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03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文学理论·第五讲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的主导价值:文以载道?
离开了文学,任何人当然都能生存 下去,这是文学最大的无用;但离 开了文学,人类的精神无法高贵, 这是文学永远的作用。 (网友)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1.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2.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3.对文学真、善、美价值的评定
阅读文学中虚构的人、事、情感与思想, 其实是在阅读自己,是在和自己对话, 这正是“我”和“你”关系,“你”即 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我”。文学是 人类用语言的方式对人类自身的行为、 情感和思想的审美方式的言说,对它的 阅读、阐释和理解应具有的主要不是那 种教条化的实证的科学方法,需要的是 以诉诸于情感体验为基础的价值评价的 方式,这正是人文性赖以产生的根源。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文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章,更是一种深层的对文章的解剖,看看下面哦!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一、关于文学的价值关于小说的定义和要素、写法和技巧等,大家都是行家,谈的也已很多,我就不重复了。
我就谈谈小说和文学的价值。
因为在这个文学越来越冷落的商业化时代,许多作者可能很困惑、很迷茫,也可能有人在不断问自己:文学和小说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看来,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源于人们的一种内心的心灵需求,只要有人类存在,它就不会消亡。
小说也不例外。
小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和出现除了有文字记载的以外,我想它其实早就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了,只不过那时可能是口头相传而已,可能那时它不叫小说,而是叫传说或故事或其它叫法也未可知。
但它肯定是存在的。
这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也可悟知一二。
从我而言,作为一个深山里的孩子,在六、七十年代那样艰苦而特殊的时代,除儿时听老人讲的各种神话传说外,我记得我从识字不久就与小说不期而遇了。
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大约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偶然读到了一本没有封皮的旧书,里边有一篇东西叫《三月雪》,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我知道,那是我平生遭遇的第一篇小说。
说是“东西”,是因为我不知道它是什么;说是遭遇,是因为它的偶然。
我至今也想不通,怎么会在那么闭塞贫瘠的偏远山村会读到这样一本那么吸引人的书。
我也一直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只是因为它曾深深地感动了我而至今难忘。
我那时还小,当然不知道那是一篇小说,更不知道它就是我们现在叫做“儿童文学”的东西。
但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孩子对它的喜爱和感动。
由此可见,文学这东西实在是从小就伴随着我们成长的。
它也会伴随着我们终老。
因为那里边有感动,有幻想,有憧憬,也有希望。
它能实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也不能实现的东西,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某种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懊丧,甚至会因为某种无法摆脱和填补的空虚而自杀。
文学理论考点

导言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p2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2.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述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品、读者、作家四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艾布拉姆斯)。
4.文学理论的性质:实践性、人文性(阶级性)、科学性第二编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第三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一、认识性p73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二、倾向性p78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主要体现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三、实践性p811.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事件的直接影响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情感性p84二、形象性p901.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形象必须可感)*亚里士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然后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生的事情……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倾向于记载具体事情。
诗人所描述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或食物,而是可能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类事物。
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总比一种不合情理的可能好。
”三、超越性p91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2.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3.对人自我的超越第三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间接性p95二、精神性p97三、韵律性p98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价值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理解。
文学理论复习

文学理论绪论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文学规律和特性的学科。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社会生活,作品,读者,作家。
文学是什么,文学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文学的创作过程怎样,文学作品有哪些构成要素,文学体裁有哪些种类,文学史上有过那些文学风格、流派及思潮,读者如何接受文学作品,评论家如何开展文学评论,文学自古到今有哪些演变规律,以及文学在当代面临怎样的新变化等问题。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及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作用。
较之于法律的和政治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属于“庚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与经济基础的距离较远文学的特点:一、认识性: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反应社会生活。
①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应的产物(客观性):现实主义风格文学作品,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表现人类的幻想、想象和理想的文学作品②文学作品蕴含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观性):作家透过多样而又多变的社会现象,把握内在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用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以先进思想指导,深入生活,洞察社会生活发展情势,把我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表现生活的丰富复杂,传递出符合社会进步趋势的意识形态倾向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但依旧可以真诚面对现实,表现一定进步意识③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整体性):以人物的不同社会活动来表现整体社会生活,对生活情状进行真切、丰富、完整的反映二、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①: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和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文学不能成为时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要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建立在真三、实践性: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地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①文学对政治实践②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③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借助审美化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文学的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感情交流的特性①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实用价值评价角度)②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感情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科学价值评价角度)③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有可以普遍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美学价值评价角度)由审美价值评价中可以说明: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
文学理论整理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说1、文学活动四因素说美国今世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以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老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因素构成,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拟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源理论。
它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擅长模仿,艺术即发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模仿自然、后者模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任何文艺作品都拥有必定的审美理想,这类审美理想常常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要求、审雅看法、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化和塑做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以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以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此后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拥有两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没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商讨文学的性质、特色、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来源理、看法及方法。
包含五大多数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实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文学这类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觉和体验、认识和评论,浸透了主体激烈的思想感情,并且这类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可以饱含个人感情的。
8、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看法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诗歌韵律乐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解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睦状况。
10、艺术构想指作家在感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环绕必定的创作目的,将储藏在脑筋中的审美信息进行艺术办理,对生活中的各样表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新的形象,并安排好情节。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第二节:文学的功能三、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1、文学的审美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
①文学的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
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②文学作品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其原因在于它是作者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和美的规律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加工改造的产物。
(当人们欣赏文字作品的时候,就会获得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迷人的审美感受,就会得到更大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文学审美功能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丰富审美情趣、健全审美观念、升华精神境界、优化心理结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文学的审美功能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④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功能的区分,只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讲的,实际上它们并不截然分离和单独发生作用。
(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
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性概念,它是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的重要条件。
文学的审美功能不仅表现在其他各种功能在内容上都渗透和蕴含着情感体验的审美因素,具有审美的意义与特征,而且表现在其他各项功能都统一于审美,要要以审美为旨归。
)2、文学审美功能的类型①美学角度:悲剧型与喜剧型,优美型与阳刚型。
(悲剧型的文学审美功能,主要是指作品通过展现美好的社会或人生价值的毁灭,来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有巨大的心灵震撼获得情感陶冶与升华的功能。
喜剧型的文学审美功能,则主要是指作品通过夸张手法来讽刺和嘲笑社会的丑恶、落后现象,让读者在对滑稽的嘲讽中获得轻松快感的功能。
优美型的文学审美功能则主要是指作品通过柔和秀丽气质的传达,让读者获得愉悦舒适的体验和沉醉的功能。
第三章文学的功能

第三章文学的功能目录第一节审美与娱乐第二节认识与教育第三节传达与交流第四节文化积累与创造所谓文学的功能是指文学对人类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它属于价值论范畴。
文学的功能是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其实质而言,对它的探讨是以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为前提的。
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功能观。
对文学功能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出现的时间都很早。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对文学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柏拉图认为,文学会培养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所以不利于他的理想国建设,他的建议是把诗人从理想国中赶出去。
亚里士多鲤则肯定了文学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宣泄人累积在心里的消极情绪,他把这种作用称为Catharsis",中文把它解释为“净化”或“陶冶”。
【选择】在中国,《左传》里就曾提出通过文学,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盛衰以及一个人的志向,即“观麦”的说法。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孟(武)请郑七子赋诗时说,“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7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孔子则提出了文学功能的“兴观群怨”说【选择】,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至U了20世纪,随着理论界对文学审视的视角不断转换,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深入。
一般观点认为,文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其中,由于文学属于语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审美功能是它的核心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实现,与一般的认识和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们看来,除了认识、审美和教育功能以外,对人类的传达和交流、对文化的积累和创造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学功能。
第一节审美与娱乐一、文学的审美功能1.定义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欣赏文学作品所带给欣赏者的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振奋以及感觉上的快适等审美愉悦.【名解】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观照的产物,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提升、加工、变形以及集中的固态凝结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 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 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 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
•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 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 现
•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 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 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 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 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社会性质的界定。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案例: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 身生发出来的,并且把艺术 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 性表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 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宗 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 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 化环节而实现的。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就 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的 体现。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反映和表现社会、时代 本质特征和发展走向的重要形式。
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 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 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 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 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 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 级革命的特点。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 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 感体验。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 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 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情感性
•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 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 文学的认识性首先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 泽及四海也;闻《禾黍》 之咏,则知时和岁丰也; 闻《北风》之言,则知威 虐及人也;闻《硕鼠》之 刺,则知重敛于下也。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 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 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与文学创作的客体对象社会生活的关系 与创作主体作家的思想意识的关系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特定社会存在的决定和 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 也;诗有别趣,非关 理也。然非多读书, 多穷理,则不能极其 至。所谓不涉理路, 不落言筌者,上也。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对文学作为精神活动事实的唯心史观的认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
席勒
•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 实性相统一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 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 它指点出来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 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 接影响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李初梨 1900~1994
一切的观念形态 (Ideologyie),都由社会 的下层建筑而产生。
文学是意得沃罗基的一种。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关于Ideology,在1949年前汉语 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译法是“观念形 态”、“意识形态”和“意得沃罗 基”,1949年后通译为“在作品中表达生活的态度和思索。作家的思 想意识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有直接关系。
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 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 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 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 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 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