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分析
杭州品牌SWOT分析

2001年被称为中国城市品牌年:继2000年深圳夺取了世界花园城市评比100万人口以上组“冠军”后,东方明珠上海继举办APEC会议博得国际好评后,又在全力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打造新的城市品牌。
城市的品牌是宝贵的文化和经济资源,打造城市品牌,提升综合资源,是世界性的潮流。
中国城市积极打造品牌,显示出中国参与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积极姿态。
与此同时人间天堂杭州也不落后,在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之后,宣布将以世界休闲之都作为全新的品牌。
杭州的城市品牌现状一、杭州的品牌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ne.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象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
其实,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但是一个城市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非象塑造产品品牌那样容易,因为,建立城市品牌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不仅仅要是有一套名称、标志象征和口号,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自己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而且这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
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城市品牌,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定位,就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持续不断地经营和推广自己的核心价值,这样,一个城市品牌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杭州自身已经具备的品牌。
吃的品牌(美食天堂)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人文地志,杭州菜兼收江南水乡之灵秀,受到中原文化之润泽,得益于富饶物产之便利,形成了制作精细,清鲜爽脆、淡雅细腻的风格。
首届中国美食节2000年11月1日在杭州举行。
杭州餐饮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2000年全国餐饮营业总额3750亿元,年增长率16%,而杭州的年增长率是20%。
可以说“美食节”的成功举办,为杭州的“美食天堂”打响品牌。
杭州市总体及分区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背景为适应杭州市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整合新市区空间布局,在1983年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和《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补充(1985-2000年)》以及《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根据市区行政区划的变动,编制本次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分为近期(2001-2005)、中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远景(至2050年左右)。
2.城市性质新一轮总体规划把杭州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城市规模2000年全市总人口现状为389.76万(城市人口253.72万)。
预计近期(200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30万(城市人口313万),远期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30万(城市人口445万)。
根据国际特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此后人口规模将稳定在500多万。
近期(2005年)市区城市用地规模为290.38 km2,远期(2020年)市区城市用地规模为452.99 km2。
4.城市布局结构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发展方向,并明确了"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发展格局,将城市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4.1一个主城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五个城区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
贯彻"控制、疏散、重构"方针,保证城市中心功能的发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控制规模,疏解工业和居住用地,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调整用地结构,增加综合服务类用地和就业岗位,重点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金融、会展、信息咨询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都市工业,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繁荣。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2140703006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
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中国各大城市定位

中国各大城市定位京: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标志性口号:围绕“都”的功能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更好地履行首都职责,奋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城市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城市性质: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城市定位: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幵明睿智、大气谦和天津:城市性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城市职能: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广州:城市性质: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我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城市定位:国际城市、中国南方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生态城市。
深圳:城市性质和定位: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城市职能:国家经济特区'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深港共建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地重庆:城市定位: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杭州: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杭州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点

此外,杭州还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重 要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的互联网和 高科技企业。这种独特的经济和文 化氛围也使得杭州成为了一个充满
活力和创新的城市
-
THANK YOU
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气候 宜人。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杭州的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品质优良,同时 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人文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杭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吴越文 化的遗存和诸多古建筑、风景名胜 使得杭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 历史底蕴。同时,杭州也因其美丽 的自然景观和江南水乡风情吸引了 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推动了旅游业
杭州自然和人文地 理环境特点
-
1 自然地理环境 2 人文地理环境
1
自然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 -30°33′。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向东逐 渐降低。西部为浙西北中低丘陵区,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 形成中山-深谷、低山丘陵-宽谷和河谷平原三种地貌。最高峰为白际 山的清凉峰,海拔1781米。东部为浙北堆积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和 湖泊密布,占市域总面积的34.4%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
全省城市化方针 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重点,以网络型城镇群
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实施差异化发 展政策,走适应全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转型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化城市道路。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二、城市布局结构 三、市域城镇体系 四、村镇空间发展与控制 五、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六、城市综合交通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八、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 九、远景展望
3、城市规划区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 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 安、桐庐、建德、淳安等 五个县,总面积16596平 方千米。
(2)城市规划区范围: 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 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 区含上城、下城、拱墅、 西湖、江干、滨江、萧山、 余杭等八个城区;水源保 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 江地区;总面积为3122平 方千米。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5 年,下同)为660.45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15 万人和82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现状为750.7万人, 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815万人和930万人。城镇化水 平现状为62.1%,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0%和84%左右。
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 (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 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60个)四个 等级。
二、城市布局结构
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 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 兴”的格局。
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 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 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 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 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 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 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1)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2)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 景区; (3)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 交通生态走廊; (4)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5)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 木基地); (6)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杭州城市形象设计【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设计【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本课题系依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讨论,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讨论方案。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讨论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杭州市城市科学讨论会作为担当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与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讨论。
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帮助下,在杭报“现代城镇”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争论,在1998年9月市科普宣扬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篇。
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讨论和专家的看法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完成了本项讨论任务。
现将讨论成果报告如下:⒈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1.1城市形象的内涵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著。
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详细外形。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外形和特征。
由于城市是一个简单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精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城市理念形象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进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
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城市行为形象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都反映了该城市文明程度。
⑶城市景观(视觉)形象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类经过长期物化劳动所形成的城市物质环境,称之谓城市景观(视觉)形象,通常所说的城市形象,主要指城市中这类具象的视觉形象。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是中国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以下是杭州的城市性质和文化特色:
一、城市性质
1. 旅游城市: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经济中心: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杭州拥有发达的经济,并且是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中心之一。
3. 文化名城:杭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教育、科技的重要中心,曾是南宋的都城和中国的文明古国。
二、文化特色
1. 茶文化:杭州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龙井茶、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特色茶种。
2. 西湖文化:西湖是杭州的重要景点和文化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十大名胜之一”。
3. 剪纸文化:杭州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重要产地之一,剪纸艺人们的技艺精湛,作品精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4. 精品文化:杭州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曾是南宋的都城,并有着很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名胜。
如西湖、灵隐寺、岳王庙等。
总之,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有着独特的城市性质,还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和资源,这些特色和资源丰富了杭州的城市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杭州文化特色1、杭州文化特色的表述杭州城市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国内外,人们提到杭州,往往首先想到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色。
围绕西湖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影响并渗透到整个杭州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地称之为“西湖文化”。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开放兼容,形态丰富;(3)雅俗相融,自然和谐;(4)优美秀丽,现代风范。
2、杭州文化特色的论证(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的历史,据考古记载已有10万年以上。
自秦建县,杭州已有2200年历史,自隋置州有1400年历史,自元为省会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吴越和南宋定都杭州,历时230多年。
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良渚文化开始,已有五千年历史,在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杭州的物质文化,尤其在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较先进。
五代至宋元,为杭州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号称“东南第一都会”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之一。
至明清,“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杭州文化发展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
到近现代,作为国务院首批确认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之一的杭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占有重要一席。
杭州文化,历史的沉淀非常丰厚,古迹繁多,文物丰盛,人文渊薮,人才辈出,素有“人物都会”、“文献之邦”、“文物之地”、“宗教圣地”、“东南诗国”、“书画之邦”等许多美誉。
“人物都会”。
杭州历来人才荟萃,特别自宋以来,杭州籍文化名人辈出,如沈括、毕升、喻皓等,更有许多非杭州籍的名人如苏东坡、岳飞、于谦以及章太炎、张苍水、马一浮、李叔同、潘天寿等在杭从政、居住和活动。
“文献之邦”。
杭州是我国古代印刷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南宋和元时为全国最大刻书中心,出版印刷为全国之冠。
杭州又是著名藏书家和藏书楼集中之地。
至明清时,杭州著名藏书家有近30人,著名的有文澜阁,赵氏“小山堂”,丁氏“八千卷楼”和陆氏“丽宋楼”等。
近现代以来,杭州的图书出版在全国占居重要地位,浙版图书在全国颇有影响。
“文物之邦”。
杭州文物古迹,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下至近代共有1000处之多,其中国家级、省重点保护单位49个。
同时,集历代文物史料之大成,在杭建有国家级的丝绸、茶叶、官窑、中药四大专业博物馆和大型综合博物馆——浙江博物馆,以及岳飞、苏东坡、章太炎、马一浮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纪念馆。
“宗教圣地”。
在杭州,佛、道、田、基督、天主五大教芸萃一个城市,为全国少见。
佛教文化艺术更对杭州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高僧如李叔同名噪全国,更有灵隐寺、净寺等东南名刹,自古杭州便有“东南佛国”之称。
直到现在,杭州的佛教、道教仍有很大影响,阳春三月,香客云集,香火缭绕,成为杭州的一道特殊风景。
“东南诗国”、“书画之邦”。
杭州历代巨匠迭起,诗人辈出,在浙江乃至全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之位。
更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绘杭州和西湖风光的著名诗词、楹联。
杭州的金石书画也是名家荟萃,南宋时,杭州籍画家就占全国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二,南宋四大画家中杭州人占了三个。
至今还有著名的西泠印社和中国美术学院。
南宋时,杭州作为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图书文档设施、宫庭画院、教坊等音乐、舞蹈场所相当齐备。
元代,杭州作为戏曲中心,瓦子遍布市区。
至清朝,更出现了洪升、陈端生、李渔等著名戏曲创作家和评论家。
所有这些,都给杭州文化留下了大量丰厚的珍贵遗产。
(2)开放兼容,形态丰富历代以来,杭州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特别是南宋,北方大批人口南迁,所谓“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
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南渡人口中,主要有四类人:一是皇室贵族官僚地主;二是军人,南渡名将如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吴阶、吴鳞、刘销、张俊等皆为北方人;三是流寓临安的文人、名士等,如赵鼎、韩元吉、辛弃疾、李清照、李唐、李迪、刘宗古等;四是大小商贾、手工业者和各类伎艺人。
这些人把不同层次的北方文化带到了杭州。
杭州文化在自身发展和对外交往过程中,还不断吸取融汇周边其它地区文化和外来文化,北邻吴文化和楚文化、中原齐鲁文化,以及印度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阿拉伯文化、东瀛日本文化等异域文化都在杭州文化中找到影子。
近现代杭州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融合中,在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同时,开放唯新,逐步显露出现代风采。
作为一个文化城市、消费城市和游览胜地,杭州的文化形态显得五光十色,日趋丰富。
除文学、艺术、宗教、风景名胜外,杭州文化在教育、体育、民间文艺和风俗习尚等方面也具丰富内容。
教育方面,历代的官设府学、县学、私办精舍学馆,乃至近代以来的新式学校,均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史上有特殊地位。
如南宋太学、国子监,元代西湖书院,清代敷文书院,近代之江大学等。
体育方面,南宋的宫廷体育已很发达,民国时期1929年的全国武术擂台赛和1930年的全国运动会都在杭举行。
民间文艺方面,历代名人的掌故佚事不胜数计,民间说唱、舞蹈艺术兴盛不绝。
自南宋就有说话、讲史皮影、傀儡、杂技、歌舞等多种形式。
明、清时有南词、评词、杭滩、评话、小热昏等,以及台阁、龙灯、秧歌、花鼓、高院等多种舞蹈艺术形式。
近现代以来,杭州文化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格局。
在文学创作、艺术表演、体育竞技、社科研究等方面,种类齐全,成果累累,其中不乏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上乘之作。
新闻广电、图书出版、城市建筑、园林名胜、工艺美术、广告博览、群众文化等也都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3)雅俗相融,和谐自然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中都存着着雅文化,也存在着俗文化,只是有的雅明显一些,有的俗明显一些。
杭州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雅与俗溶于一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
从雅文化看,体现在文学、艺术两个方面特别明显。
以白居易、苏轼、杨万里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诗人,在杭州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
明清时龚自珍、袁枚、章太炎等人,同样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如果寻访一下西湖的山山水水,则更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证明了文人雅士的文学创作踪迹。
孤山的放鹤亭,留存着宋代林和靖“梅妻鹤子”的一段佳话。
苏轼纪念馆、龚自珍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乃至西泠桥畔的俞楼,无一不散发着雅文化的醇厚气味。
杭州在书、画、篆刻方面尤其出类拔萃,誉盖古今。
吴昌硕等人名扬海内外的高雅艺术团体一一西冷印社,是水平最高的篆刻艺术研究创作机构,其创始人丁敬等“西泠四家”,均是杭州人。
以继承传统艺术,弘扬现代精神为宗旨的中国美术学院,为推动杭州雅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杭州的俗文化同样历史悠久。
如前所述,宋代以来由于杭州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量很大,大多数爱好说书、杂剧,以及民间曲艺,不少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也创作通俗文学艺术作品。
逢年过节,民间制作的彩灯,手绘绸伞,以及各种工艺美术品也颇受人欢迎。
人们说,杭州雅文化的“山头”在孤山,而俗文化的“山头”则在吴山。
的确,吴山的庙会可以反映杭州俗文化的许多方面。
两座“山头”虽然对峙而立,然而杭州的雅文化与俗文化却显示了亲融无间。
历史上那些从事雅文化创作的一流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吸收和表现了不少俗的内容和俗的形式,而被认为俗文化的杂剧艺术,也时时走入雅文化的行列。
至于杭州的民间传说如《梁祝》、《白蛇传》等,杭州的佛教、道教等宗教艺术活动,杭州的丝绸、茶叶、扇子、剪刀、中药等文化艺术产品,其文化含义常常介于雅、俗之间。
由此可见,杭州的雅文化并不高深不可测,俗文化亦不低俗不可观,而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相融。
杭州文化的雅俗相融,形成了杭州文化和谐自然的特色。
这种特色的表现形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在西湖自然景观中,杭州作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自然景观汇湖山、江川、海潮、瀑布、峰峦、森林、溶洞、怪石、溪泉、峡谷于一体,千姿百态,自然和谐,形成一幅幅立体山水画,可谓“得天独厚”。
第二个层次表现在杭州的人文景观中,在西湖及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天目山等著名自然风景区内,点缀着文澜阁、放鹤亭、楼外楼等亭台楼阁,竖立着灵隐寺、六和塔等名寺名塔,雕琢着大批佛象人物和书画诗文石刻,镶嵌着岳飞坟、于谦、秋瑾墓等碑文墓葬,建立有苏东坡、章太炎等历史名人纪念馆和丝绸、茶叶、中药、官窑等国家级博物馆,设有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学术技艺机构,流传着《白蛇传》、《梁祝》、《济公传》等动人故事传说,分布着良渚文化、南宋皇城等古迹遗址,穿插着西湖彩色喷泉等现代灯彩艺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于一炉,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既有视觉感受,又含精神和心理感受的完整和谐的文化氛围和意境。
第三个层次表现在文化向经济、向生活的渗透中,杭州的风土人情、饮食风昧、服饰装璜、健身保养、市井民居、酒肆茶楼、日用工艺、经济物产等等,无一不凝结着历史文化内涵。
四个国家级博物馆中,丝绸、茶叶、中药、官窑既是经济特产,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又是艺术品、观赏品,也是民间技艺。
展示着现代科技和现代艺术风采的杭州旅游商贸、金融、通讯、信息、广告、装璜、服饰、丝绸等行业和产业,使杭州的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渗透、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4)优美秀丽,现代风范西湖历尽沧桑,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但始终保持着湖山的自然神韵。
西湖之美,是一种阴柔之美。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是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高度概括又十分形象地揭示了西湖的资质美和形态美。
西湖由此得名西子湖。
西湖周围山势平缓,林木葱郁,和西湖碧波相映成趣;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西湖山水或飘渺迷离,或明丽妩媚,清新秀丽的内在资质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一切都妙含自然。
这种清新秀丽的阴柔之美不同于塞北大漠粗矿的壮美,蜀道陡岩峭壁的险美,也不同于京都文化雄浑壮丽,海派文化五光十色而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可谓钟灵毓秀,是江南山水之美的杰出代表。
这种优美秀丽的文化风格,还表现在杭州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有关西湖杭州的诗句、楹联、书法、画卷,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透出一种优美、空灵、清新和明媚的神韵,许多作品成为千古绝唱。
杭州的工艺制品和民间艺术,体现了一种典雅、清秀和精致的风格。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西湖文化优美秀丽的风格,也不断表现出现代风范。
杭州西湖风景经过现代文化的充实,已更具现代魅力。
彩色喷泉、园林雕塑、西湖夜景等形成一道道新的风景线,章太炎、苏东坡、马一孚纪念馆和几个国家级博物馆等造就了一批新的人文景观。
作为西湖文化延伸的杭州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也都围绕西湖作文章,其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环境保护设施、商业布局、绿地配套等既具有现代风范,又与西湖相得益彰,使杭州成为一座优美秀丽的现代山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