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分析
李姓家谱

李姓家谱唐宋以后,李姓又有进一步发展。
至明清时,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李姓进一步成为世界大姓。
如今,李姓人口已有9000多万,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
在漫长的发展中,李姓还出现了许多名人。
如老子(李耳)是著名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皇帝,李白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人数众多,难以尽述。
家谱简介“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
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
“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
编辑本段字辈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阳李氏派语:兴广文明云,石川人一家,万代开中华。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湖南邵阳八甲李氏派语:应嗣继仁子,志文仲显廷,祖宗永世德,时长开佑增。
续班: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
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征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一、李姓的起源李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其起源较为复杂。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源自嬴姓传说李姓的先祖为皋陶,他是舜帝时期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员)。
皋陶的后裔理征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靠吃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报答李子的救命之恩,也因躲避追捕,遂改理姓为李姓。
2、李树图腾说有观点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3、源于姬姓商朝时期,有个叫巴人,居住在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巴人被封为子爵,称巴子国。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虎”读“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赐姓改姓在历史上,有不少帝王将相因各种原因赐予他人李姓,也有一些人因避难、入赘等原因而改姓李。
二、李姓的迁徙与分布李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广泛的分布格局。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主要在河南地区。
秦汉时期,李姓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尤其是向陕西、河北、四川等地迁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李姓人口大量南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唐朝是李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得到了极大的尊崇和发展。
这一时期,李姓人口迅速增长,并进一步向全国各地扩散。
宋元明清时期,李姓人口继续增长,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如今,李姓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河南、河北、四川、山东等地的李姓人口较为集中。
同时,李姓在海外也有众多的分布,尤其是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华人社区中,李姓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李姓名人李姓人才辈出,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代表人物。
1、政治领域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军事领域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被称为“飞将军”,他英勇善战,多次抗击匈奴,保卫了边疆的安宁。
李氏族谱

xx氏族谱目录1、中华古今大姓——李姓的来历二——三2、族谱源流叙四——六3、xx辈序谱七——九4、xx宗族xx十5、取名艺术十一——十三6、关于五行方位、相生、相克、属相时辰的规定十四——十六7、编辑说明十八——二二8、xx氏族谱整理编辑筹备组成员名单二三9、xx坟墓所在地(一)(二)(三)二四10、xx宗族繁衍图(一)(二)(三)(四)二七——三三11、xx彦家xx各辈所生之女图(一)(二)三四——三七12、从尚修到已故的宪字辈的生死时地三八——七四13、彦勋彦奎彦辉彦才彦光彦桂彦翼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七五——九一14、彦彰彦华彦美彦均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九二——九八15、彦鼎彦德彦友彦霖彦福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九九——一一三16、彦梁彦荣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一一四——一一五17、宪忠宪伦宪洲宪泽宪贵宪超宪德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一一六——一二六18、彦奎彦龙彦魁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一二七——一三五19、彦祥彦刚彦常彦恩彦昌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一三六——一五四20、彦海彦镕彦铠彦铸各房人员生庚处所一三五——一七十中华古今大姓——李姓的来历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在全国汉族姓氏中李姓人口约占十分之一在世界上李姓人口中已超过一亿人。
李姓的来历上古时有个叫皋陶的人,在帝尧时期任大理,即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历虞夏至商代后以官命族,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纣王改焉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
理征的儿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伊侯之墟,即今河南西部,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即李子保全性命,为感激李子的保命之功及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
李利贞的儿子李昌祖,其十四孙李耳,即老子。
李耳的裔孙李昙有四子,长子李崇为陇西(甘肃临洮县)房始宜,四子李玑之子李牧为赵郡(河北邯郸市西南)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有许多支都发展成名门望族,唐代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王室子孙众多繁衍昌盛,加之赐给许多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因而极大地扩充了李姓人口,历唐代的大发展后李姓支庶蕃盛播迁频繁,流向广泛,至宋明时期已基本上遍布全国大陆各省,从明代起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同时有人移居海外。
唐朝李氏家族族谱

唐朝李氏家族族谱唐朝李氏家族族谱一、李氏族谱的意义家族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家族历史、血脉和亲情,更是中国古代官僚社会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朝李氏家族谱,是唐朝李氏家族成员代代相传的家族记载,记录着唐朝李氏家族的家世、家风、家谱和企图,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社会、人文价值和意义。
二、李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李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渊,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唐王朝并开启了儒家所谓的治世之世。
随着唐朝的国力日益强盛,李氏家族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过数代的发展,形成了以唐高祖李渊为祖先的大李氏家族和以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先的小李氏家族两大派系。
大李氏家族主要以唐朝皇室、高级官僚、将军等人物为代表,秉承着儒家思想理念,强调家族和睦、品德高尚、勤俭持家等家风。
小李氏家族则主要以平民百姓、低级官吏为代表,重视家族团结、互助互爱,强调忠诚、仁爱、感恩等家风。
三、李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他在位时期连续征服了内外敌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壮举,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之一。
2. 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也是唐朝最重要的君主之一。
他有很高的政治天赋和统治能力,在位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稳定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独占鳌头。
3.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六位皇帝,是唐朝最后一个伟大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时期推行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提高了士族和百姓的地位,使唐朝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最高峰。
4. 唐明皇李隆基:唐朝第七位皇帝,是唐朝衰落时期的重要君主。
他在位时期重视运用人才,积极推行文化涵养和改革措施,但也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四、李氏家族的家训和家规作为中国古代名门望族,李氏家族在家风和家训上一直非常严谨和严格。
他们注重勤俭持家、忠诚敬爱、感恩报恩、节俭克勤等家规,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简版家谱 李氏家谱支系表

迁川始祖世系表
九盘李氏支系说明
九盘李氏支系,与我昌化祖支系派字相同,应为一家,但因该支历来无完整的家谱记载,从现有资料分析,尚无法判断与昌华支的确切关系,为确保严谨真实和对历史负责,同时考虑到该支族人李以保、李全立对家族事业的热心,现将该支记录于后,有待后代继续查证。
一、据祖上口口相传,入川为四兄弟,途中有一个因为解手被豺狼吃掉,剩余三兄弟成功入川,分三支:一为南边太阳河(现恩施太阳河乡或奉节太和乡),二为奉节九盘,三为奉节曲龙王家坪。
二、祖籍地: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义成三十七里,此为九盘李全立祖上所留抄件记载。
三、世系(下列一至五世根据九盘李全立祖上所留抄件记载整理。
)
第一世: 李仕业
第二世: 李大贤
第三世: 李文(抄件为两字)
第四世: 李昌公 李昌成
第五世: 李吉脆 李吉龙 李吉汤 李吉府 李吉顺 李吉杨 李吉禹
四、目前九盘各支系,见附件所录。
612 0.1683。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上唐李氏家谱因先祖信公征南蛮有功于朝庭,而封太尉、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司空。
恩准编修金字玉牒族谱,有幸记载了李元婴家族在唐朝的家史,谱中除有上唐李氏家族历代先祖世系之外,还同时记载了各旁系先祖的世系图,主要是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各旁系先祖,因为在唐、宋时期交通不便、关山远隔,信息不通,故而在省外的很多先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岁月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元婴公在各省的后裔宗亲,让我们重聚首、再相会。
下面就把我们家族在唐宋时的家谱记载整理如下:一世祖:唐高祖李渊。
二世祖:李元婴,三世祖:元婴公有子十八,除元婴公的第十一子修珽公也就是我們的先祖有譜系之外,就只有元嬰公第十六子修琈公有七八代的世系,其餘的还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世系图或只有二三代的世系,其中六个在垂拱中被害,这六个被害的可能就是前面的六个儿子,多是封王封公的,其余的是元婴公另外十二個兒子:(这里说明一下,下面有关宫使的记载是在当时唐代特别的一种称谓:意思是亲王的儿子,代表王子的意思。
以后就没有这个称谓。
)這六個被害的可能就是:长子修琦;薛国公晋长乐王。
次子修珌:長安公。
第三子修瑀:嗣滕王。
第四子修瑤:下邳公。
第五子修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修珍:臨海公。
第七子修琬:字崇文,后封临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宫使,居洪都阁下,千七宫使字环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宫使,讳琛,妣熊氏生子一,猛。
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修顼:字崇章,居不详。
第九子修玘居游江。
第十子修字崇义,居江州。
第十一子修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第十二修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第十三子修琮字崇信,生子一。
李姓辈分表

李姓辈分表李姓是汉族百家姓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人数众多,分布广泛,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和贤士。
李姓辈分表是对李姓族人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维系家族血脉,传承先祖文化,加强家族间的联系和团结。
以下是李姓辈分表及其涵义:一、李氏辈分1. 太公2. 仲父3. 大父4. 其氏5. 仲昆6. 仲兄7. 大昆8. 大兄9. 仲弟10. 大弟11. 堂显12. 堂实13. 堂光14. 堂尹15. 堂坤16. 堂文17. 堂康18. 堂定19. 堂林20. 堂平21. 堂君22. 李安23. 李敖24. 李白二、李氏辈分说明1. 太公:太公表示最早的祖先或始祖,是家族的重要象征和文化符号,家族成员以太公为始祖,共同向往、崇拜。
2. 仲父、大父、其氏:这三个辈分是李氏族人在太公之后的第一代,其次是嫡孙即太公的儿子们的孩子们。
3. 仲兄、大兄、仲昆、大昆:这四个辈分指的是太公的儿子们的兄弟,也就是李氏族人的伯叔辈。
4. 仲弟、大弟:这两个辈分指的是太公的儿子们的弟弟,也就是李氏族人的叔伯辈。
5. 堂显、堂实、堂光、堂尹、堂坤、堂文、堂康、堂定、堂林、堂平、堂君:这11个辈分分别指代太公的孙子们的儿子们,也就是族人们的表兄弟辈。
6. 李安、李敖、李白:这三个辈分通常被视为李氏族人中杰出人物的辈分,在家族中享有声望和地位。
三、李氏族人传统文化李氏族人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祖先崇拜和家族亲情。
李氏族人有着严格的家族规矩和道德准则,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信义、孝顺、勤俭和乐群等美德,这些德行也被传承于辈分表之中。
李氏族人还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定期的家族宴会、祭祖活动等形式,弘扬家族的文化和荣耀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现代社会,李氏族人的辈分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以上就是李氏辈分表及其涵义的详细介绍,相信能够对李氏族人有所帮助。
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分析

二二李氏源流(- )李姓由来姓氏:李祖籍:陇西祖宗:利贞郡望:陇西郡堂号:陇西堂分类:以官为氏李姓占大陆汉族人口的7.9%,人口超过9203万人,在海外华人中占七分之一,海内外总人口超过1亿,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华第一大姓(引自百度、百科、寮东村)。
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不仅是国内大姓,也遍及全世界,在韩国、朝鲜、越南、东南亚、加拿大、欧美,李姓也是常见姓氏。
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姓是嬴(y fng)姓颛顼(zhu m x⑪的后裔,最初为“理”姓。
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的儿子被赐姓嬴之后,子孙三代担任理官(掌管邢狱之官)之职,遂以官名理为姓。
至殷商末年,当时理氏家族后裔理徵因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而遭受迫害。
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利贞逃亡在外,途中饥饿不堪,时值春夏之交,沿途有李树,果实累累,只好采食李子充饥,保住性命。
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也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将理氏改为李氏。
李姓后代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
李利贞的十世孙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周平王时做过管理图书的官员,著有《道德经》留传于世。
据VV新唐书、宗室世系>>及VV宰相世系>> 记载,李耳生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
生同,为赵大将军。
生兑,为赵相。
生跻,为赵阳安君。
二子:曰云、曰恪。
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
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
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
葬柏人西。
生四子:崇、辨、昭、玑。
长子崇,字伯佑,陇西(今甘肃境内)守、南郑公,为陇西房,陇西房后又分为39房;四子玑为赵郡(今河北境内)房,赵郡房后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
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內。
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李氏源流(一) 李姓由来姓氏:李祖籍:陇西祖宗:利贞郡望:陇西郡堂号:陇西堂分类:以官为氏李姓占大陆汉族人口的7.9%,人口超过9203万人,在海外华人中占七分之一,海内外总人口超过1亿,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华第一大姓(引自百度、百科、寮东村)。
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不仅是国内大姓,也遍及全世界,在韩国、朝鲜、越南、东南亚、加拿大、欧美,李姓也是常见姓氏。
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姓是嬴(yíng)姓颛顼(zhuān xū)的后裔,最初为“理”姓。
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的儿子被赐姓嬴之后,子孙三代担任理官(掌管邢狱之官)之职,遂以官名理为姓。
至殷商末年,当时理氏家族后裔理徵因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而遭受迫害。
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利贞逃亡在外,途中饥饿不堪,时值春夏之交,沿途有李树,果实累累,只好采食李子充饥,保住性命。
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也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将理氏改为李氏。
李姓后代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
李利贞的十世孙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周平王时做过管理图书的官员,著有《道德经》留传于世。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生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
生同,为赵大将军。
生兑,为赵相。
生跻,为赵阳安君。
二子:曰云、曰恪。
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
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
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
葬柏人西。
生四子:崇、辨、昭、玑。
长子崇,字伯佑,陇西(今甘肃境内)守、南郑公,为陇西房,陇西房后又分为39房;四子玑为赵郡(今河北境内)房,赵郡房后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
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內。
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
历蜀汉、晋、唐、宋,都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其中有的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被视为最尊贵的氏族。
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还有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
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作为“国姓”的李氏统治中国将近300年,最为显贵,人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人才辈出,李氏帝王20位,宗室宰相12人;陇西李氏宰相10人;赵郡李氏宰相17人,又分出许多支脉。
另外,凡唐初跟首领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或有功于唐王朝的人,均被赐从国姓李氏。
<<广韵>>载李氏的都望有12个: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等。
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称:渭州陇西部13姓之首为李氏;鄂州江夏郡7姓之首为李氏;冀州渤海郡28姓之首为李氏;赵州赵郡7姓之首为李氏。
李氏支庶既番,子孙必众,于是便广泛地向各地播迁。
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据<<李氏族谱>>记载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唐朝初,李氏部分人南迁,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间进入福建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不少李姓因避战乱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到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姓自长安转道开封再迁往福建,有河南等地方的李姓直接进入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
此后,李氏还有一些因为在福建、广东等地做官而落户南方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潮州誌》(饶宗颐编著)关于李氏南迁有如下记述“唐末宗室李孟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再迁宁化石壁乡,粤闽赣李氏多出其后”(《崇正氏谱》)。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当时有去琉球国的教师,为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25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
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李宪称天子;李雄创建大成国,后改称汉;李高建立西凉国;李轨起义称凉王,李子通在江淮地区起义,称吴帝,年号明政,都杨州;李密瓦岗军起义,称魏公、年号永平、都巩县;李渊建立唐朝,都长安,历24帝290年;李希烈攻汴州(今河南开封),称楚帝,年号武成;李存创建后唐,都洛阳,历4王14年;徐州人李升创建南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历3王39年;宋代,李顺起义,在成都称大蜀王,年号应运;李继迁曾建立西夏囯;李自成率军灭明,建立大顺政权,都北京,年号永昌……唐太宗的后裔李公蕴,建立安南国(今越南)李朝,都河內,历8主216年。
门辽东迁至朝鲜,都汉城,传26代,历时500余年。
古往今来,李姓历代人才辈出。
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煜;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
晚清名臣李鸿章,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抗日英雄李宗仁、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等。
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
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热心家乡建设,捐资创办汕头大学、潮州医院等。
(二)道德传家道德传家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五千言》,是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
內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面;描述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创立以“道”为核心的学说,阐明厚德载物、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无为而治、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以德报怨、止战息争、见素抱朴、清虚慈俭、和光同尘、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精华。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亦是万物存在和发展所遵循的法则。
“道”落实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成就了人的社会行为方式和处世待人的准则。
循其道之所得即是德;众人直心,以诚相待;社会上的人、家庭成员如果能够做到以诚相待,社会、家庭也就和谐了。
老子“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表达了尊道而贵德的思想。
“和”就是和谐、平衡、有序、正常的状态。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全世界所有的人彼此相处达到“和”,就是太平盛世;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所有的人彼此相处达到“和”,就是幸福安康之家庭、精诚团结之家族了。
老子的思想,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若能够做到道德传家,则必会家声远播,流芳世泽。
正所谓:李起柱下道传远,家和由德世泽长。
(三) 陇西衍庆陇西,陇山以西之地,陇山即今六盘山(甘肃省)。
秦汉时期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郡治在秦、西汉、东汉时期均在狄道,三国、魏、晋、隋时期均在陇西。
隋末,李渊统率的十万大军,号称关陇军。
李渊的祖籍在陇西成纪,军旅也贯以“陇”字为荣;李渊荡平天下后,便封其子李世民为“陇西郡公”。
李世民登基后,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天下李姓是一家,共奉“陇西堂”。
以陇西为荣,尊陇西最亲,这就是李姓的堂号均以陇西命名的原因。
陇西李氏宗支的子孙,不管走多远,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始终以陇西作为自己的堂号。
李姓人氏对“陇西”二字注入了亲情,一提到陇西,就联想到当年先祖发迹的所在地,有怀念不已的感情,特别是生活居住在远方的人,情感更为强烈。
这信念永不动摇,至今李姓人家在宗祠和祭祀祖先的场合,挂“陇西堂”,或在门匾上写“陇西旧家”、“陇西派衍”,或悬吊“李陇西旧家”大红灯笼,承继祖先的遗训,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陇西世裔源流远,唐代宗支美誉香。
33三上古世系表李氏受姓前世系表第一表黄帝→昌意→顓頊→大业→女華→大费→皋陶→益→恩成→…→理徵→—————————————————————————————————————————————李氏受姓后世系表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第二表理徵→利贞→昌祖→彤德→李慶→李承→碩宗→李显→李奭→李乾→—————————————————————————————————————————————隴西世系表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第三表李乾→李耳→李宗→李同→李兑→李跻→李恪→李洪→兴族→李曇→———————————————————————————————————————————————————十八世十九世二十世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世第四表李曇→李崇→李瑶→李信→李超→仲翔→伯考→李尚→李廣→李敢→———————————————————————————————————————————————————二十七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世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世第五表李敢→李禹→李丞→李先→長宗→君况→李本→李恣→李軌→李隆→————————————————————————————————————————————————————三十六世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世四十一世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世第六表李隆→李艾→李雍→李柔→李弇→李昶(仲坚)→李暠(玄盛)→李歆→重耳(景顺)→李熙→———————————————————————————————————————————————————————————————————————————————————————————————————————————————————————四十五世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世五十一世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世第七表李熙→孟良→李懿→李虎→李昞→李渊→建成(洛阳咸王)李源世民(太宗皇帝)李波玄霸(黎明衛王)李濤元吉(河北巢王)李海智靈(東都楚王)李浪元景(秦鳯荆王)元昌(荆州漢王)元亨(東山邦王)元方(江陵周王)元禮(涇水徐王)元嘉(山陰韓王)元則(百濟澎王)元懿(高麗鄭王)元軌(淮南霍王)元鳳(平盧虢王)元慶(江南道王)元裕(安西郢王)元明(劍南舒王)靈夔(湖廣傅王)元祥(闽越江王)→武陽→李皎→祖叢→萬康(融) →元曉(高昌密王)元嬰(魚陽滕王)皎民(太原武王)——————————————————————————————————————————————————————————————注:本表摘自新唐书宗室及姓氏源流统谱、史记会注考证、左传精华、海內外珍藏谱牒篆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