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和为美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学作为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对于人们认识美、追求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体现。

一、儒家美学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在美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为人处世视为实现美的重要途径。

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能够塑造自己的美德形象。

儒家还强调和谐与和美的追求。

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和谐的追求,儒家赋予了美的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自然修养和宇宙间的统一,这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中“和”的价值。

二、道家美学思想道家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真理和美。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合道,以自然包容的态度感知世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道家还认为,美在于自然的流动和变化中。

正如道家典籍《道德经》中所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家美学思想中的美,强调自然的无为而美,强调宇宙万物自我生长、自我变化的美。

三、墨家美学思想墨家重视实用主义,并强调公平、公正和慈爱。

墨子认为以实际利益或功利为出发点,考虑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和个体的福祉,才是美的真谛。

墨家美学思想中的美,是通过追求实用和平等来实现的。

四、法家美学思想法家追求秩序和法律的美。

法家将秩序和法律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建立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组织结构,法家提倡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合理的制度来实现美的追求。

五、境界美学思想境界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界美学追求思想、情感和境界的升华。

境界美学在中国文人墨客中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境界追求。

新儒家学者李长之提出“大美学”的理念,即通过追求道德美、社会美和人生美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李长之主张,只有在个体追求美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和谐美的实现。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体现,她认为美育是完善每个个体的主要任务,即以“内在之心,内在之真”为转折点,把价值观、信念和平衡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内外兼容的,和谐稳固的人格模式,使人们的而心灵得到滋润,自然而然地走向成熟。

孔子美育观的基本内容就是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思想,以“人”为主体,以“天”和“地”为基本条件,以“中”和“谐”为共同目标,注重“有度”的基础上,要求每个人应有“君子之士,有道德之行”的素质。

他认为,要实现“中”和“谐”,就必须先经过“清明以非清”、“前非以非”和“有度以超度”三重清明审慎特性的筛选,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出符合“中”和“谐”要求的优秀人格,才能创造出完全符合“中庸之道”要求的最佳美育状态。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这种完美的美育状态努力,他认为,美育的关键是要培养一种有深度的理解,从而建立起一种向上的美好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倡导人们踏足“中庸之道”的境界,走向人格的完全性。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表明,只有在拥有有深度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和“谐”,人们需要学习思考,从而获得自我对对和更好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以保持心性的稳定和淡定为基础,实现“清明以非清”和“前非以非”的真正的和谐,内心的平衡,以能把自我的内心,外物的客观之物,有度地完成统一,从而达到最准确的效果。

总之,孔子的中和美育观认为,只有通过中和,才能把“中庸之
道”提升到一个更臻完美的境界,使人们走向人格完全性。

它强调了“反非”,“有度”,“中庸”以及“调和”,强调了以体悟为基础,强调了良好的品格和心性的重要性,只有全面体会美育的真谛,才能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人格完善到更加和谐的状态。

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之美——论孔子的《诗》审美

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之美——论孔子的《诗》审美

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之美——论孔子的《诗》审美张兵【摘要】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6页(P9-14)【关键词】《诗》;孔子;美学思想【作者】张兵【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2;B83-09孔子的美学思想丰富而又深刻,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

而其中《诗》审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P1936)。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以窥探出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

《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孔子直接阐述《诗》的学说,这是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的重要史料。

而近年来所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更为进一步研究孔子《诗》学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与新的契机。

通过这些史料,可以抽绎出孔子在《诗》审美方面的诗学思想。

概括说来,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以及人格形态的审美化等几个方面。

中和之美是孔子最高、最理想的审美标准[2](P215),是其“中庸”思想在艺术审美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庸”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这里,“中庸”被孔子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看待。

其实,从《论语》等典籍中对“中庸”思想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而且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待、处理一切事情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美学思想的定义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论美

孔子论美

5 赤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具有很深的美学造诣,基本可以概括为美善统一思维中和之美和以“仁学”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孔子第一次区分了善和美,并且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了。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关于美的探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于“仁”之上的美孔子的真善美的思想是构建在仁的思想之上的,仁学思想也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孔子对美得论述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以看到的是孔子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夫君等等的伦理纲常之上的,是建立在仁这个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

孔子以善来诠释美的,称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他又规定了美是中和之美,是圆润的美,没有矛盾冲突,和谐之美,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昂扬澎湃的美,之所以淫,就是因为这种音乐容易让人失去这种中正和平之美,让人起了邪念,动了贪欲,是不好的音乐,容易引发人走上不归路。

《关雎》之所以美,在于让人产生内心平和的感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善美的合一,而且还是真的合一。

表现在不仅仅就是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人还关照其他的人。

所以这种构建与仁之上的真善美具有统一性,这种真善美都是统一于中和之情的,都是发于合乎真理的,不是激情澎湃的,不是一时迸发,是以学院关系为基础的,合乎中理的美,不是纯粹的自我。

人的原始性逐渐被社会化。

这样,人性慢慢具有了理性和感性双重交融,表现出了“仁”。

二、尽善尽美一方面:孔子认为美善是同义的,美善是不分的。

在《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这里,孔子把美善看成一个意思了,美恶就是美丑的意思,孔子认为的五美,其实就是五善,孔子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阐释说明美善同义的,并且一直贯穿者仁的思想,以仁为基础构建他的美学观,并且”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先王之道,斯为美。

孔子主要思想成就_孔子的治思想主张

孔子主要思想成就_孔子的治思想主张

孔子主要思想成就_孔子的治思想主张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主要思想成就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思想成就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

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提倡的人生观念都比较积极向上,例如他主张与富贵相比,应该更重视道义;孔子还主张与人交往要真诚,要乐心助人等等。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学的思想一直是国家的核心文化,其中孔子的中和美育观更是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美德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深入地融合了起来。

因此,学习孔子的教诲,探索他的中和美育观,不仅是追求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深入。

孔子从宗教信仰出发,提出万物皆有一定中性,即万物皆具有中和的美育观。

他在《论语》中说道:“万物皆具有中性之美,然而,它的中性之美是有所不同的。

万物有其特质,那么,每种物品也必然具有其特定的区别。

除此之外,每种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优点,从而形成和谐之美。

”孔子认为,和谐之美可以从社会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

他称之为“仁政”:以仁德为主,仁恕政治,以及谋利避害为基础,以誓履礼仪之美为原则。

学习仁政,须提高道德水准,保持对社会和谐之美的认知;调和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理论,更是一种自然的思想体系。

他以“孔子原理”:以宽容、善良、恭敬、诚信为核心原则,提出了更加宏观地自然观念,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即任何对大自然的争斗都会失败。

这种以宽容取胜的思想体系,也被称为“原理思想”。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不仅涵盖了政治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学方面。

他以情景体现了和谐之美,如《乌山集》中“古歌九曲,老子奏之,田夫休止而语”,描绘出了一种清新憨厚的美好气氛。

“伤仲永”是孔子的另一篇著名散文,他以伤仲永两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来展示着和谐之美。

在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两兄弟互相信任、完美和谐的关系,体现出孔子对仁政的认知。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远影响。

他的教诲,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孔子的观念,中国历来致力于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追求全球和平与发展。

今天,我们仍然应当弘扬孔子的中和美育观,不仅要学习他的政治观念,还要学习他所追求的和谐之美,从而促进友谊与团结,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浅析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思想。

而“和”是孔子各种思想论述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堪称是孔子文化思想的核心。

它包含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

本文从孔子“以和为美”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起,就上述多方面的“和”思想,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孔子以和为美思想分析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一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从社会政治的背景来看,周取代了商,形成了君王、诸侯、大夫、士的政治格局。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王室的统治力量衰弱,各路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纷争。

而真正有知识和学问的“士”阶层,几乎没有政治权力。

所以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希望能够获得统治阶级的赏识和采纳。

孔子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各个诸侯国中不断地进行游说和讲说,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采纳。

孔子对诸侯割据深切痛恶,要求各个诸侯国之间“和为贵”,提倡文德治国的方针,试图重现西周早期那种统一安定的局面。

从社会经济背景上来看,伴随着周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弱,出现了大量私有土地,与之应运而生的是大量农民的出现,且在经济上占有一定的主动权。

这就让包含孔子在内的统治阶层,不得不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利益要求。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来看,周朝初期所制定的各种礼乐制度伴随着周王朝的衰微而几近崩溃,在孔子看来,就是因为这种“礼”的崩溃,才出了诸侯纷争的混乱局面,所以他积极倡导“礼”,试图重现周朝初期时的各种等级和礼数。

对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其目的有何所指。

二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具体分析1 人与自身的和谐整个社会体系中,人是最基本的单位,可以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中,孔子的观点是充满了辩证意味的。

首先,他承认人的生理需要,主张人性解放。

《礼记》记载孔子的话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意思是说,人总是要将吃饱肚子作为生存的基础的,这是人自然属性之一,是没有什么阶级差别的,上至帝王诸侯,下至平民百姓,都具有这种在生存欲望面前的本质属性。

所以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人为的方式制造不平等,是不符合人的本质属性的。

但是长期以来,包含学术界在内的不少人士,都把这种人的本能需要神秘化,认为这些人的本能需要和原始欲望是难以启齿的,特别是孔子作为万圣师表,应该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典范,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予以刻意的夸大和歪曲。

其实这是与孔子的本意相违背的。

孔子明确提出了吃饱、富贵的合理性,从来没有将自己标榜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君子”,相反是一种充分肯定和尊重人的天性的姿态,只有对人的本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孔子在充分承认和尊重人的本质属性的同时,也毫不回避人生活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的一面。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存在的,但是人要控制好这种本性,不能因为追求个人的欲望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那么具体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就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只有小人才会投机取巧,甚至冒险去满足自己的私利。

在这种精神和道德情操下,就会达到一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和谐状态。

这是一种人的自然属性的快乐,也是一种道德快乐,更是一种本然状态上的审美意义。

也就是说,不论是任何人,都有着果腹、富贵的本性,但是人可以对自己的这种欲望进行各种调解,如自省、慎独等,通过这种自我修养,达到一个和谐的境界。

反而会收获一种超乎本然的快乐,自然也就实现了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2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孔子以和为美追求中的重点部分,在仁、义、礼、智、信五个部分中都有着鲜明体现。

首先是“仁”,何谓“仁”?《论语》中有多种行为,在孔子看来都是“仁”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等。

归结起来,“仁”就是一种对他人宽容和关爱,对自己则严格约束和要求的品德。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那么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时,孔子“仁”的思想较为先进的另一面在于,他对“不仁”的人是十分痛恨的,尤其是那些昏庸无度的君王和为富不仁的达官显贵,也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其次是“义”。

在具有了“仁”的道德情操之后,在孔子看来,还应该具有“义”的价值准则。

他倡导“君子义以为上”和“君子义以为质”,将“义”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和高尚的品德,如果一个人不为“义”有所触动,反而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

对此,孔子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是见利思义。

面对了各种利益,要首先想到“义”,不能够为了利益而损害了“义”。

第二是当仁不让,见义勇为。

遇到符合“义”的标准的事情就积极主动去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追求“义”和维护“义”。

第三是杀身以成仁,这是追求“义”的最高境界,为了“义”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如果每一个人都有着以上三种对于“义”的追求,那么人和人之间就注定是和谐的。

再次是“礼”。

“礼”是社会上人们所应当主动遵从的一种现行秩序和道德准则,也是孔子十分重视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要想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相处,就要有一个准则,大家都遵从这个准则,那么人和人之间一定是和谐的。

所以孔子看到周朝原有的各种礼度被废黜后感到十分痛心,没有了礼,就没有了标准,而以礼相待,礼让为先,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消除摩擦,实现和谐相处。

第四是“知”。

“知”同“智”,即智慧。

在孔子看来,每一个人都有智慧,但是因为使用智慧的人的性质不同,所以要分为君子之知和小人之知。

君子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关爱他人,遵守法纪,做一些善事。

但是小人则会用自己智慧,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各种利益。

所以他强调要有君子的知,即君子处事做人的智慧。

最后是“信”。

信就是诚信。

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要守信用,要表里如一,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说话和实践应该是一致的。

这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的纽带。

同时孔子还强调“笃信好学”,意思是说,这种诚信是要持之以恒,自始至终的,而不是虎头蛇尾,朝令夕改的。

直到今天,这种诚信仍然是人际关系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情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孔子主张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和回报自然。

这种自然包含一切的三生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儒家文化之所以到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孔子所倡导的这种自然观是分不开的。

首先,孔子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热爱自然就是热爱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话呢?可见孔子对于自然是十分敬畏的,自然有着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作为人来说,只可以利用它,而绝不可以违背它,一旦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则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敬畏自然,又热爱自然,把人和大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自然中万物,要有同情心和爱心,这也是他所倡导的“仁”的具体体现。

他和学生们出游的时候,看到一群野鸡,孔子和弟子们并没有伤害它们,并且让学生子路向野鸡拱手作揖,然后野鸡挥挥翅膀飞走了。

这正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画面,不但表现出了孔子仁者的胸怀,也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生态意识。

其次是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鱼的时候只用鱼竿而不用大网,打猎的时候只射飞鸟,不射那些尚在窝里歇宿的。

这就说明孔子对自然规律有着一种深刻的认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具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他十分崇尚节约,反对奢侈和浪费,也是一种资源节约的表现。

所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将天、地、人三者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来认识和把握,强调三者的协调与和谐,对今天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面对今天日益严重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各种的环境污染,早在两千年之前的孔子就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4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各个要素都处于一个互相协调的状态。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有着自身的时代特点,孔子所认为的人与社会的和谐,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能给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是孝悌。

在《论语》中,“孝、悌”两个字,加起来一共出现了30次之多。

孝,就是孝顺。

孔子十分强调对长辈的尊敬。

“今之所谓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不尊敬和孝敬父母,与犬马何异?可见孔子对孝的重视。

悌,则是指平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关系,要求兄弟姐妹之间应互敬互爱。

同时孔子所强调的这种孝,并不是一种忠孝和愚孝,他指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批判性意识。

看似“孝悌”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当时的时代来说,这却是任何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孔子受制于社会时代的限制,不能从十分宏观的角度对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把握,所强调的“孝悌”,从人最基本的感恩意识出发,先是实现与父母、兄弟之间的和谐,继而向他人和社会所推广,其实追求的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终极目的。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次是“忠恕”。

在《论语》中,“忠恕”两个字都是一起出现的,其主要含义就是忠诚和忠实。

对待别人、帮助别人要实心实意,同时还要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在君臣关系上,孔子认为君主应当首先向下属采取礼的态度,然后君臣再向君主表示忠的行为,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臣下应该无条件服从于君主的愚忠观念。

同时,孔子提倡宽恕,这种宽恕是一种有原则的宽恕。

学生问孔子,是以德报怨?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

对于别人的所作所为,我能表示理解以至宽恕,但我并不一味迎合,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待之。

这与西方的原罪思想,以求赎罪的思想大不相同。

有了这种忠实和宽恕的态度,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实现了。

综上所述,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曾经在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指出,人类要想生存下去,需要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可见,孔子文化思想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影响之深远。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孔子的思想不但是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代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提倡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所倡导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能够为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今天以莫大的启示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