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翻译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
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
午睡醒来,花钿已掉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
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注释淡荡:和舒的样子。
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
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
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
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
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赏析:【评解】此词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集评】《谭评词辨》卷一:易安居士独此篇有唐调。
选家炉冶,遂标此奇。
赏析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
“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
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
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
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
“山枕”谓枕形如山。
“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鉴赏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鉴赏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释】剧:泛指歌舞晚会节目。
即席:当场。
赋:作诗填词。
步韵,是和韵的一种。
和韵,就是用别人诗词中的原韵,又分三种:依韵,即与原作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原字;次韵,即用原韵,连先后的次序也相同;用韵,即用原韵而不依照它的次序。
步韵,亦作次韵,依别人诗词韵脚字的顺序用韵,犹如步步跟随,故称步韵。
奉和:是应对方要求而写作的客气话。
奉,表示敬意。
用于动词前。
和,即作和词。
长夜:漫长的黑夜。
这里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漫长黑暗的年代。
宁戚《饭牛歌》:“长夜漫漫何时亘?”赤县:赤县神州的略称,中国的别称。
《史记·孟子荀子列传》记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跹:自一八四○年中英 ... 战争时起,外国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
他们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
从那时起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已有一百零九年的时间。
魔怪,妖魔鬼怪,象征国内外反动派。
翩跹:一种舞姿,旋转着舞蹈。
人民五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估计中国人口为四点七五亿,这里取其整数而言。
一唱雄鸡天下白:唐代李贺《致酒行》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
万方乐奏有于阗:万方,本指万邦,各方诸侯,引申为天下各地,这里指国内各民族地区。
于阗,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 ... 尔自治区西南部,一九五九年改为于田。
当地人民以能欧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
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人,指柳亚子。
兴会,兴致,情致,指诗人创作时的艺术灵感与审美情趣。
更无前:没有比它更前的,即达到了极点。
【译文】黑暗笼罩着旧中国,多灾多难的祖国啊!五亿勤劳勇敢的人民,不能和睦相处。
雄鸡一叫,太阳出来了,天明亮了,四面八方的人们句,举在一起,柳亚子兴致高,没有比他更超前的了【赏析】《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通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愤怒地控诉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浣溪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小编推荐)

浣溪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小编推荐)第一篇:浣溪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小编推荐)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参考译文:微风压着白云贴着水面吹过,池馆初晴燕子争着衔泥,沈郎多病廋得衣服都不合体了。
沙滩上听不到大雁的叫声,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的啼叫,这时的情形只有落花了解我了。
赏析:这是一首咏春词。
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啣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
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
这两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
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
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
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
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
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
“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翻译/译文春天,街巷里的桃花灼灼开放。
刚刚换上轻薄凉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
那吹面的软风、树梢上升起和暖的袅袅轻烟,令人感到心情舒朗。
在屋檐下,啁啾飞过的燕子衔泥筑起了小巢。
然而,她却走不出这深深庭院,湘帘低垂,朱户长闭,回廊曲折幽深。
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注释①夭桃:以艳丽的桃花起兴作比,赞美新娘年轻美貌。
绛(jiàng)英:红花。
②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
③曲房:内室,密室。
朱户:泛指朱红色大门。
扃(jiōng):关闭。
赏析/鉴赏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绛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种绯红色的情怀。
显然,这春巷桃花吐蕊绽放,在自幼饱读诗书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热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联想。
换上春衣的她洒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双双春燕正衔泥筑巢,心头也悄然萌动着这样一种美妙的意蕴:这样的季节里,连燕子都成双成对建起了新家。
那么她的未来呢?想到这里,她不禁惆怅起来。
眼中的景象也忽然变得幽寂而沉闷。
湘帘闲不卷,朱户闷长扃,让她心头刚刚燃起的激情与幻想骤然遭遇到冰冷的现实: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红,她的世界却只有眼前这份孤寂与落寞。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翻译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
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
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
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
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
【热门】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热门】浣溪沙原文及赏析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宋代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译文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
这里比喻柳絮。
贴水:紧挨近水面。
乍晴:雨后初晴。
乍:初,刚。
池馆:池沼馆阁。
这里主要指池沼。
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
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
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
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
胜,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
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苏武。
匈奴诈言苏武已死。
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
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凑凉。
鹧鸪,禽名,善啼。
创作背景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
东坡迎春景而春情动,思念妻子,作此词以怀念之。
一说此词是李璟的作品,见《李璟李煜词补遗》。
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余》署为李璟所作,故《补遗》误收。
应据元刻本定为东坡词。
赏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
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
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霜日:指秋天。
一说秋天的太阳。
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
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
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
鸣鞘声:刀剑出鞘声。
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
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
有无中:若有若无。
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
酒器。
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
酒阑:饮酒将尽。
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赏析一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诗词译文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诗词译文哎呀呀,这首词可真是太有意思啦!“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你看这词句,多有气势呀!就好像在讲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比如说“长夜难明赤县天”,这岂不是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找不到方向,心里那个着急呀!而“百年魔怪舞翩跹”,不就像是一群邪恶的家伙在那里张牙舞爪,肆意妄为嘛!但咱不怕呀,咱有人民的力量。
“人民五亿不团圆”,这是过去的苦难,但也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呀!
再看“一唱雄鸡天下白”,哇塞,这感觉就像是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道亮光,瞬间照亮了一切,多让人兴奋呐!“万方乐奏有于阗”,这场景,不就像是大家都欢聚一堂,开心地奏乐庆祝嘛,那场面得多热闹呀!“诗人兴会更无前”,柳亚子先生写这首词的时候,那肯定是心情澎湃,灵感爆棚呀!
我觉得这首词真的是把那个时代的情景和人们的心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去的艰难,也看到了现在的美好。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我们要好好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
这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呀,这是超级重要的呢!。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925 年至 1926 年间,毛泽东与柳亚子在广州有过初次交往,那是他们的“饮茶粤海”。
1945 年,在重庆重逢时,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书《沁园春·雪》相赠,这是他们的“索句渝州”。
1949 年 4 月,毛泽东从西柏坡来到北平,柳亚子也从香港北上,两人在颐和园益寿堂再次相见,这是他们的“三十一年还旧国”。
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毛泽东读到了柳亚子的华章,也回忆起了与他的前两次交往。
诗的前四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表达了毛泽东对柳亚子的深切关怀。
“未能忘”“叶正黄”“还旧国”“读华章”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毛泽东与柳亚子的交往和情谊,也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颔联点到正题,对柳亚子说明读到他的诗了,也仍然是忆旧。
只是首联是回忆两人的交往,颔联是回忆自己的行踪。
联系起来看说明在革命战火斗争的烽火中,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
但在 31 后重到北京的时候,朋友又相见了,而且得到了对方的诗篇。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是针对柳亚子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绪进行正面的批评和规劝。
诗人说,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
柳亚子原诗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对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回忆,写这些表明他对革命有功,而认为党和国家遗忘了他的贡献。
毛泽东在诗中同他做一番叙旧,就暗示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过去同情革命、赞助革命的经历。
尾联劝柳亚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实际上是劝他不要消极隐居遁世,并且安排柳亚子居住到颐和园,就在昆明湖边,使他认识到党对他是照顾周到,优待有加的。
这首诗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
毛泽东的和诗针对原诗作者刘亚子牢骚愈盛而身体愈下的状况,借唱和的方式叙旧谈心,进行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翻译赏析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前言】
这是新中国建国一周年后的第一个国庆日。
是年10月3日晚,
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欢聚向毛主席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献礼、献旗,以表各族人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热爱。
献礼仪式结束后,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文艺节目。
观看演出时,柳亚子先生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前排。
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对他说:“这
样的盛况,亚子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
”于是柳亚子即席
赋《浣溪沙》一首,“用以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柳亚子这首《浣
溪沙》一词的题序之末句)呈送后排的毛主席。
【翻译】
旧中国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
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赏析】
毛主席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浓缩性。
仅用一首小令,共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写了出来。
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
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
虽是实写,但也用了艺术的象征手法。
上段的“长夜”(即:黑暗)象征压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下段的“天下白”(即:光明)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上阕三句,从黑暗写到百年来横行肆虐的坏人、恶人、敌人再到全国各族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不得团聚的惨景。
一口气勾勒了中国百年的近代史。
下阕笔锋一转orG,诗人心情大变,景物豁然明朗。
第一句化用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虽典出唐人之诗句,但心意更为壮阔高远,仅改一个“声”字为“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
犹如郭沫若所说:“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
”(见郭沫若《一唱雄鸡天下白》一文)接着是“万方乐奏有于阗”,于阗古时指西域的国名,这里代指新疆各民族。
毛主席用“于阗”二字不但押了一个很难押的韵脚,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运用起来轻松自如,自然流利。
紧接着又引出最后一行大欢乐、大开怀的心情:台上是歌舞不断,台下是诗人唱和,一幅乐陶陶的欢欣鼓舞的画面不禁跃然目前。
这首诗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即全诗字数不多,但使用的数词却有三处,“百年”、“五亿”、“万方”这些数词表现了毛诗一贯伟岸的特征,同时在这首具体的诗中也起到布局安排上完整性、统一性及意义上的历史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