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数字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创新论坛浅谈数字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杨小娟(内江市市中区文化馆,四川内江641000)一、前言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以人民大众为基础的群众文化建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当前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单一的传统形式的群文活动,他们需要能随时随地的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能及时获取群文信息,上传、发布自己的创作作品,获得及时的线上学习和指导,利用大数据方便高效使用身边的和不在身边的群众文化资源,也期待能充分利用传统元素、科技元素相结合的互动体验空间等。
同样,致力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基层文化单位也希望通过丰富活动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便于提前了解群众意愿、及时得到反馈、改良群文服务内容与方式、优化各类群文活动等。
如此一来,我国的群众文化发展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数字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纵观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情况,软、硬件都还远远不能达到人民的期许,主要体现在:(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虽然目前的大环境提出重视大众文化的发展、重视群文创作、大力支持艺术普及,实际上资金落实很困难,各类创作活动缺少经费的保障很难进行,持续下去更是难上加难;群文活动组织起来也非常的困难,从而传统文化很难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二)后继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将时间花费在网络世界中,却不愿意去接触学习各类传统的戏曲、手艺等,各类群文队伍已经趋于老龄化,时常会出现因某一位年长队员身体不适等原因影响活动进程与效果,也存在一些手艺没有传承人而渐渐被人们忘却的情况。
浅谈网络语言对当代青少年语言使用的影响及对策

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谈网络语言对当代青少年语言使用的影响及对策专业对外汉语班级07级7班学号**********姓名李丽指导教师邰迪成绩论文工作时间:2009 年11 月至2009 年12 月浅谈网络语言对当代青少年语言使用的影响及对策学生:李丽指导教师:邰迪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网络语言的产生背景、原因、发展现状,以及对当代青少年语言使用的影响和对策。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沟通非常方便,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世界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于是“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网络语言是网络特殊语境里语言符号的变异,网络传播语境催生了网络语言的形式与特点。
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规范冲突和它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及使用产生了冲击。
语文教学应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语言,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优化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杜绝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影响对策The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oday’s Use of Young People by Network Language and the StrategyUndergraduate:Li LiSupervisor: Tai Di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quo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oday’s use of young people by Network Language and the strategy.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information age. It is very convenient to communicate via the Internet. In the virtual word of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Internet, the way people expres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re different in real life.So "network language" sprang up like mushrooms appeared. Network language is a network of special context where the variation of linguistic signs.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ntext gave birth to the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language. Network specification language and traditional language of conflict and its negative impact on youth language learning had a shock. So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dopt a positive attitude to guide youths to an objective and fair look at network Language. We have to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actively optimize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of environmental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twork language.Key words: network language Influence Strategy目录前言………………………………………………………………………………………一、网络语言概述………………………………………………………………………(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二)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常见类型…………………………………………………二、网络语言对当代青少年语言使用的影响…………………………………………(一)书面语言网络化…………………………………………………………………(二)语言粗俗化………………………………………………………………………(三)汉语语言的西化趋势……………………………………………………………(四)影响青少年对祖国文化的审美欣赏……………………………………………(五)影响青少年的口语交际和沟通能力……………………………………………三、如何对待网络语言…………………………………………………………………(一)达而不乐观………………………………………………………………………(二)对网络语言要持宽容的态度……………………………………………………(三)对青少年使用语言应疏导结合…………………………………………………(四)警惕网络语言泛化………………………………………………………………(五)让网络语言成为师生和谐的催化剂……………………………………………结语………………………………………………………………………………………参考文献…………………………………………………………………………………致谢………………………………………………………………………………………前言: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语言以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诙谐幽默等特点,受到青少年的广泛青睐,他们的语言行为与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浅谈互联网+文化建设

浅谈互联网+文化建设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为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必然要求。
在如今这个现代化快节奏的今天,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如何建设好数字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让其更好地去服务大众,这是当前每位文化从业者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馆建设理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并强调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为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我国公共文化中心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新媒体传输渠道,计划建设“全民艺术普及平台”,加快从传统服务模式向“互联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该平台将具有视频化教学、虚拟化交互、个性化服务、平等化共享等特征。
全民艺术普及平台将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学习空间,公众可以通过网上选课、自助学习、在线答题、学习讨论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一、文化互动体验空间打造(一)作品展示、欣赏与获取通过数字显示屏将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展示给观众,是目前文化馆数字实体空间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些数字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如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文化馆自建的资源,如古代诗歌库;还有文化馆举行展览后,将展品数字化形成的资源,如画展精品数字化建成的资源。
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文化馆既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永久展示以及公众的数字化浏览、欣赏,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提供数字资源的下载和保存,使公众现场获取其喜爱的资源。
(二)艺术体验教学艺术普及是文化馆重要的职能之一。
文化馆应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为公众提供各类艺术的体验和教学,可提升书画、摄影、舞蹈等艺术体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也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是文化馆开展艺术普及的有效方式之一。
目前文化馆数字实体空间应用该类数字设备也较多,以书法体验教学为例,马鞍山市文化馆提供了书法的模拟书写,将体验者需要临摹的字展现在数字屏幕中间,屏幕的右侧是细、中、粗三根虚拟的毛笔,体验者点击相应的毛笔后,会播放研磨的过程,然后毛笔会出现在临摹字的位置,用手指在屏幕上划过,毛笔就会跟随手的动作写下相应的笔画;而张家港市文化馆则是将要临写的字呈现在数字屏幕中,屏幕的右侧是实体的桌子,体验者需要用实际的毛笔等书写工具书写。
浅谈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学 术 论 坛
S c i e n c e e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H e r a l d
浅谈 网络文化 视域下的 高校 师德 建设
张薇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 2 0 0 2 3 5 ) 摘 要: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飞 速发展产 生了 网 络文化, 带来了 高校师生学习、 工作 生活方式的重大变 革, 使高校师 德建设在迎来机遇的 同时接受了 巨大冲击和挑战, 亟待完善。 高 校 师德建设需要从 加强师 德教育. 提 升教研 水平. 加强网 络监控. 充分利用网 络构建 冈 上师德建谩文化体 系
带 坏 了高校 的 学 术风气 。
神 创 造 活动 及其 成 果 , 是 人们 在 互联 网这个 果 。 不 少 网络 交 流 平台 如 B B S 、 博 客 等 网络 2 网络 文化 视 域 下 加 强和 改进 高 校 师 特 殊 世 界 中, 进 行 工作 、 学 习、 交往、 沟通、 技 术 的 利 用 更 直 接 增 进 了高 校 师 生 的 信 息 德 建 设 的 一些 工作 ( 3 ) 网络 文化 具 有 开放性 。 休 阑、 娱 乐 等 所 形 成 的 活 动 方 式 及 其 所 反 互 动与 学 术交 流 。 映 的价 值 观 念 和 社会 心 态 等 方 面 的 总 称 ;
亿, 全 年 新增 网民5 0 9 0 万人 。 互联 网普及 率 展途 径 。
4 2 。 1 %, 较2 O 1 1 年底 提升 3 . 8 个百 分点 。 手 机 1 . 2网络文化对高校师德建设存在消极影响 网民也 达 到 4 . 2 f L 。 在 上 网用户中 , 作 为 与时 ( 1 ) 网 络 文 化 具 有多元 性 , 其 包 含 精 英 代连 接 最 紧 密的 群 体 之一 , 高 校 师生 因为对 文化 、 大 众 文化 、 流 行文化 和 垃 圾 文化 等 不 新 鲜 事 物 接 受 能 力 强并 敢 于 尝试 、 勇于 创 同 层次 , 高 校 师 生 在 受 到 先 进 文 化 和 道 德 新 以 及 工作 、 学习的需要, 是 互 联 网 的主 力 观念影 响时, 也 难 免 会 感 染 到 一 些 低 俗 文
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组织方 式等
、
这 些 要 素 不 是 孤立存
、
如 何 应 对 网络 文 化
积极 开 展 大 学 生
。
而是 相互制 约
。
相 互影响
”
相互转 换
,
显示 出
这 是德 育 工作 者 不可 推 卸的 责任
网络 文化 的特殊规律
一
、
网 络文化的 内涵
、 。
二
多元 的文 化
。
、
网 络文化对大学生德 育的影响
,
网 络文 化 是 一 种 全 新 的文 化
文化纵横
年
月 干
总第
期
浅 谈 网 络文化 对大 学生 德 育的影 响及 对策
文 通 化 师 范 学院 房咏梅 广 西 师范 学 院 陈鹤松
摘要
网络 文 化 是 一 种 全新 的 文 化
、
多元 的 文 化
,
,
本文 在剖 析 网 络 文 化 内洒 的 基础 上
,
探讨 了
。
网络 文 化 对 大 学生 德 育 的 积 极 影 响 和 消极 影 响
图片
给德 育工 作者 获取 国 外 的 德 育 思 想
了 条件
。
理论
方法创 造
。
”
换言 之
,
“
狭 义 的 网络 文 化 是 指 在 电 脑
。
因此
,
网络 的发 展 使德 育 内容 更 具 国 际 化 育时空更 具形 晌力
互联 网 上进行 的文化 活 动
”
闭
,
一 络文化 住大 举生
笔 者 比较 认
在 研 究 已 有 网 络 文 化 概 念 基 础上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张慧婷
河南农业大学
30
河南省农科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建议
刘学勋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31
中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协作体系的构建
叶 国
郑州大学
32
用户主导型数字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模式探究
袁红军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3
信息共享、共建 实现社会一体化管理
李俊莉
黄岩岩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新乡医学院
41
河南省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杨方铭
郑州大学
42
试论图书馆在文化强省中的地位
郭垚
郑州大学
43
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促进高校技术转移
刘洪民杨艳东
郑州轻工业学院
44
浅议数字化图书馆的版权问题
袁红山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45
试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李梅英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46
高校科技创新与信息保障研究
42
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保障
张合林
郑州大学
43
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潘晓青
中原工学院
4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问题之理性思考
张金婷
河南师范大学
45
关于加强教育建设推进文化强省新跨越的思考
耿卫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6
网络 网络文化 图书馆
郑国清 袁玉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47
科技创新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张德芬*
郑州大学
31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力之所在
王玉印
河南省文物局
浅谈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精选文档

浅谈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对策1.网络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1 丰富了小学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小学教育特点:单一、呆板、不能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有限,一个地区、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不可能形成资源共享和互通,东西方国家、沿海城市和西部地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信息闭塞,资源不公,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
在新世纪新的网络平台上,资源交换频率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交往范围扩大,教育途径增多。
小学教育从以前的陈旧、呆板向活泼、生动的方向转变,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知识检索力,使小学生的学习从枯燥的书本中走出来,开阔了视野。
1.2 以网络为平台,形成了超时空的学校和家庭联动教育。
传统的教育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通过定期的家访和家长座谈等形式和家长展开交流,但是受到时空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的良好教育,这样导致学校和家庭信息不对等、沟通不及时,成了小学教育的缺憾。
在这个新的网络平台上,小学班主任建立自己的博客、开通QQ空间,甚而有些小学建立了自己的BBS,实现和家长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在校情况、父母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以及学生本人的想法,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融合。
.1.3 网络极大地开拓了小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据调查统计:上网的学生比不上网的学生拥有更活跃的思维、更强烈的求知欲、更宽阔的视角,他们通过网上丰富的资源,强化理论学习效果,吸收先进国家、地区的理念,从而对小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信息,广摄新知识、新理论,这种良性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教育的质量。
2.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2.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人与人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
浅谈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文化安全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1. 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
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求西方流行文化,甚至存在一些人“西化”的现象。
这种西方流行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会导致文化的缺失和失衡。
此外,外来文化的流行也会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信仰的形成产生影响。
2. 文化互联网化的升级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
文化互联网化升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流失和盗窃越发便利,尤其是一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模式,如在线游戏、电影、音乐等。
这需要我们通过引入一些法律制度和技术手段来加强文化安全的保护力度。
3. 文化恐怖主义的威胁文化恐怖主义指的是个别极端分子为了表达其极端思想而利用文化破坏社会稳定。
例如,恐怖分子通过恐吓、破坏文化遗产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观念。
文化恐怖主义对文化安全的威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此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多方面加强反恐怖主义合作,共同防范文化恐怖主义的威胁。
二、文化安全的对策1. 发展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本土文化产业,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安全。
政府应该加大对本土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规,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 引入先进技术和法律法规我们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来保障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安全,例如采用数字水印技术、智能锁和其他安全技术。
政府也应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有关文化产权财产保护和文化反盗版等立法,严格打击文化著作权侵权。
3. 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文化交流和合作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物质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它具有文化体系的开放性、文化内容的互动性、网络文化空间的虚拟性以及网络文化服务的个性化的特点。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为我国文化建设创造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
我们需要在充分认识、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造就一批网络人才的同时,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断进步。
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网络文化道德的缺失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低可控性及其内容的多元性,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在其中并不能一如既往地发生作用,即使发挥一定的作用,也有赖于互联网使用者的个人素养,由此便往往使进入互联网的使用者自觉不自觉地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
网络使用者的身份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化,隐匿了入的真实身份,使得传播者不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
网络使用者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包括网络黑客、散布谣言、传播色情、上传病毒等。
(二)文化的社会风险增大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及其低可控性,在繁荣我国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增大了文化的社会风险。
一方面,人们的思想领域,呈现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另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同时带来了对我国国民尤其是当代青年民族认同感的削弱。
我国国民尤其是当代青年盲目地追捧西方文化,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从而削弱了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三)知识产权侵权事件增多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在网上可以看到大量的书刊、杂志、资料、音乐、电影,大多数的都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视频网站的兴起,就涉及了更多的版权问题。
网站涉嫌违规发布电影、歌曲、文学著作等涉及知识产权信息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维护个人知识产权成为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一大难题。
网络文化处于虚拟环境中,由于大量音乐、书籍、杂志多
是免费发布,追讨责任人不易实现,知识产权的维护也越来越困难。
(四)国家安定团结受到影响
一方面,络中传播的不良信息,既有违反法律上传的淫秽色情、暴力、赌博等信息,本身并不带来现实的社会危害,但一旦对浏览这些信息的人产生影响:一方面可能激发自制力不强的人从事非法活动或不道德行为的动机,另外可能刺激已有不良动机的人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或不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西方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在其他正式场合不能获得支持,无法得到生存和活动空间的前提下,格外重视网络的作用,网络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反党反人民的工具。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化管理存在漏洞、、经济发展总体比较落后、网络文化自我调整、完善的能力不足、网络文化领域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及西方文化产品引入的鉴别、引导不足。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引导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网络道德建设带来的影响,形成网络文化主导思想,促进网络道德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就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吸收有利于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摈弃其中的糟粕。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要求,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必然选择。
(二)完善法律法规
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推进网络文化法制化进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其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
(三)构建监督体系
网络管理是产生、形成、发展管理文化的相当重要的文化要素。
政府牵头促进内容控制技术的使用和发展。
同时,鼓励和支持互联网业界和终端用户采用内容控制技术对网络传播内容进行自我管理,倡导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公共事业部门安装和使用适当的内容控制技术,应当开拓创新的理念,重点建立网络文化内容技术分级标准,发展网络文化内容检测与过滤技术,积极构建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网络文化安全技术体系。
(四)倡导网民自律
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倡导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把网络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教育,让人们更科学、更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同时,通过教育,提高人们防范有害信息侵害和网上不法行为的能力。
营造一种健康、文明、诚信的文化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