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一、李姓的起源李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其起源较为复杂。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源自嬴姓传说李姓的先祖为皋陶,他是舜帝时期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员)。
皋陶的后裔理征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靠吃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报答李子的救命之恩,也因躲避追捕,遂改理姓为李姓。
2、李树图腾说有观点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3、源于姬姓商朝时期,有个叫巴人,居住在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巴人被封为子爵,称巴子国。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虎”读“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赐姓改姓在历史上,有不少帝王将相因各种原因赐予他人李姓,也有一些人因避难、入赘等原因而改姓李。
二、李姓的迁徙与分布李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广泛的分布格局。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主要在河南地区。
秦汉时期,李姓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尤其是向陕西、河北、四川等地迁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李姓人口大量南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唐朝是李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得到了极大的尊崇和发展。
这一时期,李姓人口迅速增长,并进一步向全国各地扩散。
宋元明清时期,李姓人口继续增长,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如今,李姓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河南、河北、四川、山东等地的李姓人口较为集中。
同时,李姓在海外也有众多的分布,尤其是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华人社区中,李姓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李姓名人李姓人才辈出,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代表人物。
1、政治领域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军事领域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被称为“飞将军”,他英勇善战,多次抗击匈奴,保卫了边疆的安宁。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引言李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李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此次研究。
二、李姓的起源李姓的起源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源自嬴姓传说皋陶是尧帝时期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职),其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为姓,称理氏。
商朝末年,理氏后裔理徵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其子利贞随母亲契和氏逃亡,途中靠吃木子(即李树的果实)得以活命,为感激木子的救命之恩,也为躲避纣王的追捕,遂改理氏为李氏。
2、源自李树图腾说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
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
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
3、源于封赏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李姓。
唐朝时期,李姓为国姓,许多功臣被赐姓李。
三、李姓的发展1、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河南一带。
2、秦汉时期李姓开始向各地迁徙,其中一支迁往陇西(今甘肃东南部),形成陇西李氏,成为李姓的重要支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李姓人口为避战乱向南方和东南迁徙,同时也有向东北迁徙的。
4、唐朝时期李姓作为国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等支系更是显赫一时。
唐朝的繁荣昌盛使得李姓人口迅速增长,其分布范围也更加广泛。
5、宋元明清时期李姓继续向全国各地迁徙,且在南方的发展尤为显著。
四、李姓的分布1、国内分布如今,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分布极为广泛。
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均有大量李姓人口聚居。
其中,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地是李姓人口较为集中的省份。
2、海外分布随着华人的迁徙和海外交流的增加,李姓也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在东南亚、欧美等地都有李姓华人的身影。
五、李姓的文化1、郡望堂号李姓有众多的郡望,如陇西郡、赵郡等。
李姓起源与演变从古代贵族到普通百姓的姓氏变迁

李姓起源与演变从古代贵族到普通百姓的姓氏变迁李姓起源与演变:从古代贵族到普通百姓的姓氏变迁在中国姓氏中,李姓无疑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学者的研究,李姓源于古代的贵族阶层,随着社会的演变与发展,逐渐普及至普通百姓中。
本文将对李姓的起源、演变以及从贵族到普通百姓的姓氏变迁进行探讨。
1. 李姓的起源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属于周朝的姓氏之一。
据《姓纪》记载,李姓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的孙子颛顼之子李昆仑采用了昆仑山的代称为姓,从而形成了李姓。
这种说法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认为是李姓的正统起源。
2. 李姓的贵族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贵族地位是由皇权赐予的,而李姓由于其与黄帝的关联,因此一直被认为是贵族姓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李姓的子孙出现了世袭爵位,成为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一部分。
3. 李姓的普及与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李姓逐渐从贵族中普及至普通百姓中。
最早的可考古书籍《封氏闻蔡》,记录了汉朝时期的李姓数量已经非常庞大。
晚清时期编纂的《百家姓》中,将李姓排名第一,可见李姓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普遍存在。
李姓普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3.1 社会制度变迁随着封建社会的演变,贵族的地位逐渐式微,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李姓作为古代贵族的代表,也受到了这种变迁的影响。
随着社会上升的平等意识,贵族姓氏逐渐失去了特权地位,普通百姓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姓氏,因此李姓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开来。
3.2 农耕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李姓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的姓氏,具有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随着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李姓也自然而然地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承下来。
3.3 此外,由于李姓在中国历史上的权势和影响力,也成为很多人追随效仿的对象,使得李姓在后来的历史中得以继续传承和普及。
4. 李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差异尽管李姓已经从贵族演变为普通百姓中的常见姓氏,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仍存在着地位差异。
例如在宋代,李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世袭贵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变革以及户口普查制度的实施,李姓分布更为广泛,普通百姓也能使用李姓。
李姓的来源和历史

李姓的来源和历史
李姓源出嬴姓说、源出姬姓、李树图腾说、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
相传李姓出自黄帝,李姓的始祖名叫皋陶,是黄帝孙子的后裔。
李是中国第二大姓氏,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在中国以北方人居多,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因为皋陶祖先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人数众多。
本文将对李姓的来源及历史进行研究并进行详细报告。
一、李姓的来源关于李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李姓源于中国古代的氏族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陵的贵族,其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另外,也有人认为李姓源于古代的氏族部落制度,李氏部落是其中之一。
根据这种说法,李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姓氏系统。
二、李姓的历史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李氏族人已分布于中国各地,有些李姓家族成为了当时诸侯国的重要势力。
其中以魏国的李姓家族最为著名,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李氏家族开始向北方扩张,并逐渐形成了以李姓为主导的氏族群体。
据研究,李姓在当时已遍布中国北方和华北地区,并在这一时期迅速增多。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李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
唐朝建立后,李姓成为了皇室的姓氏。
以李渊为首的李氏家族建立了唐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盛世。
在这一时期,李姓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姓氏之一。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李姓仍然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李姓人口更是大幅增加。
据统计,明朝时期,李姓已超过3000万人口。
在这一时期,李姓在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都有显著的贡献。
三、李姓的分布情况目前,李姓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姓氏之一,不仅在中国,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境内李姓人口众多,尤以浙江、广东、河南、四川、河北等省份李姓人口最多。
此外,在东亚地区如韩国、越南等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也有大量的李姓人口。
结论综上所述,李姓源于中国古代的氏族制度或氏族部落制度,其历史可追溯至夏朝。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李姓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分布。
通过对李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中国历史的源流。
李姓家族研究报告范文

李姓家族研究报告范文李姓家族研究报告引言:李姓家族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姓氏之一,据统计约有1.3亿人口使用此姓氏。
本报告旨在对李姓家族进行研究,探讨该姓氏的来源、变迁以及影响等方面。
一、李姓的来源和起源关于李姓的来源和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姓起源于古代的华夏族群,源自《尚书·泰誓》中的李耳。
另一种说法是李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有一个叫李克的大夫,他的后裔以其名字为姓,逐渐形成了李姓。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姓起源于黄帝时期,黄帝的儿子李陵曾在今河南一带活动,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
二、李姓的分布李姓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根据统计数据,李姓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地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人口的10%左右。
三、李姓的变迁李姓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变迁。
在隋唐时期,李姓尤为显赫,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
李姓在宋代和元代也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然而,在明清时期,李姓的地位相对下降,世袭制度所带来的士族压制也对李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李姓的影响李姓家族的显赫地位和广泛分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李姓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大姓之一。
其次,李姓家族代表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家族观念,注重家族的血脉传承和家族的荣耀。
此外,李姓家族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李姓人物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氏文化也一直以来对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结论:李姓家族是中国最为常见和古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地位。
李姓的来源和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但无论如何,李姓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泛,影响深远。
李姓家族代表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家族观念,注重家族的传承与荣耀。
李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李姓人物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的演变过程的作文怎么写

李的演变过程的作文怎么写
第一种说法:李姓最早源于嬴姓。
相传4000多年前,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为嬴。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传至第14世孙造父,他发明了马车,深受夏王孔甲赏识,孔甲就把赵城赐给造父,封他为御马监(管养马的官),赐他李姓。
这样,李姓的历史就从4000多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二种说法:传说黄帝时有个大臣叫理征,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姓"理"
字省去了,从此就形成了单姓李氏。
由于出自理征之后,其子孙便以理为氏。
据《姓氏考略》载:李氏,系出于理征,本姓理,理征之后以理为氏。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远古颛顼帝有个孙子叫理徵,在帝舜时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他的子孙有的以官命族,就是李氏。
第三种说法:源于改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鲜卑族可频氏,在孝文帝时,改为李氏。
北魏时期,有代北复姓引弥氏、伊利氏、贺楼氏改为李氏。
清朝满洲人姓,世居叶赫,后改汉姓李氏。
现代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
但是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排列李姓却不是中国最多的姓,因为在李姓之前还有张姓和王姓。
《百家姓》一书,不仅是一本蒙学读物,而且是一部关于中华姓氏的“寻根”书籍,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象征。
- 1 -。
李氏姓氏的衍变与族谱文化传承

李氏姓氏的衍变与族谱文化传承李氏姓氏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族谱中,李氏族谱属于最为庞大的一支。
本文将探讨李氏姓氏的衍变历程以及与族谱文化的传承关系。
第一部分:李氏姓氏的起源与发展李氏姓氏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起源于古代的嬴姓。
嬴姓又名嬴,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姓氏之一,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
后来,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演变,嬴姓逐渐转化为李姓。
这一转变不仅与政治制度的更迭有关,还与社会风俗的变迁息息相关。
自西周时期开始,李作为古代的封姓之一,与贵族地位和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氏姓氏逐渐向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扩散,并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支系。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和典籍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李姓的记载,反映了李氏姓氏的繁荣和影响力。
第二部分:传统的族谱文化中国的族谱文化是中国古代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族谱是家族历史和家族成员的重要记录,其中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血脉传承的尊重。
在李氏姓氏中,族谱文化发展得尤为显著,几乎每个李氏家族都会有自己的族谱。
族谱记录了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年月、婚姻、职业等信息,是研究家族历史和人口学的重要资料来源。
族谱往往被寄托着家族荣辱、生死存亡的感情,是家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李氏族谱中的记录从古至今,丰富而繁杂,蕴含了无数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
第三部分:李氏姓氏的族谱文化传承李氏姓氏的族谱文化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国家政治的变革和社会的巨大变迁。
尽管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冲击,但李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对族谱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给李氏家族的族谱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李氏族谱更加便捷地传承和维护,成为现代李氏家族对族谱文化传统的创新和延续。
不仅如此,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李氏姓氏家族还积极开展族谱网站的建设,为家族成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询和交流平台。
结语:李氏姓氏的衍变和族谱文化传承,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1、李姓由来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一一李树,属蔷薇科。
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一一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
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
”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
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0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
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
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
《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
《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
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 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
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
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 说。
|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
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
《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
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
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
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
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
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
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
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
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
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
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
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咼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
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
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 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
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
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
楚穆王灭之,无谱。
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
” 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
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
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
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
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
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
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
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
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
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
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
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
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
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
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
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
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圭寸为蓟郡公。
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
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
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
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
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
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
本安氏,出自姬姓。
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
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
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
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
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
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
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
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
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
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
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
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
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
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
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
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
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
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
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