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合集下载

腋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腋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谢谢关注,请提宝贵意见
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 点,与皮肤呈30º ~45º 夹角, 在X线引导下,在C点刺入腋 静脉
复杂!
腋静脉穿刺的技术要点为
• 皮肤定位 • 进针方向 • 进针角度
锁骨下静脉入路
腋静脉入路
• 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去 枕仰卧,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铺巾,局 部浸润麻醉 • 定位:锁骨中、外1/3向足端延线4-5cm处 为进针点
腋静脉入脉穿刺的意义
• 中心静脉穿刺术,是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 是快捷、简单、实效、可靠的通路 • 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治疗 • 监测中心静脉血气及氧代谢 • 经中心静脉给药对心肺复苏效果有积极影 响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目前多见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有颈内静脉入路、 锁骨下静脉的锁骨上、下入路 • 与置入方法相关的并发症有血肿、纵膈血肿、气 胸、心包填塞、置入胸腔、误穿动脉、误入淋巴 管、皮下液肿等 • 尽管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已经使用半个世纪,但针 对穿刺方法的改进一直没有停止 • 腋静脉穿刺法首先由Magney在1993年提出 • 我国腋静脉穿刺术首先由心内科医生实践,在我 省内麻醉科应用尚未见报道
1/3
1/3 4-5cm 1/3
• 方向:指向锁骨上窝(或锁骨中、内1/3处) • 角度:针体与皮肤呈30°- 40°角,
• 针尖穿入皮肤后轻抽注射器,保持一定负 压缓慢进针,穿刺深度约3-4厘米可见回血
• 固定针体,送入引导钢丝
• 送导管
• 如穿刺失败,可退针于皮下并将针刺方向 略向内摆再行穿刺,或改穿其他途径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
• 腋静脉位置固定,穿刺成 功率相对较高 • 发生损伤时容易压迫止血 • 不易误穿胸内脏器(穿刺 途径在胸廓外,深度不超 过胸膜顶,有肋骨阻挡) • 腋静脉与腋动脉之间有前 斜角肌不易损伤动脉 • 左右腋静脉均可穿刺

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相信大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静脉穿刺的时候误伤到伴行动脉,或者同区域反复穿刺不成功。

而现在,超声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双能够“穿透皮肤的眼睛”,我们终于看到,我们不小心穿到的动脉也许是这样的:我们反复穿刺没有回血的静脉也许是这样的:尽管发生率很低,但是一旦穿刺针穿到斑块或血栓,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的意义毋庸置疑。

大量研究证实,成人和小儿使用超声扫描技术进行中心静脉穿刺比传统穿刺方法更安全、快捷,也是未来精准医疗的趋势。

以往我们常见的深静脉穿刺入路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其优缺点已经为我们熟知,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种新的深静脉穿刺方式。

腋静脉解剖腋静脉是上肢静脉的主干,接受与腋动脉分支伴行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等静脉血汇入。

在第一肋骨外侧缘处移行为锁骨下静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三段为腋静脉穿刺最佳部位。

该段静脉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且直径粗,走行于胸廓外,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有前斜角肌将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

因此,相比于锁骨下静脉而言,穿刺腋静脉具有不易误入胸腔造成气胸、误穿动脉时因无锁骨遮挡更容易进行压迫止血等优势。

穿刺体位探头位置与超声图像采用线阵式探头,根据解剖放置超声探头,在超声图像上找到腋静脉。

超声PW脉冲频谱模式下静脉血流信号连续而低速,可随呼吸变化;动脉血流信号呈脉冲式,有明显峰值。

可轻压超声探头见静脉可被压瘪下沉塌陷;动脉则不易被压瘪。

腋静脉超声图像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要点动静脉辨识—彩色多普勒动静脉辨识—深压动静脉辨识—内膜动静脉辨识—脉冲多普勒穿刺过程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优点腋静脉穿刺常见并发症操作技术:操作前,将患者置于平躺仰卧位,头部自然居中位,左上肢掌心向上外展90度。

超声探头上涂上耦合剂,用无菌保护套包裹超声探头及导线。

从上臂近端至腋窝处超声预扫描,同时探查腋动脉和腋静脉的长轴平面,注意用最小的压力来控制超声探头,避免把血管压瘪。

腋静脉穿刺PPT学习课件

腋静脉穿刺PPT学习课件
腋静脉穿刺技术的 临床应用
1
经 锁 骨 下 静 脉 植 入 电 极 磨 损
2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
①腋静脉穿刺时起搏电极通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时 距离大,不形成挤压; ②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动静脉距离较远,误穿动脉 几率低, 若损伤腋动脉时,因无骨性组织遮挡,容易压迫 止血,特别适用血管脆性大的老年人; ③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有肋骨的屏障作用,故穿刺进 入胸腔的可能性甚低,不用担心误穿胸腔内脏器,远离胸膜顶, 穿刺时比较安全,不易造成气胸; ④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脉鞘不易与头臂静脉(窦)形成硬折;
28
并发症

气胸 0例 皮囊血肿 5例(初期发生,穿刺口荷包缝合后未再发 生) 误穿动脉6例,局部压迫后无血肿发生 导线操作困难 0例(包括3例CRTD)
29



30

9
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行腋静脉造影经验:


因静脉血流速度慢,留置针位置尽量高。 造影剂15ml左右,因造影剂较粘稠,可适当稀释。 尽量快速推注造影剂,推注完后透视,如腋静脉显示清晰, 立即踩DSA;如腋静脉显示不清,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 然后再踩DSA。
10
11
12
13

14
15
5
6
腋静脉的穿刺方法(盲穿)
Magney等在1993年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 关节的连线(A线) , 一条是胸骨角中心 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两个点分 别是A线的内、中1 /3交点(C点)和B线 的外中1 /3交点(D点) ; 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 肤成30~45 °夹角,在X线引导下,在 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 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 的间隙为准。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介绍课件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介绍课件

03
置管术:将导管插入静 脉,建立长期静脉通路
பைடு நூலகம்
04
手术目的:为患者提供 长期静脉输液、输血、 监测等治疗手段
手术适应症
静脉输液治疗 血液透析 静脉导管插入术
静脉营养支持 静脉造影 静脉输液港植入术
手术禁忌症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局部皮肤感染或炎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严重过敏体质或对穿刺材料过敏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穿刺部位有金属植入物或假体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刺置管术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
01
患者准备:禁 食、禁水,保 持空腹状态
02
器械准备:超 声引导仪、穿 刺针、导管、 消毒用品等
03
环境准备:无 菌操作环境, 保持手术室清 洁、安静
04
人员准备:医 生、护士、麻 醉师等手术团 队,确保手术 顺利进行
手术操作
1
术前准备: 患者体位、 消毒、麻醉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 术介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概述 02.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步骤 03.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刺置管术概述
手术原理
01
超声引导:利用超声波 成像技术,实时监测穿 刺针的位置和深度
02
腋静脉穿刺:在腋窝处 进行静脉穿刺,建立静 脉通道
适用人群
长期输液 患者
血管条件 较差的患

需进行中 心静脉置 管的患者
需进行血 液透析的
患者
谢谢
安全性高:实时 监测,避免损伤 周围组织
成功率高:超声 引导下穿刺成功 率高,减少多次 穿刺的痛苦
并发症少:超声 引导下穿刺,并 发症发生率低, 降低风险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作为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静脉穿刺是植入起搏器的最重要步骤之一,静脉穿刺成功相当于完成了植入术的一半。

对初学者而言,穿刺静脉往往比导线本身的放置更为困难。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入路包括锁骨下静脉、腋静脉或头静脉等入路,各种入路各有其优缺点。

其中,腋静脉入路可以说是上帝留给人类的最佳穿刺部位。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永全教授团队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一篇原创文章,介绍了他们创新的一种腋静脉穿刺技术。

这种新技术操作简单、有效,并且很安全,值得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张俊蒙教授。

一. 为什么要探索新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的延续,较粗大,在锁骨外,位于胸廓外,是穿刺的较佳选择(图1)。

近年来腋静脉穿刺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腋静脉穿刺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是目前主要方法。

但目前的方法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如X 线暴露、对比剂过敏或出现对比剂肾损伤等。

图1. 腋静脉解剖。

如何能找到通过体表标志而进行的腋静脉穿刺方法,是国内外学者探索的热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法,但总体而言,目前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较为繁琐,学习曲线长,推广较难。

现将国内外腋静脉穿刺术的特点总结如下。

·需X线指导,或肘正中造影;· 以锁骨与第一肋骨交叉处为重要标志;· 囊袋做或不做均可;· 以体表标志进行穿刺,但操作繁琐。

有鉴于此,吴永全教授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反复摸索,成功探索出了一种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整个穿刺过程无X线及其他影像学技术指导,仅通过体表标志进行腋静脉穿刺,即“盲法”腋静脉穿刺术。

二. 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及其优点所谓的“盲法”即穿刺过程无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仅用体表标志的方法进行穿刺。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与穿刺技术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与穿刺技术


3 距离大,不形成挤压

6.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

脉鞘不会与头臂静脉形

成硬折
各 段 毗
2
7.腋静脉第三段与腋动脉距 离较远(1-1.5cm),误

穿动脉几率低
1
Magney腋静脉定位法
1993年Magney等11提出: ① 取两条线: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
(A线),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 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内、中1/3 交点(C点)和B线外中1/3交点(D点) ② 取D点为穿刺点,指向C点,与皮肤成 30-45°,X线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与穿刺技术
内容简介
腋静脉穿刺适应证 腋静脉解剖
腋静脉穿刺历史与现状 腋静脉穿刺方法与体会
问题与展望
腋静脉穿刺适应证
中心静脉置管适应证:
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大量输血、长期补液、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急危重病人的抢救 右侧心电标测导管置入 临时或永久起搏电极导管的置入
腋静脉穿刺适应证
第三段 19.5±4.2 12.5±2.7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
腋静脉各段均 可用于穿刺,因一 、二段与动脉、神 经毗邻关系复杂, 进针时易损伤腋动 脉、腋神经。临床 上常选第三段腋静 脉做穿刺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
第3段腋静脉在胸廓 外,长度20mm左右, 内腔大约12mm,位置 相对固定。其外侧为 腋动脉。腋动静脉间 被前斜角肌隔开,前 斜角肌的厚度为 10~15mm。通常进针 应在选定范围内略偏
展望
腋静脉穿刺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在起搏 器置入术中,在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在儿童重 症监护室(P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中可选腋静 脉进行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3.颈内静脉穿刺术的启示(局麻针试穿定位)
新的腋静脉穿刺技术

拇指确定胸三角内侧尖
在内侧尖下,内侧缘3cm处,针尖朝向内侧尖,与
皮肤呈30-45度,用局麻针边打麻药边试穿,出静
脉血后确定方向

沿确定的方位进穿刺针。
— 此方法为国内王龙等首创15
15.王龙,郭继鸿.一种腋静脉穿刺体表定位及其临床应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4(10):266
1.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4):201 2.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腋静脉第三段的优势3


腋静脉走行在胸廓外
位臵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
没有神经伴行
在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有前斜角肌将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1.5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7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8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进针途径穿刺腋静脉9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10;同年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11

7. Nichalls RWD. [J].Anesthesia,1987,42:151 8.Taylor BL,Yellowlees I [J].Anesthesiology,1990,72:75 9. Higano ST,Hayes DL,Spittell PC,et al [J].PACE,1992,15:731 10. Byrd CL.[J].PACE,1993.16:1 781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严重休克、创伤和器官急性衰竭的患者尤其重要。

深静脉穿刺术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穿刺术,其中腋静脉穿刺术应用得比较少。

但腋静脉穿刺术较传统的深静脉穿刺术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

采用超声引导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有利于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且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腋静脉穿刺术较其它深静脉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低,缩短了穿刺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时间。

标签: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术;应用1 超声引导技术的优势及劣势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与结构是不相同的,其反射与折射以及吸收超声波的程度也就不同,所以超声不但可以对外周神经、周围组织进行成像还可以对外周血管进行成像,如果把超声影像技术与临床麻醉操作相结合,不但克服了传统盲穿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大幅度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早在2002年英国国家临床技术研究院已经推荐二维超声可以作为成人甚至儿童中心静脉择期和急诊置管的首选方法[1],现在超声引导技术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资料报道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置管术能提高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发生并发症[2]。

研究[3]通过对928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302例在体表标记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超声引导法与体表标记法成功率(100%VS88.1%)、穿刺时间(9.88sVS44.5s)、平均穿刺次数(1.3次VS2.5次)、试穿一次成功率(78%VS38.4%)、误穿动脉发生率(1.7%VS8.3%)、臂丛神经刺激症发生率(0.4%VS1.7%)、局部血肿发生率(0.2%VS3.3%)。

研究[4]通过900例ICU患者的研究也取得相类似的结果,且通过在穿刺前超声检查,还可发现穿刺部位是否存在静脉血栓。

超声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领域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如对超声设备性能要求高,操作者需要进行专业培训才能具有超声学知识和技能胜任此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gney定位 Magney定位
1993年Magney等11提出如下: 年 等 提出如下: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一条 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 (A 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的 (B 两个点分别是A 内、中1/3交点(C点)和B线的外中1/3交点(D点); 交点(C点 线的外中1 交点(D点 (C (D ② 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在X线引 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 与皮肤成30-45° 30 导下, 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 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95年Fyke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血流探测 1995年Fyke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血流探测 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 仪进行Doppler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技术 仪进行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技术12。 1996年Gayle等报道了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 1996年Gayle等报道了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 技术13。 1999年Belott对Byrd和Magney的方法进行改 1999年Belott对Byrd和Magney的方法进行改 良,提出盲穿法14。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张俊
内容简介
腋静脉的解剖 腋静脉穿刺历史与现状 腋静脉穿刺方法 问题与展望
解剖图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 外的延续, 外的延续,在锁骨内侧 称为锁骨下静脉, 称为锁骨下静脉,出锁 骨称为腋静脉
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 腋静脉的分段(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1-2
第一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 第一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内、外侧分别为正中 神经内、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 神经内、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后方为腋动脉 长39.3±3.2mm,外径7.8±1.6mm ± ,外径 ± 第二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内侧为第二肋及其肋间隙, 第二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内侧为第二肋及其肋间隙,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前方为胸小肌,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前方为胸小肌,后方为臂丛内侧束 长31.9±2.9mm,外径 ±2.5mm ± ,外径9.5± 第三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内侧为第一肋间隙, 第三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内侧为第一肋间隙, 外侧为腋动脉,前方为锁胸筋膜,后方为第一肋间隙外侧部, 外侧为腋动脉,前方为锁胸筋膜,后方为第一肋间隙外侧部, 腋动脉和腋静脉在第三段被前斜角肌隔开 长19.5±4.2mm,外径 ± ,外径12.5±2.7mm ±
腋静脉穿刺的优势
腋静脉定位
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 Niehalls7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 腋静脉在锁骨下方和第一肋间隙的出处可以触 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 及,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在胸小 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 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沿体表走行方 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 向,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操 45° 作时上臂外展 45°。
12.Fyke FE III[J].PACE,1995,18:1017 13. Gayle DD,Bailey JR,Haistey WK,et al[J].PACE,1996,19:700 14.Belott PH [J].PACE,1999,22:1085-1089
腋静脉穿刺技术现状
植入式起搏器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自1987年开 植入式起搏器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自1987年开 1987 始使用,但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后, 始使用,但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后,随 着双腔、三腔、ICD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着双腔、三腔、ICD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由于锁骨下间隙相对狭小,腋静脉穿刺的地 由于锁骨下间隙相对狭小, 位逐渐升高15。
3.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腋静脉第三段与腋动脉及前斜角肌的关系
优点 头静脉
缺点
解剖位置固定,体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 解剖位置固定,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 表标志明确, 走行扭曲或狭窄, 表标志明确,位置 走行扭曲或狭窄,损伤 固定, 出血多, 深、固定,不易脱 大,出血多,难度大4 位 方法简单、操作快、 血胸、 锁骨下静脉 方法简单、操作快、 血胸、气胸5、误入动 成功率高、 挤压综合征” 成功率高、可置入 脉、“挤压综合征”的 多根电极、重复使 风险6、穿刺部位过于 多根电极、 用 靠近胸骨导致起搏电极 操作困难
10.Byrd C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extrathoracic introducer insertion technique[J].PACE,1993.16:1 781
Byrd穿刺法 Byrd穿刺法
90°
Belott盲穿法 Belott盲穿法
1999年 提出了改良腋静脉盲穿法, 如下: 1999 年 Belott 14 提出了改良腋静脉盲穿法 , 如下 : 该技术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 该技术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在喙 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cm的切口,在胸三角 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cm的切口, 2cm的切口 沟内侧1 2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 沟内侧1-2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则在透 处进针穿刺 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 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由内向外不断 进针直至进入静脉。
14. Belott PH.Blind axillary venous access [J].PACE, 1999,22:1085-1089
Belott盲穿法 Belott盲穿法
其他腋静脉穿刺技术
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 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
1992年 1992年Higano
) )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分离腋静脉技术( 分离腋静脉技术(
1995年 1995年Varnagy
1995年 1995年Fyke

1996年 1996年Gayle
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 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

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07年 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07年LAU.EW)
腋静脉穿刺方法中的问题
腋静脉盲穿的体表定位方法复杂,不易掌握。 腋静脉盲穿的体表定位方法复杂,不易掌握。 常用于协助腋静脉穿刺的手段有: 线 常用于协助腋静脉穿刺的手段有:x线、静脉 造影、分离腋静脉、 造影、分离腋静脉、Doppler血流探测仪及腋 血流探测仪及腋 静脉超声,不能适应床边临时起搏。 静脉超声,不能适应床边临时起搏。 腋静脉穿刺无明确的体表标志可依赖。 腋静脉穿刺无明确的体表标志可依赖。
7.Nichalls RWD.A new percutaneous infraclaricular approach to the axillary vein[J]. Anesthesia,1987,42(2): 胸小肌 锁骨下静脉 静脉穿刺针 腋静脉 腋动脉
Nichalls穿刺法 穿刺法
7. Nichalls RWD. [J].Anesthesia,1987,42:151 8.Taylor BL,Yellowlees I [J].Anesthesiology,1990,72:75 9. Higano ST,Hayes DL,Spittell PC,et al [J].PACE,1992,15:731 10. Byrd CL.[J].PACE,1993.16:1 781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Byrd穿刺法 Byrd穿刺法
1993年Byrd10提出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 1993年 提出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 18 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 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向外行直至穿刺到腋静 抽出静脉血可以证实,报道了213 213例应用该方 脉,抽出静脉血可以证实,报道了213例应用该方 法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且无气胸。 法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且无气胸。 国内万征等也从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国内万征等也从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7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8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进针途径穿刺腋静脉9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10;同年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11
1.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4):201 2.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腋静脉第三段的优势3
腋静脉走行在胸廓外 位置表浅, 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 没有神经伴行 在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有前斜角肌将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1.5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15.王龙.腋静脉穿刺技术[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OO6,2O(3):2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