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李姓

合集下载

中华百家姓李姓的由来

中华百家姓李姓的由来

中华百家姓李姓的由来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华百家姓李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李姓的由来汉族李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两大支:赢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赢姓。

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出自赢姓。

颛项氏族属于东夷族,最早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南。

到了唐尧时代,颛项部落已分为八个氏族,其一为庭坚,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即法官。

其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协助大禹治水,获姓赢。

治水成功,颛顼氏族也得到了发展。

皋陶的子孙一直作大理之官,至夏朝时,其子孙以官名为氏,即理氏。

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纣王,被害。

其子理利贞出逃,隐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

因靠树上的果子(木子)充饥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

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

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在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是周的同姓后裔,后向川东扩展。

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在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

一部分留于渝境的巴人成为板楣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

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李姓迁移和演变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

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李姓的起源简介

李姓的起源简介

李姓的起源简介李姓的起源简介李姓是很普遍的一个姓,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李姓的起源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姓氏:【李】拼音:Li郡望:陇西郡名人:李聃,李世民,李嘉诚,李泽楷,李光耀,胜迹:福建永定李氏宗祠文献:李氏宗谱, 赵钱孙李: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历史:李是中国第二大姓氏,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在中国以北方人居多,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李姓的来源相当复杂,根据传说,李姓出自黄帝。

李姓的始祖名叫皋陶,是黄帝孙子的后裔。

皋陶在尧称帝的时候,曾经担任“大理”,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

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经历了虞,夏,商三个朝代,并且以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人称“理”氏。

直至商朝末年,他的后代,一个叫理征的贵族,被纣王迫害致死,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理利贞,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

因为逃难途中曾经躲在一棵李树下,并且以李子充饥,才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改姓为“李”。

因为皋陶祖先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

另外四个是:王,崔,卢,郑。

到唐代,因为皇帝姓李的缘故,使得李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不仅皇帝赐姓给一些人,让他们姓李,更有许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

于是,李姓在这三百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下子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大姓。

李氏名人尚有:李白、李自成、李小龙、李敖、李鹏、李远哲等人。

补充资料:姓氏起源: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百家姓节选

百家姓节选

百家姓节选百家姓节选:1. 李李氏家族,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望族之一,历代帝王多出自李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李一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姓氏,代表着伟大与尊贵的精神。

古代文献记载,李姓出自西周早期贵族姓氏,是当时贵族的偏爱。

至今,李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且有数以亿计的后代,分布在全国各地。

2. 王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王姓由黄帝封有所谓“十六世祖”之一的廉颇为,现在排行中国第二位,但占全世界同姓姓氏的百分比非常之高。

王姓在汉字形状上有“万”和“王”两种,具有“王”,“主”和“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也是宋朝的朝代,代表着中国的尊贵与伟大。

3. 张张姓在汉字中有“張”和“章”两种形式,代表“延伸”无限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张姓经历了大量演变,先后发展了多个分支家庭,系统构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贵族文化的氛围。

张姓被认为在夏、商、周朝代的领导者、统治者之中,位列前茅。

今天,张姓依然在四海之内流传大量地区,同姓人数数量庞大,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了。

4. 刘刘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炎黄子孙中流传最广的姓之一,它与众多古代君主有着深远的内在关联。

在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中,刘姓有着悠久的历史,“贵族”是他最大的特点。

《百家姓》中,刘姓名列三十三位,分布于中国各地,是原籍中国的一个贵族,到今天仍有无数的后代相传。

5. 陈陈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陈姓出现在介质和桓温之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姓之一。

从文化和历史上来看,陈姓是与众不同的望族,它非常重视家族传统和渊源的体量,不断继承和延续着中华古代文明的优秀传统,在现代文化中,陈姓依然保持着自身的历史气质。

百家姓的来历---李姓

百家姓的来历---李姓

百家姓的来历---李姓
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经历了以官职命氏到以树名命氏的过程。

相传帝少昊有个后裔叫舉陶,因在曲阜偃地,得偃姓。

皋陶担任帝尧时的大理(司法长官名)职务,制定了五种刑罚。

他有一头名叫角的独角奇兽,善于判别奇案,它见到有罪的人会用角去顶,无罪则不碰,所以处理案子从不失误。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

商末,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纣王,被处死。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

当地李树很多,又值果实成熟季节。

母子在困苦中,以李子充饥,才得活命。

于是改“理”为“李”。

这便是李氏的由来。

到了唐朝,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赐姓李,更使李氏宗族庞大起来了。

望族居陇西郡(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西汉飞将写李广,唐朝李氏称帝289年,李白、李贺、李商隐是著名的诗人,五代时李是(bian)建立南唐国,后主李煜是著名的词人,明朝哲学家李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李姓的来源,姓李的名人百家姓

李姓的来源,姓李的名人百家姓

李姓的来源李姓是汉族常见姓氏之一,据说源自大禹时期,有两种流传的说法:洪水时期一种说法是在大禹治水时,有位姓氏为“李”的人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大禹,功劳非常显著。

因此,大禹赐给他“李”作为姓氏,并传承下来。

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期另一种说法是在周武王讨伐商朝的时候,有一位姓氏为“李”的将领表现突出,为周王朝立了大功,于是周武王封他为李望,并传下其后代皆姓李。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表明了李姓的起源与中国上古历史的紧密联系,寄托了全体李氏人的家族传承与血脉相连的情感。

姓李的名人李姓是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居于前列的姓氏之一,自然也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名人。

下面是一些姓李的名人,包括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和现代成就人等多个领域:历史人物李白李白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擅长浪漫主义诗歌,多以自然景色、人生离别、豪迈豁达等题材作为创作主题,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影响了以后的诗歌创作,并被后代推崇为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化符号。

李清照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书法家、画家。

她的创作主题多为女性情感、家国情怀等,个人风格秀丽清新,语言深刻细腻。

她的作品不仅传承了宋代词人的风格,也展现了女性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世界。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文化名人李宇春李宇春是中国内地著名歌手、演员和词曲创作人。

她的音乐作品风格多元,集合了民谣、摇滚、电子等多种风格。

她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个性化的着装风格和音乐风格都影响了一代青年,并被誉为“中国摇滚后继者”。

李安李安是华人导演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经执导过电影《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获得了多项国际电影节的大奖。

他的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也成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代成就人李彦宏李彦宏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杰出企业家之一。

他创办了中国搜索引擎巨头百度,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本土搜索引擎的独立发展,并将百度带到了全球领先水平之中。

国学百家姓之《李》姓介绍

国学百家姓之《李》姓介绍

国学百家姓之《李》姓介绍
「李」源出有四。

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

皋陶之后,
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
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
先也。

三;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
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

此外还有很多
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家族名人
李耳(即老子)
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

李世民(599-649)
李白(701-762)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祖籍甘肃秦安,他被誉为诗仙。

李自成(1823-1864)
明末农民嵋寰,号「闯王」,陕西米脂人。

李鸿章(1823~1901)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代政治家。

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国有功,
历任直隶、湖广、两广总督。

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
条约。

后因积劳呕血而死,晋封一等侯,卒谥文忠。

地望分布
甘肃陇西郡,河北赵郡,河南顿丘郡,辽宁渤海郡,河北中山郡,河南襄城,湖北江夏,四川梓潼,河北范阳郡,四川广汉郡,安徽梁国,河南南阳郡。

百家姓原文与解析精选

百家姓原文与解析精选

百家姓原文与解析精选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姓氏辞典,收录了中国现有百家姓的起源、由来、有关故事等内容。

百家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源于周代的姓氏。

以下是对一些百家姓的原文与解析的精选。

1. 黄姓(原文:黄)黄姓源于中国三皇五帝时期。

相传,嬴姓被赐予黄帝,后来的操守、耐劳等特点使黄氏成为一个庞大的姓氏集团。

黄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是中国姓氏中重要的一部分。

2. 李姓(原文:李)李姓是中国人口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防姓。

相传,黄帝的后裔防昆得到李姓,后来传承至今。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出现,如唐太宗李世民等。

3. 张姓(原文:张)张姓在中国姓氏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

相传张姓起源于夏朝,属于姜姓的支派。

姜姓得罪了夏朝的王室,被迫改姓为张。

张姓至今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也广泛建立了许多家族和后裔。

4. 王姓(原文:王)王姓也是中国人口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相传王姓起源于中国五帝时期的姬姓。

姬姓是嬴姓的一个分支,王昭君是姬姓的后裔,其子孙得到王姓。

王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如唐朝的杨贵妃等。

5. 刘姓(原文:刘)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五帝时期。

传说刘姓起源于黄帝的后裔刘累。

刘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

刘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如汉代的刘备等。

这只是对部分百家姓的原文与解析作出的简要介绍。

百家姓书中还有更多姓氏的起源与故事,这些姓氏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族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百家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感受到姓氏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正文至此结束。

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

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

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 李姓为天下第⼀⼤姓,⿍盛时期是在中国唐代,是当时的国姓,下⾯由⼩编为⼤家整理的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欢迎⼤家查看! 益阳李⽒ 益阳李⽒敬承公宗堂屋群,位于益阳沧⽔铺镇⿅王冲村敬承公组,座落于巍峨秀美地青秀⼭下,是益阳李⽒七处祠堂旧址之⼀,左右两院由⼤⼩房间六⼗余间组成,左院祠堂,右院居房。

七⼗年代以前⼀直住有⼗余户李姓族⼈;房屋⼤多是由青砖和⼟⽊结构,两院外墙有两扇各⼗多⽶⾼的⾼⼤青砖防⽕墙,院门是由条形青⽯砌成,门前有池塘,周围古⽊参天,楠⽵林⽴,树⽊环绕,乡间⽥野,风光秀美。

益阳李⽒是“陇西堂”分⽀,乃唐太宗⼗四⼦曹王之后,于明代从江西吉安迁居益阳,⼤多分居于益阳各乡镇,发派祖坟在九烈⼭; 李名扬,字⼩鲁。

清代道光年代⼈,正九品,益阳县⼆⼗⾥⾥长,家资甚富,有良⽥五百余亩。

⽣有七⼦,皆从九品。

敬承公是其第⼆⼦(⼩鲁公⼤⼦⽆传后代),名鹊桥。

⼩鲁公曾主编益阳李⽒分⽀第四次修谱。

第五次修谱于九七年由九烈⼭分⽀后⼈主编修订。

欢迎益阳李姓同宗,启缘敬请! 益阳李⽒七公祠派语: 启端雍睦重,忻合协平康, 惠迪恒年吉,辉延复旦详, 典谟仪古训,清慎式官⽅, 学博书⾹邺,才优策轶唐, 在林怀雅静,升阁仰仙昂, 诚笃培根永,安真翊祚长, 诒谋能缵述,来许悉昭彰, 攸叙彝伦久,声徽百代扬。

注:派语⾸字各房皆不同。

智房:思端雍睦重 仁房:光端雍睦重 圣房:启端雍睦重 【卓室⽀房】:肇端雍睦重 义房:世端雍睦重 忠房:家端雍睦重 和房:诗端雍睦重 孝房:⼤端雍睦重 为防⽌错误的修改,特此增加注释,并且在下⾯的⽂字中有说明。

新⽼派语衔接引: 说⽂云:“派别永也,博雅谓⽔⾃分去为派,⽽宗室记世,次者,本之所以序昭穆,判宗卑也”。

就是说,派别要永远的`传代下去,以后本族⼈之间才知道辈份长幼之分。

我益阳陇西李⽒南迁始祖⾃宋、元、明先后从江西徙湖南落业於益阳各地,因遗牒⽆承,逐各⾃为派,带来派字不⼀,世系难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姓之李姓一、来源有四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

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

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

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

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

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

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

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

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

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

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

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

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

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

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

颉利曾屡次扰唐,咄苾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

李嘉庆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

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回族李姓:7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13世纪以来,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

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1982年统计约有721.9万人。

李姓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1982年统计约有503万人。

李姓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

汉姓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

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姓的原义无关。

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

据有关学者考证,清代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单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

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这样产生的。

壮族李姓: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982年统计约有1337.8万人,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

李姓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姓人。

瑶族李姓: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

1982年统计约有140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5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冤强。

李姓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12姓中居于第五位。

瑶族李姓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

瑶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代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白族李姓: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113.1万人。

唐代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

”从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

这又说明1700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

三国以后,有不少李姓汉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

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

在历史上,白族李姓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代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

现在,李姓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畲族李姓: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

畲族即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1982年统计约有36.8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

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姓。

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犹太人中的李姓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

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

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代;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

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 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

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

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

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

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臵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

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

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500余户,约4000余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

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三、赐姓改姓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

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全族感到无尚荣耀。

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以前咨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李勤(594-669),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东南)人。

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绩。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