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考点突破】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山区植被比平原地区丰富;海
拔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地
山地的阳坡(热量条件好)和迎 形
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比阴坡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 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 力作用地貌的形成
和背风坡相对茂盛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选择题
7.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不包括(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解析:选 B。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主要的
植被类型,我国不具备热带沙漠气候条件,故植被类型不以热带
荒漠为主。
8.下列不属于热带雨林地区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植物种类丰富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一、与植被有关的概念 1.植物种群:在一定环境空间内生长的同一种植物的___个__体_____ 集群。 2.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所__有_____植物种群。 3.植被:覆盖地表某一区域的植物及其群落。分为自然植被和 ___人__工_____植被。
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该地区的水分和热量以及二 者的配合状况。 (2)__太__阳__辐__射__提供给地球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地减少,形 成不同的温度带,由此形成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 (3)__水__分__条__件__的差异也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 因。 (4)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导致的水热组合状况差异也会影响植被分 布。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体组合单元。

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构成植被,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群落外貌群落外貌即群落的外部形态。

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群落反映到人们眼中的样子也不同。

人们到野外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辨认出来,这是森林、那是草原,就是由于群落的外貌不同。

植物群落的外貌通常由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所决定。

2.具有一定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

例如,形态结构上,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成层性、种的分布格局等。

3.具有一定种类组成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一个植物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内部特有的环境。

例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的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植物群落的改造。

即使植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

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波动和演替等。

6.可以对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群落因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生态环境、演替特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群落的分类。

把一个地区内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群落的排序。

1.整体性说(有机体学派、准有机体学派)在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早期,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1916;1928)认为,植物群落类似一个有机体:其理论根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堂小结]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襄阳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 圈。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解析:第1题,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 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第2题,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 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 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1.D 2.B
,植物
(3)荒漠 ①分布:干旱地区。 ②主要类型:热带荒漠、 温带 荒漠。 ③特点:植被 稀疏 ,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 贫乏,群落结构 简单 。
[思考] 目前,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原始森林早已被人工林代替,这些 人工林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影响植被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2.常见天然植被及其分布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且具有适应当地 环境的特征(如下表)。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 雨林 带季风气候 森 林

山西中条山十八河铜尾矿库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山西中条山十八河铜尾矿库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量分类和排序的基础上[12-14],筛选适合尾矿库植被恢复 的先锋植物及其配置模式 ,为该矿区铜尾矿库的植被 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中条山矿区十八河铜尾矿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 曲县,该铜尾矿库于 1969 年开始建设,现占地面积 200 万 m2,最 大 库 容 量 为 1.25 亿 m3,地 理 坐 标 介 于 111° 37.906′—111°37.965′E、35°16.594′—35°16.624′N,海拔 550~575 m。该区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 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春季和秋季干旱多风 ,夏季雨量 较为集中,冬季少雪且干燥。境内地势落差较大,小气 候差异明显;年均气温 14℃,年均降水量 780 mm[15]。
表 1 中条山十八河铜尾矿库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 34 个物种组成名录
序号 1 2 3 4 5
种名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垂柳(幼苗)Salix babylonica 毛白杨(幼苗)Populus tomentosa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Institute of Loess Plateau,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ly colonized herbaceous plant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copper mine tailing. Based on the field plant sample survey on Shibahe copper mine tailing of Zhongtiaoshan mining area, a total of 51 sample plots of naturally colonized herbaceous plant communiti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TWINSPAN, DCA and C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51 sample plots within the study area were classified into ten associations by TWINSPAN, in which the first 8 communities were belongs to hygrophyte plant groups dominant by Phragmites communis and the last 2 communities were mesophyte plant groups dominant by Salix babylonica (seedlings); (2) the first DCA axis clearly refl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distributions and soil moisture, soil moisture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left to right along the first DCA axis, and the plant species transited from hygrophyte plants to mesophyte and xero- mesophyte plants; the second DCA axis reflected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life- form, and the naturally colonized herbaceous plant communities changed from annual to perennial plants from bottom to top along the second DCA axis; (3) the first CCA axis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

中图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中图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热带雨林 ①分布:南北纬 10°之间的南美洲__亚__马__孙__河__流域、非洲刚果盆地、 亚洲__东__南__亚____地区。 ②特征 a.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 b.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没有老叶更新的周期性,也没有一定的开花季节,四季常绿。
提示:(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 温少雨。 (4)地处迎风海岸和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有暖流流经,起增 温增湿作用。
【核心考点突破】 1.热带植被类型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10°之间,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 区。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树 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 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中型叶或大型 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茎花现象也是雨 林乔木的一个特征。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构 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第 1 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生长范 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 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A 对。湿润区植物根系浅,B 错。寒冷、炎热不是植物根系发达的主要原因,C、D 错。第 2 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C 对。地上部分 植株会变得更矮小,A 错。地上部分叶片变小或变成针叶或刺,B 错。地下部分分支增多,D 错。 答案:1.A 2.C

植物学——世界植物分布及其影响

植物学——世界植物分布及其影响

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分 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
地形因素
地形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不同地形类型 的地区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
土壤因素
土壤类型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之一,不同土壤类型的地区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例 如,酸性土壤地区分布着针叶林,而碱性土壤地区则分布着草原和沙漠等植被类型。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2
世界植物分布的多样性
热带雨林植物群落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独特的植物种 类。
热带雨林植物通常具有快速生长、高生产力和高死亡率的特征,形成了一 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吸收二 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地球的碳循环和气候稳定。
详细描述
植物通过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生态位等方式,为其他生物提 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条件。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多样 性的高低,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PART 04
世界植物分布的变化及其 影响
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植物生长季节和生长地带的迁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植物的生长季节开始提前,生长地带也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
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自然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植物是可再生资源,保护植物多样性有助于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可持续发 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福 祉的重要保障
植物在维持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护植物多样性有助于保障人类福祉。

植物的群落特征与生态位

植物的群落特征与生态位
植物生态位概念及测定方法论述
生态位定义及内涵阐述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 互关系等。
生态位的内涵包括物种的空间分布、数量特征、生理生态特征、营养关系、繁殖特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多个方面。
资源利用谱和生态位宽度测定方法
资源利用谱是指一个物种能够利用的 资源种类和范围,可以通过测定物种 的食物种类、栖息地类型、水分利用 等方式来评估。
02
植物群落分类及分布规律
按生活型分类法
灌木群落
以灌木为主,层次结构相对简单 ,优势种不明显。
藤本植物群落
以攀援植物为主,依附于其他植 物或物体生长。
01
02
乔木群落
以高大的木本植物为主,具有明 显的层次结构和优势种。
03
04
草本群落
以草本植物为主,生长周期短, 群落结构不稳定。
按外貌分类法
常绿阔叶林
无明显优势种群落
没有明显优势种的群落,各物种相对均匀分 布。
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纬度地带性
植物群落的分布随纬度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 律性,如从赤道到两极的植被变化。
经度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的类型和分布也 会发生变化。
垂直地带性
植物群落的分布也随经度变化而呈现一定的 规律性,如从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变化。
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 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特征描述
水平结构明显
草原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呈现明显的水平 分布格局。
物种多样性适中
草原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优势种明显,伴生种 丰富。
生态功能独特
草原植物群落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提供牧 草等生态功能。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草原。 作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局地沙漠化。
⊙判断正误 1.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各月都有花开。( ) 2.常绿阔叶林较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 ) 3.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降水稀少的地区。( ) 4.热带草原地区草类茂盛,无乔木、灌木。( ) 5.温带草原地区一般深居内陆或降水较少。( ) 6.荒漠地区沙漠广布,无植被分布。( )
热带 荒漠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 温带 耐长期干旱的形态与结 荒漠 构
亚寒带气 候区
热带草原 气候区
温带大陆 性气候区
热带沙漠 气候区
温带大陆 性气候区
我国东北北 部、新疆北 部

我国的内蒙 古高原及新 疆天山地区

我国西北干 旱半干旱地 区
下图为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热量、水分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 的纬度地带形成不同的植被:
苔原
热量 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水分
水分的分布一般从沿海向内陆递减,随水分条 件的变化,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 型:荒漠内―陆荒―漠―水草―分―原递―减―草―原沿→海森林
3.天然植被的特征及分布
植被类型
景观特征
植被高大茂密、物
热带 种丰富,垂直结植 被
常绿 阔叶 林
森林常绿,乔木多 革质叶片,花期多 集中在春末夏初, 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 乔木叶片宽阔,春 阔叶 季发叶,秋冬季落 林叶
分布区
我国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 候、热带季 风气候区
4.寒带植被。 (1)组成: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 年生草本植物组成,是寒带典型的植被类型。 (2)类型:苔原分为极地苔原和高山苔原。极地苔原 位于极地地区,高山苔原位于寒温带、温带山地和高原 的高山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垂直分布格局主要由温度和降水决定。但在高纬度地区, 温度成为决定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因素;而在温带和热带 地区,降水则更重要一些。
垂直带特点
➢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相一致 ➢越向高纬度,垂直带谱越简单,极地为冻原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重合 ➢在同一纬度内,经度不同也影响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
林鹏长期从事河口海岸红树林和陆地植被生态学研究,率先对中 国六省区(包括台湾)红树林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是中国红树 林生物量、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专著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学科的空白, 为中国红树林的研究和生态恢复工程起到奠基作用。2001年,他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于2007年5月12日20时45分因公车祸,经 全力组织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6岁。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
2、经向地带性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 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
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 半干旱的草原→ 干旱区的荒漠
中国温带(40º~45ºN)植被分布的经向变化
600~1000
450~500
260~350
100~200

50~80


干旱带
量(半准荒葛漠尔、盆荒地漠带)
极端干旱区 (荒漠带)
干旱区 (半荒漠带) 阿拉善高原
半干旱区 (草原带)
北山
内蒙古高原
半湿润区 湿润区 东北平原 长白山
mm
西
80º
90º
100º
110º
120º

130º
3、垂直地带性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我国植被分区
2 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东北平原以北和以东的广阔区域,南至丹沈一线, 北至小兴安岭山地,全区呈弯月形。
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年均气温较低大致在 -1~6℃之间,年降水量在600~800mm,雨量多
集中 于6~8三个月。
该区域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以红松为优势种(红松 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为我国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也是中药材和 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场所。
1.建立海岸红树林湿地定位研究基地,揭示红树林的“三高”(高生产率、 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特性,为发展河口海湾大农业提供基础。
2.建立红树林修复生态工程体系。
3.建立九龙江口红树林种质基地。
4.揭示红树林具有抵御全球变化、防灾减灾效益。首次发现红海榄等红树植 物体有甲烷负通量作用。
5.应用分子生态学技术,揭示中国红树种群遗传特性。
✓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 ✓ 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低
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植被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 具体顺序依不同地区而异
三 、 陆 地 植 物 群 落 的 垂 直 分 布
我国植被分区
3 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包括山东、河北大部、山西大部等地区(华 北平原、辽河平原),常见树种为槐树、臭椿、
刺槐、榆树、毛白杨、旱柳、梧桐、合 欢、桑树等。
夏季酷热多雨,冬季严寒而晴燥,具有温暖 带的特点。年均气温8~14℃,由北向南递增。
我国植被分区
我国植被分区
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约占国土的1/4左右。其 北界为淮河秦岭一线,南界大致为北回归线,东界为 东南沿海及台湾岛,西界至西藏高原东坡。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一般高于1000mm,无霜 期250~350天,东部春夏高温多雨,而冬季降温显 著;西部云贵高原和川西山地夏季多雨、冬季干暖。 土壤多为酸性的红壤或黄壤,北部为黄棕壤。
6.建立红树抗胁迫、胎生和陆海迁移进化新观点。
7.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红树林宪章”制定,界定了中国真红树种 类标准。
8.参与编撰《中国植被》巨著,其中编撰了南亚热带植被类型、区划和红树 林三部分,并主编《福建植被》和参与编撰“福建综合农业区划”等。
9.主持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及其专著主编工作等。
我国植被分区
5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最南部的植被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年均温在20~22℃,全年基本无霜。年降雨量超过 1500mm,雨量多集中于4~10月(雨季),期与季节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1、纬向地带性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 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度
纬向地带性
• 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植被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结构有很大差异
4、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向
• 南坡 • 北坡
坡度
• 平地 • 陡坡 • 缓坡
非地带性植被
我国的植被分区
性作为基础。 我国将植被划分为8大区域:
1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我国最北的一个植被区域。气候严 酷(年均温度在0℃以下,冬季长达9个月,夏季不超过1个 月),其建群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等。群落结构简单, 林下草本不发达。
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余国铖
植物群落学
定义:关于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个学科。 植物群落学这一名称是瑞士学者盖姆斯(H.Gams)于1918年提出的。
《植物群落学》 第一责任者:林鹏编 出版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
林鹏
男(1931.12- 2007.5.12),植物生态学家,1955年7月毕业于 厦门大学生物系,200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长白山(东经128度)、西部的天山(东经86度),两者均北纬42度。 但长白山距海较近,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天山位于内陆,属荒漠范围。
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关系
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地球表面纬度水平分布顺序有相应 性
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 纬向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得多 纬向带是相对连续的,而垂直带在是相对间断的 虽然纬度带、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相似,但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