颌关节间的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鼻间距:左右鼻孔间的距离;眼间距:左右眼睑内缘之间最窄距离;上眼睑宽:上眼睑最宽处;眼径:眼纵长距;鼓膜宽:最大直径,前臂手长:自肘后至第三指未端,后肢全长:自体后正中至第四趾末端;胫长:胫部两端间的距离;足长:自内跖突近端至第四趾未端;吻棱:颊部及其他部分参阅图。
2.有尾两栖动物:外部形态说明。
体长:自吻端至尾末端;头长;自吻端至颈褶;头宽:左右颈褶的直线距离(或头后宽处);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径长;尾长:自肛门后缘至尾末端;尾高:尾最高处的距离;(二)、两栖纲分类:现在生存的两栖动物可分为三个目:无尾目、有尾目和无足目。
无尾目(Anura):为两栖纲中身体结构复杂,种类和数量都很多的类群。
我国常见种类的分科检索如下(供参考):1.舌为盘状,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不能自如伸出……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舌不成盘状,舌端游离,能自如伸出 (2)2.肩带弧胸型 (3)肩带固胸型 (5)3.上颌无齿;趾端不膨大;趾间具蹼,耳后腺存在,体表具疣……蟾蜍科(Bufonidae)上颌具齿 (4)4.趾端尖细,不具粘盘;耳后腺存在………………………锄足蟾科(Pelobatidae)趾端膨大,成粘盘状。
耳后腺缺,大部树栖性……………………雨蛙科(Hylidae)5.上颌无齿,趾间几无蹼;鼓膜不显……………………………姬蛙科(Microhylidae)上颌具齿;趾间具蹼;鼓膜明显6.趾端形直,或末端趾骨呈丁字形…………………………………… 蛙科(Ranidae)趾端膨大呈盘状。
两栖爬行类

分类系统依据牙齿是否迷齿型、椎体结构形式等,两栖纲分为3个亚纲。
迷齿亚纲均有迷齿,全部为化石。
壳椎亚纲牙齿不是迷齿型,全部为化石。
滑体两栖亚纲头部骨片少,包括近代型的两栖动物。有无尾目、有尾目和蚓螈目三个目。过去有人以椎体为 依据,认为无尾目起源于迷齿亚纲,蚓螈目和有尾目起源于壳椎亚纲,还有其他论点,其论据均不充分。
定义
两栖爬行类两柄爬行类,指的是脊椎动物巾的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的总称。两栖类动物的种类在自然界 中相对较少,爬行类虽然相对较多些,但多为同家保护动物,长期以来都是以野味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人工养 殖的种类和数量较少,烹饪中的应用也较少 。
动物
本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地处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交汇地带,是“秦岭 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保护区辖区内沟深谷狭,地形陡峻,花岗岩峰岭地貌比较典型,多形成“U” 形宽谷和“V”形峡谷的套谷。区内海拔1100-2802m,垂直高差1700m,地势北缓南陡,北坡上部多呈平台阶地及 缓坡,这与秦岭中西段“南缓北陡”形成明显对照。牛背梁是秦岭山系东段的主峰,其丰富多样的植被环境、特 殊的地理位置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两栖爬行动物是秦岭脊椎动物中两大 主要类群,其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级的中间层,在抑制植被虫害和鼠害、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关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区域性调查研究信息,主要包含在以往对整个秦岭地区动物区 系的调查文献中。其中较为重要而且涉及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当属胡淑琴( 1966)的工作,其后, 方荣盛等(1983,1985)、宋鸣涛(1985,1987,1995)、梁刚(1998)、马勇(2006)等也对包括该区在内的秦岭南 坡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系统报道。然而,迄今真正能够全面具体反映本保护区这一特定区域两 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的尚无完整资料 。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八大系统中各纲特征一、运动系统1、圆口纲1、骨骼系统:仅有软骨,无硬骨。
(1)头骨:无上下颌。
颅骨不完全。
(2)咽骨(咽颅):为一软骨条相编结而成的软骨篮,称鳃笼,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咽弓没有同源关系,鳃笼紧贴在皮下,包在鳃囊外面,不分节;而咽弓是分节的,着生于咽内壁。
2、脊索:脊索终生保留。
3、鳍:无偶鳍。
具奇鳍4、肌肉保持原始分节,与文昌鱼类似。
2、鱼纲1.体形:纺锤形:适应快速持久游泳侧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平扁形:行动迟缓,底栖生活河豚型:不善游泳鳗鲡型:穴居生活2.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软骨鱼歪型尾,硬骨鱼正型尾)偶鳍:胸鳍、腹鳍3.皮肤和鳞片: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无角质层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内有鳞片,皮下组织少鳞片分盾鳞(软骨鱼特有,由基板和棘构成,与齿同源)、硬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
后两种为硬骨鱼特有,完全来源于中胚层。
4.骨骼系统: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硬骨鱼较发达)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鳍骨(胸鳍、腹鳍)、奇鳍骨5.肌肉系统:躯干肌(上、下轴肌)、头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3、两栖纲1、头骨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不高,骨块数目少。
蚓螈类骨片大,排列紧凑无大孔洞。
,由外枕骨形成。
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失去连接脑颅与咽颅的悬器作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
舌弓的其它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器支持舌,舌骨体由基舌软骨愈合而成,前角由角舌软骨形成,后角由第1对鳃弓演化成。
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
蝌蚪有4对鳃弓2、脊柱颈椎1枚,呈环状叫寰椎。
躯干椎椎体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椎体为二种类型者叫参差型椎体。
荐椎1枚,椎体前面与躯干椎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
横突发达与髂骨相连。
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
有尾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分类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而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生活环境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在水中,成体可生长在水中或陆地上。
而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在陆地上生活,少数在水中生活。
呼吸方式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而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一、所属纲属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爬行类(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被定义为需要潮湿环境维持生活的小型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例子包括蟾蜍、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
两栖动物来自被称为“两栖动物”的类别,它们是冷血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柔软湿润的皮肤。
最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是蟾蜍、青蛙、蝾螈、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体外受精、冷血、脊椎动物等。
据一些消息来源,鱼螈是第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发现的两栖动物。
这种生物大约在3亿年前在格陵兰岛被发现。
另一种名为Elginerpeton的两栖动物也在3.6亿年前被发现。
现在,已知两栖动物可以在各种栖息地生存。
它们存在于森林、草地、河流、溪流、湖泊等中。
它们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栖息地。
它们甚至在农田里生存。
那么,根据一些消息来源,大约有168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目前的数量也在下降。
已知两栖动物的寿命约为3亿年,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中国爬行纲动物历史悠久,在各种古地质时代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爬行纲动物,并在不同的空间和环境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众多特色生物的伴侣。
此外,中国的爬行纲动物有着独特的外观特征和行为特征,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物系统,为中国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爬行纲动物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两栖纲、爬行纲和蜥蜴纲。
两栖纲包括两栖类、响蛙类和蛙蜥类。
蛙、蟾蜍和龟类都属于两栖类,但常见的两栖动物是蛙和蟾蜍,其他的类如鳄鱼、乌龟等很少出现。
爬行纲动物包括软体纲、鳗纲、鳝纲和真蛇纲。
其中,软体纲动物非常多,常见的有软体虫、蚯蚓和海绵,他们在地壳的地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鳗纲动物主要有鳗鱼,是水生动物,有着复杂的生活习性,可以抵抗极端的环境和温度波动。
鳝纲动物都属于水生动物,有着发展迅猛的肌肉,具有显著的潜水能力。
最后是真蛇纲,蛇在沿海地区也非常常见,有着独特的形态和习性,是一个神奇的动物。
中国爬行纲动物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特征也有所不同。
例如,沿海地区有更多的海洋爬行动物,如鳗鱼、鳝鱼、蛤蜊和海螺,而在内陆地区有更多的淡水爬行动物,如蛙、蚓和蝾螈。
此外,中国的爬行纲动物中还包括甲壳纲、蜈蚣纲、蛛形纲等,这些动物的分类可以更加详细的厘定出来。
中国的爬行纲动物种类众多,它们也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为了保护中国的爬行纲动物,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保护措施,将爬行纲动物的类型、特征、分布、生态位置等厘定出来,进一步探究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只有通过这种厘定,才能实现爬行纲动物的全面保护,以保证我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中国爬行纲动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生物系统,其数量众多,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厘定。
只有通过详细的研究厘定,才能更好的保护中国的爬行纲动物,以保障中国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1)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和胸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两栖纲•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两栖纲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
•由于要适应两栖生活需要,因此,两栖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个体发育各方面均表现出既保留水栖脊椎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发展出适应于陆栖生活的某些特征。
两栖动物3项最主要的特征是:(1)发育过程需经历变态,(2)变温(体温随环境而变化),(3)亦陆亦水生活方式。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1)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多(多20倍)(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1000倍,动物上岸需支撑身体)(3)水温恒定,而陆地上的温度存在很大的变化(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比水环境复杂很多。
•从水生到陆生需要克服的新矛盾:(1)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2)浮力消失与动物支承体重的矛盾(3)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需要解决的问题1.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分过多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6.适应陆生的感觉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四、两栖动物完成适应陆栖生活的重要进化变化1 呼吸器官由鳃到肺,完成了在陆地的适应空气呼吸。
2 成体具有了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偶鳍演化成五趾型附肢,以支撑体重脊柱出现分化,提高躯体运动灵活性——脊柱分化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肩带游离,前肢摆脱与头骨的连接,不在受头骨制约;发展出具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
使肢体的活动范围、复杂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
3 伴随呼吸器官成为适应呼吸空气的肺,血液循环成为双循环。
4 皮肤发生进化改变,出现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2)皮肤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和血管,辅助呼吸;(3)表皮衍生出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如粘液腺),粘液腺分泌黏液至体表,使皮肤保持经常湿润,不致干燥;(4)皮肤具有色素细胞,可使动物体色随环境而变化,达到保护自己(拟态)。
5 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现了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了原脑皮。
大脑的神经细胞类型进化。
6 出现中耳和耳柱骨,能接受和传导空气中的声波。
•第二节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大致可分为3类: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一)蚓螈型体形、外表特点和生活特征外形:象蚯蚓。
眼、四肢退化,尾短不显。
以屈曲身体方式蜿蜒前进,营隐蔽的穴居生活。
(二)鲵螈型的外表特点和生活方式外观似鱼,头明显,躯体粗大,有四肢但较短小,尾发达。
终生水栖或繁殖期营水生生活。
(三)蛙蟾型的外表特征和生活方式外形:体短,四肢强健,无尾。
是适宜于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
•二.身体外形各部的结构1 头部(1)吻端两侧有外鼻孔1对,外鼻孔与内鼻孔相连通入口腔,有鼻瓣,可随意开闭控制气体吸入、呼出。
(2)多数陆栖种类有活动性眼睑。
下眼睑上连有半透明的瞬膜。
• 2 躯干部由颅骨后缘至泄殖孔的部分。
背面:或光滑、或粗糙而具瘰粒,有的有2条背褶,有的则为长短不一的纵行肤褶或肤嵴。
3 四肢蛙蟾有2对四肢,但前后肢发展不平衡。
后肢大而健壮,5趾、趾间有蹼;前肢短小,4趾,趾间无蹼。
蚓螈和鱼螈的四肢已退化,也有后肢退化,前肢未完全退化(鲵螈类中的鳗螈)。
三.两栖动物的内部解剖构造1 皮肤蛙蟾的皮肤是裸露的,没有外覆盖物。
功能和结构上的3个特点:(1)皮肤内含有大量黏液腺,能分泌黏液至体表,经常保持身体的湿润粘滑和对空气、水的可透性。
【黏液腺是多细胞腺体,属于泡状腺】蟾蜍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就是由粘液腺演化而来;箭毒蛙毒腺分泌的蛙毒素10-6g可致一人死亡。
(2)皮肤具有呼吸功能;(3)皮肤内含有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
色素细胞的不同配置以及变形,能产生多种色彩。
所以蛙类一般都具有变色能力。
•(二)骨骼系统1.头骨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为自接型(下颌与脑颅通过方骨连接)。
头骨部分,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共有4种:舌接型、双接型、自接型、颅接型。
舌接型:下颌骨与脑颅通过舌颌软骨连接。
双接型:上颌骨由韧带直接连于脑颅,下颌骨通过上颌骨及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自接型:上颌已与脑颅愈合,方骨从腭方软骨(即上颌骨)分离为一块单独的骨,下颌通过方骨连接与脑颅。
•颅接型:哺乳动物上、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
上、下颌紧密与脑颅连接,方骨成为砧骨,下颌的关节骨成为锤骨,舌颌骨成为镫骨。
• 2 脊柱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四部分其中颈椎1枚,又称寰椎;荐椎1枚;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栖脊椎动物的特征。
尾椎多枚,但在大多数动物愈合为一尾杆骨。
躯椎数目差异很大,从7~200枚不等。
椎骨的椎弓前后方具有前后关节突,是四足动物的特征。
能加强脊柱的牢固性、灵活性。
•脊椎骨的椎体•3. 肩带与肢骨肩带不与头骨相连,是与鱼类的一个重要区别。
蛙蟾类出现了胸骨,但胸骨与椎骨无连接。
•肩带•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上乌喙骨构成,通过肌肉连于脊柱。
•无尾类两栖动物由锁骨取代了前乌喙骨。
•肩带的类型有固胸型和弧胸型•青蛙左右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称为固胸型肩带•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彼此重迭,称弧胸型肩带。
4 .附趾为五趾型典型的五趾型附肢的构造(前肢)上臂—前臂—腕—掌—指(后肢) 股—胫—跗—跖—趾骨名(前肢):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后肢):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蛙类的前、后肢:前肢的桡骨、尺骨愈合为一根桡尺骨;后肢的胫骨、腓骨愈合为一根胫腓骨;跗骨5枚,2枚较长,3枚颗状。
5. 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构成。
三股连接处形成凹窝,称髋臼,与股骨相关节。
蛙类适应跳跃生活,髂骨特长。
•(三)肌肉系统两栖类与鱼类肌肉的最大不同点是:除少数肌肉还保留原始分节痕迹外,整个肌肉系统的分节现象已经消失,肌肉发展成骨骼肌为主(尤其是附肢肌肉),骨骼肌以肌群为结构的特征。
外来肌:两栖类的一些起自头部、躯干和带骨的肌肉分布到附肢内,称外来肌。
外来肌收缩时使附肢依躯干作整体运动(鱼类已有)。
内生肌:肌肉的起、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收缩时附肢各部分可作相应的局部运动。
蛙的骨骼肌可分为三部分:躯干部肌肉包括腹部肌肉,背部肌肉;头部肌肉包括头部腹面、背面、侧面、面部和眼球周围肌肉;四肢肌肉附肢肌肉发展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肌肉的特点1 总体特征原始的肌节类型肌肉在大多数动物的成体已经不明显,大部分发生了愈合、移位,分化为许多形状、功能各异的肌肉。
如蛙类仅腹直肌和腱划肌显示肌肉分节。
3 躯干部肌肉轴上肌体积大大减少,低等的鲵螈类仍保留分节,高等的蛙蟾类分化为横突间肌和棘间肌,出现背最长肌;腹侧肌肉有分层现象:腹斜肌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3层组成,且肌纤维走向不同,增强了机动性、坚韧性,能促进了两栖动物的脊背弯曲、躯体活动和在陆地的爬行、跳跃运动。
4 四肢肌肉发展出复杂的附肢肌肉,以肌块群为特征(肱三头肌、腕曲肌、腓肠肌),使附肢本身可运动,即各节段可作相对的局部运动。
具有外来肌,使四肢与躯干得到牢固的连接。
•(四)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1.消化管:由口、口咽腔,食管、胃、肠、肛门组成。
肠可区分小肠和大肠,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
2. 消化管特点(1)口腔:牙齿着生部位包括颌齿、腭齿、冀齿、犁齿等颌齿:垂生在上颌骨、前颌骨、下颌骨内缘犁齿:垂生在口腔顶壁犁骨上。
蛙齿的特点: 端生齿、同型齿、多出齿牙齿按着生方式:侧生齿、槽生齿、端生齿等按齿的形状:同形齿、异型齿按出生方式:多出齿、再出齿、一出齿齿的主要作用是摄取食物时,帮助把握食物,并无实际咀嚼功能。
(2)蛙舌具有捕捉昆虫的作用。
(3)口咽腔结构较复杂内有多个开口内鼻孔通外界;耳咽管孔通中耳,喉门通呼吸道,食管口通食管、胃。
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物为粘液,不含消化酶,主要作用是湿润食物,便于吞咽。
(2)肠:分十二指肠、回肠、直肠。
(3)消化腺与鱼类没有本质差异肝有三叶(左右2大叶和一个较小的中叶);胰脏为实心体,位于十二指肠环拱内。
•(五)呼吸系统呼吸方式为口咽式呼吸幼体营鳃呼吸,蝌蚪具外鳃。
血液循环方式与鱼类基本相同,发育中需经过变态—鳃退化消失、由咽部腹侧长出一对肺,成为呼吸器官。
两栖类的肺结构比较简单,肺的摄氧量不足以机体需要,所以需要辅助呼吸器官——皮肤弥补,口腔呼吸。
皮肤吸氧量约为肺获氧量的40%,对于冬季埋身水底的鲵螈类和蛰眠的蛙蟾类,皮肤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
•肺是囊状肺结构简单,呼吸表面积不大。
有些水生种的肺完全退化。
•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两栖类无胸廓,肺的呼吸靠特殊的吞气动作完成:张开鼻孔,降下口底,吞入空气,然后关闭外鼻孔瓣膜,将空气从喉门压入肺内。
由于空气的吞入依靠口底的升降,同时由口腔粘膜先行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两栖类的呼吸称口咽式呼吸。
•(六)循环系统1.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
幼体的心脏由一心室一心房构成,幼体变态后,(1)心脏的位置前移至胸腔;(2)心脏分为2心房,1心室、1静脉窦和动脉圆锥组成。
出心脏的动脉分化出颈动脉、体动脉、肺皮动脉3支,分别来自原始鱼类的第3、4、6动脉弓。
血液在心脏的流动:左心房的多氧血和右心房的缺氧血均进入心室,所以虽然蛙类已进化为具有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少氧血并未完全分开。
所以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室内有肌柱,可减少多氧血、少氧血在心脏的混合;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的收缩而转到,具有辅助分配不同含氧量血的作用。
• 2.淋巴系统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淋巴循环,淋巴系统的结构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和脾脏。
淋巴心:淋巴开口于静脉的位置,扩大成囊状,并具有收缩性,称淋巴心。
淋巴心有助于淋巴进入静脉、回到心脏。
不同种动物的淋巴心数目不同:蛙蟾类2对,蚓螈类则可达百多对。
脾脏:制造淋巴细胞的器官。
•(七)神经系统与鱼类相似,中脑是神经中枢进步性变化主要有:(1)大脑出现了原脑皮(位于大脑顶部的零星神经细胞)。
(2)间脑分化出松果体,但不发达;(3)出现了丘脑和下丘脑。
(4)脊髓在脊椎动物中首次出现了腹中正裂鱼类的中脑只有2片视叶,两栖类的中脑除有一对圆形视叶外,腹面增厚为大脑脚。
中脑既是两栖动物的视觉中心,也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中脑2个视叶内均有脑室,彼此相通,并以中脑导水管连通第3、4脑室。
•(八)感觉器官1. 幼体有似鱼的侧线,成体多数消失。
2. 视觉蛙蟾类的视觉系统出现了眼睑、瞬膜、泪腺、哈氏腺,眼睛具有了调节晶体曲度的功能但还很初级,不同于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在陆地上为近视眼。
在水中视野阔。
3. 嗅觉出现内鼻孔和犁鼻器,鼻腔内壁有鼻黏膜,鼻腔开始兼具嗅觉和呼吸双重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