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完整

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现是将识记的材料重新呈现出 来的过程。
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对象,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 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03
记忆的品质
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学习的定义与理论
心理学导论完整
目录
• 心理学概述 • 感知觉与意识 • 记忆与学习 • 思维与语言 • 情感与动机 •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01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的科学,涉及认知、情感、动机 、行为等多个方面。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 现象、群体心理现象以及心理与 行为的关系等。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学习的理论
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学习的方式
感知觉的重要性
感知觉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 径,对于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 有重要影响。
感知觉的种类与特征
视觉 听觉 触觉 味觉 嗅觉
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息,识别形状、颜色、 大小等特征。
通过耳朵接收声音信息,识别音调、响度、 音色等特征。
通过皮肤接收触觉信息,识别温度、压力、 疼痛等特征。
通过舌头接收味道信息,识别酸、甜、苦、 辣等特征。
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实践,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导论完整PPT课件

意志行动的心理机制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与解决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努力与心理疲劳
意志努力是指个体在意志行动中付出的心理能量,而心理疲劳则是指由于长时间的意志努 力而导致的心理能量耗尽的状态。
动机的理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派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 向或内部驱力。
社会心理学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来研 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探究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观察法通过对自然情境下的 社会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被试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方法各有 优缺点,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稳定性和可塑性。
03
个性的重要性
个性是影响个体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关键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个性的结构与类型
个性的结构
个性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 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 用,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独特个性 。
个性的类型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个性 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人 的行为方式,个性可分为理智型 、情感型和意志型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 感、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涉 及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层 面。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系 统、有计划的观察,收 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方
法。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 象进行操纵和观察,以 探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心理学导论完整课件

认
•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 和使用知识的学问
知
• 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
心
的迅速发展而兴起 •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 )出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 其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 究方法 调查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另 一种是晤谈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 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 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晤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 群体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 适应环境
•行 为 主 义 心 理 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 生(J. B.Watson)在1913年创立
• 心理学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 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意识转向外 显的行为
•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 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 验
• 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 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 结果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 其规律性 (四) 教育心理学
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 育过程和人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五) 社会心理学
研究在群体环境下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 规律 (六)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七) 临床心理学
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
理
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
心理学导论(课本精简考试内容)

心理学导论(课本精简考试内容)(字数过多不适合打印,可放在TXT中阅读)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学的含义(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中三者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同样,只有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三、心理学的目标(一)心理学的主要目标1.陈述心理现象和行为2.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3.预测心理现象和行为4.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与行为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二、科学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活动的内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在美国宣扬推广。
结构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有目的的心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源于美国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心理的脑机制(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一、个性心理1.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包括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此三过程简称为知、情、意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情绪过程: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人特有的高级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臵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2.个性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的自觉(自我觉察能力)因素。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认知方面: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情感方面: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意识行动方面: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3.意识与无意识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导论完整PPT课件

分为: 情绪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
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心理 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性:
个性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 面
个性
心理动力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认知、情绪与意 志活动中形 成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 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心理学导论
第一篇 导 论
本 什么是心理学
章 心理学的目标
学 心理学的发展
习
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提
要
为
引言
什
么
没学过心理学就不算受过完好教育, 因为在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
学
上到处都是与心理学有关的信息,
而不懂心理学的人无法理解和把握
习
这些信息。
心
认识自己。
理
学
?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 展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系由奥国精神医学 家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 1939)在1896年 所创立
精神病诊治的基本
方法之一,也是影
响人类文化和心理 学发展的重要理论
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 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 (C. Rogers)在20世纪中叶创 立
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 之父
机 能
机能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
家詹姆斯(W. James)与杜 威(J.Dewey)两人创立
主 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
义 时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
心理学导论.pdfx

心理学导论精要提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一、个体心理全貌(一)心理倾向1、认知性心理倾向——注意2、情意性心理倾向——动机(二)心理过程1、认知性心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2、情意性心理过程——情绪、意志(三)心理特征1、认知性心理特征——智力2、情意性心理过程——人格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一)心理支配行为(二)行为表现心理三、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一)可复制性(二)可证伪性(三)系统性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一)描述(二)解释(三)预测(四)控制第二节 心理学任务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一、几种基本变量(一)刺激变量(二)机体变量(三)反应变量二、几种基本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个案法(四)测量法(五)实验法1.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无关变量)2.主试与被试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3.控制组与对照组第四节心理学流派* 注意:书中和各种材料不乏有对各种流派的各种总结,但是大家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各个流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现实问题的流派解释,如练习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二节:脑的三大机能系统第三节:脑机制的研究方法8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环境的内容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情境(situation)是指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或觉察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第三节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群体人格、亚文化*第四节社会影响9从众、服从、社会促进、社会懈怠、去个性化、什么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影响服从的因素?10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一)需要的含义(二)动机及其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11二、几个相关的概念(一)本能(二)内驱力(三)诱因三、需要和动机的分类(一)需要分类(二)动机种类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一)影响动机强度的因素(二)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12叶克斯-多得森定律13第四节 动机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二、内驱力理论三、认知论的动机理论(一)弗罗姆的期望论(二)海德的归因论(三)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14第五节 价值观一、价值观及其特征(一)主观性(二)选择性(三)稳定性(四)社会历史性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一)兴趣(二)信念(三)理想15第六章感觉第一节概述*感觉的定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不存在纯粹的感觉,感觉与知觉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
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
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
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
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
《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
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
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
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
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
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
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
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杨志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朱莹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一部分在真题中包含12道单选,2道多选,1道综合题,可能还会有一道简答。
四本书的内容很多,当然没有办法全都看,我们按照考纲的知识点到这些书中找相应的内容
复习,考纲上的知识点有很多在不同的教材上有重复,可是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上都不同,至于考试会考哪本上的,我想说哪一本都有可能,因此,能够多看就多看,能全看就更好。
看时候一定要理解弄懂,记住典型的实验。
复习这一科有做不完的事情,看不完的书,大家尽力而为吧!
发展心理学(占45分)
参考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一部分在真题中包含6道单选,1道多选,1道综合题。
相对来说权重还是比较大的,当你翻开教材以后,你很可能就郁闷了。
因为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太多太杂,让人抓不住
重点,毫无头绪。
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是对付那道综合题,它占了30分,而这道题肯定出自最重要的知识点或理论,这个比较好把握。
客观题所占的
分值不大,我们没有必要把教材翻遍了,试图记下所有的东西,这个也做不到。
教育心理学(占25分)
参考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一本足够
这一部分在真题中包含6道单选,1道多选,1道简答。
相对来说这一部分比较简单,就是一些理论,容易记忆和理解,看上面的参考书就足够应付。
值得一提的是考纲中的最
后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据大量篇幅,而且相对繁杂,可是在真题中却鲜有出现,本来总的分值就不高,因此,大家也就不必要纠结于此了。
统计心理学(占35分)
参考书:《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一本基本够
这一部分在真题中包含11道单选,1道多选,1道简答(有一年真题这道简答被实验的题目替代了)。
说白了其实这一科就是统计学,上面推荐的教材编的很全面了,只要把它
啃透,配合一定量的习题,真题的统计这一部分就基本没有问题。
只是在方差分析的这一部分,如果想弄得更透彻和深入一点,不妨再参考一下舒华编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这本书,特别是这本书中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值得补充一下。
有些同学觉得统计很难,我能理解。
特别是有很多复杂的公式,不知道是该记还是不该记,我想说当你深入的去钻研这一学科的时候,你自己会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公式需要记,而哪些只需要大致的了解,而且当你真正理解了一个公式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记下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一句话,只要你肯花时间,这一科会成为你拿分的强项。
测量心理学(占35分)
参考书:《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一部分在真题中的内容和统计一样,包含11道单选,1道多选,1道简答。
上面的两本教材戴的主要针对考纲中前面的理论部分,郑的主要针对考纲中后面的具体的测量部
分。
这两本书相结合,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就足以应付。
这一部分相对较简单,主要是记忆,内容不多,重点明确,应该是大家拿分的一科。
关于里面的一些公式,处理时参照上
面统计的公式。
补充说明:
1. 关于考纲上的考点,大部分都能在我所讲的参考书上找到出处,也有少数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教材中实在是找不到,我曾经做过各种尝试,可是依旧找不到,怎么办?在这
个时候我想说大家不要去追求完美,因为考试中心的命题思想是“有大纲,无教材”,如果有知识点找不到这很正常。
考试中考到这些知识点的概率也微乎其微,我们把我们能找到的知识点真正扎扎实实复习好了也足够了,那些找不到的奉劝大家也不必再找了。
如果你执意想要找到的话,同考纲一起出版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纲解析》这本书囊括了考纲上所有的考点。
美中不足就是总结得比较粗糙,我在下面参考资料中会讲这本书。
2. 心理学统考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无限的复习内容上去。
这个问题可以说贯穿了我们复习备考的全过程。
我们经常会感觉心理学统考的内容多,是无底洞。
关于这一点我最想建议的是大家要根据历年真题和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来找到重点,在尽可能全面复习的同时总是记得抓住重点,果断放弃那些内容很多,很繁琐,考得概率不高,分值小的内容。
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