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穿刺置管
PICC置管术

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 经腋静脉、锁骨下、无 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A
15
PICC静脉选择--肘正中静脉
粗直,但个体差异较大,静 脉瓣较多。
故应于静脉穿刺前确认定位。
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加
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
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
A
3
头静脉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
贵要静脉
A
4 PICC途径的血管解剖4 图
PICC 与 CVC 的比较
PICC 外周穿刺 穿刺危险小 穿刺成功率高 外周留置 感染率低 (<2%) 留置时间长 (数月至
壹年) 长期静脉输液
A
CVC 颈内、锁骨下穿刺 盲穿 穿刺并发症危险 躯干部位留置 感染率高 (>26%) 短期留置
通过插管器置入 导管到预定部位
通过套管针或小号 针头送入导丝
拔出导丝及扩张器
拔出穿刺针 或套管
A
沿导丝送入扩张 器或插管器组件
22
置管前的准备工作(评估)
核对医嘱 环境准备 物品准备 治疗方案(疗程、药物特性、用药方式) 患者年龄、既往史、皮肤、静脉状况、教育背景、
心理状态 其它(活动状况、出凝血指标等) 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导管结构分为:前端开口式,三向瓣膜式;
按导管功能分为:耐高压注射型及非耐高压注射型;
另外还有单腔、双腔及多腔之分。
A
9
A
10
A
11
A
12
A
13
PICC静脉选择
贵要静脉----首选 肘正中----次选 头静脉----第三选择
头静脉
肘正中静脉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思考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思考摘要:随着输液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该技术已经成为常规治疗的重要手段。
且着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输液工具的不断优化,多种输液穿刺方式能够支撑不同的输液需求。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为神经外科患者提供更好的输液服务。
文章就对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展开思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输液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输液治疗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轻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和风险,提升治疗的依从度,满足治疗需求。
文章以神经外科治疗需求为导向,分析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的应用方式。
一、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的现实需求从临床表现来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较多,治疗的周期长,因此住院的时间也较长。
在日常治疗和护理中,患者输液治疗的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外周血管穿刺,往往会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问题,因此全面做好输液管理,也是为患者减轻病痛的重要方式。
中长导管(midline catheters or mid-line)是一种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长度35cm,管腔外径2~5 Fr(1 Fr=0.33 mm),单腔,通常是从上臂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使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为4~7周。
目前,导管材料大多是聚氨酯材料或硅胶材料。
在神经外科中应用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减少反复穿刺的操作,进而让患者减轻痛苦,也可以有效保障患者外周血管,满足治疗的客观需要。
同时,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更为安全经济,也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中长型导管的柔软顺应性更强,全程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因此极大地保障了置管的成功率,也大大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且导管的留置时间更长,达7周之久,便于持续性治疗。
对于神经外科而言,传统的静脉留置针和中心静脉输液法虽然能够保证日常输液需求,但是其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02
超声定位:在腋 窝处找到腋静脉
03
穿刺针选择:选 择合适的穿刺针,
如18G或20G
04
穿刺操作:在超 声引导下,将穿 刺针刺入腋静脉,
确认穿刺成功
05
置管操作:将导 管插入穿刺针, 确认导管位置正
确
06
固定操作:将导 管固定在皮肤上,
防止导管滑脱
07
穿刺点处理:对 穿刺点进行消毒 和包扎,防止感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2
刺置管术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
01
患者准备:签署知情同意书,禁食禁水,保穿刺针,导管,注射器,消毒用品等
03
环境准备:无菌操作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04
人员准备:医生,护士,麻醉师等专业人员到位,确保操作安全
穿刺操作
01
患者体位:仰卧 位,上肢外展,
染
置管操作
01
准备超声设 备,选择合
适的探头
02
定位腋静脉, 确定穿刺点
03
消毒皮肤, 铺无菌巾
04
局部麻醉, 穿刺皮肤
05
引导穿刺针 进入腋静脉
06
确认穿刺成 功,固定穿
刺针
07
插入导丝, 沿导丝插入
导管
08
确认导管位 置,固定导
管
09
关闭穿刺点, 包扎伤口
10
完成操作, 记录操作过
程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定期复查, 观察导管 位置和功 能情况
01
02
03
04
05
06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
4
穿刺置管术的优势
提高穿刺成功率
实时调整穿刺角 度和深度,提高 穿刺成功率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介绍课件

03
置管术:将导管插入静 脉,建立长期静脉通路
பைடு நூலகம்
04
手术目的:为患者提供 长期静脉输液、输血、 监测等治疗手段
手术适应症
静脉输液治疗 血液透析 静脉导管插入术
静脉营养支持 静脉造影 静脉输液港植入术
手术禁忌症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局部皮肤感染或炎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严重过敏体质或对穿刺材料过敏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穿刺部位有金属植入物或假体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刺置管术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
01
患者准备:禁 食、禁水,保 持空腹状态
02
器械准备:超 声引导仪、穿 刺针、导管、 消毒用品等
03
环境准备:无 菌操作环境, 保持手术室清 洁、安静
04
人员准备:医 生、护士、麻 醉师等手术团 队,确保手术 顺利进行
手术操作
1
术前准备: 患者体位、 消毒、麻醉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 术介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概述 02.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步骤 03.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刺置管术概述
手术原理
01
超声引导:利用超声波 成像技术,实时监测穿 刺针的位置和深度
02
腋静脉穿刺:在腋窝处 进行静脉穿刺,建立静 脉通道
适用人群
长期输液 患者
血管条件 较差的患
者
需进行中 心静脉置 管的患者
需进行血 液透析的
患者
谢谢
安全性高:实时 监测,避免损伤 周围组织
成功率高:超声 引导下穿刺成功 率高,减少多次 穿刺的痛苦
并发症少:超声 引导下穿刺,并 发症发生率低, 降低风险
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

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1. 做好准备,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2.选择合适的静脉l 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l 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l 松开止血带。
3.测量定位l 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度l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l 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l 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
4.建立无菌区l 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l 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
l 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
5.消毒穿刺点l 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厘米两侧至臂缘。
l 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
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
l 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
l 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6.预冲导管7.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l 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8.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l 松开止血带l 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l 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l 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9.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
10.退出导引套管l 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l 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
11.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
12.确定回血和封管l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l 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l 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钠浓度:50u-100u/ml)。
注意:小直径(<5m)注射器可能造成高压,使导管发生破裂。
13.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l 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l 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l 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l 在衬纸上标明穿刺的日期PICC操作与维护指南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股静脉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三种深静脉穿刺方法置管的临床分析

所有 数 据采 用 S S 15统 计 软 件 处 理 , P S1. 3种 穿 刺 方 法 的差 异 比较使 用 x 检验 , P<00 以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2结 果
11一 般 资 料 .
颈 内静 脉和 股静 脉穿 刺 成功 率 高 于锁 骨下 静脉 . 差异 有
后 予热 敷 。 虽然 颈 内静 脉穿 刺误 穿 动脉 的发 生率 高 于锁 骨下 静 脉 穿 刺 ,但 锁 骨 下静 脉 穿刺 比颈 内静 脉更 易 出现 血肿 . 可
能 与锁 骨下 动 脉位 置较 深 不易 压 迫有 关 , 穿到锁 骨 下 动脉 误 后 最 好 在锁 骨 上下 同 时压 迫 。 ( ) 刺 右侧 锁 骨下 静 脉导 丝 2穿 可误 入 到 同侧 颈 内静脉 , 时患 者 多诉 耳 后疼 痛或 颈 部灼 热 此
管 选 择何 种途 径 应 以能满 足置 管 的 目的 , 伤小 , 创 并发 症 少 , 成 功 率 高为 前提 。 同时要 考 虑 患者 的 病情 及 穿刺 过 程 的配合 能 力 。所 以 , 据病 情 为 患者选 择 适 当 的置 管方 法 是非 常必 根 要 的 . 是提 高患者 生存 质 量 及延 长 生命 的关键 。据 国外 的 也
者 的病 情 和穿刺 过程 的配 合 能力 选择 适 当 的置 管方 法是 非 常必要 的。
f 键 词 1 静 脉 ; 刺 ; 管 ; 发 症 关 深 穿 置 并
【 图分类 号】 4 中 R 7
【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6 4 4 2 (0 2 0 ( ) 0 2 一 2 1 7 — 7 12 1 )3 b 一 1 O 0 钢 丝 引导 丝 约 2 r , 出 穿刺 针 , 时 固定 好 引导 丝 , 张 0ef 退 i 此 扩
腋静脉穿刺置管

如何判断目标血管
血管长轴
血管长轴(彩色多普勒)
如何判断目标血管
乏氏运动: Valsalva试 验是令病人 行强力闭呼 动作
如何判断穿刺方向 1、确认探头的标记
标记
2、抬起探头的一侧来 确认
标记
如何判断穿刺成功
如何判断穿刺成功
防止进入颈内静脉 的处理
• 置入导丝后确定 导丝是否进入颈 内静脉
腋静脉与其他中心静脉穿刺的比较
解剖相对固定,穿刺成功率高
无挤压综合征
易压迫止血, 特别适用老管或切开的患者 感染率低,护理方便
腋静脉与其他中心静脉穿刺的比较
气胸、血胸、乳糜胸
腋静脉穿刺 并发症
血肿 神经损伤 感染
血栓
腋静脉与其他中心静脉穿刺的比较
颈内静脉 股静脉 锁骨下静脉
头静脉
优点
最常用,口径最粗,定位简单
解剖清晰,穿刺简单
方法简单、操作快、成功率高
缺点
肥胖、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受限制, 左侧不常用,气切病人不合适
易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困 难,不利早期下床活动
血胸、气胸、误入动脉、“挤压综 合征、误入颈内静脉
解剖位置固定,体表标志明确,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走行扭曲
• 若在颈内静脉可 重新放置导丝
误入颈内 静脉导丝
具体穿刺流程
一、物品准备
建议使用腹腔镜 套,有条件可穿 手术衣穿刺
具体穿刺流程
二、消毒铺单
个人经验:同侧颈部也消毒, 铺单时显露颈部
具体穿刺流程
三、超声下腋静脉定位
具体穿刺流程
平面内技术 平面外技术
Stone 等的研究显示,在简易模型中,短轴能稍微减少 穿刺时间,但是差异无显著性。长轴方法由于针杆大部 分在超声探头内,所以容易看到针道,能掌握针的方向 ,提高穿刺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7-10-27T16:07:06.3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6期作者:唐敏[导读]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安岳 642350)【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实施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两组采用不同的穿刺置管术,比较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6.7%、6.7%,显著优于比较组的86.7%、2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引导;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32-02【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axillary vein catheterization.Metho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60 cases of axillary vein puncture and catheterization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mparison group, two groups with different puncture occurred,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 The successful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96.7% and 6.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of 86.7%, 23.3%, and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B ultrasound guided axillary vein punctur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is high,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low after the puncture,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B ultrasonic guidance;Venipuncture catheterization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背阔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延续而来,至第一肋骨外侧缘处向上续于锁骨下静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内技术
平面外技术
具体穿刺流程
四、确认导丝在腋静脉,且颈内静脉无导丝 后拔针、扩皮
注意:扩皮需彻底
具体穿刺流程
五、置入导管并固定
具体穿刺流程
置管深度
• 成人:14~18cm
•
小儿:颈内/锁骨下置管深度(见Table1)+2~3cm
具体穿刺流程
儿童颈内或锁骨下 静脉置管深度
腋静脉穿刺展望
Kumar A 与 Chuan A 的研究证明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腋静脉穿刺发展历史
Magney等在1993年提出了腋静脉穿刺 的体表定位。定位方法如下:①先取 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 的连线(A线),一条是胸骨角中心与肩 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 A线的内、中1 /3交点(C点)和B线的 外中1 /3交点(D点);②取D点为穿刺 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 夹角,在X线引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 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这种方法也为许多国内外学者应用[9]
腋静脉解剖
腋静脉分段
胸小肌上缘至 第一肋外侧缘 胸小肌上 大圆肌腱下 下缘之间 缘至胸小肌 下 缘
第一段:长39.3±3.2mm, 外径7.8±1.6mm
第二段:长31.9±2.9mm, 外径9.5±2.5mm
第三段:长19.5±4.2mm, 外径12.5±2.7mm
腋静脉穿刺发展历史
1998 1996 1993 1992 1987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
——让折腾复杂变得简单安全!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
1 2
基本超声操作 如何判断目标血管 如何判断穿刺方向 如何判断穿刺成功
3
4
超声的基本操作
• 合适的探头类型 • 适当的穿刺模式
• 正确的穿刺方向
如何判断目标血管
血流颜色只代表 血流方向
动脉
静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管短轴
血管短轴(彩色多普勒) 血管短轴
Kumar A, Chuan A. Ultrasound guided vascular access: efficacy and safety [J] .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 2009, 23 (3) : 299-311.
误入颈内 静脉导丝
• 若在颈内静脉可 重新放置导丝
具体穿刺流程
一、物品准备
建议使用腹腔镜 套,有条件可穿 手术衣穿刺
具体穿刺流程
二、消毒铺单
个人经验:同侧颈部也消毒, 铺单时显露颈部
具体穿刺流程
三、超声下腋静脉定位
具体穿刺流程
Stone 等的研究显示,在简易模型中,短轴能稍微减少 穿刺时间,但是差异无显著性。长轴方法由于针杆大部 分在超声探头内,所以容易看到针道,能掌握针的方向 ,提高穿刺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 由于距离短,对熟练的医生而言,操作相对容易,用 时相对短。对于经验不足的住院医生,由于不容易看 到针尖,故动脉及周围组织损伤比较多见。
• 患者,91岁,女性 • 右侧股骨颈骨折,意 识障碍
• 外周静脉穿刺困难, 骨科请麻醉科会诊深 静脉穿刺
此时麻醉医生
内心是崩溃的
腋静脉
——上帝留给人类最佳的穿刺部位
全耀晨
内容简介
1 腋静脉的解剖 2 腋静脉穿刺发展历史
3 腋静脉与其他中心静脉穿刺的比较 4 腋静脉穿刺方法
腋静脉解剖
• 腋静脉是上肢静脉的主干, 除收纳与腋动脉分支伴行 的静脉外,主要接受头静 脉和贵要静脉等浅静脉的 汇入。 •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 的延续。 • 锁骨内侧为锁骨下静脉, 出锁骨称为腋静脉。
如何判断目标血管
血管长轴
血管长轴(彩色多普勒)
如何判断目标血管
乏氏运动: Valsalva试 验是令病人 行强力闭呼 动作
如何判断穿刺方向 1、确认探头的标记
标记 标记
2、抬起探头的一侧来 确认
如何判断穿刺成功
如何判断穿刺成功
防止进入颈内静脉 的处理
• 置入导丝后确定 导丝是否进入颈 内静脉
首次报道腋 静脉穿刺 (Nichalls) 首次报道通 过静脉造影 指导腋静脉 (Higano等) Byrd提出在 透视下腋静 脉穿刺 同年Magney 提出了腋静 脉穿刺体表 定位
Gayle等报 道了超声 直视腋静 脉的穿刺 技术
国内首次报 道应用Byrd 提出的方案 透穿下穿刺 腋静脉(万 征等)
腋静脉与其他中心静脉穿刺的比较
解剖相对固定,穿刺成功率高 无挤压综合征
易压迫止血, 特别适用老年人
腋静脉 穿刺优 势
适用于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
进入胸腔的可能性甚低
感染率低,护理方便
腋静脉与其他中心静脉穿刺的比较
气胸、血胸、乳糜胸 血肿
腋静脉穿刺 并发症
神经损伤
感染 血栓
腋静脉与其他中心静脉穿刺的比较
腋静脉穿刺发展历史
Belott在1999年提出了Byrd 和Magney方法的改良腋静脉 盲穿法。该技术选胸三角沟 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 在喙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 做一约2cm的切口,在胸三角 沟内侧1~2 cm处进针穿刺, 如未能进入静脉,则在透视下 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 由内向外不断进针直至进入 静脉。
Tse HF.A cephalic vein cutdown and venography technique to facilitate pacemaker and defibrillator lead Implantation [J]. PACE. 2001.24(4 Pt I):469-473 Aggarwal RK. Early complications of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Nodifference between dual and single chamber systems[J].Br Heart J,1995,73:571.
优点
颈内静脉 股静脉 锁骨下静脉 头静脉
最常用,口径最粗,定位简单 解剖清晰,穿刺简单 方法简单、操作快、成功率高
缺点
肥胖、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受限制, 左侧不常用,气切病人不合适 易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困 难,不利早期下床活动 血胸、气胸、误入动脉、“挤压综 合征、误入颈内静脉
解剖位置固定,体表标志明确,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走行扭曲 位置深、固定,不易脱位 或狭窄,损伤大,出血多,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