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2bfe57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57.png)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1《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对写法”的抒情方法;2、 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 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 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对写法"的抒情角度;2、 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 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一、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三、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3页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角度;2、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三、教师范读全词,注意让学生正音。
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词作,了解诗歌大意。
五、分析鉴赏1、思考: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要分析上片描绘的画面,应该从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入手。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和意境;2. 学习并掌握《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古琴乐器;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4. 学生乐器(如古琴、钢琴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喜好;2. 介绍《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名字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背景信息。
探究(15分钟):1. 播放《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所感受到的内容;3. 分享学生的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多样性。
技巧训练(20分钟):1. 介绍古琴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2. 演示《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指法、弹奏力度等;3. 指导学生跟随演示,尝试演奏《八声甘州》的简单片段;4.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演奏《八声甘州》的片段。
创作表达(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表达;2. 学生可以选择用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3.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创作,或者个别展示。
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鼓励学生分享对《八声甘州》的新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和文化的影响。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其他古琴曲目,并进行欣赏和演奏;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八声甘州》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2. 评估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的表现,包括对音乐理解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基本演奏技巧?3. 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4. 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的拓展活动,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
柳永
一、作家生平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年轻时,常出入歌楼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
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
他一生穷困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处在“士大夫”和“市民”的夹缝中,因而思想有两面性,向往功名又不得志,同时又向往市民生活中的男欢女爱。
柳永是词人中官位最小的一位,但是是第一位专业词人。
有《乐章集》。
二、柳永词的内容
1、艳情词、爱情词。
着重写他在秦楼楚馆、烟花柳巷的生活。
①反映自己仕途失意以后的狎妓行乐的生活,既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又反映了他的浪子习气。
代表作:《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
忍把浑名,换了浅斟低唱。
”
——上片着重写幽怨之情,下片重点写自己及时行乐的浪子情怀。
体现了柳永的人生价值观,对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怀疑、迷惘,对烟花柳巷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
②反映了他和妓女之间的爱情。
代表作:《雨霖铃》、《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忆帝京》(“借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等。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反映妓女对正常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2、宦情羁旅词。
着重写自己漂泊失意的伤感、思乡怀清的伤感。
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此种反映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某种淡漠。
在手法上,把汉魏乐府古诗中的游子思妇的题材与晚唐五代词中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描写结合起来,情深意切、凄楚苍凉。
代表作:《八声甘州》等。
3、描绘都市风光词。
词人描绘了北宋太平时期都市的繁华、社会的富庶,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代表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番话。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三、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1、他在小令的基础上尝试了慢词,在铺叙的基础上多采用口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层层铺叙,恣意渲染。
2、语言平易浅近,善于提炼俚俗语,“状难状之景,传难达之情”,但又俗不伤雅。
3、融情于景,善于点染。
四、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1、扩大了词的书写内容,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都会、山城水驿,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为后来词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2、发展了词体,大量尝试慢词,从此写慢词就蔚然成风,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词的表现技巧,结构采用铺叙承接的手法,描写采用白描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口语的运用使宋词有了雅俗之分,丰富了词的艺术风格。
五、赏析《八声甘州》
这首词是柳永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之一。
表现羁旅之悲,透露出作者欲有所为而不成,欲归家乡而不能的矛盾和苦闷,概括了词人在人生旅途上坎坷不平的经历,道尽求仕不得的难言苦衷。
(一)内容分析
该词以登高临远作为核心贯穿全篇
上片:写望中所见,融情于景。
词一开始就以“对”字领起,说明上片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的面对之景,既令人感到真切,又便于在景物中深入抒情主人公的主管情绪。
那苍茫的暮色、潇潇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山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构成了一幅旷达、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融进了主人公的愁思,又增添了主人公的愁思。
特别是那“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于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
江水似也有情,在为淹留异乡者黯然神伤,默默流淌。
面对此景,正在“登高”的游子心情更加难堪。
下片:写望中所思,即景抒情。
过片处的“不忍”二字反映了游子深沉的痛苦,打开了游子感情的闸门。
作者本在“登高临园”,遥望乡关,却偏要说“不忍”登高临远;本来是自己“归思难收”,为淹留异乡而自叹自怨,却转换一个角度,驰骋想象,写家乡的佳人正
在妆楼痴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并由此推想她必然埋怨自己;最后又在家人面前为自己辩白,归结到自己正凭栏望乡,愁苦满怀。
如此由己及彼,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又有想象到现实,这种回环往复、曲折多变的文笔,反映了作者起伏翻腾的思绪,不仅写出了归思之切,相忆之深,也表现了自己对闺中人的关心和知心,把深婉细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2、抒情的曲折、细腻、深婉。
——这首词表现了柳永缘情写景、工于铺叙的特点,又有意境扩大、气势豪放、高亢畅朗的特色。
他将志士之悲慷与儿女柔情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艺术美。
六、研习与思考
1.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见《人间词话》)请你谈谈《八声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答:情景的交融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词人对景的有选择的采入,如“暮雨”、“霜风”、“残照”等;
(2)词人在描景时有意选择主观性的词语:如“潇潇”、“清秋”、“冷落”、“衰”、“减”、“休”等;
(3)词人对景物采用一些特有的描写手段,如拟人,“无语”等。
2. 柳词善用虚字,使词意一气贯注。
这首词中便用了“对”、“渐”、“望”、“叹”、“误”等一串去声字,请问它们在表现力度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仄声字相对于平声字而言,节奏短促,有力度,在舒缓的语流中造成停顿,以引起思索,渲染气氛。
这首词作中冷情、凄凉的悲伤情调正是通过这些词贯通起来,通过汉字声调的作用加深了感情在读者心中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