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中的适宜负荷原则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历年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2003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内容和负荷。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灵敏素质:是指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004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训练课结构:所谓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2005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过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 简答题

运动训练学 简答题

简答题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目的及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答: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主要任务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共性规律②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发展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去。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2、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答: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对起始状态的诊断在运动训练中起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即实践额检查评定③实践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3、在训练中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松成②渐进式增加负荷量度③科学地探求负荷的临界值④建立科学的诊断体系⑤处理正确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简述运动员体能及体能训练基本要求?答: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构成因素。

要求:①合理的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似③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⑤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手能又比较单调枯躁。

5、简述比赛类型及其主要任务答:①竞技性比赛任务:创造理想的训练成绩,实现训练目标②训练性比赛。

任务: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

③检查性比赛: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

④适宜性任务: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需把握好适宜的运动负荷

体育教学需把握好适宜的运动负荷

体育教学需把握好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一节体育课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是失败的,关键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竞技水平,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使肌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并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实践证明:人体形态机能的改善与提高,以及对各种运动技术的掌握,必须在一定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刺激下才能实现。

作为体育教师,课前(备课)就要尽可能预设好运动负荷,课中要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运动负荷,课后要总结、反思,怎样的负荷才最适宜学生,才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课如果只注重学生“玩”的兴趣,没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作保证,就没有课堂锻炼效果,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也将是一句空话。

记得有一次参加体育教研活动,一位年轻老师上快速跑的课,30米快速跑只跑了3次,然后大部分时间是没有什么锻炼价值的智力游戏。

学生虽然高兴了,但教师只注重了课的热闹,把课的负荷放在次要位置,这样的体育课是不能促进学生体力发展的,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说,课的运动负荷太小,学生的身心得不到一定的负荷刺激,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这不仅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培养。

相反,如果一节体育课负荷过大,对学生的健康将产生损害。

笔者也曾经一次参加体育观摩课,一位年龄偏大的教师,上课认真、表情威严,学生也显得很紧张,课的内容安排紧凑,上课按部就班,从课的准备部分到基本部分,再到结束部分,安排的内容满满的,准备部分的正步走、慢跑步、徒手操整齐有序,基本部分高抬腿跑、小步跑、后蹬跑、加速跑…….,随着课的发展,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开始50米途中跑练习,做了2次后就有几个学生头晕、恶心,有的开始呕吐……,尽管课没有出现大意外,但当时的情景却很难堪。

教师没有妥善处理好运动负荷与间歇的关系,没有注意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调剂,造成课的“事故”,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不适。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论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控制 赵一刚

论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控制 赵一刚

论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控制1、前言运动训练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和思想,为不断提高专项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目的是不断地提高和保持个人或集体的专项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其中运动负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是很大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运动员的机体如果不能适应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就不可能创造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科学合理的安排大运动负荷的训练,能使运动员机体产生超量恢复、提高训练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所以,现代的运动训练更加要求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运动员的学习、生活、营养、作息制度等能够符合在运动训练中承担大运动负荷的要求。

同时,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必须要有定性与定量的要求。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正确的定性将决定采用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际效果。

因此,良好的运动负荷控制将有利于训练目的及任务的快速完成。

2、关于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2、1 运动负荷释义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它可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手段与方法以及比赛对运动员机体与心理所施加的刺激表现出来。

它包括负荷量(训练中可供统计的总量)和负荷程度(运动员做练习时的紧张程度和对机体影响的大小程度)两个方面。

2、2 运动负荷的结构运动负荷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

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影响负荷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负重总量等,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密度、完成每个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所占的百分比。

运动负荷反映了练习的紧张程度对有机体机能影响的大小,而且影响负荷量的各种因素也影响负荷强度,影响负荷强度的各种因素同时也能影响负荷量,所以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一定的负荷量就有一定的负荷强度,而负荷强度对有机体的影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动训练学-4-5章

运动训练学-4-5章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P91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P94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P97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中的适宜负荷原则
运动训练中关键的环节是对运动负荷的合理调控,没有适宜水平的运动负荷,要么不能发挥
运动员的应激能力而提高运动成绩,要么会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向劣性方向发展而造成
过度疲劳。

所以,对运动员施加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其机能能力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是教
练员在每天具体实施训练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运动负荷的可接受性、有效性和适时性
“适宜负荷”应该从三个角度予以解释:
一是运动员对负荷的可接受性,即运动员承担负荷的可能性,这是“适宜负荷原则”的首要条件。

超过运动员接受能力的负荷,不仅不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导
致运动员身体机能出现劣变现象,继而表现为过度疲劳、运动损伤或疾病,缩短运动员的运
动寿命甚至断送运动员的运动前程。

二是运动负荷的有效性,这是适宜负荷原则的核心内容,即教练员为运动员所设计的负荷必
须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

从这层涵义上理解适宜负荷,不仅是一个负荷大小的
问题,更重要的是负荷性质的问题,即教练员所设计的负荷原则要求负荷与其目的和任务达
到一致。

三是适宜负荷原则要求负荷安排的适时性,依据“超量恢复”理论,当机能达到超量恢复时是
机体接受下一次负荷刺激的最佳时机。

教练员能否抓住这一时机进行下一次训练是反映教练
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宜负荷原则”适宜时间实施负荷的要求。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操作过程
分析负荷是否适宜不能只单纯从负荷本身去考虑,最重要是不能脱离承担负荷的主体。

因为
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竞技能力以及前次负荷后恢复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承担
负荷的能力,在这些因素中稳定程度又各有不同,性别是不变的,年龄增长是缓慢的,健康
状况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阶段性变异特性已经比较清晰,而前次负荷的恢复状况则每日每时
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教练员既要根据运动员性别、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及竞赛能
力发展水平来制定负荷量度计划,又必须根据负荷后运动员生理、心理上的反应及恢复状况
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和修订预定的负荷计划,这些调整和修订不但要体现在各种大周期中,更主要体现在课与课之间,甚至于一次课的各个练习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运动负荷的
科学控制,才是对“适宜负荷原则”的有效实施。

对于一名教练员来说,只理解“适宜负荷”原则的涵义是不够的,运动训练的过程是操作性过程,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练员对运动员负荷的可操作性是“适宜负荷”原
则得以实施的保障条件。

教练员对运动负荷的可操作性就是教练员对自己所确定的负荷指标
必须有理论依据和实施保证;必须能在既定时间内顺利地付诸实,转化为运动员的有效练习,且不受阻滞或中断。

其中关键有两部分:
一是教练员对整个训练周期的总体负荷能逻辑地安排划分于各个阶段、小周期和课次当中,
使每一段或一次负荷既是前一段或一次负荷的继续,又是后一段或一次负荷的开始。

二是教
练员对每个运动员的身心状况要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或预计,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就是对负荷量
度的适宜程度进行科学判定,这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生物学判定,因为不同的负荷量度
对运动员机体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从许多生理生化指标中得到反映。

第二,心理学判定,运动员所承受的训练负荷,通常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尽管并非所有心理反应都来自
于此),相对于生理负荷称之为心理负荷,由于二者反应的侧面不同,所以心理学评定作为
心理负荷的评定方法是必要的。

三、适宜负荷原则中的运动心理监控
训练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对运动负荷反应的监控,现代运动训练要求不仅是对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更需要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有效监控,其核心内容是情绪变化的监控,这一点在比赛期的训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通过感觉器官能观察和感知到运动员的这种情绪
体验,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对运动员情绪变化能做到洞察秋毫,因此教练员应充分发挥这种经
验作用,形成一个多渠道、快速度的不断反馈和修正负荷实施情况的控制系统。

强调运动员情绪反应的重要性,是因为这种反应直接影响运动员行为效果和训练目标能否实现,教练员掌握对运动员情绪观察和控制的方法,对确定负荷、减少痛苦、避免伤病均是十
分重要的。

运动场上运动员的情绪反应是千变万化的,积极的情绪是昂扬、兴奋的表情流露,是一种内在欲望得以充分满足的快感;而消极的情绪是低落、沮丧的表情流露,是一种内在
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感。

过急、过大的运动负荷会对运动员的内在欲望造成创伤,运动员也
会因此而恐惧训练,有碍于运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过小的负荷尽管不会造成运动员
内在欲望的创伤,但也能产生快感,反而会使运动员变得“轻妄”而滋生傲慢,不思进取。


有适宜负荷作用才是激发运动员美感和创造能力的源泉,是促进他们主动接受大负荷的心理
动力基础。

所以有经验的教练员往往根据运动员的训练中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对既定负荷
进行适当调控,而使运动负荷更合理有效。

教练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训练实践经验。

特别是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
特点必须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对负荷量的控制要有科学依据,把训练中的每一组、每一次练
习的负荷都设计的尽可能适宜且对运动员产生最佳的训练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