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的意思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宋代]陈人杰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
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
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
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
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
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译文及注释:译文是谁使得中原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始终没有收复。
北方有志之士,已寥若晨星;半壁江山,如西风中落日,已穷途末路;朝廷中的有些人,只是坐着空谈,有些人行事鲁莽轻率,这些都是在弹指间贻误战机、令人伤心的是,南宋年年遭到强敌的进攻,长期屈辱苟安,形势岌岌可危。
和不能安,战不能胜,朝廷偏安于江南,享乐安逸。
可叹我虽有建功封侯之志,却像鳣鲸离开江湖大海,不能施展;虽然怀揣平戎之策,却因奸佞弄权无人赏识:当权者虽然无能,但国事尚有可为,我深夜难寐,灯下看剑。
难道只有武将才能为中兴立功,读书人就不能被画在麒麟阁上吗?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
丁酉岁: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前后,蒙古灭金,发兵南侵攻宋。
青毡(zhān):比喻中原故土,将敌人比作盗贼。
东帝:战国齐王称东帝。
比喻穷途末路的南宋。
刘表坐谈:典故来源于《三国志》。
刘备劝荆州牧刘表袭许昌,刘表不听,坐失良机。
深源:东晋殷浩,字深源,善高谈阔论。
曾轻率北伐,结果大败。
年年冰合,在在风寒: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
江沱(tuó):代指江南,沱是长江的支流。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爱国情怀的爱国词章。
1234年,蒙古与宋联合灭金。
开始,蒙古先约宋攻金,金亡后,蒙古却趁宋收复西京洛阳时,进行袭击,宋军败还,自此揭开了蒙古军侵宋的战幕。
两淮、荆襄一带,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袭。
六年级经典诵读篇目和分析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tián)(指新疆),诗人兴会更无前。
经典注释:1、步韵:照用他人诗词押韵的字依次押韵。
2、赤县:指中国。
3、百年魔怪舞翩跹:自一八四零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
4、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
]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
5、乐奏:一九五八年九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照作者的意见改为乐奏。
6、于阗:新疆吾维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一九五九年改于田。
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
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
7、一唱雄鸡天下白:此句是由“雄鸡一声天下白”演变过来的,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
原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共同欣赏:毛主席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浓缩性。
仅用一首小令,共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写了出来。
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
虽是实写,但也用了艺术的象征手法。
上段的“长夜”(即:黑暗)象征压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下段的“天下白”(即:光明)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毛主席用“于阗”二字不但押了一个很难押的韵脚,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运用起来轻松自如,自然流利。
紧接着又引出最后一行大欢乐、大开怀的心情:台上是歌舞不断,台下是诗人唱和,一幅乐陶陶的欢欣鼓舞的画面不禁跃然目前。
这首诗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即全诗字数不多,但使用的数词却有三处,“百年”、“五亿”、“万方”这些数词表现了毛诗一贯伟岸的特征,同时在这首具体的诗中也起到布局安排上完整性、统一性及意义上的历史性。
[3]毛主席用“于阗”二字不但押了一个很难押的韵脚,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运用起来轻松自如,自然流利。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文5篇)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文5篇)第一篇:《塞上曲·蝉鸣空桑林》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上曲·蝉鸣空桑林》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塞上曲·蝉鸣空桑林作者: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作品注解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作品韵译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作品评析“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
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古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翻译赏析《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前言】这是新中国建国一周年后的第一个国庆日。
是年10月3日晚,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欢聚向毛主席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献礼、献旗,以表各族人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热爱。
献礼仪式结束后,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文艺节目。
观看演出时,柳亚子先生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前排。
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
”于是柳亚子即席赋《浣溪沙》一首,“用以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柳亚子这首《浣溪沙》一词的题序之末句)呈送后排的毛主席。
【翻译】旧中国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
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赏析】毛主席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浓缩性。
仅用一首小令,共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写了出来。
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
虽是实写,但也用了艺术的象征手法。
上段的“长夜”(即:黑暗)象征压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下段的“天下白”(即:光明)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上阕三句,从黑暗写到百年来横行肆虐的坏人、恶人、敌人再到全国各族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不得团聚的惨景。
一口气勾勒了中国百年的近代史。
下阕笔锋一转orG,诗人心情大变,景物豁然明朗。
第一句化用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虽典出唐人之诗句,但心意更为壮阔高远,仅改一个“声”字为“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
犹如郭沫若所说:“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
”(见郭沫若《一唱雄鸡天下白》一文)接着是“万方乐奏有于阗”,于阗古时指西域的国名,这里代指新疆各民族。
李白《塞上曲》翻译及赏析

李白《塞上曲》翻译及赏析李白《塞上曲》翻译及赏析塞上曲·大汉无中策李白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前言】《塞上曲》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10首。
诗人以汉喻唐,歌颂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
借古鉴今,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侧重讲述非战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注释】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读后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读后感
先看这词的开头,“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就这几句,一下子就把旧中国那暗无天日的景象给画出来了。
感觉就像有一团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整个华夏大地上。
“长夜难明”,这四个字一出来,我都能想象到当时的老百姓在黑暗里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啥时候能有个出头之日呢。
那些个“魔怪”,就是那些压迫人民的坏家伙们,还在那蹦跶得挺欢,老百姓呢,五亿人都不能好好团圆,就像被打散的珠子,四处散落。
可是,笔锋一转,“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哇哦,就像魔法一样。
“一唱雄鸡天下白”,这雄鸡一叫,天亮了!新中国成立了,黑暗被驱散了。
那感觉就像是突然从黑咕隆咚的山洞里走到了阳光明媚的大草原上。
“万方乐奏有于阗”,各民族都在欢歌笑语啊,连遥远的于阗(这就是代表着各地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啦)都参与到这欢乐的大合唱当中。
柳亚子先生这样的诗人,那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兴高采烈地写诗赞颂这美好的新时代。
从这首词里,我能感受到毛泽东的大气和乐观。
他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师,用简短的几句词,把新旧中国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仅是一首词,更像是一部微电影,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微电影。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站在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个欢乐的海洋里,跟着大家一起欢呼雀跃呢。
而且,毛泽东用词那叫一个巧妙,简单的词儿组合在一起就有了排山倒海的力量,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词让我对新中国的成立又多了一份敬意和热爱,也让我知道了,从苦到甜的转变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啊。
一唱雄鸡天下白注释

一唱雄鸡天下白注释
《一唱雄鸡天下白》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一只雄鸡一唱之后,天下万物都会迎来新的一天。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杜甫,他以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了这首诗中。
这首诗的意境描绘了雄鸡的一声鸣叫,不仅是象征着旭日东升、新的希望,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句“一唱雄鸡天下白”,通过简洁有力的表达,表明了雄鸡的鸣叫声是如此威严和震撼,它唤醒了整个世界,迎来了新的一天。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这句诗的意义。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力量,它不仅仅是表明雄鸡的鸣叫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唱。
就像雄鸡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能量和影响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达,改变周围的环境,影响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句诗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雄鸡的一唱,传递着希望与勇气。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自己和周围的人,就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曙光,迎来新的机遇。
此外,这句诗还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雄鸡的鸣叫声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也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时间的宝贵,珍惜每一天,不辜负自己和他人的期待,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之,杜甫的《一唱雄鸡天下白》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表达,将雄鸡的鸣叫与人生的价值、希望与勇气联系在
一起,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珍惜时间的思考。
这首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激励和启迪着每一个读者,鼓舞人们积极面对生活,追求梦想。
李白《丁督护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丁督护歌》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丁督护歌》全诗翻译与赏析丁督护歌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掩泪悲千古。
注释:⑴丁督护歌:一名“阿督护”。
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宋书·乐志》说:“《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车丸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日午收敛殡埋之。
逵之妻,商祖长她,呼日午至阁下,自问殡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
”⑵云阳:今江苏丹阳。
上征:指往北行舟。
⑶绕:多。
⑷吴牛:江淮间水牛。
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
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⑸一何:多么之意。
⑹壶浆:壶中的水。
⑺督护歌:一作“都护歌”。
⑻磐石:大石。
⑼江浒:江边。
⑽石芒:形容又多又大的石头。
君看石芒,掩泪悲千古。
①石芒:石头又大又多的意思。
②掩泪:掩面而哭。
这两句是借无情之石的悲愤,揭示船工和民夫的愤怒、感伤和痛苦——你看那无情无知的太湖大盘石,也掩面而哭,为船工和民夫的不幸而悲伤。
以太湖石掩泪悲伤、化无情为有情的巧妙构思,不从正面着笔,反借无情之石的悲愤,进一步揭示船工民夫所受的残酷压迫,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译:溯流而上云阳城去,两岸有很多商贾大户。
吴国水牛喘月的时节,拖船工人多么辛苦!江水混浊不可饮用,一壶水里面半壶是土。
远处传来《督护歌》的吟唱声,心摧伤啊泪如雨。
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就运达江边。
你们且看那又大又多的山石,让工人掩泪千古悲伤。
背景:李白漫游了祖国大地,写下了许多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
李白是一个很关心人民疾苦的人,在漫游中他同情人民疾苦,也同劳动人民交往,写下了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和表达对劳动人民深情厚意的衷心感激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的意思“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出自当代文学家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释】①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
]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②乐奏:一九五八年九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照作者的意见改为乐奏③于阗:新疆吾维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一九五九年改于田。
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
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④一唱雄鸡天下白:此句是由“雄鸡一声天下白”演变过来的,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致酒行》。
原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翻译】旧中国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
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赏析】毛主席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浓缩性。
仅用一首小令,共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写了出来。
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
虽是实写,但也用了艺术的象征手法。
上段的“长夜”(即:黑暗)象征压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下段的“天下白”(即:光明)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上
阕三句,从黑暗写到百年来横行肆虐的坏人、恶人、敌人再到全国各族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不得团聚的惨景。
一口气勾勒了中国百年的近代史。
下阕笔锋一转,诗人心情大变,景物豁然明朗。
第一句化用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虽典出唐人之诗句,但心意更为壮阔高远,仅改一个“声”字为“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
犹如郭沫若所说:“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
”(见郭沫若《一唱雄鸡天下白》一文)接着是“万方乐奏有于阗”,于阗古时指西域的国名,这里代指新疆各民族。
毛主席用“于阗”二字不但押了一个很难押的韵脚,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运用起来轻松自如,自然流利。
紧接着又引出最后一行大欢乐、大开怀的心情:台上是歌舞不断,台下是诗人唱和,一幅乐陶陶的欢欣鼓舞的画面不禁跃然目前。
这首诗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即全诗字数不多,但使用的数词却有三处,“百年”、“五亿”、“万方”这些数词表现了毛诗一贯伟岸的特征,同时在这首具体的诗中也起到布局安排上完整性、统一性及意义上的历史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