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仁”

合集下载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家、政治家,被后世世人尊称为圣人。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概念。

孔子对仁的观点有三种,接下来我们将一一阐述。

第一种观点:仁为德行之最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他的品质和价值。

而德行之中最为重要、最为高尚的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最彰显人类价值和最具有人性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具有仁的品质,那么他就可以在生活中扮演一个良好的角色,对于社会和自身都是有益的。

孔子发扬仁的思想,提倡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以和平、包容心态相处。

第二种观点:仁为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仁虽然重要,但是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的。

因此,他还将仁定义为一种道德准则。

也就是说,仁作为道德准则,不仅需要实践者自身具备,更要求整个社会关注和推崇它。

绝不言语伤人、待人诚实善良、凡事关心别人等等,都是基于仁何的道德准则。

只要遵循了这样的准则,就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三种观点:仁为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孔子不仅仅将仁定义为一种德行或准则,还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孔子认为这种创新思想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

仁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时候,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通过这样的精神,人们可以不断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总之,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具有其独特的深刻之处。

仁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人类价值和思想体系、一种精神,都在孔子的思虑中得到了体现。

无论是哪种方式,孔子对仁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其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和社会之结构。

简述孔子的仁学

简述孔子的仁学

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仁学的概念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原则,是一种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态度。

孔子把仁视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必备品质,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仁学的内涵
1. 仁爱
仁学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普遍的爱,它不仅仅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类本性所具有的情感,只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途径,将其发掘和发扬出来即可。

2. 义利之辨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利益则是其次要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因此,孔子提出了“义利之辨”,强调了道德行为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3. 礼治
孔子认为,仁爱和礼治是相辅相成的。

礼治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和谐。

在孔子看来,礼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仁爱的必要条件。

因此,孔子强调了礼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礼、乐、仁、义、智、信”等六艺,作为实现礼治的具体手段。

三、仁学的实践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言,强调了实践和修养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孔子“仁”、“养民”思想: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君子之道。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仁政”。

所谓仁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就是“养民”,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

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

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为了行德政,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荀子: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奠定了法家的基础。

但究其根本,他还是属于儒家。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其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提倡在人与神的关系上,先人而后神。

人成为了神的目的,神则沦为人的工具。

从实用主义出发,人确立了彻底优于神的地位。

其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人生成于自然,最后,则成为了自然的主人。

人确立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优先地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一、政治思想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②维护“礼”:克己复礼为仁"。

③“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蔑视生产劳动“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二、修身思想1、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

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

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下面由为你讲述孔子一生的思想抱负及作出的贡献,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4.思想上提出仁政,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主要贡献(1)政治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上: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文化上: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对保存中国古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4)“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7)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8)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主要思想成就_孔子的治思想主张

孔子主要思想成就_孔子的治思想主张

孔子主要思想成就_孔子的治思想主张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主要思想成就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思想成就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

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提倡的人生观念都比较积极向上,例如他主张与富贵相比,应该更重视道义;孔子还主张与人交往要真诚,要乐心助人等等。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仁”
关于仁: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

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仁”的表象和运用提出了看法。

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问过“仁”,以下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于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保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就是“仁”。

同时,孔子还告诉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

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

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

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具有忍让的意思。

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

孔子之所以对司马牛这样讲,也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

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

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就是仁,并且说,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

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

对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这个人,用现代话说,他是个外交家,也会做生意,善于辩
论,孔子死后,子贡为他的老师守墓三年,可谓诚孝。

子贡问,怎样做才是仁呢?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说,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领学好。

在这个社会中,想要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必须结交主流社会各种贤达的人,和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问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

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严加约束;对于别人要宽宏大量,要能够包容于人;对于别人要有信任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聪明,要理智,要反应快;对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创出一凡大事业。

孔子之所以对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与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关。

孔子的弟子众多,相传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据《论语》中孔子自己的总结,弟子中性格、学识有所不同,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贡;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不同的学生,孔子告诉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导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当然,《论语》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张。

例如:他重视人的力量。

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取积极的对待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认识问题和教书育人上,主张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于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当仁不让于师”。

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

当然,他的有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观点看,是反动的。

但我们不能因言、因事废人,对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对于积极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唯物和历史的观点对待孔子学说,对待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