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秋月》赏析

合集下载

关于中秋月亮的明诗

关于中秋月亮的明诗

关于中秋月亮的明诗《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二、衍生注释:“暮云”就是傍晚时分的云彩。

“溢清寒”这里是说月亮散发着清冷的光辉,好像这种清寒都要满溢出来了。

“银汉”指的是银河,银河本来是浩瀚且嘈杂(星辰众多)的概念,但这里说“无声”,更显寂静。

“玉盘”就是把月亮比作白玉做的盘子,很形象地描绘出中秋月又圆又亮的样子。

三、赏析:主题上,这是以中秋月为核心展现岁月无常的感怀。

从情感来说,充满了一种对眼前美好景色的珍惜,但又夹杂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诗人看到中秋明月的美丽,想到这样美好的时刻不是常常能有的,现在有共同赏月之人相伴,可明年此时又会在哪里观看明月呢?表现手法上,前两句先营造氛围,用暮云散去,银河映衬下的明月出场,画面感很强。

后两句直抒胸臆,简单却深刻地表达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转折自然,从美好的眼前景象突然转到对明年未知的担忧。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

苏轼那可是北宋顶呱呱的大文豪啊,他的一生坎坷多多,被贬来被贬去的。

可是他乐观豁达,这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体现出来。

他写词、写诗、写散文都超级厉害,书法也是一绝。

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人情世故还是抒发自己的情感郁闷,他的笔如有神助,所以这首中秋月也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能够把中秋的那种独特感受写得那么深刻动人。

五、运用片段:1. 中秋佳节,一家人聚在一起赏月。

可是爷爷却有点伤感,他望着天上如同玉盘般的明月说:“古人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咱们一家人现在这么团团圆圆的,可得好好珍惜啊,这岁月变化太快,谁知道以后的中秋是什么样子。

”一家人被爷爷的话触动,都默默点头。

2. 在学校举办的中秋诗会上,小李站起来朗诵:“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他小小的铺垫后又接着感慨:“就像我们同学们,现在能齐聚一堂共度中秋,可毕业后呢?真如苏轼说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让我们珍惜此刻的相伴时光。

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

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

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一、原文:《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二、衍生注释:1. “暮云”:傍晚的云。

这里说傍晚的云渐渐散去。

2. “溢清寒”:充满着清冷的气息。

溢,满出来的意思,形容月光的清冷好像要流淌出来了一样。

3. “银汉”:就是银河。

银河在夜空中本是浩瀚而寂静的存在。

4. “玉盘”:这里把明月比作玉盘,是一种很形象的比喻,将月亮的圆润、皎洁展现了出来。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围绕着中秋之月展开。

情感上既有对眼前中秋月色美妙的赞叹,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开篇描绘薄暮过后,清寒的月光洒下的场景,“银汉无声转玉盘”将月亮的形象生动勾勒,银河静谧,玉盘般的月亮在其中缓缓转动,画面感很强。

而“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则把基调一转,感叹像今夜这样美好的时光不会长久,明年不知道又会在哪里赏月,流露出对未来的不可知的惆怅,这种由喜转悲的情绪反差,让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表现手法上,诗人既用了直接描写(描绘月亮的样子),也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不好的预感)以及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四、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时期超级厉害的全才型大作家。

他诗词歌赋、书画文章样样精通。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官场不得意,但愣是没影响他不断创造出精彩的文学作品。

他被贬到很多地方,看到了各种风景人情,所以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大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有今天这种略带惆怅伤感的中秋望月小作。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中秋佳节,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小侄子看着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激动得不行。

我忍不住感叹:“正如苏轼诗中所说‘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月亮真是太美了。

”这时候我心里也有点复杂的情绪,毕竟像现在全家团聚赏月的时光很难得,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这样齐整。

例子二在一个中秋节的诗词分享会上,我站起来侃侃而谈:“当苏轼写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时候,估计也是和我们一样,在中秋的月光下思绪万千。

中秋月(苏轼)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中秋月(苏轼)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中秋月(苏轼)全诗赏析,原文翻译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呢?注释(1)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主旨和写作手法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此夜推想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状物的两句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①,银汉无声转玉盘②。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①溢:满出来。

②银汉:银河。

由无数星星组成,夜间像银白色的光带,故称银河。

玉盘:指月亮。

中秋的月亮最圆。

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仅供参考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作品介绍】《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原文】阳关曲⑴·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⑵,银汉无声转玉盘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⑴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⑵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⑶银汉:银河。

转:移动。

玉盘:指月亮。

【白话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

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创作背景】就在创作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

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

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

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

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

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

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精选9篇)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精选9篇)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精选9篇)篇1:《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词名句,写景状物,自然,月亮,团圆,离情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两句写景,点出月。

首句言写月到中秋越发清亮,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一个“溢”字,把月光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刻画出来。

中秋之月显得格外的圆,恰如一面“白玉盘”,此处以“玉盘”为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之质;“转”字不但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月之圆。

面对良辰好景,作者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由月色之美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同时又带出依依别情。

“此生此夜”是指人与月共园之夜,人生多离别,团圆实属难得,谁知道明年今日是否还会有此幸运之事,因此“此生此夜”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

然而,这旷达的背后终究隐藏着离别之忧愁:明月到了明年还是一样的明月,可是月下之人或许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了;今年在这里看月,到了明年就不知在何处,更不知还能否遇到晴天明月。

“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寄寓了人生漂浮不定之感。

这两句以疑问作结,有悠悠不尽的情致。

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的“名师名句”栏目。

篇2:《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和赏析《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和赏析《阳关曲·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中秋月宋苏轼赏析

中秋月宋苏轼赏析

中秋月宋苏轼赏析中秋佳节,明月当空,人们纷纷赏月、赋诗、吟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代文学家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自由奔放而著称。

他对于中秋月的赏析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中秋月赏析吧。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他的诗作以抒发情怀、描绘景物为主,其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是他的一大特色。

在中秋佳节,苏轼常常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只身赴月下,感受月光的洗礼。

他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哲理。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最著名的中秋月赏析之作。

这首词以自然景物中的明月为主题,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苏轼的思乡之情。

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于明月的赞美之情,也展示了他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不仅仅限于诗作,他的散文中也有不少关于月亮的描写。

在《东坡乘船观陆羽书堂》中,他写道:“夜来月明,寒山晓钟,烽火远近传,舟中弦管,残月照江天。

”这些词句描绘了苏轼在游船上赏月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月亮的喜爱之情。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中还融入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在《观潮》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生涯别,云泪共沾裘。

”这些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慨,他通过对于明月的赏析,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不仅仅是对于月亮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领悟和思考。

他通过对月亮的赏析,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

他的诗作和散文中融入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让人们在赏析月亮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和深意。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思考,使其作品在中秋佳节中独树一帜。

他通过对于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让人们在赏析月亮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苏轼的作品无论是在诗歌还是散文中,都融入了对于中秋月的赏析,展示了他对于月亮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关于有关中秋节的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关于有关中秋节的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关于有关中秋节的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赏析中秋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赏析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剧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5-20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2014-5-20
• •
十五夜望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014-5-20
拓展阅读训练
一、这篇古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 “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 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 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 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2014-5-20
拓展阅读训练 二、了解一下溢和转的用法。
溢”字,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转’字不但 是个动词,给人的感觉是星烁月辉相应成趣孔 令动人,更表达了月亮动感的圆润与美丽。月 光如水,光华溢满了整个天空,像水银一样倾 泻着美丽的姿态,和闪烁的星光练成一片,组 成了一副美丽灿烂的月光曲。
2014-5-20
诗句释义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 而人自在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 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 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 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 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 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 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 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 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 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 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 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 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 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 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 情韵。 2014-5-20
2014-5-20
拓展阅读训练 三、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些?
2014-5-20
低 头 思 故 乡
2014-5-20
举 头 望 明 月
2014-5-20
2014-5-20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014-5-20
苏轼的文学言形式上,讲究“辞达”,重 视文采。 3.文章风格上,主张崇尚自然,摆 脱束缚。
2014-5-20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 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 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 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 悟人生哲理,如这首《中秋月》等。
2014-5-20
字词解释 暮云:傍晚、晚上的云。
银汉:即银河。古时候又称天河、星河、云 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的亮带。
溢:满,盈。像水从器皿中漫出来。形容月 光如水。
玉盘:冰清玉洁的月亮。
2014-5-20
诗词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 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 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 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 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 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 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 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 景,真是难得啊!可明 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 处观赏月亮呢?
2014-5-20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2014-5-20
写作背景 苏轼在写这首诗时,任徐州知州。 之前36岁的苏轼因上书神宗,论 朝政得失,被贬出京,经历过官 场的黑暗和排挤,他对人生有了 更深刻的体悟。这首诗记述的是 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 赏中秋月的场景,同时也抒发了 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轼《中秋月》鉴赏
讲解人: 九年级*班 xxx
目录框架
1
苏轼简介
2
《中秋月》诗词鉴赏
3
拓展阅读训练
作者简介
思想个 性和文 学主张 人生观 和创作 道 路
诗词 赏析
生平 简况
2014-5-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人。19岁时与弟苏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 月,同科进士及第。因为与改革派的矛 盾,仕途颇为曲折。后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晚年更被贬至琼州(今海南)。 政治上,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 人格是端正伟大的。
2014-5-20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 月 ”,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 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 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 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 哀伤与感慨。
2014-5-20
诗句释义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 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 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 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 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 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 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 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 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 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 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 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 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 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 而且暗示它的圆。
月下独酌
• • • • • •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014-5-20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2014-5-20
《月之故乡》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2014-5-20
Thank you
2014-5-20
苏轼的思想复杂, 儒家思想和佛老 思想既矛盾又统 一,执著于人生 而又超然物外的 坚定、沉着、乐 观、旷达的精神。
2014-5-20
苏轼《枯木怪石图》
儒道禅的融合,执着于 人生而又超然物外; 1.儒家君子固穷的坚 毅精神; 2.老庄有限时空和物 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3.禅宗以平常心对待 一切变故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