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运动训练的原则
训练计划制定7原则

【训练计划】制定中学生运动员田径训练计划必须遵循的七大原则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世界田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至今,要想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强调科学训练,而科学训练的最重要标志就是能否遵循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
要想使中学生运动员的课余田径训练科学高效,就必须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计划。
而中学生运动员课余田径训练计划的制定依据就是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训练原则。
实践证明:下列七大原则是制定中学生运动员课余田径训练计划的重要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中学生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训练时期的任务,适当地安排两者训练比例的原则。
1、一般训练:以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提高中学生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非专项的运动技术。
2、专项训练:以专项运动技术动作以及与专项技术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练习为主,提高中学生运动员专项所需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战术、理论知识及心理品质等。
3、相互关系:一般训练为专项成绩的提高打好各方面的基础,专项训练直接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服务,两者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目标一致。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依据:1、人体各部分应该是一个统一、协调发展的整体。
2、动作技能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转移的。
3、各运动素质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4、一般训练对专项训练有促进、调节作用。
5、专项训练对一般训练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保证。
因此,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训练的失败。
贯彻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训练是基础,要重视一般训练。
2、要根据对象的水平、项目特点和训练中各时期的任务,合理安排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训练水平低、年龄小,一般训练则偏多)。
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规章制度

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体育项目的育人功能,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学校体育项目的课余训练。
教师、学生及家长应共同遵守并监督执行,以确保训练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身心健康。
二、训练时间1. 每周至少进行3次以上的体育项目训练,每次不少于1小时。
2. 训练时间为下午放学后至晚上9点,具体时间由各教练组织并通知学生和家长。
三、训练内容1. 训练内容由专业教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确定。
2. 训练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短跑、跳高、跳远、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3. 学生应按时出席训练,并积极参与训练内容。
四、训练器材1. 训练器材由学校统一购买和维护,学生不得擅自私用和损坏。
2. 学生在训练时应爱护器材,遵守规定使用。
五、休息和保健1. 训练期间适当休息和保健是必要的,学生应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时间。
2. 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应及时向教练或老师请假并接受治疗。
六、饮食和营养1. 训练期间,学生应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
2. 学生不得在训练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七、安全和责任1. 学生在训练时应注意安全,严禁擅自进行高难度动作和危险动作。
2. 学生如因违章操作导致受伤或造成财产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 学生之间应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维护训练秩序和安全。
八、绩效考核和奖惩措施1. 学校将定期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并给予奖励。
2. 学生不得因故擅自缺席训练,如有违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3. 学生在训练中表现突出者,将受到表扬和奖励。
九、其他规定1. 本规章制度如有变动,将提前通知学生和家长。
2. 学校将建立健全的体育项目课余训练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训练质量。
以上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各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如有违反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希望各位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使体育项目的课余训练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田径课余训练之“三大纪律”与“八项注意”

项成 绩 , 只进 行专 项 训练 在达 到 一定 成 绩后 也 不利 于进 只 有科 学 计划 ,认 真落 实 ,脚 踏实 地 ,持 之 以恒 ,才 能
一
步提 高 。
一
注意3 :注 意 训练时 各基 本身体 素质 练 习的顺 序要合
21年 1月 上 第 3期 ( 00 1 l 总第 2 7 1 期)
础 。如某 中学在 过 去 的训 练工 作 中 ,采 用 的是 “ 成式 速
理 。如 耐 力训 练后 不 宜进 行 速度 、力量 训练 ;灵 敏 、协
纪 律 一 :坚 持 多 年 不 问 断 训 练 , 是 田径 训 练 的基 调 、反应等 素质 应在精 力充 沛时进 行 ;等等 。 注意4 :注意 把发 展速度 作 为各专 项训 练 的重点 ,尤 训练 法 ” ,就是 在运 动 会 前集 训 一段 时 间 ,运 动 会 后就 其 是 发展 反 应速 度 和 动作 速度 , 以提 高 学生 快 速用 力 的 偃旗 息鼓 ,结果 运 动成 绩平 平 ,运 动 队伍 逐 年萎 缩 。后 能力 。 来 ,随着 管 理制 度 的深 化 ,他们 调 动 一切 积极 因素 ,通
训 练计 划 和方 法 , 以使 训练 成绩 不 断提 高 ,避免 徘徊 和
注 意7 :注 意每 次训练 都要 充分 做好 准备活 动和 整理
纪 律 二 :重 视 运 动 员 科 学 选 材 , 是 田径 训 练 的关 虚耗 。
键 。在 训练 工作 中 ,可能 都遇 到 过这 样 的情 况 : 同样 的
出许 多的努 力 ,但训 练效 果 却不太 理想 ,甚 至 出现 一些 不该 出现 的运 动损 伤事 故 。 怎样才 能 行之有 效 地搞 好训 练工 作 ,提高运 动成 绩呢 ?笔者 结合 训练经验 和做 法 ,归纳 出 “ 大纪律 ”与 “ 三 八项注 意 ”。
学校足球课余训练规章制度

学校足球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学校足球课余训练活动,提高学生足球水平,促进学校足球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训练时间1. 学校足球课余训练时间为每周三次,每次两小时,具体时间由学校足球教练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确定。
2. 学生应遵守训练时间,不得迟到早退,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三章训练内容1. 学校足球课余训练包括技术训练、体能训练、比赛训练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足球技术和比赛能力为主要目标。
2. 训练内容由学校足球教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学生应认真听从教练的指导,积极参与训练。
第四章训练要求1. 学生参加学校足球课余训练应穿着专业足球服装和足球鞋,不得携带贵重物品,以免影响训练。
2. 学生应保持训练场地整洁,不得乱扔垃圾,不得在训练场地上吸烟或喧哗,以确保良好的训练环境。
3. 学生应遵守训练纪律,听从教练的指挥,不得私自离开训练场地或擅自修改训练计划,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五章奖惩制度1. 学校将根据学生在学校足球课余训练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包括表扬、奖金等,以鼓励学生努力训练,提高足球技术。
2. 如果学生在学校足球课余训练中出现违纪现象,如迟到早退、擅离训练、破坏纪律等,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停训等。
第六章教练团队1. 学校足球课余训练的教练团队由学校足球教练和助教组成,他们应具备相关的足球教练资质和丰富的训练经验,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2. 教练团队应严格遵守培训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定期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七章其他规定1. 学校足球课余训练期间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如恶劣天气、场地不合适等,将暂停训练,具体情况由学校足球教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学校足球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由学校足球教练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不定时更新和调整。
第八章审核与解释学校足球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由学校进行审核后生效,具体解释权归学校足球教练团队所有。
试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

般 训练 指 根 据 专 项 运 动 的 需 要 .选 择 除 专 项 运 动 技
系统性原则 是指各个 学段 的整个 训 练过 程 是连续 的 。 各 学 校 、 学 年 、 学 期 的任 务 、 各 各 内容 、 目标 和 要 求 是 相 互 衔 接 的 。 在 打 好 基 础 。 养 和 输 送 优 秀 体 育 后 备 人 才 这 个 总 是 培
练 的 比重 应 大 些 ; 练 水 平 较 高 者 , 保 证 全 面 训 练 基 础 上 训 在 逐 渐 加 大 专 项 训 练 的 比重 。
22 系统 性 原 则 .
这 个 原 则 是 指 在 整 个 训 练 过 程 中 . 根 据 项 目的特 点 、 要
对 象 的水 平 和训 练 的 不 同 阶段 的 任 务 .把 一 般 训 练 与专 项 训 练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
的 目的 。要 选 用 那 些 能 全 面 发 展 身 体 素 质 , 利 于 促 进 学 生 有 掌 握 专 项 技 术 的 练 习 。在 基 础 训 练 阶段 。 般 训 练 的 内 容 应 一 围 绕 打 好 基 础 的任 务 进 行 。 .
( ) 训 练 的形 式 方 法 的 选 择 上 既 要 多 样 化 , 要 讲 究 2在 也 实 效 性
维普资讯
第2 4卷
增刊 2
龙 岩 学 院学报
J un l o L n y n Unv ri o r a f o g a iest y
2 0 年 8月 06
Au u t 0 6 g s 2 0
Vo .4 S p . 1 u p2 2
练 , 仅可以促使学生全 面发展 , 且也可 为培养具有突 出 不 而 才 能 的竞 技 人才 起 到 战 略 性 的作 用 。本 文 通 过 文 献 资 料 结
课余运动训练的原则

课余体育锻炼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为了实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目的,从事身体锻炼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自觉性原则。
从事锻炼必须有明确的健身目标,自觉地从事锻炼。
自觉是指锻炼时要认真,心无旁鹜,专注肌肉的张弛,关节的反复,呼吸的出入,节奏的疾徐,动作的屈伸,使身体、精神、心智都得到锻炼,并根据健美或健身的目的去选择适当的方法。
2.全面性原则。
全面,一是指身与心都应受到锻炼。
二是指各器官系统、身体的各部位能受到锻炼和协调地发展。
三是指项目选择应该多样化,长跑、太极拳、体操、球类等项都应该选一些,不宜偏重某一项。
3.经常性原则。
锻炼身体一定要持之以恒,要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要一曝十寒。
每天坚持锻炼不容易做到,每周锻炼一次,对年轻人不能起到健身效果的积累作用,一般说每周有2~ 3次的课外锻炼为佳,并持之以恒。
4.适量性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
但是否运动得越多,身体就一定越好呢?其实,如果运动得不得法、不懂得适可而止,有时候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运动有两个目的:加强体能和保持健康。
不同年龄、体质、运动目标,有不同的运动量。
要知道什么样的运动适合自己的年龄,有一个大略的计算方法:220-年龄=每分钟心率。
重量的负荷,体弱者能逐渐改善自己的适应力,健康的人能提高适应能力,运动员则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适应能力。
对同一个人来说,运动负荷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阶段,都要做到量力、渐进,并根据气候、营养、环境、兴趣采用适宜的方式、适当的强度进行锻炼。
一般来说,如果以保健为目的,适量的运动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运动为宜。
定期运动最好是选择对心脏有益的有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
5.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要求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体质、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法,而不以让所有的人都按一种方案进行锻炼。
运动时可以使心率达到120-150次/min,高则可达到180次/分(但不宜持续太久)。
有慢性疾患的可运用按摩、气功、太极拳、武术等祖国传统方法进行锻炼。
课余训练管理制度

课余训练管理制度一、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培训和训练机会,我们学校实施了课余训练管理制度。
二、训练对象本制度适用于全校各年级学生,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体育锻炼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训练时间课余训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和周六的上午。
每次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四、训练内容1. 体能训练:包括跑步、俯卧撑、引体向上、器械训练等。
2. 球类训练: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3. 团队协作训练:例如搭建障碍、解密游戏等。
4. 兴趣特长培训:如舞蹈、武术、音乐等。
五、训练场地所有训练活动均在学校指定的体育场馆或者活动场地进行。
六、训练授课1. 每堂训练课由专业的体育老师或教练进行指导。
2. 教练应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确保训练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七、训练过程管理1. 学生参加训练前须完成体育器械的检查,并佩戴适当的体育用品。
2. 训练过程中,学生要服从教练的指挥,严守纪律,禁止偷懒、旷课和迟到。
3.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有身体不适或者意外情况,应及时向教练报告。
八、训练后管理1. 训练结束后,学生要及时整理训练场地,并保证场地的整洁。
2. 学生要按时离开训练场地,不得滞留并且不得发生聚众赌博等非法行为。
3. 学生要注意个人安全,尤其是离开学校后,禁止在危险场所停留。
九、监督检查学校将定期进行训练过程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训练制度的学生进行处罚,并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教育处理。
十、违纪处理如果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违反训练制度,将会受到以下处理:1. 警告:对违反制度轻微的学生进行警告。
2. 记过:对违反制度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记过处理。
3. 留校察看:对违反制度严重的学生进行留校察看一段时间。
4. 严重违反者,将对其作出相应的停课、劝退等处理。
十一、师生交流学生和教练有权利对训练制度提出建议,并且学校也会不定期的进行问卷调查,以提高课余训练制度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培养其竞技能力,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强化课外体育训练,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通过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从中发现优秀运动员的苗子,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运动员,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同时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一)基础性从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途径来看,它在总体上进行的是基础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身体机能、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
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它的发展对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课余训练中应着重注意身体素质的发展全面,打好扎实的身体基础。
基本技术是某运动项目中基本的、使用效率高的技术成分,对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好坏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战术的发挥。
青少年处在接受能力较快的学习阶段。
在课余训练中要选择可引起其兴趣的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其掌握基本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技术和掌握高难度技术奠定基础。
在课余训练阶段不应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运动成绩,而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有针对性地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
(二)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有具体措施,且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这一过程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系统训练,而是学生在完成正常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的体育训练,这一“课余”性质就决定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因而在训练目标、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方面与专业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余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原则是以运动训练规律为依据对运动训练提出的基本要求。
它是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对一切训练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原则和体育教学原则有密切的关系。
它们都是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一般来讲,教学中有训练因素,训练中有教学因素。
特别是在启蒙训练和初级的训练体制中,教学和训练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实现的,习惯地统称为训练。
从它们相对独立的个性来看,教学是指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训练一般指提高的过程。
因此训练原则可以相对独立于教学原则,训练原则不一定适用于教学,而教学原则却能全部适用于训练。
科学的运动训练过程不能离开和违背教学原则,而且贯彻教学原则的要求更高、更严密。
运动训练的原则主要有: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间断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一般训练是按专项运动的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方法和手段。
通过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改进身体形态,学会一些非专项的运动技能,从而打好身体基础,为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为获得专项运动的优异成绩创造条件。
它是运用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所特别需要的运动素质,提高专项技术、战术及理论水平。
专项训练包括专项身体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从内容和手段来看专项训练比一般训练要窄一些,并具有专门化的性质。
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优点(1)一般训练扎实效果好,使专项训练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适应高难度动作的训练,才能承担更大的训练负荷,适应紧张激烈的比赛,延长运动寿命。
(2)一般身体训练的手段多种多样,有利于克服专项运动训练对身体的片面影响,促进正常发育,改善体型;有利于克服专项训练的单调,增加乐趣,促进正常发育,消除精神疲劳;有利于储备足够的运动技能,实现非专项技能向专项技能的转移;有利于对少儿运动员准确地确定专项发展的方向。
(3)专项训练扎实效果好,使专项技术符合生物力学规范,同时运动员已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合理的先进技术可充分地得到发挥。
运动员通过训练和比赛成绩步步上升,显示技术和体力的步步提高,证明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取得明显效益,更能使人认识两者结合训练的好处,提高两者结合训练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2.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1)一般训练要适应专项的需要,反映专项的特点、方法和手段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如对体操、跳水、球类等技术较复杂的项目,应较多地选择发展灵巧、协调和柔韧性的练习手段。
(2)一般训练手段应“选优求精”,切忌“务广求华”,但应使练习形式生动活泼。
(3)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应因对象不同、训练时期不同、任务不同而恰当安排。
如:年龄越小或离比赛越远,一般训练的比重越大。
二、不间断性原则不间断性原则是指,从开始从事初级运动训练到出现优异运动成绩以及保持直至运动寿命的终结,一直坚持进行系统的、连续不断的训练。
1.坚持进行系统、连续不断训练的必要性(1)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如果训练有中断、暂时联系得不到强化,反而会消退。
(2)机体负荷适应反应,必须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
时断时续的训练,非但不能积累良好的适应变化,而且会降低机能水平。
2.贯彻不间断训练原则的基本要求(1)各级训练体制,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学制阶段,层层衔接,不要因升学、转校等原因造成训练大起大落。
制定出系统的训练大纲,各层次按训练大纲的要求完成各自任务。
这就是指的训练体制、训练任务、内容一条龙。
(2)训练全过程中,上、下节课应保证连续性,下次课的安排不能早于上次课疲劳恢复之前,也不能晚于上次课训练产生良好影响之后。
(3)争取避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产生各种伤病,不致因伤病而中断或中止训练。
(4)遵循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专项素质等方面内在的逻辑联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三、周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是指整个训练过程中训练阶段的划分和某些内容的安排比例呈周期性的循环,后一个循环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提高训练水平。
周期性原则的依据是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
竞技状态指运动员达到优异专项成绩所处的适宜的准备状态。
竞技状态是通过科学的周期化训练过程才能达到的。
1.处于竞技状态时的特征(1)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机能活动更加“省力”,能胜任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能很快地进人工作状态,恢复过程也比较快。
(2)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能通过运动技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充分地发挥出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强,动作准确、协调、熟练、成功率高。
(3)运动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感觉敏锐,渴望比赛,意志力强,取胜心足。
竞技状态所有特征的集中表现是运动员能在重要比赛中达到本人最高运动成绩。
2.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1)获得阶段。
又分为两个小阶段。
一是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获得阶段。
前提条件包括:提高总的机能水平;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心理素质的初步培养。
这个阶段好比积累营造竞技状态“大厦”的建筑材料。
二是竞技状态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上述前提条件形成一个整体,具有专项化特点,竞技状态“大厦”已经建成。
不过,本阶段初步形成的竞技状态,还不是十分稳定,在不利因素下容易破坏。
(2)相对稳定阶段。
竞技状态的所有特征在本阶段得到完善、稳固,并在比赛中表现出来。
(3)暂时消失阶段。
运动员不可能永远处在竞技状态中,由于活动状态和心理环境的改变,竞技状态各因素的有机联合产生反适应的消退,训练水平出现暂时下降。
从上述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这一过程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
经过这一循环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再训练、再提高,出现新的更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这就是科学训练的辩证法。
人们根据竞技状态三个发展阶段的规律把运动训练工作过程分为三个相应的训练时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休整期。
3.贯彻周期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校教育规律,结合学期划分的特点安排训练周期。
较大的、花时间较长的比赛尽量不安排在学期中进行,以免因比赛缺课时间太多,影响文化课学习。
(2)根据参加重大比赛划分周期。
一般来讲,一年安排两次主要比赛,可按学期分为两个周期。
例如春季田径运动会,一般在5月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一般在10月举行,可按双周期安排。
一年一次在暑假或寒假举行的较大的比赛可安排单周期。
(3)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各个训练时期。
学生特点主要指体育基础和课余性。
对训练水平较高和竞赛任务较多的学生,竞赛期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对训练水平一般者,准备期可适当长一些,以便加强基础训练,竞赛期可根据项目的特点尽量安排短一些。
休整期则尽量与复习考试时间一致。
假期可适当集中训练,安排较大运动负荷。
(4)应合理安排小周期训练,保证大周期训练任务的完成。
一个训练周期中的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有的长达数月,因而要定出月的或星期的小周期训练计划。
这样的大、小周期的配套才是完整、周密的运动训练。
(5)少年儿童初参加运动训练,由于处在启蒙的基础阶段,也可不划分周期。
参加一些比赛也具有训练性质。
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
关于心理负荷的墓本知识在。
本书教学部分已作了介绍。
心理训练的负荷问题,尚在探索与总结之中。
本节只重点介绍合理安排生理负荷这一问题。
合理安排生理负荷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目标、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等逐步加大生理负荷,使大、中、小负荷合理交替,保证良好训练效应积累,提高人体机能。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有关疲劳和恢复过程相互关系的规律,超量恢复的原理及机能活动节省化的理论。
有关疲劳和恢复过程相互关系的规律表明:没有负荷引起的疲劳,就没有训练的效果,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
它的规律是负荷——疲劳——超量恢复。
过大的负荷会影响机体的休息和恢复,产生疾病。
过小的负荷,不会产生疲劳。
有机体机能活动节省化是由于机体对同一类型的负荷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某运动员进行大强度训练后,心率达到190次/分钟,但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在进行同样大强度的训练时,心率只达到160次/分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机体对某一负荷已经适应而产生了节省化,这种负荷就不再能引起机体内的积极变化了,因此,负荷必须逐步加大,才能不断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根据上述理论表明运动训练负荷必须合理地增加,运动训练实践也反复证明,一成不变的运动负荷不仅会失去训练效果,还意味着竞技能力停滞不前。
因此,一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把大部精力放在运动负荷“极限”附近进行探索。
对少年儿童来讲,合理增加运动负荷应作为一条基本要求,但怎样科学地安排,则要根据对象的体能基础和适应程度进行,绝不能盲目地采用大负荷训练。
贯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要求:(1)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掌握有关运动负荷的知识。
例如影响负荷大小的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负荷与不同方式的休息合理交替等(教学原则已述)。
要使运动员“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主动配合教练员完成预定的训练负荷。
(2)合理增加运动负荷应保证在训练对象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内,刚要达到又没有达到极度疲劳,这样的训练负荷效果最好。
学校课余训练一般不要达到极度疲劳,因为学生在完成文化学习方面要付出大部分精力,但他们有新陈代谢旺盛、疲劳消除快的特点,且每周最多实行隔日训练制度,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然调整休息。
因此,每次训练达到接近极限疲劳的程度是恰当的。
不达到这样的负荷程度,难以实现训练的预期目的,因为有机体适应性变化的程度是同运动负荷的大小成正比的,这就要求教练员能够准确确定运动员个体的极限负荷的临界值,才能做到合理安排。
(3)训练负荷的增加应是渐进性的,基本趋势是:增大适应——再增大——再适应。
不能增加过猛,逐步增加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直线式。
这种增加的方式,负荷强度的动态变化不明显,负荷的上升主要基于量的增加。
②台阶式。
增加一些,保持一段。
③波浪式。
施加的负荷有起有伏,每次负荷下降可比前一阶段的最高负荷稍低,总趋势是上升的。
④跳跃式。
陡然增加刺激强度或“量”的一种方式。
前三种适合初学者和各等级运动员,后一种适合于高水平运动员打破已造成的固定模式的动力定型,在冲破有机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旧的牢固联系之后,对于在新水平上建立新的联系和新的平衡有好处。
(4)正确处理训练负荷“量”和强度的关系的阶段性变化。
运动负荷这一整体,是由量和强度这两个主要因素构成的,两个因素共存一个整体,相互影响。
负荷量以一定强度为条件而存在,负荷强度又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基础。
量大,强度要适当减小,量小,强度适当加大,而且由于两者对机体的影响不同,所以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为了训练任务的需要,对两者应作出恰当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