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知识整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点

绪论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
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资料整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资料整理营养1.能量的单位、换算、三大生热营养素的卡价、我国建议的分配比、人体能量的消耗、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能量单位:1千卡/1大卡/1卡路里(kcal)=4.184千焦(kJ);1卡=4.182焦耳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卡价4kcal,9kcal,4kcal分配比碳水化合物55-65% 脂肪20-30% 蛋白质10-15%热能消耗=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热效应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通常以每h、每m2体表面积所消耗的能量来表示,称BMR。
即单位时间内人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消耗的基础代谢能量。
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即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是指人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生理活动,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的现象。
2.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模式、化学分、生物价、优质蛋白、膳食蛋白质质量的评价指标、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远不能适应机体需要,必须从膳食中获取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大多数氨基酸可在体内合成,但有9种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远不能适应机体的需要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并非不重要人体可以合成,不一定需要从食物中直接供给的氨基酸。
包括丙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酰胺、谷氨酸、谷胺酰胺、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
限制氨基酸 按照人体的需要及其比例,相对不足的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氨基酸,若有两种以上必需氨基酸不足,则以不足的程度依次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限制氨基酸。
植物性Pro 往往相对缺少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大米和面粉Pro 中赖氨酸相对含量最少,是第一限制氨基酸。
所以,植物性Pro 的营养价值较低。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知识整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知识整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绪论1.营养学(nutrition science)是指研究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2.新营养学(new nutrition science)是一门研究食品体系、食品和饮品及其营养成分与其他组分和它们在生物体系、社会和环境体系之间及之内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3.营养革命:第一次营养革命:肠外营养;第二次营养革命:肠内营养第一章营养学基础1.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素的整个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3.营养素分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4.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又称为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是指能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能提供机体一个合适的量,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5.合理膳食要求:①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②保证食物安全③科学的烹调加工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6.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能满足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劳动环境及不同劳动强度下的需要,并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7.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8.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
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基本概念:1.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2.营养:是指人体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过程,也是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营养素: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满足劳动及工作的需要,必须每日从外界环境摄入必要的物质,除空气和水外,还要通过各种食物组成的膳食,获得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工作、劳动的需要,此种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素,是保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4.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能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保持人体健康。
5.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营养学基础第一节蛋白质基本概念:1.必需氨基酸:有9种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
2.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别减少30%和50%,故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
3.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4.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以此类推。
5.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以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
6.氮平衡:是反应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
其关系式:B=I-(U+F+S),B:氮平衡;I:摄入氮;U:尿蛋;F:粪蛋;S;皮肤等氮损失。
营养与食品安全卫生学 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名词解释:营养:是指人体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的有益物质以满足机体自身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蛋白质:1、①分类:根据组成成分分类:单纯蛋白质、结合蛋白质;根据营养价值分类: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②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重点):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结氨酸及组氨酸(婴儿必需);条件必需氨基酸(重点):半胱氨酸(由蛋氨酸合成)、酪氨酸(苯丙氨酸合成);③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2、名词解释:生物价(BV):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被消化吸收后的待测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
3、食物来源:①动物性食品;②大豆类食品;第二节脂类1、脂类的分类:⑪三酰甘油;⑫类脂:①磷脂;②糖脂;③固醇类:胆固醇、植物固醇;2、脂肪酸的分类:⑪按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分类:①长链脂肪酸(含14个碳以上);②中链脂肪酸(8~12个碳);③短链脂肪酸;⑫按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分类:①饱和脂肪酸;②单不饱和脂肪酸;③多不饱和脂肪酸;⑬按脂肪酸的空间结构:①顺式脂肪酸;②反式脂肪酸;⑭按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分类:①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②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⑮按双键的几何型态分类:①共轭脂肪酸;②非共轭脂肪酸;3、名词解释:⑪必需脂肪酸(EFA);是指人体不能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需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⑫包括①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②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4、当C20:3/C20:4的比值大于0.4时,认为是必需脂肪酸缺乏;5、脂类的生理功能:⑪提供能量和储存能量;⑫提供必需脂肪酸;⑬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⑭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⑮对人体有保护作用,能保护内脏器官;⑯维持体温正常;6、膳食脂类营养价值的评价:⑪必需脂肪酸及n-3系列脂肪酸的含量:必需脂肪酸含量越高,脂类的营养价值就越高;⑫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的脂类营养价值也高;⑬脂类的稳定性;⑭脂肪的消化率;7、亚油酸的转化:亚油酸→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8、脂类的食物来源:⑪动物性脂肪:畜禽肉、猪油等;⑫植物性脂肪:菜油、大豆油、花生油等;第三节碳水化合物1、乳糖不耐受症(factose intolerance)(原发性分解乳糖的酶缺乏):有些人由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乳糖酶分泌减少或缺乏,会导致乳糖消化和吸收障碍,在摄入含有乳糖的奶类及其制品以后,会出现胃肠不适。
《营养与食品卫生》复习:重点与总结

《营养与食品卫生》复习:重点与总结绪论名词解释:营养:是指人体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的有益物质以满足机体自身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加油!加油!第一节蛋白质:蛋白质:是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结构,是功能因子和调控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
基本构成单位是氨基酸,由肽键(酰胺键)连接。
(一)氨基酸(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20种,不包括胱氨酸,1.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8+1:蛋-缬-赖-异-苯-亮-色-苏,组氨酸(婴儿)2. 条件必需氨基酸(cond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2种:蛋氨酸-半胱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3. 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非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可以自身合成,不一定需要从食物中直接供给的氨基酸。
(9种)(二)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1氨基酸模式(amino acid pattern):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色氨酸含量定1)2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3蛋白质分类:(1)完全蛋白质(优质蛋白):这类含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营养价值较高,不仅可以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蛋白质。
(蛋、奶、鱼等动物蛋白,大豆蛋白;鸡蛋-参考蛋白)(2)半完全蛋白质:蛋白质中虽然含有种类齐全的必须氨基酸,但是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差异较大,其中一种或几种必须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须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虽可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
《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点

第一章1、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
2、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蛋白质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2)构成机体各种重要物质。
(3)提供热能。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必需的,而本身不能合成,又不能有其他的氨基酸转化而来,必须源于食物的氨基酸。
种类(8种或9种):即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婴儿必需)(携带一本亮色书来)3、半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合成能力较低,在生长发育及机体需要增多时,必须部分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4、非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能自行合成,或者可由其他氨基酸转变而来,而不必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5、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某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缺乏或不足时,则合成组织蛋白受到限制,这些含量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性氨基酸。
最为不足的称为第一限制性AA,次者为第二第三限制性AA。
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限制氨基酸不同的蛋白质食物混合食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其氨基酸构成比例有所改进,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7、植物蛋白质中的限制性氨基酸多为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8、蛋白质互补时应遵循原则:(1)食物种类越多越好;(2)食物种属越远越好(3)同时食用多种食物较好。
9、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分类:(1)完全蛋白(2)半完全蛋白,(3)不完全蛋白。
10、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三大方面:含量、消化率、利用率。
11、膳食中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70克、80克、90克。
采取哪些措施可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食品加工对食品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有何影响?脂类1、脂类的生理功能:(1)体内贮存和提供能量。
(2)机体的重要构成成分。
(3)提供必需脂肪酸。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5)保护和固定脏器维持体温正常。
(6)节约蛋白2、必需脂肪酸: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PUF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绪论
1.营养学(nutrition science)是指研究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2.新营养学(new nutrition science)是一门研究食品体系、食品和饮品及其营养成分与其他组分和它们在生物体系、社会和环境体系之间及之内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3.营养革命:第一次营养革命:肠外营养;第二次营养革命:肠内营养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素的整个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3.营养素分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4.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又称为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是指能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能提供机体一个合适的量,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5.合理膳食要求:①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②保证食物安全③科学的烹调加工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6.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
各种营养素的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能满足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劳动环境及不同劳动强度下的需要,并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7.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8.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
9.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包括9种: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10.条件必需氨基酸(cond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半胱氨酸,酪氨酸
11.优质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营养价值较高,不仅可以维持成人的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蛋白质。
包括:蛋、奶、肉、鱼、大豆
12.蛋白质的功能:①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②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③供给能量④肽类的特殊生理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促进矿物质吸收、降血压、清除自由基
13.1g蛋白质在体内产生约16.7kJ的能量。
14.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
15.蛋白质利用率:①生物价(BV):值越高,表明利用程度高②蛋白质净
利用率(NPU):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两方面
16.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包括:水肿型,消瘦型,混合型
17.蛋白质推荐量1.16g/(kg·d),占总能量10%~12%(10%~15%)
18.脂类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固醇类
19.脂肪的生理功能:①储存和提供能量②保温及润滑作用③节约蛋白质作用④机体构成成分⑤内分泌作用
20.食物中脂肪的作用:增加饱腹感、改善食物的感观性状、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21.1g脂肪在体内产生39.7kJ(9.76kcal)的能量
22.长链脂肪酸(LCFA)含14-24碳,中链脂肪酸(MCFA)含8-12碳,短链脂肪酸(SCFA)含6碳以下
23.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24.最多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
25.多不饱和脂肪酸:油酸,α-亚麻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
26.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且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27.EFA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
28.磷脂的生理功能:提供能量;细胞膜成分;乳化剂作用;改善心血管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29.固醇类维生素D的来源
30.碳水化合物的分类:①糖:单糖、双糖、糖醇②寡糖③多糖
31.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32.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唐(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选择多糖类食物的参考依据
33.GI>75为高生糖指数,75-55为中生糖指数,≤55为低生糖指数
34.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提供能量、构成组织结构及生理活性物质、血糖调节作用、节约蛋白质作用和抗生酮作用、膳食纤维的促进肠道健康功能
35.每天至少摄入50g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55%-65%
36.1kJ=0.239kcal
37.能量系数(calorific coefficient/calorific value):每克产能营养素体内氧化产生的能量值
38.能量消耗:基础代谢(60-70%)体力活动(15-30%)食物热效应(混合10%)生长发育
39.常量元素(macroelements):>0.01%体重, Ca、P、Na、K、Cl、Mg、S 等;
40.微量元素(microelements or trace elements):<0.01%体重。
41.矿物质的特点:①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②除了通过食物外,矿物质是唯一可以通过天然水途径获取的营养素③矿物质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④矿物质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⑤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
42.影响钙吸收的因素:①机体因素:钙的吸收率受年龄的影响,随年龄增长吸收率降低;在特殊生理期钙的主动和被动吸收均增加。
②膳食因素:植物酸形成钙盐沉淀、钙磷比例不适宜抑制钙吸收、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
残基形成钙皂、碱性药物③其他因素:一些抗生素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
43.成人钙AI为800mg/d,可耐受最高剂量(UL)为2000mg/d
44.铁:功能性铁,贮存铁
45.食物中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
46.铁的生理功能:①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②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③参与其他重要功能:免疫,解毒,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47.体内缺铁可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②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血清铁浓度降低,血清铁蛋白下降,铁结合力上升,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③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下降,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症状,如头晕、气短、心悸、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脸色苍白等症状。
48.影响铁吸收的因素:①膳食铁的存在形式②机体因素:机体铁营养状况、生理与病理改变③其他膳食成分的作用④其他:肠道微生物的某些分解产物可抑制铁的吸收
49.锌的生理功能:①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②促进生长发育③促进机体免疫功能④维持细胞膜结构⑤增进食欲⑥锌对皮肤和视力具有保护作用
50.影响锌吸收的因素:①高蛋白、中等磷酸、维生素D3、葡萄糖可促进锌的吸收②膳食纤维、植酸可减少锌的吸收③铜、钙、亚铁离子可抑制锌的吸收④动物性食物中锌的生物利用率较高⑤某些药物如碘喹啉、苯妥英钠均能促进锌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