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放射自显影技术.
放射自显影技术

本底过高
妨害自显影中低水平放射性测量,降低 分辨率 造成人工假象,导致解释错误
本底升高的原因
暗室红灯过亮或乳胶在红灯下暴露过长 (不同乳胶对红光耐受性不同) 显影: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显影液配 方不当 周围的放射性污染 感光材料在保存和操作过程中温度过高 (不宜超过40℃),使卤化银发生潜影
光镜ARG
观察范围小,要求分辨率高,以银粒判 断示踪的部位和数量。 适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培养细胞 意义:研究放射性物质在各种组织或细 胞中的分布情况
光镜放射自显影
体内引入示踪剂 制成切片 涂敷原子核乳胶曝光 显影、定影、水洗、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银粒分布
电镜ARG
3氢-是低能量射线发射体,对生物研究
最有用 14碳 32磷
潜影形成
溴化银
放射物发出 带电粒子
电子
溴原子
被周围银离 子俘获
银原
子(潜影形成)
潜影形成因素
放射源强度 曝光时间 乳胶灵敏度
潜影消退(衰退)
核乳胶中卤化银晶体为带电粒子激发所 形成的潜影的消失 一般认为:由组成潜影的银颗粒的氧化 造成
液态乳胶放射自显影
组织标本制备 固定(Bouim/Carnoy液) 脱水包埋 切片:石蜡4-5u 载玻片:预处理,干净! 先染或后染:在核乳胶应用前染色称先染; 放射自显影全过程结束后染色称后染。
液态乳胶放射自显影
核乳胶的选择和应用 选择:对β粒子敏感的核乳胶 光镜-核4;电镜-HW4 应用:核乳胶溶解:dH20 1:1稀释 核乳胶涂盖:浸涂法,滴涂法,平涂法 核乳胶干燥:涂后玻片垂直,25℃,70%
放射自显影的定义、基本类型和材料

放射自显影的曝光过程应在干燥、低温或 充氮气的环境下进行。
(三)显影和定影
显影液将银离子还原成银颗粒的过程
显影液=显影剂+促进剂+保护剂+抑制剂
显影剂:还原作用,米吐尔、海德尔 促进剂:提供碱性环境,增加显影作用,常用碳酸钠 保护剂:中和还原产物,亚硫酸钠 抑制剂:抑制未形成潜影的银盐分解,溴化钾
0.258
0.10
0.461(51%) 0.12 0.269(47%)
89Sr
50.5天
125I
60.2天
131I
8.04天
1.488 —— 0.607
0.57 0.0037 内 0.0227俄 0.205
四 放射自显影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一)主要类型: 宏观自显影:整体水平
光镜自显影:细胞水平
定影:定影液溶解未形成潜影的银晶体。
定影液=定影剂+保护剂+停显剂+坚膜剂
定影剂:溶解银晶体,海波 保护剂:抑制定影剂被酸分解,亚硫酸钠 停显剂:终止显影液的继续作用,醋酸 坚膜剂:防止乳胶膨胀、脱落、擦伤。钾矾
三 放射自显影的材料
(一)感光材料: 1、组成
由银盐和明胶组成。
银盐多为卤化银,如溴化银。 明胶主要起支持作用;吸水膨胀后具有通
(3)X线片: 由溴化银、碘化银和明胶组成。 银晶体颗粒平均直径为2.5μm 双面或单面涂胶 主要用于射线能量较高的宏观自显影
乳胶类型
溴化银直径 (μm)
乳 胶 层 的 厚 用途 度(μm)
原子核乳胶 0.1~0.24
氚片 X光片
1.0 2.5~3.0
5~10 15~30
光镜、电镜 自显影
放射自显影术

新应用领域的探索
医学影像诊断
探索放射自显影术在医学 影像诊断中的新应用,如 肿瘤检测、血管成像等。
生物科学研究
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如 蛋白质组学、基因表达分 析等领域。
环境监测
开发放射自显影术在环境 监测领域的应用,如污染 物检测、土壤质量评估等 。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与光学技术的结合
结合光学显微镜技术,实现更微观尺度的成像分析。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通过放射自显影术可以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 用,进一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3
蛋白质修饰研究
通过放射自显影术可以研究蛋白质的修饰情况, 了解蛋白质的磷酸化、乙酰化等修饰对蛋白质活 性和功能的影响。
放射自显影术涉及使用放射性物质,存在一定的 辐射危害,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成本较高
放射自显影术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ABCD
操作复杂
放射自显影术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和技术条件, 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半衰期限制
放射自显影术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具有较短的半衰 期,需要在使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储存。
色体上确定基因的位置。
基因表达分析
通过放射自显影术可以检测基因的 表达情况,了解特定基因在不同组 织或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水平。
基因突变研究
放射自显影术可以用于检测基因突 变,通过比较正常和异常基因的标 记分布,研究突变对基因结构和功 能的影响。
在转录组学中的应用
转录本分析
放射自显影术可以用于分析转录 本的表达情况,了解特定基因在 不同条件下的转录水平。
景辐射。
显影与定影
通过显影和定影过程,将放射 性信号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讲述

分钟。
(五)水洗及干燥
定影后要经充分水洗,以清除残余的定影剂 和未被显影的银盐。
一般要求在流水中冲洗20~30分钟,然后在空气
中晾干。
第二节 放射性自显影的制作方法
一、宏观放射性自显影的制作方法
(一)整体植株的放射性自显影
(二)放射性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板自显影
(6) 曝光和显影时间
三、自显影效率
自显影效率 指一个入射粒子所生成显影
×曝光时间 = (0.5 ~ 1)×107 粒子/cm2
c)实验曝光法
(三)显 影
显影
指感光后形成潜影的乳胶,在显影剂 的作用下,使潜影转化为金属银的过程。
(1)显影液的组成:
显影剂:常用米吐尔,主要起还原作用。 促进剂:常用碳酸钠,维持碱性条件。 保护剂:常用亚硫酸钠,中和氧化产物。 抑制剂:常用溴化钾,抑制未感光的银盐。
明胶是溴化银的支持剂,又是溴原子的吸收剂;
它决定着乳胶的通透性、吸水膨胀、浓度稀释 和坚膜作用等特性。 而乳胶的敏感度决定于溴化银的浓度、颗粒大 小及其配制方法。
几种自显影感光材料的性能
乳胶名称
幻灯片 电影胶片 X射线乳 胶片 卤化银 卤化 晶体直 银 径(μm) (%) 晶体 灵 分 敏 辨 产品特点 粒子数 /1000 μm3 度 力
(二)染色
1. 前染
是指涂核乳胶前对切片进行染色。
优点:乳胶层不被染色,与后染相比颜色
清晰鲜明。缺点:染色处理可能引起标本中
放射性的损失;对易溶性放射性化合物不宜
采用前染。
2. 后染
是指在切片涂布核乳胶、曝光、显
影、定影后进行的染色。
优点:没有前染的放射性损失问题;
放射自显影影像PPT课件

1946年,Belanger和Leblond 首次建立现代放射自显影的方 法。
3、放射自显影的优点
1)灵敏度高。 2)定位准确,能把定位和定量结合分析 3)感光材料具有累积成像的效应,所需的放射性物质可极微量。 4)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 5)形态、机能和代谢的综合分析 6)结果可以长期保存
应考虑其射线的种类、能量和半衰期。
3H 、14C 、35S 、45Ca 、32P、33P、131I、125I 、 99mTc等。
发射射线的核素毒性都较大,一般不用于示踪研究。 单纯的发射 射线的放射性核素,难于在乳胶中形成潜影,自显影效
果差。
核素
3H 14C 32P 35S 45Ca 59Fe
89Sr
50.5天
125I
60.2天
131I
8.04天
1.488 —— 0.607
0.57 0.0037 内 0.0227俄 0.205
SUCCESS
THANK YOU
2019/8/24
可编辑
四 放射自显影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一)主要类型: 宏观自显影:整体水平
光镜自显影:细胞水平
电镜自显影:亚细胞水平
放射自显影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半衰期
12.33年 5730年 14.28天 87.4天 165天 44.6天
β-粒子最大的能 β-粒子平均能量(MeV) 量(MeV)
0.0188
0.005
0.155
0.05
1.71
0.695
0.167
0.055
0.258
0.10
0.461(51%) 0.12 0.269(47%)
放射自显影技术

放射自显影技术实验核医学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概念: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射线直接作用于感光材料,使其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而得到与生物标本中放射性核素所在部位、强度一致的由银颗粒组成的影像。
这种利用感光材料记录、检查和测量放射性示踪剂在生物体内准确位置和数量的方法,称为放射性自显影术。
(autoradiography,ARG radioautogram)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二)潜影的消退第二节放射自显影的材料一、感光材料的种类和选择(一)核乳胶(nuclear emulsion)1.液体核乳胶2.核乳胶干板3.揭膜核乳胶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第三节放射自显影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一、放射自显影术的主要类型(一)宏观自显影术(ma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M-ARG)观察的范围比较大,要求的分辨率较低,只能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可根据黑度判断示踪的部位和定量。
是研究物质代谢的主要方法。
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二)光镜自显影术(light microscopic autradiography,LM-ARG)研究放射性物质在组织或细胞内的定位情况,观察范围较小,分辨率要求较高,以银颗粒判断示踪剂的部位和定量。
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易生物 w w w .e b i o e .co m1.石蜡切片自显影:2.冰冻切片自显影(易扩散):3.细胞涂片自显影:(三)电镜自显影术(electronmicroscopicautoradiography, EM-ARG)研究放射性物质在亚细胞结构水平上的精确定位,观察范围更小,分辨率要求极高,以单层银颗粒的分布判断示踪剂的部位和定量。
放射自显影术

放射自显影术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标记物,存在一定的
放射性危害,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操作复杂
02
放射自显影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包括标记、分离、
洗涤等步骤,操作较为复杂。
成本较高
03
放射自显影术需要使用昂贵的仪器和特殊的试剂,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在一些实验室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
未来展望
技术改进
原理
放射自显影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在感光材料上产生感光效应,从 而形成图像。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在不同组织或细胞内的分布不同,因此可以通 过图像分析来确定标记物的位置和浓度。
发展历程
19世纪末,科学家发现放射性 同位素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
20世纪初,放射自显影术开始 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03
放射自显影术的应用
生物学研究
染色体研究
通过放射自显影术,可以对染色 体进行定位和计数,有助于研究
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细胞生物学研究
放射自显影术可以用于标记细胞内 的特定分子或结构,从而研究其在 细胞内的分布、功能和动态变化。
分子生物学研究
通过放射自显影术,可以对DNA、 RNA和蛋白质进行标记和追踪,有 助于研究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 代谢等过程。
定位准确
通过标记特定分子或细胞成分,放射 自显影术能够准确地定位这些分子或 细胞在组织或器官中的位置。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放射性信号的强度,可以对 标记物的数量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更 精确的生物学信息。
无创性
放射自显影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 ,不会对生物样本造成损伤,可以重 复进行实验。
缺点
放射性危害
01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自显影术有望在灵敏度、特异性、操作 简便性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进。
【核医学】核素示踪技术

三、放射性生物样品的制备及测量
1、注意事项: 1)防止污染工作人员 2)防止污染工作场所 3)采样要有代表性 4)防止污染干燥箱、天平 5)外照射防护
2、放射性示踪样品的制备 1)燃烧法: 2)消化法: 3)灰化法:即氧化样品中的有机物,用
于制备发射伽码射线的样品。
3、临床核医学显像
第四章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Radionuclide tracer technique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
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 测仪器和方法来检测它的行踪,是研究 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运动规 律的核技术。
二、基本原理:
1、同一元素的同位素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进入生物体后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和生物学 过程均完全相同,而生物体不能区别同一 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因此可用放射性核素 来代替其同位素中的稳定性核素。
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动力学
一、概述 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研究物质在体
内过程中量变规律的科学。 将机体简化为适当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
型,应用示踪技术进行定量。
涉及两个方面: 示踪:有示踪技术的基本特点 动力学:动态观察及定量分析
放射性药物代谢示踪动力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 排泄等过程。
2、放射性核素发射射线,利用测量仪器 可对放射性药物进行精确定性、定量及定 位研究。
三、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优越性 1、灵敏度高: 达10-14~10-18g,(37Bq相当于10-15) (mg、ug、ng、pg、fg、ag) 2、测量方法简便 3、在生理条件下进行的示踪实验,准确
二)分类 正稀释法: 已知标记物测定未知非标记物
反稀释法: 将一定数量的非标记物加到含有已知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用以研究可溶性的小分子放射性成分 的分布,必须将新鲜组织块量于液氮冷却的异戊烷或丙烷中或 干冰丙酮中快速冷冻,固定活体结构,防止冰晶形成,然后以 不同方法进一步处理。 • (1)组织块处理 • ① 冻干-渗蜡 首先深冻组织块,低温真空干燥,通过升华 使组织脱水;然后真空渗蜡:冻干组织块置于试管固体石蜡上, 抽真空后,在60℃水浴渗蜡。 • ② 冷冻取代 用有机溶剂取代水分子而使组织脱水。吉林农 科院:在广口热水瓶中放入干冰,在有胶塞的试管中充入经无 水硫酸钠反复脱水和蒸馏后的纯丙酮,插入干冰中预冷。速冻 的组织块于低温干燥条件下迅速转入试管中,密封。并置于冰 箱中,每天加干冰,一周后,拉试管胶塞于冰面中,自然升温 至室温,取代完毕。 • (2)恒冷切片箱中切片 冰块装于恒冷箱切片机上,在低温 下切片,切片浮于益玻片上,再将盖玻片于黑暗中沾于乳胶干 板上,在低温下曝光,即为融表法。
第四章 放射自显影技术
• 第一节 放射自显影的基本概念 • 一、放射自显影的定义 • 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能使照相乳胶感光的这一 特性,来检测样品中的放射性的技术,称为放射自显 影技术。 • 将放射性样品在黑暗中与照相乳胶接触在一起,即使 照相乳胶暴露于射线中,射线使乳胶中的溴化银感光, 产生潜影,经定影,定影后在乳胶上形成与样品中放 射性物质所在的部位和活度相对应的有银粒组成的图 象。 • 放射自显影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样品能在照相乳胶上产 生图像的特性来检测样品中放射性及其分布的一种同 位素示踪技术。
• 曝光时间的长短和射线的种类( 能量、半衰期) 、活度和感光材料的 类型及自显影的种类有关,同时也要考虑到放射性分布的无均匀性。 • 对 X- 光片, 105 ~ 106 粒 /cm2 能产生可显影的潜影, 107 ~ 1010 粒子 / cm2 产生好的潜影。因此可以此数除以单位面积样品的放射性活度 (dpm/ cm2)来粗略的估计曝光时间(t=(dpm/ cm2)/( 107~1010粒 子 / cm2) ,再结合实验曝光确定适宜的曝光时间,即在正式制片的 同时,压制相同样品的预备片,在不同时间取出显影,直至出现清 晰的图象。 • 2、显影 显影过程是在显影剂的作用下,使感光的银颗粒还原,使 潜影显现出来。是一个自催化的过程,在还原已开始的晶粒中比还 原还没有作用的晶粒还原的快,因此在含有潜影银的晶粒中首先开 始作用,溴化银转化成银原子,聚积在潜影形成的位置上,溴离子 从晶粒中扩散出去。在没有潜影的银粒中也能显影,但要慢的多, 显影要掌握在正好使感光晶粒还原,而未感光的晶粒还未还原,结 果使形象显示出来。 • 显影液一般用D19-6或市售的显影粉配置。温度在19±1℃,时间一般 在2~3 min。
• 3 、定影
定影剂的主要成分是 Na2S2O3(硫代硫酸钠),
目的是去掉未显影的晶体颗粒,使图像得以长久保存。 • 其反应式如下: • Na2S2O3+AgBr→NaAgS2O3+NaBr; • NaAgS2O3+ Na2S2O3→Na3Ag(S2O3)2。
• 定影的时间一般为15 min或更长,温度控制也没有显影过
• 三、照相过程 • 1、曝光 • (1 )潜影的形成过程 射线粒子进入晶体,能从溴离子中打出电子, 形成电子与银离子的离子对,只要能量足够,这个电子能离开轨道, 进入导电带,在晶体内移动,并移向缺陷处,形成阴电层,银离子 向阴电层移动,获得电子,形成银原子,银原子聚集形成潜影。同 时,失去电子的溴离子成为溴原子,并从晶体表面释放出,跑到明 胶中。 • (2)曝光条件 紧密曝光,固定,安全曝光,无外源放射性,安全 位置,别人不会拿动或作上标记,湿度不能太高,低温下能增加敏 感度。 • (3)曝光时间 曝光时间不足,来不及形成潜影,不能得到显影形 象。因为在一般显影条件下,要使银粒显影,需要有一定的银粒数 及每粒含有一定数量的银原子数。曝光时间过长,本底增加,降低 了分辨力,特别是β 射线,由于散射使形象模糊。在曝光时间过长 情况下,有时感光度反而降低,因为银原子与溴原子重新结合,称 为潜影衰退( image fadding )。过量的水分,大气中的 O2 、 H2O2 过 大或不均匀的压力,过高的温度都能增加潜影衰退。因此在曝光之 前必须使乳胶完全干燥,如需长时间曝光,可除去空气,在 N2 或氩 气中暴光,并且在低温下进行。
• 第三节 光学显微自显影(IMARG)的制作 • IMARG是在光学显微镜的水平上观察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所用的样品 通常是粘在载玻片上的切片。根据所研究物的性质和观察的结构部 位的大小,制作不同厚度的包埋切片或细胞涂片。然后在切片上覆 盖乳胶膜。经暴光,显影,定影后,连同切片一起观察乳胶中的银 粒分布。 • 一、固定和包埋材料及切片的制备 • 1、石蜡包埋切片 取新鲜的组织块(经放射性标记, 0.5cm×0.5cm×0.5cm)→固定(保持新鲜状态的结构,一般采用卡 诺氏Ⅰ(96%乙醇:冰醋酸=3:1 V/V)或卡诺氏Ⅱ(96%乙醇:氯仿: 冰醋酸=6 :3 :1 V/V/V ) 固定液固定24 小时,若要保存核蛋白, 可采用甲醛:70%乙醇:冰醋酸=5:90:5(V/V/V)固定液)→脱水 (用逐级酒精脱水)→浸透(1/2 二甲苯+1/2 酒精→二甲苯) →透 明(1/2二甲苯+1/2石蜡)→包埋(将融化石蜡中的组织块,量于用 纸折成或特殊的包埋盒内的适宜位置,灌入融化石蜡,投入冰水中 冷却) →修块(将样本周围所涂石蜡切掉,修成适宜切片的一定形 状的蜡块)→切片→展片→脱蜡→复水→干燥。 • 若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制作0.5~1μ m的半薄切片,则采用树脂 包埋。其处理过程与上述基本相同,但要求更精细的操作,要用性 能良好的切片机和玻璃刀。
程那么严格。定影完成后,充分水洗,除去定影剂和硫化
物,然后凉干。
•四、宏观自显影(Macor-autoradiography)的观察 •1 、肉眼观察 观察发黑的部位和程度,如果放射性只分布在个别部 位,或放射性比较弱,发黑不明显,必须有实物照片比较观察。用X- 看片灯可以观察的比较清楚。 •2 、光密度测量 肉眼观察只能获得不同器官或组织放射性多少的相 对印象,不能给出具体的数据。光密度测量是用光密度计测量透过部 位的光的强弱,对底片黑化程度能给出定量数据。因此能较客观评价 各部位、器官、组织的放射性的相对分布。这种自显影定量的关键在 于制备和应用放射性阶标。即用逐级降低的已知放射性活度的阶梯性 标准(简称为放射性阶标),与待测样本一起曝光和加工,通过与阶 标的黑度相比,来确定标本的放射性(参考王成方等“大豆光合产物 运转分配的定量自显影研究”原子核农业应用,1985,4:26-29)。 •由于标本各处的组织结构的差异,自吸收及对乳胶接触的几何条件不 同,因而必须对用阶标法测出的标本的放射性活度进行修正后,才是 标本的实际放射性活度。即在自显影后,将标本的代表性部位取下, 称量,并液体闪烁计数仪测量放射性,与自显影片的值相比较,求出R 值(R=标本液闪测得放射性活度/自显影测得的放射性活度),再进行 校正。(参见刘鼎新,放射自显影技术的一些新进展,1980,1,核医 学进展;Rogers A.W.,Practical Autoradiograph,England Review, 1979,(20))。
• 二、自显影的制作 • 1、感光材料 通常为乳胶,其基本组成为溴化银晶体、支持 物、明胶(溴化银晶体的支持物)。 • 各种感光材料主要由于银盐的浓度,结晶颗粒的大小和乳胶层 的厚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适于不同目的的 自显影。颗粒越大、越多,即越容易形成潜影。而分辨力与颗 粒的大小和乳胶层的厚度相关。 • 照相乳胶的类型有 X光片、幻灯片或电影正片、核乳胶、乳胶 干板、加强膜(荧光片增强感光)、照相底片。 • 2、自显影的制作 一般采用接触曝光,将样本平整的一面与X 光片或其它固体照相材料紧密接触,样本的另一面填上泡沫塑 料等松软材料。X光片上覆盖一层薄纸,压紧,使其和样本紧 密接触。市售的X光曝光盒底层有泡沫塑料,放一张保护纸后, 放样本,X光片在样本上面,再覆盖保护纸将盖子扣紧,就能 完全曝光。为防止薄层板上分离的纯化学物质或土壤中的化学 物质对感光材料的作用,可再薄层板或剖面上加保护膜,这对 32P样品没有影响,对14C、35S等软β 核素,可能将一部分射线 挡除,而对3H则完全把射线隔断。
• 二、制作放射自显影的基本过程 • 生物材料的标记→自显影样品的制备→自显影的制作→曝光→显影 →定影→观察与分析(定位及放射性测量)。 • 三、放射自显影的基本类型 • 依样品和观察部位的大小,分宏观和微观自显影;后者又有光学自 显影(IMARG)和电镜自显影(EMARG)。 • 1、宏观自显影 将宏观的标记样品与固体照相乳胶接触曝光,显影, 定影后,形成黑白图象,用肉眼观察或光密度计测量黑度来分析放 射性物质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2、光学显微自显影 通常在常规的组织学切片或涂片上涂上一层液 体乳胶膜,经曝光,显影,定影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银颗粒的分布, 来了解放射性标记物在细胞间或细胞显微结构中的分布情况。观察 的范围很小,要求分辨力高,在材料标记,切片制作,乳胶膜的制 作及观察分析上要求更高的技术。 • 3、电镜自显影 在超薄切片上涂上单层乳胶膜,经曝光、显影、定 影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银颗粒的分布,来了解放射性物质在细 胞超微结构中的分布情况。甚至可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标记部位。 观察的结构部位很小,要求分辨力高,在材料标记,切片制作,乳 胶膜的制作及观察分析上要求更高的技术。
• 第二节 宏观放射自显影(Macro-autoradiography)的制作 • 以宏观材料制作的自显影,肉眼或光密度计观察组织、器官中 放射性物质的分布。 • 一、样品的制备 • 1、植物材料 整株或部分器官(枝条、叶片、花蕾等),压 制成标本要求干而不脆,平整。若植株过大可折转或剪断。若 观察放射性物质在茎杆中的分布,可制成茎杆的纵横切片。 • 2、动物材料 整体切片:纵剖面或横剖面,或组织的宏观切 片。 • 3、层析谱 纸层或薄层板展开后,充分干燥,可喷射聚氯乙 烯或硝化纤维(polyvinyl chloride or nituocellalose), 以防止自显影时薄层板上吸附剂粉的移动。 • 4、凝胶电泳块 为防止水分对乳胶的影响可采取:(1)干燥; (2)包蔽;(3)冰冻:在低温条件下曝光。 • 5、其他 如土壤剖面,可将土壤切成平整的剖面,用薄的聚 氯乙烯膜包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