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格:对偶和对比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格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格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修辞格。
修辞格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的修辞手段。
在古代文言文中,修辞格被广泛运用,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还能够加深表达的含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文言文修辞格。
一、对偶格对偶格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或对照来强化表达的效果。
对偶格可以分为平行对偶和交叉对偶两种形式。
平行对偶是通过将句子或词语进行对比排列,来强调对立或相似的关系。
比如《左传》中的“鬼神害人,人神弗害”的句子中,通过平行结构的表达方式,强调了鬼神与人的对立关系。
交叉对偶是通过将词语或句子进行交叉排列,来强调对比或补充的关系。
比如《孟子》中的“民以食为天,非天以食为民”一句,通过交叉对偶的结构,强调了食与天、民与食的相互关系。
二、比拟格比拟格是通过比较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或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比拟格在古代文言文中尤为常见,比如《史记》中的“形如楼台,状如庙宇”的描述,通过将房屋与楼台、庙宇进行比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三、排比格排比格是通过将句子或词语进行排列,使之呈现一种平行或相似的结构,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论语》中的“由,诲汝知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达,学而不思,思而不得,不得而愧,愧而不改”一句,通过排比结构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四、夸张格夸张格指的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使文章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夸张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红楼梦》中的“入得其境,真有如入仙境之感”一句,通过夸张的比喻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效果。
五、借代格借代格是通过借用某一特定词语的概念,来表达其他相关意义,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
借代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被广泛运用,如《诗经》中的“羝羊之皮,素丝五紘。
对偶对比排比

正因为对偶具有以上特点和作用,所以深为广大群 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神形生动、人所共赏的对联, 更是运用广泛并独具风采。对联不仅是传播文化, 写景叙事,寄志抒怀的工具,也是人民群众智慧才 能和语言艺术的结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巧妙的 运用汉字的特点,组成各种不同的对偶形式,创作 出无数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巧联。例如:
②对于他们,第一需要的还不是“锦上添花”,而 是“雪中送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2)句子的对比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贫富对比)
②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部沾泥,鳞鳞住 大厦。(宋·梅尧臣《陶者》)(劳动者和剥削者 对比)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பைடு நூலகம்《劝学》)(两种精神对比)
①台榭漫方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杭州 西湖楹联)
这个对偶,可以看作是一首诗,上联、下联各是诗 的一个章节。
又如云南昆明大观楼的一副章对楹联,多达180个 字。上下合起来,竟是一篇完美的文章。楹联如下:
②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ze,喜茫茫空 阔无边。看东骧xiang神骏,西翥zhu灵仪,北走蜿 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 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革天苇地,点缀些翠羽 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几夏芙蓉, 三春杨柳。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 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鲁迅 《故乡》)
(三)对比的作用
对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矛盾,鉴别美丑。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死了,他还活 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②大家看一看,大家想一想,为啥会有这现象:地 主不劳动,仓里堆满粮,财东不出力,吃得白又胖; 工农流血汗,吃不饱肚,住不上房,穿不上衣裳。 大家看一看,大家想一想:这个日子要不要变个样。 (李心田《闪闪的红星》)
对偶、对比的区别

《实用汉语修辞》中说:“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的修辞手法。
”而“对偶是把字数相等或者相当、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放在一起,表达相近、相关、相对或相反意义的修辞手法。
”从上面定义来看,对比与对偶确实有相似的一面,因为都有一个“对”字,说明都是两两相对而存在。
但毕竟是不同的修辞格(修辞手法),差别自然也是明显的。
现对此做简要分析。
首先,结构特点不同对偶在结构形式上,讲求形式“对称性”,要求字数相等或者相当,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
而对比主要讲求内容上的“对立性”,要求意义的相反、相对,不一定要求句子结构形式对称。
如(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上下两句构成对偶,在结构形式上讲求对称的,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关。
如(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上下两句所构成的对偶,在句子的句结构相同,词性也是相同的。
如(3)男人是突然老的,女人是逐渐老的。
这上下句构成对比,把男人和女人加以对照,在句子中还出现了相同的词语,如果按照“严对”的要求来说,这是对偶所不能有的。
其次,表达的作用不同对偶的作用在于通过整齐的形式、对立而和谐的声音及其鲜明的节奏去感人、打动人,引发人的思考,提高表达的审美境界。
而对比的作用是通过展示事物间的差异,在对比中突出所要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里就是通过对偶的形式,提高表达效果,引发人思考。
如(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了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崇敬之情。
但是,在对偶中的“反对”中,从形式上看是对偶,而从意义上看却是对比,这我们应该分清,把它列入辞格的兼用中去。
古诗表达技巧之修辞

2、借代: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 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 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 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 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 自己的青春易逝。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
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也即 自问自答)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 公。”(元曲小令)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 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锦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 “华年”。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 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 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 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 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修辞格(四)

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能吸引 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 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 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如:“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 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 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第七节 修辞格(四) 修辞格(
一、对比
(一)、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 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 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 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 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二)、反复的类型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 间没有其他词语。例如: (3)人们常常谈论的 黄色的风哪里去了? 从青丝摇曳的垂柳那边, 轻轻吹来了淡绿色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巴·布林贝赫《故乡的风》 (巴·布林贝赫《故乡的风》)
2、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有其他词语或句子把反复 出现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4)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 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袁鹰《井冈翠竹》 (袁鹰《井冈翠竹》)
七、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 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1)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 子。
警策的基本类型
警策可分为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 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例如:(2) 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例如:(2 年轻人就是年轻人。 (3)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 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 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夏衍《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夏衍《包 身工》 身工》)
常用修辞

新娘子被新郎展览出来,扭扭怩怩,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副市长大大方方,一派长者风度,连说:“过来,再近点,让我好好审查审查。”大伙儿 都笑了,笑得那么兴高采烈。(谌容《懒得离婚》)
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李仙生《瀑布》)
(二)比拟
1.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一种辞格。
2.作用——把抽象变具体,把无形变有形。
3.结构——本体出现,拟体不出现
如:莺歌燕舞
4.类别
(1)拟人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朱自清《绿》)——用比喻夸张
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并肩奋战,打得敌人魂飞胆丧。(《红色娘子军》)——用借代夸张
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刘心武《班主任》)——用比拟夸张
(五)反语
反语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一种辞格。
老祖宗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女儿?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曹雪芹《红楼梦》)
我不排斥应合丝弦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我更愿选择手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理由《香港雨霏霏》)
(四)夸张
夸张是特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格。
日照香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紫烟,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辞格。
逃,逃,逃,老李心里跳着一个字。连鸟儿也放开,叫它们飞,飞,飞,一直飞到绿海,飞到有各色鹦鹉的林中,饮着有各色游鱼的溪水。(老舍《离婚》)
第十二讲 辞格的辨异和运用[1]讲解
![第十二讲 辞格的辨异和运用[1]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29e6b998762caaedd33d433.png)
• 三、借代
•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与它相关的名称去代 替,这种换一个名称的辞格叫做借代。借代的目的大 部分是为着说得生动,具体,更形象化,一部分也由 于习惯使然。
借代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 (一)借本体事物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也就 是“换一个名称”。例如: (1)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2)眼镜儿心里一直在盘算,这样搞下去自己合不 合算。
•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象、若、如、似、仿佛、 犹如等)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 (1)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 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 上前去。 (2)只可惜宫粉抹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 粪蛋上下了霜。 • 暗喻的格式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和喻体之间用 “是”等比喻词来连接,语气上更为肯定。明喻只是 表现出两者的相似点,暗喻却把它们混合为一。所以, 明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只是彼此相似的关系。暗 喻却是相合的关系。例如: • (3)铁路从掌握到人民手中那天起,就变成一匹矫 建的骏马在祖国大地上飞奔前进。 (4)一个战士,威镇边疆的古松一颗!
• 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以增加叙述的讽刺意味。鲁迅先 生就常用这一手法。恰当地运用比拟,还有利于渲染 气氛,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 (9)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生了撕胆 的哭声。
• 比喻和比拟都是将事物相比,这是它们之相似点,但 是除了相似点外,还有以下区别点: • 第一,二者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比喻构成的客观基 础是相拟性,比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比拟是 把此事物仿照成彼事物,它不要求两个事物有相似性。 如“披星戴月”是拟物,它不是说星象衣服,而是说 把星当成衣服,而“海燕象勇士”是说海燕不怕危险, 在有胆量这一点上与勇士是相似的,因而是比喻。
辞格

比喻的辨识: 1.具体的比较不是比喻 当他推开党委书记办公室的门,心里有些激动,她 看到了一个露在沙发背外面的老人的头顶,几缕稀疏 的像婴儿的头发一样柔软的白发垂下来,已遮不住光 滑的头顶。 2.猜度不是比喻。如: 看样子他像个大学生。 他低着头不做声,好像在想着什么心事。
3.单纯的想象不是比喻
第四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特定表达作用和特定表达形式的特殊的修辞方式和 方法。 从辞格本身的特征观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侧重于形式的:对偶、排比、回文、顶真等; 侧重于意义的: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比、双 关等。 一、比喻 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和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于是,我剪下一缕阳光,紧紧地把它绕在弦柱上。当 我的手把他轻轻拨动,整个世界都和我们的心共鸣。 ——雷抒雁《琴》
运用比拟应注意: 1.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 写的环境气氛。
今年中秋,月色特别皎洁,我们都坐在院子里,一 面吃水果,一面高高兴兴地赏月,月亮板着面孔俯视 着我们。 2 .用来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 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
台柿大,火柿圆,绵柿味更甜。
金灿灿/堆座火焰山。 筐担沉,驴驮满,压得山路弯。 运柿队,流条红山泉。 ——田真《柿乡秋色》
2.夸张的种类 从形式着眼: 直接夸张:他的脸皮厚得一锥子扎不出血来。 间接夸张:从化的荔枝多得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这一带的土壤好极了,你种下一根车杠试试,过上一 年的话,就能长出马车来。 从内容着眼: ①扩大夸张 放开喉咙唱山歌 , 山歌如同牛毛多 , 唱他三年三个月 ,只唱一只牛耳朵。 ②缩小夸张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 ③超前夸张 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例如: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
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如例①就是严对。
而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例②就是宽对。
标准的严对,当属律诗中的颔联(三四两句)或颈联(五六两句)。
现代汉语中多用宽对。
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正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
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
例①就是正对。
又如:
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⑥千年雪岭栏边出,万里云涛座上浮。
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反对反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
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例如:
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1)谦虚人常思己过,骄傲人只议人非。
(12)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3.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是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
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
例如:
(1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承接关系)
(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果关系)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假设关系)
(16)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
(条件关系)
(17)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转折关系)
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由于对偶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
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对偶有较好的表达效果,为人们喜闻乐见。
从纵的方面看,古今都喜欢用,从横的方面看,不同语体都喜欢用,在书面语中,韵文、散文也都喜欢用。
同时,构成对偶的两项既可是短语,又可是句子(包括分句)。
宽对受的限制少,更便于使用。
新春婚联,无疑是使用频率最高而又最常用的贺喜方式之一,巧妙地嵌入有关专业名词、用于教师的新春婚联,往往别致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拍案叫绝。
例如:(18)恩爱在长,加减乘除难算尽;好合地久,点线面体岂包完。
(这是送给一对新婚的数学老师的)
(19)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相吸。
(这是送给新郎新娘分别为数学和物理老师的)
(20)1 2 3 4 5 6 7,A B C D E F G 横批:OK(这是送给新郎新娘分别是音乐和外语老师
的。
其中的“1 2 3 4 5 6 7”应念成“多来米发嗦拉西”)
(21)恩爱为植物,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婚恋贵同心,精诚团结播种育苗。
(这是送给一对新婚的生物老师的。
这副对偶中比拟自然,意境新颖,既联系了所教学科,又祝愿两人白头偕老,感人而饶有奇趣)
下面一些对偶也是写得很好的,我们可以好好体会:
(22)才子居然能革命(柳亚子对郭沫若说的)
诗人毕竟是英雄(郭沫若回答柳亚子的)
(23)旭日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闲。
(郭沫若题广州白云公园听涛亭)
(24)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私塾老师问)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郭沫若答)
(25)春光中,播种绿色的期望;
秋野里,收获金色的理想。
(26)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
不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应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
运用对偶常犯的毛病就是片面追求形式的整齐,往往出现生拼硬凑,意义交叉等现象。
例如:
(27)搞生产,进入忘我境界,参劳动,达到无私水平。
“生产”与“劳动”意义交叉,“进入忘我境界”与“达到无私水平”意义交叉,为了与“搞”对应,把“参加”中的“加”丢掉。
很显然,这种形式上的整齐,是生拼硬凑而成的,实不可取。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一种辞格。
1.两种事物的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
例如:
①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②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
③有钱人家的孩子能念书识字,咱穷人上不起学要当一辈子睁眼瞎,这口气说什么也要争哩。
例①将“我”跟“他”对比,“他”虽然满身灰尘,形象却“高大”,“我”虽然穿的是皮袍,下面却藏着“小”。
例②将“亡国论者”跟“速胜论者”对比,二者看敌人和看自己的态度截然相反。
例③将“有钱人”跟“咱穷人”对比,“有钱人”能上学念书,“咱穷人”要当一辈子睁眼瞎。
2.一种事物两个方面的对比把一种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
④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⑤长期的折磨,使吴吉昌患了重病。
从外表看来,他脸孔蜡黄,两腿肿胀,身似朽木,但在内心深处,一种严肃的使命感,仍然像烈火一样,熊熊不熄。
⑥这班官儿们,黑眼珠只看白银子,句句忠君爱民,样样祸国殃民。
例④对这种态度从“实事求是”和不“哗众取宠”正反两方面加以对比,例⑤对吴吉昌的“外表”和“内心”加以对比,例⑥对“这班官儿们”的言与行作肯定与否定方面的对比。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事物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分开来看,对比的类型不同,修辞作用体现的方面也不同。
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是把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大与小,久与暂,显示出来,突出出来,易于鉴别。
一种事物的两
个方面进行对比,是把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显示出来,便于对事物有实质性的认识。
对比的修辞作用是在突出对立面当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运用对比时,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使对立的意思反差强烈。
如例①中的“他”和“我”。
从外表上看,一个是满身灰尘,一个是穿着皮袍;从内在上看,一个“高大”,一个“小”,由于尖锐对立,形象也就鲜明。
对比和对偶不同。
试比较下例:
⑦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⑧炉火熊熊,映透九州春色;钢流滚滚,描出四化蓝图。
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⑩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例⑧两两相对,例⑦不符合这个要求:对敌人、对朝鲜人民一个“狠”,一个“爱”,是对立的,例⑧不符合这个要求。
因此例⑦是对比,例⑧是对偶。
它们的差别在于:对偶强调的是对称,对比强调的是对立,对偶是从结构上说的,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
例⑨、例10从宽对的角度看是对偶,因为它字数相等,结构相近;而从意义的角度看又是对比,因为它内容对立,所以例⑨、例10是对偶兼对比。
例10是一则充满矛盾的评语,但对当年的胡适来说,在道德、婚姻、家庭的范畴内,这评语是贴切的。
这样看来,对偶中的反对,从意义上说又都兼属于对比;而通常的对比,从结构上说却不一定都是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