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8课音乐与美术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欣赏青花瓷的优美,了解中国艺术之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画一直是表达中国文化与民俗的重要工具。
而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木版年画了。
这种年画,不仅是对农村历史、文化和习俗的反映,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的艺术绝佳之作。
在如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在年画中感受中国文化与民俗的独特魅力,将是我们这节艺术课的关键内容。
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一节艺术课,针对高中生开展。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高中阶段的艺术学科,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本身的欣赏和爱好,更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化、历史、习俗等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讲解传统民俗与年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手工创作,深入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民俗习惯,掌握年画的表现要素;2. 通过教授涂红艺术技巧,让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具和步骤;3.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与表现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的欣赏能力,并将其内化于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传统民俗与年画的表现要素从学生日常所接触的节日和习俗入手,引导他们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如春节、腊月、年夜饭、祭祖、祭神等。
并与之相应的,便是一些逐渐形成的习俗,如贴春联、挂糖葫芦、剪窗花等等。
而这些文化与习俗,也正是木版年画所能表现的关键要素。
通过介绍传统民俗与年画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年画所表达的是对年节的祝福与喜庆。
2. 木版年画制作工具与步骤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年画形式之一,木版年画不仅仅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一次回溯,更是对技艺的极致展现。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们也需要通过对木版年画制作工具和步骤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在绘画和刻画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精髓。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木板费、刻刀、凿子、墨汁、麻绳等工具,让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具和步骤。
3. 涂红艺术技巧涂红是一种特殊的技艺,是使木版年画色彩得以渲染的关键工序。
美术高中苏版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

美术高中苏版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在前面的一课中,学生们对建筑这一概念有了差不多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开始探寻如何科学地评价和观赏一座建筑。
然而,专业水准观赏眼光的培养、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基本上要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不断地实践、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正是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我们配以本课的建筑艺术观赏,旨在尽量多地介绍给学生一些优秀建筑实例,开阔大伙的视野,充实大伙的知识。
这关于建立高层次的观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基本上十分重要的。
本课教学的差不多目标是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课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了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要紧建筑类型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缘故,盼望借此给学生一个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概括认识,并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起善于观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因此关于课本中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显性目标,也是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差不多要求。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缘故的分析能力。
课本中在对大量建筑实例进行介绍的同时无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进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某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内在缘故。
这是比单纯理解和掌握某一类型的建筑艺术风格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即透过现象查找本质。
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背后总有其产生和进展的内在缘故,同时会形成某种规律。
对这种内在缘故和规律的探讨是我们研究艺术进展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那么是一种对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这种训练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不无裨益,是本课教学的高层次目标。
〔二〕内容结构本课旨在带领学生观赏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并探讨建筑艺术进展。
历史ⅲ岳麓版第18课音乐与美术学案6

历史ⅲ岳麓版第18 课音乐与美术教案6编写:王正文批阅:山东单县五中高二历史组 2018-10-24【课标要求】1、赏识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认识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
2、列举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要点难点】要点:联合历史背景赏识19 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音乐、美术如何反应社会历史变迁。
【预习案】【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1、创作背景〔1〕时代背景: 18—— 19 世纪之交,是欧洲音乐向音乐过渡期间。
贝多芬生逢革命与改革的时代,深受 _________影响。
〔2〕个人经历:一世饱受贫穷、耳聋、失恋的难过摧残。
〔3〕创作动机:追求进步和自由,拥有激烈的抗争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2、作品特点:构想广阔,形式弘大,洋溢着_________和乐观主义气味,蕴涵着深邃的真理。
3、主要成就〔1〕将 _________与器乐联合,创始了交响曲的新形式。
〔2〕成功地给予器乐反应社会重要题材的使命,并调换全部音乐表现手段来为这个使命服务。
〔 3〕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如《英豪交响曲》、《__________》、《田园交响曲》等〕4、优秀地位:贝多芬既把_________发展到出神入化,又创始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建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1、印象派绘画〔1〕出生背景: 19 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 _______理论和实践的启迪。
〔2〕特点:直接描述阳光下的物象,追求激烈的个人感觉,依据自己眼睛的察看和感觉,来表现奇妙的色彩变化。
〔3〕代表作品: _________的代表作,如组画《 _________》《鲁昂大教堂》等。
〔4〕深远影响:印象派的出买卖味着感觉和方式的改革。
这类创作不单改变了 _________方式,并且影响了音乐创作。
2、印象派音乐〔 1〕特点:重申音响和 _________ ,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代替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系统;以为音乐只好供给一种示意或________。
第18课《听听画画》(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二年级下册

教案第18课《听听画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声音、画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以及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或音频文件、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与画面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讲解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
3. 示范讲解: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将声音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一种声音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板书设计1. 《听听画画》2. 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3. 教学过程4. 作品展示与评价六、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自己喜欢的声音,进行绘画创作。
2. 作业要求: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作品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声音的转化和表现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8课 重复的形9-苏少版

(引导学生说出节奏感)板书:节奏美师:哪位同学有兴趣可以上来摆出和老师不一样的排列方式?生:(学生尝试摆出不同的重复方式。
)师:看这位同学摆的方式有何变化?其实我们的排列方式一般这几种比较典型,同向重复、相对重复、相反重复、旋转重复。
看,我们把一个三角形用不同的方法进步重复排列,摆出了不一样的画面效果,给了大家不一样的感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了?请大家打开信封,拿出三角形进行尝试,最好摆出与老师不一样的造型。
(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尝试。
教师把学生操作的视频投影在大屏幕及时反馈)看看谁完成的既快又好。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
请你们挑选一个合适的图形放到图例中这张图为何选3的帆船,谁来说一说。
这张图呢你们怎么考虑的?所以说重复的形排列还是要有规律。
三、欣赏四、创作示范师: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运用重复的形来美化生活了。
(欣赏图片)找一找这个彩陶上重复的形的单独纹样是什么?复杂吗?生:学生回答(方形、圆点、人形,不复杂)师:所以我们在设计单独纹样的时候图形要简洁,把这些简单的图形重复地连接排列起来,就能形成漂亮的装饰纹样。
师:现在老师就来尝试设计一个,我用剪纸的方法把自然界的叶子作为基本形。
为了使自己能一下子得到许多同样形状叶子,我可以怎么做?对,先把纸对折,然后再画再剪。
我们要把大自然的叶子简化、夸张、变形,使它具有装饰美感,再把剪好的叶子进行重复排列,用胶水粘住。
记住,不同的排列方式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
五、欣赏学生作业师:你们看,我们学校小画家设计的还真不赖,有的用剪纸方法,有的是绘画作品添上色彩多么漂亮,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借鉴。
民间手工艺剪纸就是重复的形很好地表现方法,生活及大自然中很多的形象都是我们表现的对象。
接下来老师就把时间交给你们,请大家拿出剪刀彩纸来创作。
六、学生作业作业要求:1.设计剪纸一个简单的单独纹样。
2.画或折骨骼。
3.确定排列方式、排列方向,使单独纹样不断重复。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第18课画触觉|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第18课画触觉|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触觉的概念,并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绘画表达自己情感和感受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美术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触觉的概念和作用。
2. 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
3. 如何用绘画表达触觉感受。
4. 触觉绘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触觉的概念,学会用绘画表达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物体的触觉,以及如何用绘画技巧表达触觉感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触觉绘画作品、PPT、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的触觉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物体的触觉,引发他们对触觉绘画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触觉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如何用绘画表达触觉感受。
通过具体的绘画案例,讲解触觉绘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用绘画表达出自己手中物体的触觉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进行相互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1. 触觉的概念和作用2. 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3. 用绘画表达触觉感受4. 触觉绘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作业设计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感受不同的物体,用绘画表达出它们的触觉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绘画,要求用绘画技巧表达出物体的触觉感受。
课后反思1. 学生对触觉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用绘画表达出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
2.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触觉绘画技巧,是否能够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3.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感受,是否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学生对触觉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绘画实践。
历史:必修3第18课《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宏观结构
一、近代艺术 • 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 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二、现代艺术 • 现代派美术 • 现代派音乐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一、近代艺术
(一)从古典主义音乐到浪漫主义音乐(18、19世纪之交)
时代背景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科技: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科技进步; (4)18世纪以来的音乐成果及音乐家努力。 1、古典主义音乐: (1)代表人物: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维也纳 古典主义乐派) (2)古典主义音乐概念及特征:见P74
毕加索(1881—1973),西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班牙著名画家,现代派绘画的主 要代表人物。先后入巴塞罗那和 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04 年,他定居巴黎,从此在法国生 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象 派的影响。1907年,毕加索代表 作《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 与勃拉克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 —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形成分析 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 段。毕加索创造力惊人,一生创 作油画1800多幅,素描7万多件, 还有版画、雕塑和陶瓷制品等。 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有极大影 响,享有很高声誉。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莫奈及其代表作品
莫奈
莫奈《鲁昂大教堂》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莫奈自画像
《干草堆》
《绿衣女子》
《沙发上的莫奈夫人》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睡莲》系列
《睡莲池》中的日本式小桥
莫奈在晚年的一件最重要的作 品是系列画《睡莲》。1893年,把 吉维尼村附近的埃普特河水引进他 院子里的一个人工修建的池塘,又 在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小桥,池 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塘 中则种满了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 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 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8课 各式各样的椅子(一)4-苏少版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学生发现:椅腿由交叉变为四条腿直立着的了。
我们现代的椅子腿大多椅腿是四条腿直立,都是椅子的靠背像官帽、像梳子。
引导观察:你感觉这些古代的椅子和我们现在平常看到的椅子有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发现:这些椅子只有很简单的几根线条。
它们都是木制的,造型都是方方正正的。
文化延伸:我们欣赏的这些椅子都是明代的椅子,明代的椅子是我国古典家具的巅峰之作,它结构简洁,线条流畅;制作工艺炉火纯青,榫卯结构不受环境(冷、热、潮湿、干燥)的影响,经过几百年到现在还坚固如初;明代椅子多采用名贵的花梨木;椅背、椅腿、扶手的高度、比例恰到好处,给人以简洁、大方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图片欣赏,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有关椅子的文化,知道明代椅子的特点和优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观察比较引导观察:欣赏了明代的椅子,再让我们看看现代的椅子。
(出示三张现代的椅子)你喜欢这样的椅子吗?这张椅子像什么?(像妈妈的身体,像……)坐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椅子坐上去很舒服)这张椅子像什么?(像流星锤,像刺猬,像……)这张椅子像什么?(蝴蝶)它适合放在什么地方?教师小结、提问:一张有趣的椅子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联想。
现代椅子和古代椅子,你喜欢哪种椅子?为什么?学生发现:古代椅子有着丰富的文化,有内涵;现代椅子色彩丰富,造型各异,制作的材料更丰富,现代的椅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情趣。
结合图片引导观察:让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椅子。
(各种材料制作的椅子图片、各种造型的椅子图片)欣赏了这么多的椅子,你觉得设计师的灵感来自哪里?学生发现:这些椅子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现代的椅子,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让学生从造型、色彩、材料上发现现代椅子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现代椅子和明代的椅子你更喜欢哪种,让学生讨论现代椅子和古代椅子的不同、各自的优点,让学生发现生活物品中的艺术美感,提高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