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方言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
也有人把中国汉语划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
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如八大方言就,把闽方言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方言,闽南话和闽东话。
中国七大方言▪粤语▪赣语▪北方话▪闽语▪吴语▪客家方言▪湘语目录官话赣语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家话展开官话赣语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家话展开编辑本段官话概述以北京话为标准,中国大陆使用人数超过70%,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分布情况(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
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都甚小。
编辑本段赣语概述赣语又称江右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
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起源赣语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吴城文化,江西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干越国”和“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
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
浅析崇阳方言中“刮”与“完”字的用法

宣—_
厘垦墅垦
‘ ‘ , ,
浅 析 阳 言 中 “ 与 崇 方 刮”
回 姜雯洁
( 中师范大 学文 学院 。 北 华 湖
【 摘
较。 I 关键 词 】 崇 阳 方言 :刮 完
崇 阳县 位于 湖北 省 东 南部 鄂湘 赣三 三 省交 界 处 ,东界 通 山 ,南邻通 城 及 江西 修水 , 西接 通城 与 湖南 临湘 , 北抵 赤 壁 、 咸 宁 。全境 面积 16 9 8平 方公 里 , 人 口 约 4 8万 ,县 治 所在 地 天城 镇 。 崇 阳方 言属 于 赣语 ,其 语音 、语汇 、语 法 、语 用均 与普 通话 差 距较 大 , 方特 色 浓 厚 , 地 极具 研 究价 值 。本文 主 要研 究崇 阳 方言 中 “ ”与 “ ” 的用法 ,并与 普 通话 刮 完 的对应关系进行 了比较,从中浅析崇阳 方 言 的语法 语 用特 点 。 “ ”与 “ 刮 完” 共 同 的用 法 崇 阳 方 言 中 就 “ ” 这 一 义 位 讲 尽 “ 刮” 与 “ ”是 通用 的 。如 : 1 完 、等 宁 走刮 拉 ,我 噶 拉 再打 扫 卫 生 。 ( 人走 等 光 了我们 再 打扫 卫 生 。 、 宁走 完 拉 , )2 等 我 噶拉 再 打 扫 卫 生 。 ( 人 走 完 了 我1 等 r ] 再打 扫 卫生 。 ) 以上两 个例 子 中 “ ”与 “ ”用 刮 完 在不 及 物动 词后 面 构成 动 补结 构 ,其后 通常 加 上 动 态 助词 “ 了” ( 阳 方 言 中 崇 的 “ 了” 通 常 发 “ ”的 音 ) 表 示动 拉 , 作 的 全部 完 成 。“ 刮” 与 “ ” 还 可用 完 在及 物 动词 后面 ,后接 宾语 ,构成 动 宾 结构 ,此 时所 表 示 的动 作通 常 是没 有 发 生 的 。如 :l 、我 写完 作 业 再 出 去 戏 。 ( 我写 完作 业 再 出去 玩 、管底 那 样 , )2 卖刮 过 些东 西 才得 能 哈班 。( 不管 怎 样 , 卖完这些东西才能够下班。 、等~哈 )3 撒 ,我削 刮皮 再 把得 恩 恰 。( 一 等‘ 下啊 , 我削 完皮 再 给你 吃 ) 日常交 际 中 ,在 相 同 的条件 下 ,人 们 习惯 于 使 用 “ ”而 较 少 用 “ 。 刮 完” 如: 1 、树上 噶 叶皮 拉 落刮 拉 。 ( 上 的 树 叶子掉 光 了 。 、一 放霍 ,学 生 伢 崽就 )2 跑刮 拉 。 ( 放学 学 生们 就 都跑 光 了 。 一 ) 例 1 很少 有 人说 “ 上噶 叶 皮拉 中 树 落完 拉 ( 树上 的 叶子 掉 完 了) , 同样例 ” 2中也 很少 有人 说 “ 生伢 崽跑 完拉 ( 学 学 生们 都 跑 完 了 ) 。这 是 因 为 “ ” 的 乡 刮 土色 彩 浓厚 ,使 用更 自然 、随 意 。另外 在崇 阳方 言 中 “ ”的 开 口较 “ ”大 , 刮 完 发音 响亮 , 唇 受 限制 小 , 嘴 更容 易 发音 ,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2011-03-29 14:51:44)转载▼一、湘北方言: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
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张家界话、湘西话等。
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为一个支脉,同属江汉平原音。
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
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
岳阳方言的特点在于字字铿锵,升调较多。
3、张家界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张家界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
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
张家界话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方言,整体上,官话区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4、益阳方言(湘语-新湘语):益阳话属于湘方言-长益片-益沅小片区,与长沙话相近,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益阳话可以定义为:周边地区与益阳可通话,同时又具备古浊声母边音化的湘语。
典型的益阳方言区包括沅江、桃江及益阳市区。
新湘语内部差异较小,益阳话与其他新湘语地区方言,可以自由交流。
二、湘中方言:1、长沙方言(湘语-新湘语):长沙话是新湘语的代表,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
长沙话一般指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大部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长沙县和望城县方言与城区方言略有区别)。
崇阳戏曲

流行崇阳的花鼓戏,俗称“打锣腔”。
从声腔剧目比照,与天沔花鼓(即现在荆门花鼓)同流共源。
据传为沔阳艺人逃水荒到崇阳而传。
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载道:“最坏俗者,莫如花鼓淫腔,屡经官禁,不能尽革”。
其流行当在道光、咸丰年间,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崇阳高枧一带,历代知名艺人和班社最多,如黄先胜(生于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
同治以后,崇阳、通城两县演花鼓戏者多由高枧艺人所教。
清末,沔阳有的艺人也常来崇阳搭班,最知名的有王耍儿(唱旦角,在崇阳白霓桥唱过《十八址》等)。
他来后教戏传艺,对崇阳、通城花鼓声腔的改进起了很大的作用。
音乐分类:包括主腔音乐、调子、伴奏击乐三大部分。
主腔音乐:当家腔有圻水腔、四平腔。
其他腔有哭皮腔、阴调(又叫返魂腔)、倒板浆、纺纱腔、骷髅子腔(又叫多娄子腔)、条子(即散板)等,没有天门花鼓中之“高腔”。
调子包括专用小调和民歌体小调两种。
伴奏击乐也有两种:一为伴奏唱腔作过门用的、腔不同、击乐奏法不同,有圻水锣、哭皮锣之分。
用来烘托动作的锣鼓点子有:大豹子头、小豹子头、东摆棰、西摆棰、快五棰、摆五棰、扑灯蛾、锁棰、长棰、甲溜子、单滴子、泡锣、急急风等数十种。
主要声腔于下:[圻水腔]结构,起腔(或倒板)——慢板——急板——梢腔。
徵调式,不分腔,句尾帮腔,有悲、喜腔之不同变化。
[四平腔]只有起腔(或倒板)和正板。
正板有较固定的四句式结构形式,由两个单句(两句间有过门)和两个夹句(两句间无过门)组成。
不漏板,也可以只一、二腔反复演唱,不唱三、四腔。
徵调式,无分腔。
但有旦、生、小生三种不同旋律的变化。
有帮腔。
常用音域:生腔5——3;旦腔5——6;小生3——3。
[哭皮腔]用在悲哀情绪的地方,有起腔(或倒板)和正板。
生、旦同腔,上下句全落“5”音,徵调式,如天沔花鼓“打锣腔”曲调落音调式。
在情绪变化的地方可以转“浪里沙”唱法。
有专用的哭皮锣过门,也可以省略过门两句连唱,帮腔。
[倒扳桨]基本与旦唱四平的一、二腔相同,只上下两句,奏“四平锣”过门。
湖北十大难懂方言

湖北最十大难懂方言排行10.襄樊话(主要包括襄樊地区,十堰部分地区方言,随州话,以及荆门部分方言)难懂指数★该地区大部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鄂北片,但是由于扼守荆要,是南下的一条必经之地,人口流动相当频繁,所以受到中原官话得影响非常大,,跟河南方言相似程度很高,人说应该由西南划入中原。
该地区方言与普通话无多少差异,外地人基本听得懂。
9.江汉平原方言(主要包括天、沔、潜三地方言,荆州地区方言,荆门话)难懂指数★☆该方言流通于广大的江汉平原地区以及周边部分地区,江汉平原方言跟普通话也无多大的差异,但是部分发音带了浓厚得荆楚特色,尤其是该地区居民说那塑胶普通话甚是搞笑,大家应该听过汪涵说的塑胶普通话吧,虽然是湖南的,但是跟该地区的完全一样。
8.宜昌话(主要包括宜昌地区方言,恩施话,十堰话)难懂指数★☆该方言是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一个方言片------西南官话成渝片,由于该地区与巴蜀地区交界,除了部分苗族外,其他得少数民族以及汉族说得方言完全可以互通,而且外地人也是完全听得懂,具有浓郁得鄂西特色和巴蜀特色,最熟悉得莫过于恩施民歌《龙船调》,那句经典的对白:“妹娃子要过河(活),四哪个(过)来推我嘛?”7.武汉话(主要包括武汉市区的方言)难懂指数★★武汉话,对于湖北人来说,哪可是相当得熟悉了,只要是个湖北人也能随口说上几句,因为湖北的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得方言节目全部都是用武汉话来说的。
武汉话比较好懂,武汉话在湖北可以说是个方言岛,在民国初就消失入声,不过武汉话有时候语速很快,如果一个北方人第一次听武汉方言,可能也听不懂多少的。
武汉话不同于成都话得最大特点是武汉话语速快。
不过武汉话是北方官话,还是很好学的。
6.黄陂话(主要包括武汉市黄陂方言,武汉新洲话,孝感地区方言,黄冈部分地区方言)难懂指数★★☆黄陂话有个笑谈,据说在民国差点就成了国语,该方言在湖北有着非常大得影响,流行于湖北得楚剧和深受湖北广大百姓喜爱的湖北大鼓就是用该方言唱的,黄陂话在湖北得宣传的确做得很好,大家最熟知的大概就是田克兢老师和张明智老师,他们俩把黄陂话宣传于整个湖北地区。
崇阳县沙坪话音系

第38卷第1期2018年2月湖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8,No.1Feb.2018文章编号:2095 -4654(2018)01 -0095 -06崇阳县沙坪话音系欧阳澜(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沙坪镇位于崇阳县西南部,与湖南临湘、湖北通城、赤壁接壤。
历史上的沙坪镇是瑶族聚居 区。
崇阳县沙坪话与崇阳县城所在地天城镇语音有明显差异,与相邻的石城镇和肖岭镇语音也有 很大差别,没有送气音声母,有浊声母,声母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只有清浊的对立Q本文选取 了处于崇阳县中部的沙坪镇进行语言田野调查,对崇阳县沙坪话语音特点进行了描写,对沙坪话古 今演变规律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沙坪话;声韵调;特点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一、概说沙坪镇位于崇阳县西南部,与湖南临湘、湖北通 城、赤壁接壤。
106国道贯穿全境,距县城30公里,距京广铁路赤壁站和107国道50公里,距省城武汉 170公里。
全镇国土面积154. 8平方公里,耕地面 积28 180亩,总人口 3.3万人。
共辖11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委会,9个居民小组。
宋 代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记载“岳阳虽水乡,绝 难得莼菜,惟临湘东莼湖间有之。
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
山极深远,其间居民 谓之鸟乡。
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 城。
市邑亦无贡赋,蓋山徭人也。
”可见,历史上的沙 坪镇是瑶族聚居区。
笔者于2014年7月20日-8月20日在沙坪镇 设点进行了语言田野调查。
发音合作人龙星云,教 师,1948年9月27日生,大专文化程度,母语沙坪镇 楓树潭话、沙坪话;魏书全,教师,1947年2月15日生,高中文化程度,母语为沙坪镇泉湖话、沙坪话。
两位主要发音合作人均长期生活在沙坪镇,没有脱 离母语环境。
湖北的方言

龙源期刊网
湖北的方言
作者:园中李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1期
湖北话很复杂,拿武汉话来说,它的口音和周边的几个县都不同;西边的汉阳话属于天沔话,流行于江汉平原,一直向南延续到湖南的常德,都是说的天沔话。
东边的黄冈话属于黄麻话,流行于整个鄂东北的黄冈地区,向东广济、黄梅、英山,又逐渐接近安徽话,所以黄梅调在安徽发展成为黄梅戏。
北边的黄陂孝感话,流行于黄陂和孝感地区,楚剧流行在这一带。
南边的武昌县的口音属于大冶话的分支,而大冶话以及崇阳、咸宁、通山、通城、阳新几县的话很特别,不好懂,属于赣方言。
江汉平原以西流行沙市宜昌话,如秭归,兴山,远安,枝江等,接近四川话。
鄂西南的恩施地区的口音和湖南的湘西话一样,因为多是土家族,又接近贵州话。
襄阳地区和河南的南阳往来密切,口音几乎是河南腔。
鄂西北的郧县地区,口音犹似鄂东方言,原因是鄂东的居民,在唐代以前称为“五水蛮”,是巴人的一支,今有巴水,以及上、下巴河的地名是其证明。
今鄂西北也是古代巴人的栖息地,因而两地虽间隔六百余里,语言却相近。
武汉话和周围几县的话没有相似之处,倒是和300里以外的沙市话相近。
荆沙古代是军事重镇,近代武汉的地位取代了荆沙,荆沙的达官贵人,商贾往东迁移至发达的武汉,使武汉话成为周边地区的一个方言岛。
湖北话口音复杂,这与地理位置有关,四通八达,流动性大,那儿人都来,所以没有一种代表性语言。
(来源:博客网 )。
湖北七大方言分区

湖北方言七大分区一.江汉平原方言区(北方方言--西南官话)1.天仙潜方言(西南官话--武天片)主要通行于湖北省内广阔的江汉平原以及周边地区,主要有:天仙潜三市、汉川、云梦、沙洋、武汉蔡甸、洪湖,大部分在长江北部。
如果非要拿出一种方言来代表湖北特色的话,我个人的看法那就是江汉平原的“天仙潜方言”了,它不但分布广,而且荆楚特色很浓厚,不过说道这个“荆楚特色”,我也不知道哪个年代的的湖北特色才是“荆楚特色”,不过好像很多的湖北老乡也是这么认为的,可能是古代的“湖广熟,天下足”美称吧,江汉平原一带在古代如此之富庶,难免就被代表了湖北特色了,就好比《洪湖水浪打浪一样》也被代表湖北了。
不过说道听感,这一地区的方言还是可以的,蛮舒服,软中带硬。
不过该方言正逐渐向武汉话靠拢。
2.荆沙话(西南官话--常鹤片)主要是荆州地区的方言,这里的方言大体上还是属于江汉平原方言吧,只是有一点略微的差别,和南边湖南的常德方言几乎差不多,划分为西南官话常鹤片。
不过沙市清代就被强开为通商口岸,有“小汉口”之称,有大量的武汉移民,但是如今过了一百多年,虽然口音上略有武汉话的味道,但是差别还是有的,现在的武汉话也并不是清代的那种武汉话了。
不过现在逐渐有向武汉口音靠拢的趋势。
3.鄂中颤舌方言(西南官话—鄂北片大部、武天片部分地区)虽然是江汉平原一带的方言,但是又和其他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该地区有汉语所没有颤舌音,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弹舌头”,跟那些俄罗斯人,蒙古人一样弹舌头。
主要分布鄂中和鄂北的部分地区:荆门、京山、钟祥、宜城、当阳、房县等地区。
我在荆门也呆过三年,大体的也了解了一下这个荆门的“弹舌头”,其实大部分的颤舌音都是“子”字发出来的。
“鸡子”,“杯子”等后面的“子”就是弹舌头了,说来也怪,荆门话中什么东西都要带“子”,因此我们外地人听起来几乎是句句话都在弹舌头,比如说“狗”,我们这的方言一般都一个“狗”字就代替,荆门话非要“狗子”,还有“钱包”,它是“钱夹子”,“子”这个字在荆门话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吧,因此有时候我经常调侃我的那些荆门朋友,听你们说话就感觉在开摩托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
我的方言
我来自湖北崇阳,方言为崇阳话,是湖北方言里最不好懂的一种方言。
下面我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崇阳方言。
(一)所属语系
崇阳话大体上可定为是赣语方言的一种,属于赣语大通片。
以崇阳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地区,使用人数在55—110万之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通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是赣语与湘语交汇现象明显的地区之一。
(二)研究过本方言的学者
中南名族学院中文系刘宝骏老师发表了《崇阳方言本字考》
(三)发言特点
1、崇阳方言特征词
伊yi:第三人称代词。
我跟伊是老庚(我和他是好朋友)。
N(现代汉语里没有这个字,读如前鼻音n):N怎么现在才来?
涫gun:(指水、汤等液体)沸腾。
水涫了冇(水开了没有)?
pu:溢,水出来了。
《说文》,“ ,涫也;涫,也;涾,涫溢也”,可见在古代,“涫”、“溢”同义,都是“水沸腾要溢出来”的意思
2、声母特征
崇阳方言的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系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发音部位上,平翘舌不分。
如“次序”和“持续”读音相同,“四项”
读如“事项”;鼻音边音不分:如“男子”等于“篮子”,“暖”等于
“卵”;还有将舌跟清擦音h读成唇齿清擦音f,如“红花”,崇阳话读“fenfa”。
2)发音方法上,将送气的清塞音k读成不送气的清擦音h。
如“开水”,崇阳话读“hafi”;“卡片”,崇阳话读“hapie”;“克服”,崇阳话读
“hefu”;等等。
3)崇阳方言声母系统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现代汉语语音没有的两个声
母――“ng2”和“v”。
例如“ai”音节字,如爱、碍、哀、埃、矮、呆、癌、崖、蔼等,崇阳话都读“ngai”;还有些普通话声母为“w、y”的音节,如瓦、娃,牙,哑等,崇阳话都读“nga”。
现代汉语拼音声母为“w”的字,如娃、瓦、挖等,崇阳话读“va”;为、位、未等崇阳,话读“vi”;网、王、望等,崇阳话读“van”。
3、韵母特征
1)没有后鼻音韵母。
如“风”读成“分”,“更”读成“跟”等等。
2)单韵母多复韵母少。
3)极少有单韵母e。
现代汉语里韵母为e的字在崇阳话里,绝大多数读o ,如表:
汉字普通话读音崇阳话读音
鹤、何、和、合、河、荷、贺等he ho
哥、个、歌、各、搁、戈、阁等ge go
恶、鹅、饿、俄、厄、鳄、鄂等 e ngo
乐、了le lo
课、可、科、颗、客、壳、苛等ke ho
社、射、舍、蛇、奢、赊、麝等she sa
车、尺、扯、坼等che ta
(四)崇阳话的形成及背景
崇阳话是数千年来由居住在崇阳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孕育而成的社会现象。
由于崇阳地处湘语、赣语和北方话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域,使崇阳话的成分显得古老而又复杂,造成了操崇阳话的人在与外地人的交往时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正因为如此,崇阳话早已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并称之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东南部是楚国的边境,与东边的越国接壤。
虽然处于楚国境内,但通行的却不是楚语(今湘语的前身)。
早在唐代,时人就已经察觉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楚言,误称之“吴语”。
到了北宋时期,张耒就在《齐安行》写道:“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
…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
”这里的“湖湘”是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的东南一带。
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
个中的“夷言”、“蛮”俱是指不同于当时官话系统的赣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