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精品

课时达标训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汉朝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2.《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3.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4.(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5.(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6.《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7.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达标(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达标(含解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达标(含答案解析)【基础组】1.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是( )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C.“汉兴七十余年间,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D.“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2.(2012·乌鲁木齐高二检测)董仲舒杂糅各家学说创立的新思想中不包含(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佛家思想3.(2012·龙岩高二检测)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该诗颂扬的人物应该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老子4.(2012·无锡高二检测)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治主张5.(2012·沈阳高一检测)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6.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是因为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7.(2012·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

下列文献,最有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 )①《尚书》②《春秋》③《法经》④《道德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统一保证思想统一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练习题学生版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练习题学生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见教师版)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4.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5.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6.《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7.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

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达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的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C.无为而治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选D。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D。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

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着名的“天人三策”。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试题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试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题一、选择题1.董仲舒说过:“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这表明他()A.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主张将“刑”作为“德教”的辅助手段C.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D.尊重天道,强调天人感应答案:B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答案:A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答案:C4.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

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

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

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

由此可知当时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5.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与此观点相异的表述是A.天与人可以相互感应,互相影响B.灾异虽是天的旨意,却是根据帝王所作所为做出的应答C.强调君主应推行仁政,顺应民意D.一定程度上对帝王的行为是一种约束答案:C6.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017年题组1.(2017.11·浙江高考·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4年题组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达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于(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选。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的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选D。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解析:选。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D。

本题只有、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材料: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

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1.(2012·苏州高二检测)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2.汉代儒学与“孔孟学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关注民生B.强调教化作用C.主张爱惜民力D.神化儒学13.(2012·杭州学业水平检测)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4.(2012·盐城高二检测)汉武帝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下列与此相关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B.大一统的文化体制形成C.民间私人办学蔚然成风D.选官方式和程序排斥民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5题23分,共45分)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

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请回答:(1)据材料一,董仲舒核心思想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图一中所指“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6分)(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6分)课时作业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1、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C2、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由“无为”到“有为”的背景。

当时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附答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达标】 1.西汉初年,统
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的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选D。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
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D。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
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

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问答: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材料,围绕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答。

答案:(1)
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特点: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2)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解析:选B。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子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2.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分
析能力。

题干中按律应处死罪的人,最后被董仲舒无罪释放,释放的理由是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这说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3.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赞颂的人物可能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老子解析:选C。

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圣
言饱充腹”“百家始消伏”可知,其与百家思想进行统一的主张有关,而首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是董仲舒,因此选C。

4.“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解析:选B。

董仲舒思想中,体现“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的只有B项。

A、C两项是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D项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

5.下图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班师生身穿博士服的合影照片,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 ) 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
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博士”这一历史常识的理解。

汉代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汉代的博士是传授五经的教官。

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因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治主张解析:选C。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一统”去理解独尊儒术的建议。

7.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解析:选C。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

日食的发生,使汉宣帝认为是天降灾祸,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

8.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解析:选C。

从材料内容分析,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宣扬君权神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3:“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
发言的重要内容。

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
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
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
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
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董仲舒新儒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忠孝”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
史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董仲舒。

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

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
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