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艺术家创作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东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异同分析--以弗里达和喻红作品艺术风貌为例

东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异同分析--以弗里达和喻红作品艺术风貌为例

东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异同分析--以弗里达和喻红作品艺术风貌为例张嘉博;王洪章【摘要】墨西哥现代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与中国当代女性画家喻红,他们二人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在创作理念还是在作品格调上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由于东西方在艺术审美经验上的根本差异,又使得两人作品的艺术风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别。

弗里达卡洛以女性对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来表现充满异域风情的墨西哥民族画风,喻红通过描绘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反映当代社会快速的时代变迁,重新界定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定位。

%Mexico modern female artist Frida Kahlo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female painter Yu Hong, whose art practice have certain similarities both in creation concept and works style, however,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aesthetic experiences make their works have mo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art style.Frida Kahlo expresses the Mexican national style full of exotic culture through women’ s unique experience on individual life, while Yu Hong reflects contemporary rapid social era change by depic-ting the growth course of individual life to redefine the role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society.【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弗里达;喻红;女性主义;自述性【作者】张嘉博;王洪章【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长春130117;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1弗里达卡洛被公认为墨西哥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也是第一位其作品被卢浮宫永久收藏的墨西哥艺术家。

了解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

了解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

了解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地的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愈发多样化,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和审美特点。

了解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以及对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理解。

1. 西方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西方当代艺术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涌现出许多重要的风格与流派。

其中,抽象表现主义是西方当代艺术的重要风格之一。

它强调通过形式、色彩和线条等表现内心情感,代表了艺术家对现实与内心体验的探索。

例如,马克·罗斯科的作品《无题》以抽象的笔触和色彩独特的表现风格,传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内涵。

除了抽象表现主义,当代艺术还有流行艺术、概念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等风格与流派。

流行艺术强调大众文化的影响和艺术消费的角色,以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迈克尔·杰克逊》而闻名。

概念艺术则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将观念和思想置于作品的核心位置。

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拒绝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规范,倡导对文化、身份、权力等议题的激进解构与批判。

2. 亚洲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亚洲地区的当代艺术在西方影响下逐渐兴起。

韩国当代艺术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出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增长。

例如,钟明用传统刺绣技艺创作了《支离因果》系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主题相结合,呈现了对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东南亚的当代艺术则以多元文化的特点和社会政治议题闻名。

例如,泰国艺术家阿彼杜尔·昆彼岸的作品《告别君主专制制度》通过政治讽刺和符号语言,表达了对泰国政府的批评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

3. 非洲当代艺术风格与流派非洲当代艺术充满活力,展现出丰富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议题。

尤其是后殖民时代,许多非洲艺术家通过自身经历和创作,呈现了对身份认同、种族问题和社会变革的关注。

剖析艺术家埃尔·安·塞谢的雕塑作品《纳尔迪尼斯特琳希》可见非洲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与重构。

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

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

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艺术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在不同的时期和领域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达方式,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本文将介绍几位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

一、芙蓉·博阿斯(Frida Kahlo)芙蓉·博阿斯是墨西哥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她以她的自画像和她对墨西哥文化的探索而闻名。

博阿斯的作品体现了她对自我身份和经历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政治问题。

她的画作常常充满了象征意味,以鲜艳的颜色和细腻的绘画技巧,诠释了她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

博阿斯为20世纪墨西哥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风格,她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二、玛丽·卡斯特(Mary Cassatt)玛丽·卡斯特是19世纪美国印象派的著名女性艺术家。

她是早期印象派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被邀请参加法国印象派画展的美国艺术家。

卡斯特的作品主题以家庭生活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为主,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瞬间,并以柔和、明亮的色彩表现出来。

她的绘画风格充满了温柔和亲近感,展现了她对家庭和亲情的独特理解。

卡斯特在当时的男性主导艺术界中崭露头角,为女性艺术家的地位争取了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三、娜迪亚·布鲁门塔尔(Niki de Saint Phalle)娜迪亚·布鲁门塔尔是二十世纪后期最知名和有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她以她的装置艺术和雕塑作品而闻名,尤其是她创作的彩色大型雕塑《巨龙公园》。

布鲁门塔尔的作品反映了她对社会和性别问题的关注,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呈现出对权力、暴力和解放的思考。

她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力量,同时也带来一种宽容和温和的力量。

布鲁门塔尔倡导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发声和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对当代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李奥诺拉·卡利特(Leonora Carrington)李奥诺拉·卡利特是20世纪西方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最知名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梵高与徐渭,一个是西方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一个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二者跨越千年,但在艺术创作上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一面角度出发,对梵高与徐渭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艺术家在创作观念、艺术风格、题材选取等方面的异同点。

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19世纪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以浓烈的色彩、激烈的笔触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

梵高擅长以大胆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内心世界,他的作品多以风景、静物和人物为题材,富有强烈的个人表达和情感冲动。

徐渭(徐文长),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画家,他的作品以造型生动、明快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徐渭擅长以饱满的线条和深邃的色彩来表现世俗生活和自然景观,他的作品多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富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真情实感。

从创作观念方面来看,梵高和徐渭都倡导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梵高曾说过:“我把我所看到的及所闻到的都加了进去,而我所想象的也加了进去。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艺术表达的真实性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徐渭也曾在《山水帖》中写道:“圣贤明道,礼乐士农,皆由於山林钟鼓,吾心饴饼泯众朴,四诸管弦屈寡故。

”他以自然山水为“饴饼”,并表达对山水的真挚情感。

可见,梵高和徐渭都将艺术视为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方式,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超越现实的力量。

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梵高和徐渭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梵高的作品以夸张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为特点,他善于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内心情感,例如《向日葵》系列中的浓烈色彩和丰富笔触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而徐渭的作品以明快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为特点,他善于用线条和色彩来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例如《寒山小径图》中的混凝土色调和丰富造型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可以看出,梵高和徐渭都具有自成一格的艺术风格,他们在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上各具特色,但在表达情感和追求真实性上却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从题材选取方面来看,梵高和徐渭都喜欢以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为创作题材。

浅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及特点

浅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及特点

浅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及特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和特点非常丰富多彩。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西方现当代艺术历经了许多风格和流派的兴起和衰落。

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来浅谈一下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和特点。

一、风格的变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风格是西方艺术的主流,以其强调颜色、线条和形式的纯粹性而著名。

同时,装饰艺术风格在20世纪初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表现主义、立体派和未来主义等风格的兴起,标志着西方艺术从抽象到现实再到抽象的发展。

表现主义者强调情感和内在感受,立体派强调空间和立体形式的多样性,而未来主义者则对科技和未来进行了艺术创作的探索。

20世纪中期,抽象表现主义、废墟艺术、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等风格相继兴起。

其中,抽象表现主义主张用抽象的方式表现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废墟艺术则反映了战后世界的疮痍和恢复,波普艺术则关注了当时的美国消费文化,而极简主义则强调物质和形式的简化和减少。

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等新的风格也在艺术界中崭露头角。

后现代主义强调影像、符号和多元文化的混合和碰撞,同时对现代化和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二、媒介的多样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多样化,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媒介也逐渐丰富。

从传统的油画、雕塑到现代的装置、行为艺术,再到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这些媒介的多样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装置艺术是指在空间中设置特定的物体、声音、光线等元素,从而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环境和感官体验。

行为艺术则强调行动和行为本身的艺术性,将艺术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数字艺术则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创作和表现,在媒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三、主题的多元化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主题的多元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到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再到对存在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思考,艺术家们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关注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

20世纪初,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往往以风景、静物和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

处理了六十年代的经典照片,
目的是要让人们从新的角度、 新的方式看待那些已经神话
了的历史性效果。在具体的
表现上,他一边将来自民间 的画法与西方的硬边画法相
结合,一边在画中安排了不
少花朵,这不但使画面通俗 易懂,也极有中国意味。批
评家沃夫格•波尔曼认为他的
艺术是中国式的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与生活
• 服装设计与室内装饰
作品特征
• 1 用热点传播符号表达流行文化
玛丽莲梦露
《 毛 泽 东 在 》
1972
• 2 重复构成产生的拓展延伸
• 3 色调的分离
观看丝网印刷视频
• 4 运用重叠的"图底"建立空间
• 4.小结语
• 捕捉流行符号,和再创造来传达信息和吸引观众 • 在题材上,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景象都带进了艺术,把 高高在上的艺术观念拉下来 • 在形式语言上,重复构成是他独特的表现风格,运用商业丝 网印刷打破了一般人对"画家亲笔绘制才算艺术"的传统观念, 逐渐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现成品
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 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 我要做的正处在这两者之间
生活即艺术

是立体的混合作品,被 视为是中国装置艺术的 启蒙之作。
在这幅劳申伯格的作品 中或许无所谓褒贬之意, 也许只是艺术家以对黄 色油布雨伞的好奇心理 用来象征中国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 我国传统观念将黄色视 为皇家色彩的膜拜心态。
• 魏光庆:千年以来的传统 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人 的性格心理产生了意义深
远的重要影响,而这种潜
移默化的心理结构,在当
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袭
来时却显示出了它的无所
适从性。因此在《红墙——

20 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形象美感的造型特点比较

20 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形象美感的造型特点比较

海外艺术 |2420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形象美感的造型特点比较□李向东/文20世纪是世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下对人们的启发。

这种不断走出传统、不断走向现代的新形式促进了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女性形象刻画在艺术史上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油画、雕塑以及中国仕女画都是阐述女性美的高峰,其内涵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不尽相同。

周璇和玛丽莲·梦露都是20世纪中期家喻户晓的女明星,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家,但这两位红极一时的女子都用其传奇梦幻的经历去影响了一个时代。

红颜虽然逝去,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并没有抹杀掉她们在时代里遗留的浓墨重彩。

二者经历不同,演绎不同,在当时社会和后期艺术表现中的风格也千差万别。

她们是时代缩影里渺小的一粒,但也表现出二十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美有极大的差异,在塑造女性形象美感时,造型特点各不相同。

从周璇和玛丽莲·梦露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窥探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

1 20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形象审美差异性分析大众审美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时代、社会、阶级、民族等都是个体审美差异的组成因素。

以周璇和玛丽莲·梦露为例,两人处于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各异,民族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也大相径庭,这几个方面使得20世纪中期东西方审美具有很大差别[1]。

1.1 社会意识形态周璇作为中国早期的两栖明星,对文艺界诸多的贡献。

她的艺术作品早已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敌伪时期社会动荡,汉奸频出,许多人为了保命投身敌营。

周璇不愿意受日方控制,宣布息影,坚定自己的爱国之心。

在歌曲中蕴含爱国情感,影片里表达抗敌内涵,将生命献祭给艺术。

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为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而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尤其是二战时期,大量美女宣传画被制成征兵海报,吸引和鼓励国民参战,提升职业热情。

这种宣传海报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女性艺术家创作的特点
作者:薄雪媛马子敬
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
摘要:女性作为自然性别的一个特征是生来惧有的,而女性作为社会性别的一部分,是在女性主义艺术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浪潮兴起时才认识到的,也就是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女性才认识到“社会性别”这一概念。

一个作为自然性别的角色,一个作为社会性别的角色,女性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特点呈现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女性艺术家;女性特质;社会性别
自古以来,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温柔的、高雅的、诚实的、言辞文雅的、孝顺的、心胸宽大的、贞洁的、善于处理家务的……这些被社会认定的所谓的“女性特质”一直以来制约着女性艺术家的创作。

她们的创作展现出的是社会习俗中对女性行为的社会化期待。

希金斯(George Elgar Hicks)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女性艺术家,在1863年皇家学院展览上,她展出了一组三联画《妇女的职责》,题目分别为《引导孩子》、《陪伴丈夫》和《照顾老人》。

这些画表现了同一个妇女生活的片段。

她担任了三个角色:年轻的母亲、无私的妻子和尽职的女儿。

在希金斯的三联画中,妇女的生活被体现在她履行“妇女的职责”的各方面的时刻。

她是男人生活的几个支点:儿童、成年和老人,构成叙事的系列和女性高尚的本体。

显而易见,希金斯作为一个女性,她的创作肯定了当时的女性特点和女性经验。

当然也有例外,不过,这种“例外”带来的确是中伤。

简特内斯基(Atemisia Gentileschi)是17世纪一位意大利女画家,她可以说是第一位在西方美术史上受到肯定的重要的女艺术家。

朱狄斯列是她最重要的作品。

《朱狄斯砍下荷洛芬尼斯的头》这个题材被许多意大利艺术家画过,其他艺术家多半表现朱狄斯砍下荷洛芬尼斯的头之后的情景,通常朱狄斯的形象是娇羞和柔美的。

然而简特内斯基的朱狄斯是同类题材中最不受欢迎的版本——这件重要的巴洛克绘画代表作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放逐在乌菲齐博物馆的黑暗角落或者是无法接近的楼梯下面。

这个朱狄斯如此不受欢迎,是因为她违反了社会习俗中对女性行为的社会化期待:她看来既非对行动漠不关心的优雅端庄,也不是因英雄行为感到虔诚的高贵。

其实,不仅女性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受到限制,就连创作的题材也受到制约。

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学院都把女性排斥于人体课之外,这样就限制了女性艺术家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水平。

妇女基本上被排斥在历史画类型之外,大部分的女艺术家只能成为肖像和静物画家,或从事次要的应用艺术,比如袖珍画和刺绣。

并且当时对绘画的题材也分等级:历
史画(包括神话、圣经、历史事件题材)被看作是高等的,而风俗画和静物画被看作是末流的。

即使女性艺术家创作了引人瞩目的有关历史题材的绘画,她也不能以历史画家的身份被社会接受。

维吉-勒布朗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女性艺术家。

当时的法国学院自从1648年创立以来,很少接纳妇女,甚至宣称妇女不能成为学院成员。

直到18世纪70年代,在长期保持纯男性状态之后,才招收了4个女成员,4个女成员也是学院能够允许的极限,而维吉-勒布朗就是其中一位。

在沙龙的初次露面她就引起了轰动,《和平带来丰饶》为她在1783年的沙龙带来了声誉,而且为她在学院提高了地位。

这是一幅寓意画,一个人格化的和平和富饶。

作为一个抽象观念的寓意画,可以被看作具有聪明的历史画的意图,它说明维吉-勒布朗希望作为历史画家被皇家学院所接受,然而她的愿望没有实现。

因为当时的批评家认为:这只是一幅“几个3/4的人物”作品,他们至少觉得,作为历史画《和平带来富饶》不是大尺寸的壮丽作品。

如果以《荷拉斯兄弟之誓》作为历史话的典范,维吉-勒布朗的作品也是不够严肃和高尚的,更不能提供英雄式的作品,它只是表现一个了美丽的妇女前胸裸露,并被另一个簇拥着。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女权主义运动浪潮高涨,女性主义艺术兴起。

这时的女性艺术家才开始意识到“社会性别”这个概念,而且意识到造成妇女被压抑地位的原因不是自然性别,而是所谓“社会性别结构”,是社会性别造成了妇女被社会角色的束缚和损害。

70年代的妇女开始审视女性角色的身份认定,她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女性身体内探索。

女性主义艺术家理解她们的任务是“女性身体的殖民地解放”,并把它从男性客观化的状态中赎回。

这就导致了以本质主义为中心的身体艺术。

朱狄-芝加哥(Judy Chicago)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女性艺术家。

她的大型装置作品《晚宴》,首次把女艺术家推到艺术史的舞台上。

《晚宴》中,芝加哥欲通过1038个各个时期杰出女人的姓名和直观形象修复西方文化历史里女性的缺失。

她用妇女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多种艺术劳动形式——刺绣、陶艺、图画,以清晰的脉络贯穿于里程碑式的艺术作品中,既而产生了美学与家庭工艺之间的爆炸性冲突。

《晚宴》从诸多角度展示了女性主义艺术的特点、内容,在打破女性身体的禁忌、挑战父权制社会的性别等级以及高雅艺术与手工艺的界限等方面显示了女性主义艺术的特点。

传统的女性特质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标签,它迫使女性做到谦逊、温柔、文雅、驯良。

女性美的一个基本成分就是女性特质。

而70年代的女性艺术家在身体艺术中都撕开了“美的面具”,也放弃了“女性特质”,女性主义相信女性特质并非女性必备的特点。

舍尔曼(Cindy Sherman)也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女性艺术家。

她的摄影艺术作品《69张无题剧照》,摄于1977-1980年,作为摄影师和“演员”,舍尔曼同时成为自己作品的主体(创作者)和客体(创作对象),呈现出由文化界定的种种女性“角色”,同时又再现了不同大众传播媒介对于这种界定的再现过程。

通过对女性身份的“解构”,舍尔曼的作品明确展示出,所谓的女性特征并不是自然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文化不断的“构造”而成的。

同时,女性主义艺术还打破了传统观念中不同的艺术门类、创作媒介和材料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艺术创作的手法和材料的范围,打破了所谓高雅艺术(绘画和创作)与通俗艺术(各种手工艺)之间的界限。

女性艺术家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团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经历与感受着这个世界,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与表达着这个世界。

让我们共同瞩目她们的创作实践,发现令一片蓝天。

【参考资料】
[1]李建群.西方女性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美]琳达·诺克林.女性,艺术与权利[M].游惠珍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