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共103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二)静力性工作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 消耗能量不做功→起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呈反比。 2、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产生最大的张力需要适宜的初长度。 3、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约为100—200mg)。 (2)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体积。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4、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1)做功:W = F(力)· S(距离) ·cosa(cosa为F和S之间的夹角) (2)功率:P = W(功) / t(时间) = F(力)· V(速度) (3)效率:N = W(功)/ E(总耗能)
五、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三大供能系统 1、ATP—CP供能系统(又称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在骨骼肌里的含量仅约25mmol/kg干肌,运动时ATP的浓 度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幅度,一般仅降低30—40%;CP含量约为 70—80mmol/kg干肌,CP分解速率快,6—8妙就能迅速耗竭。 2、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要靠糖在无氧的条件下 酵解来提供或补充能量供给;这一供能过程的功能输出低于磷酸原 系统,但再合成ATP的总量高于前者。由于供能的同时会产生乳 酸,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使ATP的再合成逐渐变缓,机体将很快 出现疲劳。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糖或脂肪在有氧的情况下合成ATP供能,有氧代谢的功率输出 最低,但能提供的能量最多,因而可以长时间运动。
第二章 肌肉的活动
重 点:肌肉的特性、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肉的特性 1、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 2、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外力作用→被拉长。 (2)弹 性:外力消失→恢复原态。 (3)粘滞性: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阻力。 注: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 3、肌肉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兴奋。 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 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这种临界强度称阈刺激 (阈刺激与时间和变化速率呈反比关系)。 (2)收缩性:由于兴奋而产生的收缩现象。

《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广东理工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运动生理学》课程是广东理工学院招收专科毕业生入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考试课程之一。

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该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较高的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基本要求:着重考核应试者是否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规律,掌握运动与机体供能、运动技能的形成、特殊人群的运动生理特点、不同环境下人体运动机能的变化等知识,以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实验知识的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肌肉活动1、考试内容(1)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要求及基本观点、方法,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2)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电位变化过程、兴奋的概念和过程。

(3)肌肉收缩的原理、生命活动的来源和去路。

骨骼肌的类型和代谢特点。

2、考试要求(1)理解肌肉活动的意义、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

(2)理解并会区分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3)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肌肉活动机制。

掌握不同类型骨骼肌的代谢特点。

第二章能量代谢1、考试内容(1)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意义。

ATP的概念和生成过程。

(2)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与过程,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3)三大营养素、三大供能系统的代谢特点、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2、考试要求(1)掌握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

(2)理解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3)掌握生理状态下和运动过程中的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的代谢机制。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1、考试内容(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概念、组成。

(2)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运动终板、反射弧等概念。

反射弧的构成。

(3)脊髓、脑干、以及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神经的调控作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实现的过程。

糖(糖原) 脂肪 + O2
三羧酸循环
CO2+H2O+E
ADP ATP
蛋白质 (生糖氨基酸)
反应部位:线粒体内,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脱下的氢, 通过递氢体或递电子体系逐步传给氧而化合成H2O ,并生 成大量的ATP。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1、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做功; 2、转移到肌酸上──储存能 ;CP是体内快速可动用的 “能量库” 。 CK ATP+C ADP+CP 3、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4、转变为热能──维持正常体温(50%)。 小结: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石家瑾 曹 蔚
2006年9月
课程教材: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运动生理学》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参考书:
1、王步标主编 《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2、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2年第一版 3、邓树勋主编 《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ADP
ATP
(三)运动与糖代谢 1、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 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糖浓度上升。原因:机体由安静状态下进 入运动状态时,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动加强,促使肝糖原分解增强所致。 长时间运动时:在运动前或运动中进行糖的补充,有利于血糖浓度 的稳定,保持运动能力,不容易疲劳。 脑细胞和红细胞必须依赖血糖供能,血糖浓度的下降,会导致脑细 胞和红细胞的死亡。因此,运动中保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2、糖原贮备与运动能力 运动前补充糖或加强食物中糖的含量,可以使体内有充足的肝糖原和 肌糖原贮备量,有利于运动时血糖浓度的维持和肌糖原的维持,保持和提 高运动能力。 正常情况下,肌糖原的贮备量是稳定的,大量摄取糖是不能有效地提高 肌糖原的含量。只有高糖膳食和耐力运动才能产生肌糖原的超量补偿,使肌 糖原贮量适度增加。优秀耐力运动员肌糖原含量可达700克(占全身肌肉重 量的3%-5%)。 肝糖原对维持血糖浓度的意义:对于大多数组织细胞(除肝细胞)而言, 葡萄糖一旦进入细胞或肌肉中进一步合成肌糖原后,就不能再扩散出肌细胞, 所以在进行力竭性运动时,活动的肌肉是不能利用不活动肌肉中的葡萄糖或 肌糖原的。只有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供给活动的肌 肉才能保证活动肌肉的持续能量供给

《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Ⅰ 前言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从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在实验基础之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

研究现代运动生理学课程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运动免疫学、运动保健等体育生物学科课程既为前期后续课程,又彼此渗透,表现出紧密的纵向联系,同时体育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体育各学科教学训练、康复体育、运动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即运动生理学课程对其进行广泛的横向基础理论覆盖。

如此更加凸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理论作用。

因此,运动生理学课程为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主要基础课程。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72学时,即讲课60学时,实验12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5:1。

四教材:《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树勋主编,1版,2005年7月。

II 正文第1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的学习,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二) 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三)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及应用。

体育学基础考研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与考研真题

体育学基础考研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与考研真题

体育学基础考研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与考研真一、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运动生理学简史生命活动基本特征<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反馈与前馈 【考点归纳】 考点一、运动生理学简史表0-1运动生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运动生理学概述①16世纪维萨里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巨著《人体的结构6②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真正开创了以实魁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研究的先河.@18世纪70年代法国安东尼・拉瓦锡首次测定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心率及摄氧量+④1战8年法国的拉格朗热出版的《身体运动的生理学》… ⑤1891年第一个正规的运动生理学实脸室在美国哈佛大学成立.发展⑥1热之年意大利学者莫索首次设计和制造了朋功描记器,对肌用疲劳现象进行了系历程统的研究.⑦1923年德国的梅霍耶夫通过无氧实眼发现梅醋解产生乳酸为肌肉收缩提供靛量.®19"年由美国生化专家亨德森建立、蒂尔牵头的哈佛族劳实验室从事关于耐力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环境等的研究,为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⑨20世纪30年代龙斯加德等人建立了人肉收了过程中ATP分解供能的系统理论考点二、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表0-2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考点三、机体内环境与稳态表0-3机体内环境与稳态考点四、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表0-4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考点五、反馈与前馈表反馈与前馈二、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

A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B.新陈代谢、抑制性、选择性反应、适应性、生殖C.神经调节、兴奋性、应激性、稳态、遗传D.神经调节、抑制性、选择性反应、稳态、遗传【答案】A @@【解析】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这些基本特征是一切生物体所共有的。

新陈代谢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兴奋性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生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二)参考书目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2.《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H)在线资源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学术期刊1.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体育科学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

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

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中。

【毕业要求2专业学科知识2.1】课程目标2: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康复方案,为科学指导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ppt课件
3、研究对象:正常人体,内容是在运动中的反应和适应。 4、研究方法: (1)人体实验和测定法
*运动现场测定: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训练法: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而设计。 *功能测定与评定:按不同人群,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功能测定。 (2)动物实验法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二、运动生理学在健身和竞技中的应用 (一)运动生理学在健身领域中的应用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二)兴奋与兴奋性 1、兴 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伴有 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常见能兴奋的组织是肌肉、神经、腺 体等;不能兴奋的组织主要有骨组织、毛发等。 2、兴奋性:组织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3、刺 激:能引起机体兴奋的各种因子叫刺激,最小值称阈刺激或阈 强应;各种刺激必需具备三个条件:①强度 ②时间 ③强度与时间 的变化率。
第二版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重 点:1、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代谢。
2、体育运动与三种供能系统间的关系。
一、基础常识 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本特征,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两方面。 2、能量代谢: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伴 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酸腺苷或称腺苷三磷酸)是细胞内能量的获得、转换、 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关系纽带;在分解代谢时,动物细胞主要在线 粒体获取转换的能源物质ATP,ATP是一种既是能量受体又是能量 供体的物质。
四、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1、概念:
基础代谢(BMR):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的环 境温度等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率。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2、计算方法 基础代谢BMR(KJ)=体表面积BSA(㎡)×基础代谢率BMR (KJ·㎡ -1·h-1)×24(h)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目的要求: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章肌肉收缩目的要求: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目的要求: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