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重难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
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指名背诵)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
(夜、黄沙道中)3.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1.默读词句。
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素养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德、鹊、蝉”3个字,领略汉字字形之美。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导入①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
诗人们用词句在诗词中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古诗词,也是三幅鲜明的画。
究竟诗人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去诗词中一探究竟吧。
3.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4.理解问题。
(诗词:诗歌和词)5.齐读课题。
导入②1.你们对孟浩然了解多少?能背诵他的诗吗?(齐背《春晓》)2.诗仙李白非常推崇孟浩然,在诗中经常提起他。
你知道有哪些诗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宿建德江》,正是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分别后前往吴越的旅途中所作。
4.板书课题——宿建德江5.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导入③1.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首有关西湖的诗,同学们还记得吗?(齐背《饮湖上初晴后雨》)2.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雨前雨后的西湖之美。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诗,却是着重描写西湖之雨的。
我们一起看看吧。
3.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3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部编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乍雨还晴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意。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PPT,布置学生预学。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出示一组西湖图片)这儿的风景真美呀,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光呀?在我们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杭州的西湖就是人间的天堂,它就像一幅画,美妙多姿。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在这里驻足,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呢?二、释诗题,知诗人1、这首诗的题目较长,你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诗的(时间),六月是什么季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于苏轼,你知道些什么?(出示简介)三、读诗句,明诗意1、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注意停顿和节奏。
声断气不断,音断气相连。
(3)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准备提问。
2、指名学生读诗,注意正音。
学习生字“遮”,它是什么结构?写时要注意走字底要托住里面的“庶”,谁能来这个字组组词?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字的意思。
3、读诗时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在诗中标出诗中的停顿)范读、齐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这首诗每行最后一个字,(显示最后一个字)(押“ān”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同学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
(合作朗读)然后再来换一换,老师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合作朗读)这样一读,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4、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读懂了每行诗句的意思了吗?读出了它所描绘的画面了吗?(1)黑云翻墨未遮山这里描绘了哪几种景物?(云和山)有什么词语不理解吗?“翻墨”是什么意思?“黑云翻墨”为什么不说“黑云如墨”呢?“未”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来不及”就更恰当一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课题教课 目标教课 要点 教课 难点教课 目标教具准备古诗词三首课型讲读课文讲课 2 课时时间1.识记本课 3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畅朗诵、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认识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词典和课本说明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绘的境界,领会作者热爱自然、颂扬自然的情怀,感觉自然的美好。
1. 经过课文的学习,感觉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 想象诗词描绘的境界,领会作者的感情,感觉大自然的漂亮。
经过理解要点词语来领会诗人的丰富感情。
第一课时1. 认识 3 个生字,正确朗诵诗词。
2. 认识诗词的作者。
3. 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理解诗句粗心,领会诗人的感情。
课件教课方案 设计企图一、激发感情,讲话导入。
创建情境,激发学我们的祖国有雄伟的群山,有浩大的江海,有无边的生感情,导入新课。
使丛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很多是描绘山川 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 导入 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讲堂学习中来,进而提()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 “日 高学习效率。
分钟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日,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新课教课(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 2】孟浩然,唐朝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 ( 今湖北襄樊 ) 人。
与另一位山川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原籍河北栾城,北宋有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名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授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学习活动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江中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三首古诗词。
(1)读准字音:“蝉”是翘舌音。
(2)指名读三首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浙江省新安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1)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借助注释、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①说一说诗句中这些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此处应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渚”的意思。
客:指作者本人。
②交流诗句意思。
傍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低。
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我很近。
(2)小结:第一二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做什么,第三四句写了诗人看到的江边月夜美景。
(3)小组之间交流:诗中的哪个字或哪个词传递了诗人的情绪?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诗句。
3.悟诗情。
(1)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愁)(2)(愁)找得真准,看来你们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读读这行诗。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寂寞之愁、孤独之愁、思乡之愁)(4)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是从这行诗的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①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他身处异乡。
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烟渚)(日暮)②“日暮”是日落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等)③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我们看到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他可能在想,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5)诗人独身夜宿建德江,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想到了自己的处境。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①诗人仕途不顺,离开洛阳,借旅行来排解自己的苦恼。
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②指导朗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6)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一个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引读: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
他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①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然辛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看不到熟悉的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过渡: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
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7)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全诗。
4.小结学法:(1)综合诗意,释诗题。
(2)理解字词,明诗意。
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
(3)联系背景,悟诗情。
(4)朗读感悟,多积累。
(二)学法迁移,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小组合作,运用学习《宿建德江》的方法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四环节学习法。
2.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1)诗题交代了诗人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
(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了这首诗)(2)古诗的意思:天快下雨了,天空里乌云密布,就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是还没有把山遮住。
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像蹦跳的珍珠一样噼噼啪啪落到船里。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顿时云开雾散,雨也停了,望湖楼下的西湖水一碧如洗,水平如镜。
(3)有感情朗读全诗。
4.教师指导,深入理解。
(1)都说苏轼的诗歌极具画面感。
你看到了怎样画面?(黑云翻墨、白雨入船、卷地风来、碧水如天)(2)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骤雨。
那乌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起来雨就下了,雨又大又急,胡乱入了船。
雨来得快去得也快)(3)诗人的写作风格你感受到了吗?①诗人苏轼的风格是豪迈的,我们从这一场疾风骤雨中能感受到。
②诗人善用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碧水如天)5.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汉语的典范,它用凝练的语言描写画面,表达情感。
我们要教会学生一般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学以致用,自学第二首诗,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四、指导写字求美观1.出示生字“德”“鹊”“蝉”。
2.仔细观察,说说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德”字右边中间一横不要丢;“鹊”字左下部是“日”,不是“目”。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如:鹊是一种鸟,所以是鸟字旁。
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3)指导书写,注意左右两个部件要避让。
3.生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各写一遍。
教师强调“三个一”。
4.反馈交流。
师生点评。
5.生再练写。
设计意图: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并不是重点,但是也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
正所谓:“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适时、适当的总结和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
(如:如梦令、清平乐等)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
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
(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