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重难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

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指名背诵)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

(夜、黄沙道中)3.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1.默读词句。

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素养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德、鹊、蝉”3个字,领略汉字字形之美。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导入①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

诗人们用词句在诗词中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古诗词,也是三幅鲜明的画。

究竟诗人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去诗词中一探究竟吧。

3.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4.理解问题。

(诗词:诗歌和词)5.齐读课题。

导入②1.你们对孟浩然了解多少?能背诵他的诗吗?(齐背《春晓》)2.诗仙李白非常推崇孟浩然,在诗中经常提起他。

你知道有哪些诗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宿建德江》,正是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分别后前往吴越的旅途中所作。

4.板书课题——宿建德江5.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导入③1.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首有关西湖的诗,同学们还记得吗?(齐背《饮湖上初晴后雨》)2.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雨前雨后的西湖之美。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诗,却是着重描写西湖之雨的。

我们一起看看吧。

3.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3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授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学习活动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3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宿建德江》。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三、学习古诗,体会情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重点理解: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然辛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
真好,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现在咱们一起来读。每行的前两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老师读。明白了吗?我读题目和作者,开始。再来,要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好的,我们反过来,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你们一起读,要读得像老师这样。
3、 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⑥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还有人在干什么呢?(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思念亲人了;感到寂寞了;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那—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 ,谁来读—读这满怀的愁绪?读出了思亲之愁。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首先,通过解诗题,学生明确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通过知作者,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意和诗情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明诗意,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最后,通过悟诗情,学生深入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会写3个生字;会写“翻墨、白雨、社林”等词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懂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会写3个生字;会写“翻墨、白雨、社林”等词语。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懂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画面,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唐时明月宋时风。

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诗词,尤其唐诗宋词居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自由表达。

2.走近作者。

预设:
(1)孟浩然:唐代诗人,他的诗意山水突出自然,充满对人生的依恋。

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

文学成就:他与王维合称“王孟”。

代表作品:《春晓》《过故人庄》。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文学成就:诗词歌赋成就颇高,善书法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罕见全才,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主要作品《念奴娇》《水调歌头》《赤壁赋》。

(3)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文学成就:艺术风格多样,豪放为主。

代表作品:《清平乐》《破阵子》。

(4)对这几位诗人词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诗词,欣赏壮丽的景观吧。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德、鹊、蝉。

1.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

3.通过猜谜语、形近字、多音字等方式识记生字。

(1)同音字:暮。

(2)多音字:行。

(3)图片识字:鹊、蝉。

(4)通假字“见”。

三、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想象美的画面,体味表达的情感。

3.依次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起/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四、朗读诗歌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壮美的景色?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读出诗中的美景。

(1)诵读《宿建德江》,首先勾画诗句中描写的景物,了解事物的特点,想一想:诗人泊舟建德江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欣赏诗中描写的奇异景色。

(3)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阙抓住“明月”“清风”“鸣蝉”“蛙声”等词语推测诗中描写的时间,表现的意境;下阙抓住对偶句,体会骤雨初来的景象,体会词人的心情。

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4.小组合作朗读诗歌,读出诗的意境。

5.出示图片,配图朗读。

6.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蝉、德、鹊” 3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跟随老师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注意讲解偏旁的写法:“德”注意不要少写一横;“鹊”注意结构,“昔”上下有间隙;“蝉”左窄右宽。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美,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文章,今天的我们在诗歌中徜徉,体会无限风光。

2.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生字,有些要求会写的生字还比较难。

你都记住了吗?让我们来看拼音写汉字吧!写得正确还不够哦,一定要写得端正、美观哦!
(2)出示拼音,学习写词语。

小组评价书写情况。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练习形近字、同音字练习。

3.导入新课:中华上下五千年,唐诗宋词久流传……
4.检查背诵。

小组检查背诵诗歌,全都可以背诵的小组展示背诵成果。

二、了解诗意
1.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

(2)借助工具书。

(3)加入自己的想象。

三、诗词赏读
1.赏析《宿建德江》。

出示诗句: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何景?
预设:日暮之时,建德江景。

(2)泊:停船靠岸。

(3)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引申: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

预设:诗人孟浩然愁从何来?(离家思乡离愁客居等)
(5)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宿建德江》描写了哪些所见所闻,景与情交融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7)链接《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诗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观?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空翻滚。

(3)白雨:白色的雨点。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

预设:云、雨、风、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赏析: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画笔画一画。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描写了西湖的雨景,你还知道其他描写西湖的诗词吗?
(7)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

预设: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出示词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诗词题目。

(2)你还学过其他这样的词吗?
(3)道中:途中。

(4)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5)天外:很远的天空。

(6)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

预设:理解一下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7)讨论: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不同,结合有关诗句说一说。

四、赏析诗歌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意境,感受壮美景观。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提示:你能不能说得跟诗一样美呢?注意表述的语言美。

2.我是现代小诗人,我的语言也很美。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重塑诗歌。

3.把你认为诗中最美的句子写到我的小本本上。

能告诉我你选的佳句吗?我们来分享一下选择的理由吧!
五、课外积累
1.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怎样进行景物古诗词的积累,然后展开积累。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美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六、巩固提高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