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史学习版.doc

合集下载

欧洲音乐史

欧洲音乐史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总体风格。

1、强烈的、张扬的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个性化的烙印。

2、重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特别是与文学、戏剧、绘画的紧密联系。

3、强调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注重民族性。

4、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

音乐创作风格:在旋律上,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发,抒情性大大加强,跃居结构的伸缩性很大;在和声上,加强了色彩变化,不协和音的结构和进行大胆使用七和弦、九和弦经常使用,半音转调作为取得特殊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调性上,慢慢向多调性和无调性方面发展;在配器上,作曲家着力于诗意形象的刻画,讲究音乐与内容的情感气氛交融,他们探索着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取得绘声绘色的音响效果;在力度上,运用了大幅度的力度转换和对比;在形式结构上,不断趋向自由,出现了许多单乐章的交响诗、序曲等体裁。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及艺术成就。

音乐创作: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9部交响曲,其中以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九交响曲最出名、室内乐钢琴五重奏《鳟鱼》、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四重奏》等。

艺术成就:1、在艺术歌曲方面,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表达诗歌的意境、刻画人物情绪的戏剧性发展,提高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2、在交响曲方面,打破了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模式。

3、在器乐方面,大多遵循古典的样式,但却饱含着宽广的抒情风格的美丽。

艺术歌曲:歌词源于诗歌,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采用分节歌和通节歌的形式无词歌:也叫无言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为门德尔松首创,它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过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要明确。

《春之歌》、《威尼斯船歌》肖邦钢琴创作体裁。

钢琴三重奏、奏鸣曲、叙事曲、谐(言)虐曲、即兴曲、前奏曲、夜曲、练习曲、波兰舞曲、圆舞曲、玛祖卡、幻想曲等。

《欧洲音乐简史》课程标准

《欧洲音乐简史》课程标准

《欧洲音乐简史》课程标准开设学期:2总学时:32课时(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欧洲音乐简史》是专业理论必修课程。

该课程系统讲述了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与音乐文献之间的关系。

以班级授课为主。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方文化历史的背景为前提下,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以及美学要求进行系统的了解,从而为自己的表演作品起到美学上支撑。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始终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在掌握史学的同时配合准确的音响资料以供学生完善文献积累。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思路是辅助表演专业学科完成准确、生动、形象的艺术处理,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具实用性。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音乐史学的学习应使学生具有艺术表现、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处理等素质,从而为提高个人的表演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流派、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不同时期的音乐美学以及艺术表现风格。

(三)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的基本发展线索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音响上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美学要求以及创作形式的变化发展。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演唱、演奏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演绎作品的把握能力。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要求1、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2、兼职专业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教学方法建议教学中注意文献资料的掌握以及音乐作品的分析引导,使学生在听觉上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魅力。

(三)教材要求采用十一五规划教材:《欧洲音乐简史》。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时期代表性乐器。

里拉琴:最重要的弦乐器,类似小竖琴。

手指拨弦发声,声音轻柔,多用于伴奏。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体积较大,共鸣箱是木制的。

常和太阳神阿波罗相联系。

阿夫洛斯管:一种双簧乐器,有双管和单管两种。

V字型的双管阿夫洛斯更为普遍,声音比较坚硬而有穿透力,具有狂放性。

被用作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狂欢节常用乐器。

里拉琴阿夫洛斯管二、中世纪时期:①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和基本特征形成:a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b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曾致力于制定统一的教会礼,但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贡献,也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基本特征:a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

b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c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d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e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f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g较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h调式体系:教会调式②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是法国马肖和兰迪尼。

马肖:经文歌、弥撒兰迪尼:盲人音乐家,“兰迪尼终止式”(阻碍终止)三、文艺复兴时期:①文艺复兴欧洲的四大乐派以及每一乐派的代表人物。

a布艮第乐派:迪费、班舒瓦(尚松、经文歌、弥撒曲)b佛兰德乐派:奥克冈、若斯堪c罗马乐派:帕勒斯特里那d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叔侄加布里埃利②宗教改革的领袖以及音乐体裁:众赞歌定义、《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领袖:马丁·路德众赞歌定义:是新教音乐的重要形式,是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

a起初是单声部的,采用分节歌的形式,音符时值基本一致,演唱方式是汇众齐唱,不用拉丁语而是译成德语。

欧洲音乐史

欧洲音乐史

欧洲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名词解释:1.《无词歌》:也叫《无言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为门德尔松首创。

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春之歌》,《威尼斯船歌》6卷48首小曲。

2.玛祖卡舞曲:一种三拍子的波兰民族舞曲,情绪热烈,节奏重音常弱在第三拍,有的落在第二拍,这是玛祖卡舞曲最大的特点。

3.波尔涅兹舞曲:又称“波兰舞曲”,是一种缓慢庄重,具有贵族气质的舞曲,18世纪起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多用复三部曲式三拍,肖邦创作的13首波尔涅兹,把这种舞曲题材推向世界。

4.交响诗: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又名“音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乐队作品,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创自由发挥,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采用标题音乐形式。

5.恰尔达什:也称为匈牙利舞曲,是由两段具有对比性质的舞蹈音乐组成的。

前半部分成为“拉苏”,其特点是速度缓慢,音乐庄重,用2/4、4/8拍;后半部分成为“弗里斯卡”,其特点是速度较快,气氛热烈,表现男女双人舞的热烈的场面。

6.无终旋律: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始终不停顿的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局。

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有朗诵性,叙述也带有歌唱性,这种不间断的音乐乐剧形式被成为“无终旋律”。

7.主导动机:也称为“主导主题”。

在大型音乐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例人物、事件、情感,并始终以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段被成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

8.民族乐派: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形成,到19世纪中期北欧、中欧以及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掀起的一种音乐风格,他在强调表现个人感情的同时,渗透了本民族音乐的特征,音乐家在创作中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等来强调音乐的民族特点,作品体现了浓郁的乡土的风情,鲜明的国籍性和民族性,具有这种音乐创作风格的音乐家被人们成为民族乐派。

欧洲音乐史第五章

欧洲音乐史第五章

• 正歌剧指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以神话 及古代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 剧。最初与意大利趣歌剧(喜剧)相对 而言,后流传至西欧各国。意大利正歌 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是一种严肃的 歌剧。在18世纪中逐步衰亡,成为一种 历史上的名称。
• 享德尔特(德国作曲家)为18世纪初正歌剧的主要 代表人物,他的40几部作品大多用意大利文写就, 均取材于神话,著名的有《阿格丽品娜》(1709 威尼斯首演)《尤利乌斯· 恺撒在埃及》、《帖木 而》(1724)、《罗德琳达》、(1725)、《阿 尔辛娜》(1735)、《薛西斯》(1738)。到了 莫扎特时代,正歌剧已走向没落。莫扎特(奥地利 作曲家)曾以此种风格写过两部名作《伊多梅纽斯》 (1781)和《狄托的仁慈》。其中《伊多梅纽斯》系 根据希腊神话阿加曼农王的故事谱成。叙述克里特 王伊多梅纽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归来,要王子伊达 曼特作为还愿的牺牲品奉献海神,王子对特洛伊公 主伊丽亚忠贞不移的爱情,感动了海神从而成全这 对情侣。这部歌剧中用了很多有伴奏的宣叙调增强 了戏剧性。

威尼斯乐派Venetian Music School音乐流派之一。因发轫于意大 利著名水城威尼斯而得名。威尼斯乐派是个总称,它有以下三种 含义: • 一、 音乐流派。威尼斯乐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 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是该乐派的特征。演唱 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 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代表作曲家有 威赖尔特(?-1562)等。 • 二、 指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该器乐乐派以庄严、 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 因教堂内部广阔,两架管风琴音响宏大,可作呼应式的表演。该 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代 表作曲家有未拉特(1480-1562)及其弟子安•加勒里埃里(1510 -1586)和乔•结加勒里埃里(1557-1612)等。 • 三、 指十七世纪欧洲歌剧乐派。与1637年威尼斯城首建公开 歌剧院,并成为当时欧洲歌剧中心有关。歌剧多为古典题材,音 乐富有戏剧性。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1567-1643)与卡伐 里(1602-1676)等。主要歌剧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 来》、《波配阿的加冕》等。

欧洲音乐史的复习资料

欧洲音乐史的复习资料

1)。

莫扎特交响曲的特点:1、写作技巧是从海顿那直接继承过来的,但去掉了海顿以往交响曲的影子,加强了奏鸣曲式中两主题间的对比,促进了戏剧性的发展。

2、和声调性大胆的构思和运用,展开部的尾部幅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后来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新倾向。

2)。

莫扎特三乐章的古典协奏曲形式:1、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用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比较朴素,在主调上,有乐队奏出,篇幅较短,只出现一部分主题;第二呈示部比较华丽,富于技术性,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奏出,增加新的主题,所以内容比第一呈示部丰富的多。

2、第二乐章是咏叹调式的抒情慢板。

3、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的快板。

3)。

贝多芬: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7首弦乐四重奏、5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菲岱里奥》、《莱奥若拉》第三序曲、《爱格蒙特》、《科里奥兰》序曲及《庄严弥撒》等。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

钢琴:第十七首《暴风雨奏鸣曲》、第二十三首《热情奏鸣曲》、第二十一首《黎明》。

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与“旧约全书”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对应。

4)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时代的巨人?因为1、他是古典主义的终结者,他的9部交响曲大多是古典主义的典范,在他的交响曲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远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意义和风格,他不仅将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引入到交响曲体裁,形成了英雄性、群众性的新风格,而且确定了贝多芬交响套曲的哲理布局,三个主题交织发展的理想的交响乐的布局:a、时代的英雄主题、b、个人与命运的抗争、c、人类达到理想王国的奋斗。

2、他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第九交响曲》在和声、配器和曲式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如第一乐章的空五度和弦预示了印象派的技法;第二乐章把奏鸣曲纳入了复三段式之中,为浪漫派交响音乐开了先例;第三乐章中,降E调自然圆号吹出旋律,第一次达到了技术的极限;第四乐章采用康塔塔形式,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入声乐,并开混合曲式和性格变奏的先例,引子中七个音同时出现,预示了现代音乐的和弦快。

《西方音乐史》学习要点

《西方音乐史》学习要点

《西方音乐史》学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9-16周《西方音乐史》学习要点(音乐学系三年级)建议参考书:《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欧洲音乐史》(张洪岛)《20世纪音乐概论》(钟子林)第九周:俄罗斯民族乐派要点:1、格林卡;2、强力集团;3、柴可夫斯基。

着重掌握每一个作曲家创作道路、风格特征和重要作品。

思考题: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创作观念和音乐风格的差异。

第十周:捷克与北欧民族乐派要点:1、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捷克民族乐派(斯美塔纳、德沃夏克、亚纳切克)2、北欧民族乐派(格里格、西贝柳斯)学习重点:捷克民族乐派。

第十一周:要点:1、70年代以后的19世纪法国音乐(从弗兰克到福列)2、法国印象派音乐(德彪西、拉威尔)思考题: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创作(美学观念、创作风格、作品)(参考《西方音乐通史》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周:要点:1、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一般概况2、马勒、里查·斯特劳斯3、世纪之交的俄罗斯音乐(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思考题,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概述(参考《西方音乐通史》第八章第二、三节)第十三周:要点:新维也纳乐派(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思考:1、表现主义的特征及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2、勋伯格的创作3、贝尔格与韦伯恩异同之比较。

(《西方音乐通史》第七编第一章)第十四周:要点: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六人团、欣德米特思考题: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道路第十五周:要点:1、20世纪民族主义(巴托克)2、20世纪美国音乐(科普兰、格什温等)3、20世纪俄罗斯音乐(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思考题:1、巴托克与传统民族主义的差别2、20世纪俄罗斯音乐第十六周:要点:45年以后的西方先锋派音乐概况几个线索:1、整体序列音乐2、偶然音乐3、电子音乐4、70年代以后的最新潮流思考题:45年以后西方音乐发展的总体情况,有什么新的趋势?(参考《西方音乐通史》第五、六章,以及《20世纪西方音乐概述》相关章节)几点要求:1、涉及教材有关章节时应该认真通读,并对重点问题做出笔记;2、注意一些名词概念(重要人名、作品名、流派和专用术语),并摘抄在笔记本;3、学习相关章节时最好有音响配合;4、9周以前的所学内容应该复习巩固;学习方法与9-16周学习一样,自己拟出重点复习5、8月中旬开学后,进行考试(考试包括19世纪以来的全部内容),假期应该有所准备。

欧洲钢琴音乐史

欧洲钢琴音乐史

欧洲钢琴音乐史第一篇:欧洲钢琴音乐史欧洲钢琴音乐史经过十六周的学习,老师悉心讲授了关于欧洲钢琴音乐史的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直到民族乐派和印象乐派,每一次上课,我都受益匪浅下面是我本学期的心得体会。

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在节奏上生动活跃,力度对比鲜明,风格高雅讲究,色彩华丽鲜明,一半都在教堂演奏,带有比较强的宗教色彩。

管风琴,古钢琴等的使用让声音宏达而又庄重。

德国人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赋格曲—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在巴赫的手里发挥到完美的境地。

毫无疑问,在巴赫的推动下,钢琴音乐有了最初的启蒙。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由教堂走向民众,作品也有了新的形式,主调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

乐曲的发展也更加注重逻辑。

风格明朗乐观。

其中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钢琴音乐在浪漫主义时进入了鼎盛时期。

很多钢琴家创作的作品,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局面,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和舒曼,华沙的肖邦,奥地利的舒伯特等都在钢琴艺术的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抒情的《夜曲》,舒缓的《威尼斯船歌》,充满想象力的《邀舞曲》……无一不是经典之作。

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威尼斯船歌》,清新自然的音乐,思想随着音符游走,情感细腻,真挚。

随着时间进入十九世纪中叶,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产生了,钢琴家们采用本国先进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格里格的《婚礼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福莱的《浪漫曲》……每一首都带有浓厚的风土人情,这种风格在北欧地区比较盛行,风格典雅,手法简单,丰富了欧洲的音乐文化。

等进入了印象主义时期,音乐抽象和超越现实的色彩愈加鲜明,音乐的感受体现在感官印象上,其中德彪西《月光》,《大海》;拉威尔的《波列罗》,《镜子》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以上的种种流派中,我比较喜欢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作品,其中贝多芬的《月光交响曲》是我的最爱,我本性喜欢曲调悠缓的钢琴曲,如《D调卡农》和《秋日私语》等,不过对于乐理知识,我还只是刚刚入门,但这毕竟是我感兴趣的一门艺术,我非常喜欢刘老师的讲授,我收获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荷马史诗:西方音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

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大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用古希腊的爱奥尼亚方言写成,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时形成,有小亚细亚的盲诗人荷马记载编纂而成。

《伊利亚特》: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最后51天的故事,主角为英勇善战的的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

《奥德赛》:讲述战后希腊主将奥德修斯历尽艰辛返回故里的故事。

荷马史诗采用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写作,节奏感强烈,适于吟诵歌唱,由民间的游吟诗人边弹里尔琴边吟唱。

荷马也许正是一位游吟诗人——当时的职业乐师,他将民间关于特洛伊战争传说的零篇散章收集起来,编纂成这两部历史上最古老的伟大文学巨著。

格列高利圣咏:它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圣咏,是中世纪教会音乐的核心,俗称格列高利圣咏,因为表情肃穆,风格朴素,又称为格列高利素歌。

相传格列高利一世对格列高利圣咏的形成与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得名。

它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

形成与产生:1、不能完全归功于格列高利一世。

2、公元754年丕平引进纯正的罗马教仪。

3、查理大帝致力于取缔地方圣咏,强行推广罗马文化礼拜仪式,并邀请英国著名学者阿尔昆记录,增补并完成罗马圣咏的歌谱,促使罗马圣咏与高卢地方礼仪音乐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圣咏--格列高丽圣咏格列高利圣咏的基本特点:1、格列高利圣咏的演唱具有教会时代的典型特色。

2、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了世俗的感性欲念。

3、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4、拉丁文为歌词。

5、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建立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

6.唱诗班演唱圣咏的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对唱,应答轮唱三种。

独唱咏唱后,唱诗班重复,特点:一领众和7.格列高丽圣咏的三种风格: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8.记谱采用纽姆符号记谱。

名字解释:克劳苏拉:原意为“句子”“段落”,在风格和写作上属于迪斯康特样式,各声部被纳入节奏模式,只采用素歌的一个片段作固定调,上方写作没有歌词,有较清楚地节拍节奏特征,克劳苏拉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你替换礼拜仪式中的其它段落,因此常被单独创制,这些原本独立的音乐片段,慢慢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经文歌的前身。

名词解释: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简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1)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在他1605年的第五卷《牧歌集》的前言中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

○1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和声是歌词的主人)○2他本人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称为“第二常规”(歌词是和声的主人)○3在音乐创作中两种常规应该并用,采用前者时,应主要关注对位;采用后者时,对歌词的有效表现使一些偏离对位法则的做法称为合理的。

(2)通奏低音:首先,在旋律加上伴奏的主调和声织体中,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在整个作品中,因此称为通奏低音。

其次,是一个位于通奏低音上方的比较华丽和富于装饰性的高音部。

而这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上,靠演奏者即兴演奏。

为提醒演奏者,在低音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指示将要演奏的和弦,因此通奏低音也称为数字低音。

(3)调性与和声对位:大小调的调性和声体系终于在巴洛克时期趋于成熟。

(4)节奏与记谱:节奏:非常规整与非常自由的节奏并存。

记谱:开始用总谱的形式印刷乐谱,且小节线开始使用。

名词解释:威尼斯乐派16世纪威尼斯音乐文化的中心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威尼斯乐派的音乐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合唱风格。

创始人:维拉尔特。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乐师,他的器乐作品富于鲜明的色彩变化,因而被称为“配器法之父”。

维拉尔特不仅为威尼斯乐派独特音乐奠定基础,而且由于他对欧洲音乐发展的敏锐认识是威尼斯成为新兴意大利牧歌的发展中心。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

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名词解释:蒙特威尔第(1567—1643)蒙特威尔第是巴洛克早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可以被看做是从文艺复兴通往巴洛克的重要桥梁。

○1他发展了“卡默拉塔”作曲家的的表现体式,创作了更富于戏剧表现力的宣叙调,与初具规模的咏叹调相结合,吧17世纪的歌剧推向高峰。

○2蒙特威尔第首创激情风格的音乐,他在《吵架与恋爱牧歌》的序言中指出,音乐应该有激动、柔顺和克制三类。

○3他首创震音和拨弦音等奏法,还广泛使用不协和与不预备的七和弦。

名词解释:亚历山大.斯卡拉蒂(1660—1725)那不勒斯乐派著名的作曲家,19岁创作第一步歌剧《无辜的过错》。

做成功的作品有《万应解毒药》1703年年起任圣玛丽娅大教堂的代理合唱指挥。

斯卡拉蒂的创作:○1斯卡拉蒂作有歌剧115部,现存50余部,绝大部分是正歌剧。

○2题材是:情节严肃的历史题材、虚构人物,通常是大团圆的结局。

○3他的歌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一些优美生动的咏叹调,而合唱和重唱则用得很少。

○4他确立了aba形式的始返咏叹调,用乐队伴奏,并加“过门”后期最成熟的歌剧咏叹调已不受aba形式的约束。

○5还发展了快速节奏的“清宣叙调”和用弦乐器或整个乐队伴奏的戏剧性宣叙调。

○6还在后期作品中创出“快—慢—快”的形式的交响曲,成为意大利序曲。

其中的主题都很短小,近似舞曲,音乐结构整齐匀称。

这种意大利序曲后来发展成为古典交响曲。

○7除了歌剧以外,斯卡拉蒂还写过600多部康塔塔、100多部清唱剧、200多部弥撒曲、许多经文歌、牧歌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变奏曲、托卡塔等器乐作品。

○8斯卡拉蒂的创作摆脱了严谨的复调风格,更趋向于和声体。

他在和声上和曲式上的创作为古典音乐奠定了基础。

简述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体裁正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受难曲、法国的歌剧简述巴赫及其创作简述亨德尔及其创作生平事迹:1、1705年1月8日,亨德尔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在汉堡鹅市场剧院初演。

2、1711年12月24日在伦敦草料市场皇家剧院演出他的意大利正歌剧《里那尔多》大获成功。

3、1720年回到伦敦从事歌剧创作和演出,在其后14年中演出了20部新歌剧,包括《奥托内》(1723)、《裘力斯.恺撒》(1724)、《罗德林达》(1725)、《艾齐奥》(1732)。

1723年1月12日《奥托内》一剧的演出大获成功,从此奠定了亨德尔在伦敦的地位。

4、亨德尔的兴趣转向清唱剧,1739年下半年写出了两部杰作——《扫罗》和《以色列人在埃及》。

这两部以规模宏大的合唱为特色合唱为特色的史诗性清唱剧《弥赛亚》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初次演出,大获成功,但第二年3月23日在伦敦文特花园剧场演出时,却遭遇失败。

亨德尔并不因此气馁,继续写了《参孙》(1743)《赛墨勒》(1744)《伯沙撒》(1745)等清唱剧。

1751年完成了最后一部清唱剧《耶弗他》。

1759年4月14日亨德尔与世长辞。

艺术成就:亨德尔是巴洛克后期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毕生所作有40多不意大利歌剧,有36(1724)、《塔梅拉诺》(1724)、部是1711-1740年间在英国演出的,其中《尤里乌斯.凯撒在埃及》《罗德琳达》(1725)、《奥兰多》(1733)等剧。

亨德尔绝大多数是正歌剧,并按照意大利正歌剧的体例写作。

(即用宣叙调铺叙剧情,用于宣叙调相交替的返始咏叹调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剧中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有各自的咏叹调,用来发挥她或他的声乐技巧和戏剧表现力。

严谨的复调织体的咏叹调,常和弦乐重复人声的民族型歌曲或节奏鲜明的无掉互相映带。

无伴奏的清唱宣叙调也常和旋律性较强的伴奏宣叙调相间使用,以适应不同的喜剧表现要求。

)亨德尔的清唱剧:1、亨德尔毕生写过23部清唱剧,其中19部是在英国演出时的。

尽管这些清唱剧的音乐还是和意大利歌剧一脉相承,但歌词全用英文,合唱在作品中处于中心地位。

取材于英国人耳熟能详的《圣经》2、这些宗教音乐是在音乐厅里演出的,所以不属于宗教音乐,内容也不全是宗教题材。

3、清唱剧也和歌剧一样,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和合唱组成。

(用创作歌剧的手法创作清唱剧)《弥赛亚》是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第二部分结束时的合唱《哈利路亚》,具有史诗般的风格,达到布洛克音乐宏伟壮丽风格的顶点。

亨德尔作重要的器乐作品,是序曲、组曲、协奏曲等乐队组曲。

他的歌剧和清唱剧的序曲通常采用法国序曲,歌剧《里那尔多》(1711)的序曲则把教堂奏鸣曲融合在法国序曲之中。

两首乐队组曲《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都以欢快活泼的舞曲为主,富于生活气息,都是亨德尔作品中最为雅俗共赏之作。

简述格鲁克的歌剧改革P113名词解释:意大利趣歌剧、法国喜歌剧P107 p109简述莫扎特的各种音乐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