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机制和临床管理
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护理与管理

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护理与管理作者:李淑芳黄叶丹应敏卿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护理管理,提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建立良好医、护、患关系,更好地促进康复及良好的预后。
方法:对临床142例慢性乙肝病人,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分类管理与调查分析。
结果:存在心理负担、治疗疗程长、医药费用高、知识缺乏、盲目就医等问题导致部分病人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依从,通过心理护理、专科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出院后随访并建立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人档案等临床护理与管理取得满意疗效。
结论:科学的临床护理与管理,能有效提高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赢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提高了慢性乙肝病人的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慢性乙肝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71-01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它将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和睦,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则是慢性乙肝病人的最佳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临床监测与观察,能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代偿期和失代偿、肝细胞癌及其乙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现将我科搜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采取护理管理对策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208例慢性乙肝病人,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情况,经过全面评估,录选142例慢性乙肝病人,实施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其中男性103例,女性39例,年龄最大76岁,年龄最小22岁,平均年龄44.5岁,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执行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学分会联合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根据每位病人的病情状况,服用不同抗病毒药物,其中应用拉米夫定15例,阿德福韦脂56例,恩替卡韦67例,替比夫定4例。
抗病毒药物及作用机制2

可以利用镜下结构制作课件, 直接投影出来给学生呈现出形象、直观、 多彩的图像, 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信息量, 有效扩展 课时容量, 传统的 教 学 仅 停 留 在 黑 板 、幻 灯 片 、挂 图 , 大 量 的 知 识 点 靠 教师讲解和板书, 这种教学手段既费时又沉闷, 教师把时间花在挂挂 图找挂图上, 常常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 在复时课 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 可以进行系统复习。加深印象, 巩 固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果。
1.3.2 非竞争性抑制剂 ( 1) 药 物 直 接 作 用 于 病 毒 逆 转 录 酶 。 治 疗 艾 滋 病 药 物 有 DLV、
EFV、NVP, 它们之间化学结构差异很大, 属于非核苷类药物。它们无须 向核苷酸转录酶抑制剂那样先磷酸化成活化形式, 而是直接作用于 HIV- 1 逆 转 录 酶 活 性 位 点 的 P66 疏 水 口 袋 , 破 坏 逆 转 录 酶 的 三 维 结 构, 使酶不能发挥作用, 最终导致酶失活。从而阻止 HIV- 1 的 RNA 逆 转录成 DNA, 阻碍病毒繁殖, 称为非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9]。
性抑制剂两种类型。 1.3.1 竞争性抑制剂 ( 1) 药物需经活化后直接渗入病毒 DNA 合成。核苷与单核苷类似
物均属于此范畴。碘苷[2]是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第一个抗疱疹病毒 的化学合成药物。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及腺病毒等 DNA 型 病 毒 有 一 定 的 抑 制 作 用 。作 用 机 制 是 与 胸 腺 嘧 啶 核 苷 互 相 竞 争 磷 酸 化 酶和聚合酶,抑制 DNA 病毒合 成 或 形 成 无 感 染 力 的 DNA,终 止 病 毒 繁 殖。由于其全身用药毒性大,有致畸、致突变等危害,故只使用其 011% 滴眼剂、015%眼膏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 亦有配成外用搽剂治疗 单纯疱疹引起的皮肤损害。 属 于 此 类 型 的 药 物 还 有 TFT、CC、Ara- A、 Ara- AMP。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

TAF
TAF是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抑制剂,是替诺福韦(TFV)的前药。 TAF通过肝摄取转运蛋白以及被动扩散进入肝细胞后,被羧酸酯酶1 (CESl)水解,转换成TFv,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由于CESl 在肝脏中是高表达的,所以TAF对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具有一定的 靶向作用1。
1 Murakami E,et a1.Antimicrob Agents Chronicle,2015,59(6):3563—3569.
尿
2014 一线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警惕肾功能不全和低磷性骨病的发生
当核苷酸类药物引起肾功能受累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下降, 尿磷排出增多,骨磷不断释放入血,最终导致骨矿化平衡破坏, 骨密度下降
1. Wong GL,et al.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8 Mar;47(6)730-737.
餐前餐后 餐前餐后
均可
均可
餐前餐后 均可
空腹服用 (餐前或 餐后至少
2h)
进食导致 吸收延缓
Cmax AUC
与食物同 服
生物利用 度可增大
约40%
与食物同 服
随高脂肪 餐给与, 暴露量增
加65%
三、疗效比较
短期治 疗(4852周)
HBeAg阳性
HBV DNA 转阴率
LAM
36-44
LdT
60
ETV
二、药代动力学比较
LAM
LdT
ADV
ETV
TDF
TAF
体内活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 恩替卡韦 替诺福韦 二磷酸替 性成分 三磷酸盐 三磷酸盐 二磷酸 三磷酸盐 双磷酸盐 诺福韦
达峰时间 (h)
1
22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22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22适合药学,执业药师,卫生健康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1.(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A.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B.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C.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参考答案:ABCD2.(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A.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B.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C.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D.药物导致参考答案:AB3.(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A.拉米夫定B.阿德福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4.(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CD5.(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D6.(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A.阿德福韦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B7.(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A.拉米夫定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D.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参考答案:AC8.(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B.TAF 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C.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D.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参考答案:ACD9.(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BCD10.(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D .药物导致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A .拉米夫定B .阿德福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A .阿德福韦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丙酚替诺福韦(TAF)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A .拉米夫定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B .TAF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10 . (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
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发生及治疗策略

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发生及治疗策略郑嵘炅,鲁晓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乌鲁木齐 830054通信作者:鲁晓擘,*********************(ORCID:0000-0001-5532-7551)摘要:强效低耐药口服抗病毒治疗可使HBV复制受到强力抑制,但部分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艾米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仍存在低病毒血症(LLV)。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LLV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风险以及长期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聚焦有关一线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LLV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和临床危害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今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LV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核苷类;核苷酸类;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rst-line treatment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and its treatment strategiesZHENG Rongjiong, LU Xiaobo.(Center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U Xiaobo,*********************(ORCID: 0000-0001-5532-7551)Abstract:Highly effective oral antiviral therapy with low drug resistance can strongly inhibit HBV replication;however,some patients may still have low-level viremia (LLV) after receiving entecavir,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enofovir alafenamide, or tenofovir amibufenamide for 48 weeks or more. Multiple studies in China and globally show that LLV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ibrosis,the risk of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d the reduction in long-term survival rate. 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harm of LLV after first-line treatment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as well as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LLV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Hepatitis B, Chronic;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Low-Level Viremia1 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再认识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对HBV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携带状态,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环磷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类药物

环磷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类药物,为非洋地黄类强心药。
其主要成分环磷腺苷〔cAMP〕是细胞内参与调节物质代谢和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物质,是生命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
作为一个心血管药物,环磷腺苷具有穿透性好、药理作用温和、不变性高、毒副作用小等长处。
在体内环磷腺苷可促进心肌细胞的存活,增强心肌细胞抗损伤、抗缺血和缺氧能力;促进钙离子向心肌细胞内流动,增强磷酸化作用,促进兴奋-收缩偶联,提高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还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射血阻抗,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除量,改善心功能。
从而对心脏起到营养心肌、正性肌力、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凝聚和抗心律变态作用。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尤其是对洋地黄类强心药中毒或不敏感患者。
环磷腺苷作为抗心血管用药,其适应症广泛,在临床用量日益增加。
随着其用药量的不竭增加,市场预期良好,为适应市场要求,我们对打针用环磷腺苷进行了研制,并申请注册该药品。
1. 药理毒理:环磷腺苷为蛋白激酶致活剂,系核苷酸的衍生物。
它是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物质,由三磷酸腺苷在腺苷环化酶催化下生成,能调节细胞的多种功能活动。
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内阐扬激素调节生理机能和物质代谢作用,能改变细胞膜的功能,促使网质肌浆内的钙离子进入肌纤维,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并可促进呼吸链氧化酶的活性,改善心肌缺氧,缓解冠心病病症及改善心电图。
此外,对糖、脂肪代谢、核酸、蛋白质的合成调节等起着重要作用。
2. 药代动力学:进入细胞的环磷腺苷在阐扬生物学效应后被磷酸二酯酶降解成5-腺苷-5’-磷酸〔5-AMP〕掉去活性,进而被分解成腺苷和磷酸。
3 临床应用: 环磷腺苷在临床上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心源性休克。
对改善风湿性心脏病的心悸、气急、胸闷等病症有必然的缓解作用。
对急性白血病结合化疗可提高疗效,亦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
此外,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各种肝炎和银屑病也有必然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毒作用强和耐 药发 生率低 的药物 。因其他 原 因选 择 AD V、 L A M或 L d T等单药治疗 的患者需密切 监测 HB V D N A水平 , 出现原发无应答时及 时调整治疗 方案 。C H B治疗 路线 图策
略 。 在提高 N U C单 药治疗 无应答 患者 的抗病毒疗 效和降 低耐药变异发生率方 面具 有一定作 用 7 - 1 9 ] 。 目前 治疗性 乙型肝 炎 核苷 ( 酸) 类 药物 经治 患者 抗 病毒 治疗 专 家共 识
陧性 乙型 肝 炎核 苷 ( 酸) 类药物 经 治患者抗 病毒 治 疗专 家委 员会
抗病 毒治疗是阻止 乙型肝 炎疾病 进展最 根本 的策 略之
一
理 可 能 导致 患 者疾 病 进 展 。 因此 , 在 慢 性 乙型 肝 炎 的 治 疗 过 程中应密切关 注原 发无 应答 的发 生 , 一 旦 出 现 应 及 时 调 整 治疗 。 ( 二) 原发 无 应 答 患 者 的评 估
临床工作中原发无应答 患者需从 以下方 面进行评估 : 1 .宿主因素 : 首先强调 C H B患者抗病毒 治疗 时需严 格 掌握适应证 ; 治疗 过 程 中 密 切 关 注 患 者 治 疗 依 从 性 问 题 , 包
括用药剂量 、 使用方法 、 是否漏服或 自行停药等情 况 , 确 保患
答、 应答不佳 及 复发 的抗 病毒 治疗 策 略进 行总 结。应 该看 到, 虽然本共识 的制定 是按 照循 证 医学 原则 , 但大 量 N U C s 经 治患 者 抗 病 毒 治 疗 的 临床 研 究 尚在 进 行 中 , 本 共 识 目前 尚 不 能完 全 同答 N U C s 经治 C H B患 者 抗 病 毒 治 疗 中所 遇 到 的 所 有 问题 。 随 着 临床 实践 的不 断进 展 和 证 据 的不 断 累 积 , 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城市第二医院
(三)药物的选择压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突变的几率取决于该药物的效 力: • 抗病毒效力低的药物:对病毒的选择压力小,因此, 病毒耐药性出现的概率不高; • 对病毒复制完全抑制的药物:由于突变的产生依赖于 病毒的复制,所以很少发生耐药现象。 单一治疗仅在单个靶位点上发挥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 用,因此其耐药的发生概率最高。 理想的治疗方案是抗病毒活力作用在不同的靶位点, 从而可以显著降低耐药准种的选择出现。
运城市第二医院
(一) 病毒突变频率
HBV 聚合酶没有 3′~5′核酸外切酶活性,是缺乏校正功能 的逆转录酶 ,不能有效识别核苷酸的错配,这就决定了HBV 在复制过程中有很高的突变频率。HBV DNA的天然突变频 率比其他 DNA病毒高10倍左右。 体内的HBV以准种形式存在,在治疗之前就存在着各种不同 的病毒群,其中有可能包含与耐药相关的变异株 。
原发性耐药而提出,从临床概念来讲,现在的临床耐
药的概念即临床发生的耐药基因变异、病毒学突破、 生物化学突破等均属于这一概念范畴。
运城市第二医院
抗病毒耐药的临床相关概念
原发性治疗失败(primary treatment failure)或原发性无应答 (primary nonresponse):目前国际标准不一,美国肝病学会的 标准为治疗24周时,HBV DNA下降≤2 log10拷贝/ml,NIH工作 组、耐药工作小组(drug resistant group)和International Panel 的标准为治疗24周时,HBV DNA下降<1 log10拷贝/ml, Roadmap中的标准,将治疗12周HBV DNA下降≤1 log10拷贝/ml。
基因屏障
运城市第二医院
(四)突变株的复制适应性
复制适应性可定义为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生成子代的能 力。当病毒出现变异时,它与dNTP的结合能力是下 降的,同样它与核苷类似物的结合能力也是下降的。 变异的病毒想要成为占有主导地位的病毒就需要增强 它的复制能力。辅助或者代偿性变异位点就是基于这 种需求而出现的。 核苷(酸)类似物的代偿性变异位点:
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机制 及临床管理
内容
耐药的分子机制与途径 影响耐药的因素 耐药的相关概念 耐药的临床数据
耐药的临床管理
运城市第二医院
第一部分 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 分子机制和途径
运城市第二医院
HBV的形态及结构
运城市第二医院
HBV的基因组特点
运城市第二医院
HBV的复制过程
核苷类药物
Terminal protein 1 183
Spacer 349 (rt1)
Pol/RT
692 (rt 344) YMDD
RNaseH 845 a.a.
I(G)
II(F)
A
B V173L L180M A181V/T A181V/T L180M T184A/G/I/S/L/F
C
D
E
LMV ADV ETV LdT
运城市第二医院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临床数据
恩替卡韦:在目前上市的核苷类药物中抗病毒作用最强,同时
需要多个位点置换才能够产生临床耐药(高耐药基因屏障),
在核苷类药物初治患者中的长期治疗累计基因型耐药发生率最 低。恩替卡韦治疗核苷类药物初治患者1~5年累计基因型耐药发
生率仅为0.2%~1.2%。同时恩替卡韦耐药需要有拉米夫定耐药
运城市第二医院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临床数据
阿德福韦酯:由于其潜在的肾毒性,在获准上市时选择了10 mg 非最优剂量。阿德福韦酯长期的耐药发生率目前仅有HBeAg阴 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数据,治疗1~5年的累计基因型耐药发生 率为0~29%,其主要变异模式为rtA181V和rtN236T,其中 rtA181位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替诺福韦:在HIV/HBV共感染患者的长期研究中,大多数队列 研究没有发现耐药发生。针对HBV感染的欧洲48周临床试验结 果也无耐药出现。替诺福韦用于拉米夫定治疗失败者,至今也 无耐药发生的报道。所以,替诺福韦也应属于低耐药发生的核 酸类似物,结合其强大的抑制病毒效力,并伴有较好的血清学 转换水平,显示其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位点置换的背景,当患者在恩替卡韦治疗前已有拉米夫定耐药 位点置换,只需再出现一个恩替卡韦耐药相关位点置换就能产
生耐药(低耐药基因屏障)。因此,恩替卡韦在拉米夫定失效
患者中的耐药发生率明显增加,1~5年的累计基因型耐药发生率 为6%~51%。
运城市第二医院
第五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耐药的临床管理
运城市第二医院
运城市第二医院
抗病毒耐药的临床相关概念
原发性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的临床概念 来源于HIV/AIDS的耐药研究,即以耐药株为优势株 的水平传播或垂直感染,机体感染的就是耐药病毒株, 从而形成原发性无应答(治疗失败)。 继发性耐药(secondary drug resistance)相对于上述
L80V/I L80I/V I169T
M204V/I/S N236T M204V/I/S S202G/I
M250V
L180M
M204I
运城市第二医院
第二部分 影响HBV耐药产生的因素
运城市第二医院
影响HBV耐药产生的因素
病毒突变频率 病毒复制率及其数量 药物的选择压力 突变株的复制适应性 复制空间的可用性
病毒准种是受遗传变异、竞争及选择作用影响的高度相关但不完全 相同的变异株和重组基因组组成的动态种群。 基因型是界定全基因组差异>8%或S基因差异>4%,准种的基因差 异一般来讲小于这两个界值,一般是2—5%。
运城市第二医院
(二) 病毒复制率及其数量
HBV 有很高的复制率,加上 HBV 聚合酶的突变频 率 ,使得在有高复制 HBV的个体中每天至少产生1010 个位点的突变 。这些突变多数是无害的,但相对而 言则增加了耐药突变的发生几率。
耐药管理观念
耐药临床管理的新观念就是“管理时间前移”,即从
发生临床耐药(生物化学突破)时间点前移至发生病
毒学突破时间点再前移至病毒学应答不满意(早期病 毒学应答预测),将来可能发生耐药时间点最终则应 前移至治疗起点,即预防耐药管理概念。
运城市第二医院
如何看待耐药问题
运城市第二医院
第三部分
耐药的相关概念
运城市第二医院
耐药
耐药是由于HBV对药物发生适应性突变,导致药物抑 制病毒作用的敏感度下降,临床的相应表现为被抑制 的病毒重新复制(HBV重新升高),再次出现肝损害 表现(ALT重新升高)。相关的术语包括基因型耐药、
表型耐药、病毒学突破、生物化学突破、交叉耐药、
多药耐药。
运城市第二医院
耐药相关概念
基因型耐药(genotypic resistance)是指出现了导致药物靶位氨基酸变 异的单核苷酸变异,这些变异在体外的表型分析研究中被证实与抗病 毒药物耐药相关。 表型耐药(phenotypic resistance)是指将检测到的核苷酸变异及其编 码的氨基酸替代变异病毒株,通过体外复制系统证实降低了其对抗病 毒药物的敏感性。 病毒学突破(virologic breakthrough)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药物治 疗有良好的依从性,相隔1个月的连续2次检查,血清HBV DNA载量比 获得应答后的最低值的上升值均>1 log10 拷贝/ml,常提示耐药的产生。 生物化学突破(biochemical breakthrough)是指治疗达到ALT复常后, 在继续治疗的过程中,ALT水平升高并超过正常值上限。 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指在抗HBV的治疗中,当使用一种药物造 成这些靶位氨基酸变异后,这一耐药病毒株对其他具有相同作用靶位 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指序贯或同时使用不同作用靶位的药 物进行治疗,HBV可在不同药物的靶位发生耐药变异,产生对多种药 物耐药的变异病毒株。
运城市第二医院
核苷(酸)类似物根据分子结构的分类
L-核苷类,以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为代表,此外还有处 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恩曲他滨、克拉夫定等; 无环磷酸盐类,如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
环戊烷/戊烯类,如恩替卡韦。
作用靶点均为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区
运城市第二医院
四种核苷(酸)类似物的常见耐药位点
运城市第二医院
第四部分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临床数据
运城市第二医院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临床数据
拉米夫定:最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核苷类药物, 属于左旋类核苷类似物,其耐药发生率最高,大大地限制了药 物的应用。其治疗1~4年的基因型耐药的累计发生率为 23%~71%。
替比夫定:同属于左旋类核苷结构的药物,其抑制HBV复制的 能力强大。在全球临床试验资料中,替比夫定治疗2年的ITT分 析发现,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因基因型耐药 而导致病毒学突破的比例分别为21.6%和8.6%,其突变模式主 要是rtM204I,也有少许rtM204混合型,并未见rtM204I/L180M 的联合突变。但与之对照的拉米夫定组第一年(48周)突变率 为10.5%,第二年(104周)为30%,突变模式包括rtM204I/V、 rtM204混合型及rtM204I/L180M 3种。
HBV HBV
部分双链
肝细胞 逆转录 (-)DNA
A(n) 转录 mRNA
肝细胞膜
内质网
有包膜的 前基因组
HBsAg囊膜 抗原成分
cccDNA
细胞浆
细胞核
翻译
运城市第二医院
HBV耐药突变的命名
Terminal protein 1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