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2《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归纳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归纳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1 .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中国古代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方法,遇物而教。
神童教育: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
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4 .简述陈鹤琴的幼儿心理特点论: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称赞。
5 .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古罗马“农夫-军人”学前教育:家长制、小农经济和战备要求,决定了这时期罗马的育实施一种“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
男孩在幼年起就跟父亲学习农时耕作和军事本领,同时还要接受精神方面的教诲。
儿童在家中也学习阅读、书写、计算以及骑马、游泳、作战和使用武器。
真正成为一名农夫或军人为止。
2 .中世纪骑士的早期教育: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与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出生至7岁为第一阶段;7岁至14岁为第二阶段;14至21岁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即骑士养成的幼儿教育时期,都是在自己家里度过,教师是父母。
教育的目的是熏陶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身体养护。
1 .《普洛登报告书》(1966):1966年,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女士发表了一篇报告书。
该报告在第九章《为义务教育前的幼儿提供教育设施》中,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02 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扮演着培养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角色。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不断探索,学前教育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和发展。
在远古时代,儿童教育主要以家庭为基础。
家长通过亲自教育、讲故事和说唱歌谣的方式传授知识和价值观给孩子。
这种形式的教育主要注重道德和行为的培养,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来帮助儿童发展。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儿童教育开始有了更为明确的制度化。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培养儿童的道德和智慧成为教育的重点。
此时,私塾开始兴起,家长将孩子送往私塾接受基本的启蒙教育。
这些私塾通常由教师或士人开设,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
在清朝时期,私塾逐渐成为普遍的儿童教育机构。
这些私塾数量庞大,教授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
此外,私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教授文字、书法和诗词。
到了现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20世纪初,一批进步教育家开始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出了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们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培养。
1921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幼儿园——"庐山堂"。
此后,幼儿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1923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广州召开,提出"寓教于乐、和谐发展"的幼儿园理念,强调通过游戏、活动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议程。
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1951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方针,明确了重点发展幼儿园的目标。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面临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前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完整版)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推荐文档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重难点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0402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慈幼局的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试儿”也是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或称“试晬”,俗称“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还有一种慈幼礼叫“洗儿会”。
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学前教育史 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1.这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现了他的“行是知之始,知足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
2.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
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
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做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
中国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1.该《条例》于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2月1日起施行。
共6章32条,包括总则,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奖励与处罚及附则。
2.此《条例》是在以往有关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它将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
《母育学校》1.《母育学校》一书,是夸美纽斯1628年用捷克文写成的,后于1632年出版。
它曾被译成德文、波兰文、英文、克罗地亚文、俄文、瑞典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2.夸美纽斯所说的“母育学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
因此,《母育学校》一书还专门加有一个说明性的副标题:“论6岁儿以下儿童的教育。
”3.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夸美纽斯说:“我们应为作父母与作保姆的人写一部手册,把他们的责任用白纸黑字写出,放在眼前。
这本手册应对儿童应学的各种学科加以简单的描述,应当指出教导每一种学科的最适当的时机和最易灌输它用词与姿态。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1.它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国立幼儿园。
附属幼儿园于1878年开始招收保姆实习生,后又设立了保姆训练班,通过保育实践为学前教育培养师资。
因此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不仅是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先驱,在日本学前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它也是明治维新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重要基地。
2.但它却不是按照《学制令》中关于幼稚学校的规定下设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为广大民众的子女所设的幼儿园。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学前教育史》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p30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2、“庠”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一定的剩余产品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③实行较为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1、宋代的慈幼机构①慈幼局: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②举子仓或予惠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2、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p321、慈幼礼俗:是慈幼观念与文化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①试儿(抓周)②洗儿会③命名仪式第二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指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一、胎教的作用①被看作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二、胎教的内容p33-35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①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②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③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①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使用右手进食②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生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子学习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③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六岁,学习简单的数字与辨别南北方位的名称④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七岁开始男女不能坐同一个席上,不能共用一个食具⑤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名词

外国学前教育史1.预成论: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2.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将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泛智的思想乃系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宗旨。
3.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简化大众教育手段的一个显著成果,是其教育思想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结合的产物。
他坚信,通过这种简化了的教学方法,使最无经验、最无知的人也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4.性格形成学说: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观点的影响下,欧文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
他所说的这种外力包括遗传和社会环境。
他认为,人带着天赋品质降生,然后由社会予以形成。
(#)5.《〈白特勒法案》》:1944年,邱吉尔联合政府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法案,即〈〈白特勒法案〉〉。
该法案以当时教育委员会主席白特勒的名字命名。
〈〈白特勒法案〉〉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未能将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连贯起来的思想形成制度。
6.幼儿凭证计划:为了解决学校经费分摊的问题,1995年7月,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了一套数目为⒎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儿童都能接受三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凭证使家长们的选择范围,能自由选择公立的或私立的或民办的学校,家长若选择私立或民办学校则需自己再多交一些钱。
(#)7.店铺幼儿园:这是1968年在西柏林出现的一种新的反对权威主义的幼教机构。
实行自由的解放式的教育,反对过去对幼儿进行的顺从、纪律、性的压抑及家长式的教育。
教育内容和方法由家长讨论决定,并轮流担当保育工作。
8.白天的母亲:1974年,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教育部核准设立了另一新型的幼儿保教机构——“白天的母亲”。
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部分
1、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是以处于学前年龄的世子为教育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2、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3、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4、外象内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前人胎教理论与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代胎教学说的基本观点——“外象内感”,意思是说母亲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5、早谕教: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期,当婴幼儿的赤子之心尚未受到外界熏染时,先入为主,对它实施教育,就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6、艺友制: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
友,就是朋友。
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
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
显然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7、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
8、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9、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简答题: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1)教儿宜早(2)教子义方: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3)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4)潜移默化(5)量资循序: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宽加深。
(6)有教有爱2. 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1)游戏(2)讲故(3)体罚3.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1)培养志向2)教以孝悌3)勤俭耐劳4)诚实无欺5)行善积德6)礼貌谦让论述题1、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宫廷儿童教育是为了维护皇姓家族的统治地位和权利,但这个特殊的帝王家族,对太子、王子教育的好坏,又往往要影响国家的安危,国民的生计。
所以尽管宫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它却具有国家的意义。
2. 请简要概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儿童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识字类、训诫类、知识掌故类。
①识字类。
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影响最大。
其中《三字经》也是综合性的童蒙教材。
②训诫类。
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为人处世及伦理道德方面教育的儿童诗歌。
《童蒙须知》,《小儿语》③知识掌故类。
传授历史知识和一般知识的蒙养教材,如《蒙求》。
二简答题1.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及早施教;(2)严慈结合;(3)均爱勿偏;(4)熏渍陶染。
2.简述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1)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了传统儿童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危害。
(2)他充分认识到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并把这种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
(3)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顺应儿童性情,使其自然发展。
这样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育,自然地不断长进。
(4)王守仁'自然教育论'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3.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家庭教育家,他规定的家庭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402《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小人之学”:朱熹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把教育分成二等,即“小人之学”或“大人之学”。
小人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进而“教人以洒扫、应对、进步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这道”,使之学到“做人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再学“大人之学”。
《文字蒙求》:是清代学者王荺的代表作。
《文学蒙求》结合汉字的结构原理和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出了蒙养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
如形象对比,把文字与实物结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言入于耳。
许多见解直到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五指活动:是陈鹤琴提出的以此来概括幼稚园的保教活动。
它们是:健康活动、语文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
五指活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就像人手掌上五个手指一样。
宫延早期儿童教育:是专为王室儿童实施的宫延教育。
参加宫延早期学习的只是皇室中的子弟和极少数机要大臣的子弟。
“查理·马德时期开设了一所教育王室儿童包括幼儿在内的学校,这是西欧进入封建制社会后的第一所世俗的宫延学校。
主要采用问答法,儿童学到不少作为未来统治者所必需的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以及某些粗浅哲理。
美国“日托所运动”:又名日托中心,1933年批准建立日托所。
专为失业人员和劳工子女免费服务,提供免费照顾和学前教育的机会。
日托所提供丰富的食物保证孩子的营养,实施与各年龄组相适应的课程,配备了受过短期培训的幼儿教师,保证孩子受到一定的教育,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于是建立和开展这种日托所形成一项新兴运动。
“自然人”:卢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在他看来这种“自然人”是体态匀称、身心发达、理智聪敏、品德善良、活泼可爱、天性发展的新人。
卢梭提出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三百千”:指的是南北周兴嗣的《千字文》,宋代问世的《三字经》《百家姓》。
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武昌蒙养院:1904年,张之洞根据《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把原湖北幼稚园改称为武昌蒙养院。
他主要改造了两个方面:废除幼稚园原设的女学,延聘日本女教习执教;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使蒙养院的章程更加规范合理。
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艺友制:这是陶行知提出来的用以培养师资的一种方法。
艺是艺本,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
凡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
多地培养幼教教师,而且可以改变师范教育学理与实习两相分享的缺憾。
开发教育方法:这是维尔德斯平反对传统的灌输知识的做法,反对“鹦鹉学舌”的教育方法,主张幼儿学校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儿童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知识的能力。
由此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开发教育方法”。
具体包手:一是激发好奇心;二是通过感觉教学;三是从已知到未知;四是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五是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
为使他的“开发教育方法”得到实施,维尔德斯平设计了“游戏场”“阶梯教育”“旋转秋千”“教学柱”“置换架”等教具,研究编写了“发展课本”作为教材。
这些教具对幼儿智力开发的意义和作用很大。
巴乌利美保育所:该保育所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的,是一个救济贫民,帮助参与劳动的母亲抚育孩子的场所。
该保育所的重点是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只是处于附带和从属地位。
巴乌利美保育所是德国历史上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
1989年《学前教育构想):为迎新新世纪的到来,针对苏联学前教育的一些主要特点或缺点,苏联于1989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构想》,1990年以国家教育委员会公报名义予以颁布。
该构想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有关构想未能完全拟定出来或付诸实施。
胎教:是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能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大脑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儿童公育思想:
奥柏林的“编织学校”:《学制令》:
发生认识论:
《颜氏家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母育学校》
“编织学校”:
王守仁的“明人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母育学校:
《幼稚园令》:
儿童中心主义:《百家姓》:
英华女塾:
生活即教育:《费舍教育法》:
开端计划:
福禄贝尔恩物:
《三字经》:
“有系统组织的实习”: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
法国“母育学校”:
“活教育”:
1952年《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开端计划:
骑士早期教育:
《千字文》:
“教学做合一”:
1952年《幼儿园暂行规程》:希尔积木:
多元智能:
《学前教育构想》:
颜之推:
幼稚园“行为课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思维五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