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穿刺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腋静脉留置技术在NICU的应用

腋静脉留置技术在NICU的应用

腋静脉留置技术在NICU的应用腋静脉穿刺技术从1987年开始应用到临床以来[1],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在NICU对危重新生儿早期常采用禁食,24 h不间断输液,特别是静脉营养(脂肪乳、氨基酸)溶液输注时,常因新生儿头皮及四肢血管管壁薄,管腔窄,留置过程中易导致静脉损伤,和静脉炎发生。

采用PICC置管又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腋下静脉置管既可以有效延长置管时间,置管和导管维护方法容易掌握,是一条较为理想的输注营养液静脉通道。

标签:腋静脉;置管;高危新生儿现对腋静脉留置的优点,定位及穿刺方法,作如下汇报。

1腋静脉的优点1.1腋静脉离心脏近,位置恒定,管腔粗大,管壁厚,走行直。

套管针体不易损伤血管,血流快,可迅速的降低液体渗透压。

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2]。

1.2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较高,患儿上肢处于功能位,不影响活动,保存时间长,不易受到污染,容易更换敷料及固定,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和穿针次数,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1.3腋静脉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没有神经伴行,静脉直径粗,并且新生儿皮下脂肪少,解剖部位相对固定,不易造成气胸发生[3]。

2常见腋静脉定位方法2.1 Niehalls[4]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腋静脉在锁骨下方和第一肋间隙的出处可以触及,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在胸小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沿体表走行方向,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操作时上臂外展45°。

2.2 Magney定位1993年Magney等[5]提出如下: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一条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 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的内、中1/3交点(C点)和B线的外中1/3交点(D 点);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在X线引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腋静脉穿刺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

腋静脉穿刺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

腋静脉穿刺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关键词】腋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新生儿新生儿静脉穿刺时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操作。

临床中,一般常选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

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发现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后,成功率低,保留时间短,常造成穿刺后渗漏现象,而腋静脉粗、直,解剖位置浅表,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较长。

在临床中,对新生儿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收到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88例,男54例,女34例,胎龄为28~37周,年龄为出生后0.5h~22d,体重为1250~3100g。

其中早产儿28例,新生儿肺炎15例,新生儿黄疸2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新生儿窒息15例,运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

1.2方法1.2.1穿刺材料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intimaⅱ型留置针,3m透明敷贴,5ml注射器,0.9%生理盐水,一次性头皮针,复合碘。

1.2.2穿刺方法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取平卧位,头偏向穿刺的对侧,穿刺一侧肩部稍垫起20~30°角,上肢外展与胸壁成100~110°角,充分暴露腋窝,清洁并检查腋窝皮肤完整性。

在上臂内侧近腋窝约0.5~1cm 处可见静脉走行,即为腋静脉穿刺部位。

[1]穿刺者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轻握住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腋静脉显露最明显处以10~25°角进针(严格无菌操作,复合碘消毒2遍,消毒范围8*8cm),见回血后退针芯到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拔出针芯,缓慢推注生理盐水,若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贴上3m敷贴,注明日期时间,接上输液装置。

2结果64例保留时间96h,堵管4例,外渗1例,局部感染1例。

3护理3.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常规消毒,24h更换连接管头皮针及延长管,接头皮针前肝素帽常规消毒,3m敷贴5d更换一次,更换时敷贴向针尖方向撕出,并用复合碘从内向外螺旋消毒,穿刺处应停留2~3s。

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理 盐 水 试 通 畅 后 , 渗 出 、 塞 , 3 M 帖 膜 覆 盖 固 定 于 手 无 堵 用
臂 , 明穿 刺 时 间 , 补 液 , 手 臂 恢 复 到 自然 位 置 。 标 接 将
2 结 果
注 : 组相 比, 两 P< 0 0 。 . 1
参 考 文 献
[ ] 陈 锦 绣 , 玲 莉 , 薇 . 下 表 浅 静 脉 留置 针 在 危 重 早 产 儿 中 的 1 丁 罗 腋 应用 E] 中华 护 理 杂 志 ,0 4 3 ( )1 6 J. 2 0 ,9 2 :5 [ ] 金 汉 珍 , 德 珉 , 希 吉 . 用 新 生 儿 学 E . 3版 . 京 : 民 2 黄 官 实 M] 第 北 人
治疗 与 静 脉 营 养 的需 要 和 费 用 支 出 。
早 产 儿 由于 皮 下 脂 肪 少 , 肉 薄 弱 , 静 脉 走 向 清 楚 , 肌 腋 容 易穿 刺 , 次 穿刺 成 功 率 达 8 , 作 简 单 安 全 , 要 掌 握 了 一 9 操 只 普 通 留 置 针 穿 刺 技 术 即 可 完 成 此 项 操 作 。操 作 过 程 中 严 格 执 行 无 菌 操 作 , 毒 面 积 大 于 无 菌 贴 膜 的 2倍 。 穿 刺 成 功 后 消 妥 善 固定 , 量 减 少 患 儿 向 穿 刺 侧 侧 卧 , 免 影 响 静 脉 回 流 。 尽 以 如 遇 滴 入 溶 液 不 畅 , 勿用 力 挤 压 输 液 管 , 免 将 小 凝 块 挤 入 切 以 血 循 环 而 发 生 栓 塞 。 留 置 后 细 心 观 察 局 部 情 况 , ] 留置 时 间
下 方 , 肤 常 规 消 毒 后 , 腋 静 脉 的 下 方 0 5 1c 皮 在 . ~ r 进 针 , n处

腋静脉穿刺术在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置管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腋静脉穿刺术在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置管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正 中静脉 、 颞浅静脉 、 颈静 脉 、 手背静脉及踝 部大隐静脉 等 , 但 由于早 产儿 的血 管细小 , 使静 脉不 明显 , 加 之血容量 不足 、 血 流缓慢或皮肤青 紫等原因 ,以及操作过程 中环境 因素影 响等 原 因, 均容易造成穿刺失败 。 本院儿科 自2 0 1 0年 3月以来 , 对 早产儿采用腋静脉穿刺置 管技 术后 ,提高 了早 产儿静脉 留置 针置管 的穿刺成功率 和留置时间 ,同时还 降低 了置管后局部 外渗 、 导管脱 出和套 管堵塞等局部不 良反应 的发生率 。 现报道
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置 于红外线 辐射 台上 , 取微 侧卧 位 , 与 台平 面呈 3 0 ~ 4 5 。角 ,
可在肩胛下垫一小枕利 于手臂外展 。 将一侧手臂轻轻拉直 、 背
伸, 腋 窝呈 水平暴露 , 不用 止血带 , 左手拇 指及其余 四指 轻握 该侧三角肌下缘 ,使腋 窝处皮肤绷 紧 ,腋静脉位 于腋 动脉 内 侧, 颜色呈蓝色无波动。 局部常规消毒 , 消毒范 围 6 ~ 8 e m, 自然
1 . 4 数 据 处 理
选取 本院儿科 2 0 1 0年 1 0月 一 2 0 1 2年 2月收治 的行静脉 留置针 置管 的早 产儿 1 8 6例 , 其 中男 1 0 1 例, 女8 5例 , 胎 龄
3 4 ~ 3 7 周 ,出生体质量 1 . 1 1  ̄ 2 . 5 2 k g 。将 患儿随机分 为对照组 ( 采用 常用头正 中静脉 、 颞浅静 脉 、 颈静脉 、 四肢 等静 脉置管 )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计 软件进行 处理 , 计量 资料用 ± 表 示 ,组 间 比较采用 t 检 验。计数 资料 比较 采用 x 检验 , P <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实施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两组采用不同的穿刺置管术,比较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6.7%、6.7%,显著优于比较组的86.7%、2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引导;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32-02【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axillary vein catheterization.Metho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60 cases of axillary vein puncture and catheterization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mparison group, two groups with different puncture occurred,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 The successful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96.7% and 6.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of 86.7%, 23.3%, and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B ultrasound guided axillary vein punctur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is high,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low after the puncture,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B ultrasonic guidance;Venipuncture catheterization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背阔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延续而来,至第一肋骨外侧缘处向上续于锁骨下静脉[1]。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作为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静脉穿刺是植入起搏器的最重要步骤之一,静脉穿刺成功相当于完成了植入术的一半。

对初学者而言,穿刺静脉往往比导线本身的放置更为困难。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入路包括锁骨下静脉、腋静脉或头静脉等入路,各种入路各有其优缺点。

其中,腋静脉入路可以说是上帝留给人类的最佳穿刺部位。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永全教授团队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一篇原创文章,介绍了他们创新的一种腋静脉穿刺技术。

这种新技术操作简单、有效,并且很安全,值得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张俊蒙教授。

一. 为什么要探索新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的延续,较粗大,在锁骨外,位于胸廓外,是穿刺的较佳选择(图1)。

近年来腋静脉穿刺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腋静脉穿刺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是目前主要方法。

但目前的方法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如X 线暴露、对比剂过敏或出现对比剂肾损伤等。

图1. 腋静脉解剖。

如何能找到通过体表标志而进行的腋静脉穿刺方法,是国内外学者探索的热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法,但总体而言,目前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较为繁琐,学习曲线长,推广较难。

现将国内外腋静脉穿刺术的特点总结如下。

·需X线指导,或肘正中造影;· 以锁骨与第一肋骨交叉处为重要标志;· 囊袋做或不做均可;· 以体表标志进行穿刺,但操作繁琐。

有鉴于此,吴永全教授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反复摸索,成功探索出了一种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整个穿刺过程无X线及其他影像学技术指导,仅通过体表标志进行腋静脉穿刺,即“盲法”腋静脉穿刺术。

二. 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及其优点所谓的“盲法”即穿刺过程无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仅用体表标志的方法进行穿刺。

腋静脉穿刺-文档资料

腋静脉穿刺-文档资料
9
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行腋静脉造影经验:
因静脉血流速度慢,留置针位置尽量高。 造影剂15ml左右,因造影剂较粘稠,可适当稀释。 尽量快速推注造影剂,推注完后透视,如腋静脉显示清晰,
立即踩DSA;如腋静脉显示不清,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然 后再踩DSA。
10
11
12
13
14
15
16
28
并发症
气胸 0例 皮囊血肿 5例(初期发生,穿刺口荷包缝合后未再发
生) 误穿动脉6例,局部压迫后无血肿发生 导线操作困难 0例(包括3例CRTD)
29
谢谢
30
专业文档最好找专业
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 感谢您的下载!
7
经静脉造影腋静脉穿刺法
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 导进针途径和静脉穿刺锁骨下和腋静脉。 此后Spencer等及Ramza等应用静脉造影 定位腋静脉并在静脉造影指导下通过腋 静脉放置起搏器和ICD电极。
8
腋静脉穿刺技术要点
进针点:胸三角沟,根据造影结果调整高度 进针角度大约45-70度 X线透视下穿刺,针尖不能超越第一肋骨内 注射器负压状态下穿刺 一般针尖可以触到第一肋骨,然后缓慢后退 如需调整针尖方向及角度需退出至皮下 凭手感知道穿刺成功
③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有肋骨的屏作用,故穿刺进 入胸腔的可能性甚低,不用担心误穿胸腔内脏器,远离胸膜顶, 穿刺时比较安全,不易造成气胸;
④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脉鞘不易与头臂静脉(窦)形成硬折;
3
腋静脉的解剖(一)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的延续,在锁骨内侧称为锁 骨下静脉,出锁骨称为腋静脉,腋静脉全程均在锁骨下方 的胸廓外经过, 通常在大圆肌下缘处, 由肱静脉内侧支 延续而成, 经腋腔至第一肋外侧缘处移行于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5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穿刺置管,参考组采用经头皮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儿穿刺置管时间及置管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患儿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3例并发症,参考组患儿出现9例并发症,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腋静脉穿刺置管能够减少患儿生理痛苦,延长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较少,可作为首要置管方法推广使用。

标签:腋静脉穿刺置管;新生儿;输液新生儿血管细小,穿刺难度较大,同时长期多次持续静脉输液可导致药物外渗等并发症,加重血管损伤,对患儿造成一定的损伤[1],因此适当静脉置管时间、减少穿刺次数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对腋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使用价值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对我院收治的70例静脉输液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分别给予经腋静脉穿刺置管及经头皮静脉置管。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0例静脉输液患儿,男39例,女31例,体重2.8~4.1kg,平均体重(3.43±0.32)kg,纳入标准:患儿腋区完整无破损、感染等,腋下静脉完好,凝血功能常规检查均正常,患儿静脉输液时间大于5d或需要高渗性药物静脉输液。

将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5例,两组患儿性别、体重等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腋静脉穿刺置管:清洁患儿全身胎脂、血污,对穿刺部位进行重点消毒,保证清洁。

将患儿放在暖台上,取仰卧或侧卧体位,背部垫高2cm,头偏向对侧,上臂外展,将其手部举高,环抱枕骨粗隆如行军礼状,保证其腋静脉可充分暴露于皮肤最浅表处;正常体重患儿,穿刺针与腋窝皮肤呈15°左右,肥胖患儿加大进针角度呈25°左右;进针角度<30°,缓慢进针,避免刺入腋动脉;在输液期间加强观察双侧腋窝,及时发现渗漏等并发症,并给予及时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腋静脉穿刺术可行性分析
腋静脉穿刺技术从1987年开始应用到临床以来,已经在静脉输液、麻醉及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

腋静脉属中心静脉范畴,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具有以下优点:1、迅速开通大静脉通道,便于输液、输血等抢救治疗得以顺利实施。

2、监测中心静脉的压力,指导临床液体的输入。

3、大中型手术病人,因为长时间的禁食,需要较长时间的禁食时为了进行静脉营养治疗时使用。

4、为了放置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器。

5、静脉造影或经静脉的介入治疗:如进行血液透析或血将置换过滤(血滤)、静脉支架的放置等。

而对于腋静脉穿刺来说,它又同时具有其他种类中心静脉穿刺所部具备的优点:1、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容易穿刺,成功率高;2、若损伤腋动脉时,因无骨性组织遮挡,容易压迫止血,特别适用于血管脆性大的老年人;3、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有肋骨的屏障作用,故穿刺进入胸腔的可能性甚低,不用担心误穿胸腔内脏器;4、远离胸膜顶,穿刺时比较安全,不易造成气胸;5、随着起搏技术的广泛开展,双腔、三腔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置入量越来越大,通过锁骨下静脉的电极也越多,目前置入的起搏器电极大多为双极电极,双极电极较单极电极粗而且硬,这些都是增加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的因素,而腋静脉穿刺是解决“挤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腋静脉穿刺时起搏电极通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时距离大,不形成挤压;6、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脉鞘不易与头臂静脉(窦)形成硬折;7、在腋静
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动静脉距离较远,误穿动脉几率低;8、腋静脉穿刺术总费用为390元,且均为医保甲类范畴,可降低药品使用比例,同时不增加患者负担。

总之,腋静脉穿刺术安全、经济、实用,可增加医院和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申请开展。

ICU
2012年9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