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和肠系膜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Page 9
其他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
这些肿瘤十分罕见,仅见于一些个案报告,包括血管瘤、神经纤维 瘤、皮样囊肿、粘液囊肿、脂肪瘤、雪旺氏瘤、平滑肌瘤、淋巴管 瘤等。恶性肿瘤如肉瘤在文献中亦有报道 。
Page 10
Page 11
图3 48岁女性腹泻患者,腹部增强 CT 轴位图像显示胃肠道自主神 经瘤(梭形细胞瘤)。肠系膜上可见一直径 6 厘米占位,明显强化(↓ ) ,强化程度与肝脏下极海绵状血管瘤(▽)的结节样强化水平相似 ,周围小肠肠壁未见增
(1)经口摄入感染的牛奶、唾沫等,然后通过小肠播散到局部淋巴结; (2)从肺通过血性播散到腹部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3)从感染器官的浆膜表面直接扩散,如输卵管。
腹腔淋巴结肿大是腹部结核或分支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征象,受累淋巴结通常表现为 淋巴结的边缘性环状强化,中心部分则因干酪样坏死的存在而表现为单个或多腔的低 密度区;相邻淋巴结容易融合成簇或团,较具特征性。有时淋巴结肿块内可见钙化灶 ;若有腹膜、网膜受累(结核性腹膜炎)还可以出现中等密度腹水(CT值25~35HU )、不均匀腹膜增厚或粘连、系膜增厚呈“星芒状”或“大饼状”。
Page 17
转移性肠系膜肿瘤
肿瘤转移到肠系膜的主要途径
由于肠系膜本身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且肠系膜根部紧邻其 它腹膜、韧带结构和小肠、结肠,因此起源于腹部或身体其它部位 的肿瘤很容易转移到肠系膜特别是根部[9]。肿瘤通常可通过四种途 径转移到肠系膜:
(1)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周围脂肪直接蔓延; (2)沿肠系膜淋巴管蔓延; (3)肠系膜血源性播散; (4)腹膜内种植。但需注意许多肿瘤的转移往往不只一种途径。
硬化性肠系膜炎(sclerosing mesenteritis) 硬化性肠系膜炎是一种 不明病因、主要累及肠系膜根部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可能与外伤 、感染、缺血等有关。肠系膜脂肪呈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脂肪 坏死和纤维化。当炎变较重时(此时被称为肠系膜脂膜炎, mesenteric panniculitis),病人通常发生急性腹痛,在CT图像上表 现为肠系膜脂肪内一个被假包膜包绕的局灶性密度增高区(图4), 该征象被称为“雾状系膜(misty mesentery)”,在炎变脂肪内的 纤维化表现为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
其他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
这些肿瘤十分罕见,仅见于一些个案报告,包括血管瘤、神经纤维 瘤、皮样囊肿、粘液囊肿、脂肪瘤、雪旺氏瘤、平滑肌瘤、淋巴管 瘤等。恶性肿瘤如肉瘤在文献中亦有报道 。
Page 10
Page 11
图3 48岁女性腹泻患者,腹部增强 CT 轴位图像显示胃肠道自主神 经瘤(梭形细胞瘤)。肠系膜上可见一直径 6 厘米占位,明显强化(↓ ) ,强化程度与肝脏下极海绵状血管瘤(▽)的结节样强化水平相似 ,周围小肠肠壁未见增
(1)经口摄入感染的牛奶、唾沫等,然后通过小肠播散到局部淋巴结; (2)从肺通过血性播散到腹部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3)从感染器官的浆膜表面直接扩散,如输卵管。
腹腔淋巴结肿大是腹部结核或分支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征象,受累淋巴结通常表现为 淋巴结的边缘性环状强化,中心部分则因干酪样坏死的存在而表现为单个或多腔的低 密度区;相邻淋巴结容易融合成簇或团,较具特征性。有时淋巴结肿块内可见钙化灶 ;若有腹膜、网膜受累(结核性腹膜炎)还可以出现中等密度腹水(CT值25~35HU )、不均匀腹膜增厚或粘连、系膜增厚呈“星芒状”或“大饼状”。
Page 17
转移性肠系膜肿瘤
肿瘤转移到肠系膜的主要途径
由于肠系膜本身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且肠系膜根部紧邻其 它腹膜、韧带结构和小肠、结肠,因此起源于腹部或身体其它部位 的肿瘤很容易转移到肠系膜特别是根部[9]。肿瘤通常可通过四种途 径转移到肠系膜:
(1)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周围脂肪直接蔓延; (2)沿肠系膜淋巴管蔓延; (3)肠系膜血源性播散; (4)腹膜内种植。但需注意许多肿瘤的转移往往不只一种途径。
硬化性肠系膜炎(sclerosing mesenteritis) 硬化性肠系膜炎是一种 不明病因、主要累及肠系膜根部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可能与外伤 、感染、缺血等有关。肠系膜脂肪呈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脂肪 坏死和纤维化。当炎变较重时(此时被称为肠系膜脂膜炎, mesenteric panniculitis),病人通常发生急性腹痛,在CT图像上表 现为肠系膜脂肪内一个被假包膜包绕的局灶性密度增高区(图4), 该征象被称为“雾状系膜(misty mesentery)”,在炎变脂肪内的 纤维化表现为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 与CT相似,MRI对肿块的坏死、囊变、出血,邻近结 构的侵犯范围,肝脏等脏器的转移显示要明显优于 CT。
女 67岁 发现肿瘤指标(CA199)高半年,胃占 位性病变1月余
良性与恶性表现
项目 大小 密度
性质
境界 邻近器官
良多大于5cm
均匀,偶可见小点状钙 多不均匀,可出现坏死、
肿瘤大小(cm)
≤2.0 2.1-5.0 2.1-5.0 2.1-5.0 5.1-10
任何 >10 任何 >5 2.1-5 5.1-10
核分裂数 (50HPF)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 任何
胃 任何
胃 肿瘤破裂
任何 任何 任何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目录
•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 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 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无明显性别差异。 • 好发部位:GIST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 • 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胃,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
其次胃窦部;小部分发生在小肠。 • 影像学表现:软组织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和
信号不均,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 • KIT蛋白(CD117)阳性表达是其确诊的指标。
男 69岁 反复下腹部疼痛半月
CT值:39HU、70HU、95HU
(小肠肿物)胃肠道间质瘤 (GIST),伴出血、坏死及囊 性变。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型; 单个;肿瘤大小: 6.5*5.0*5.0cm;中-重度异型 (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像 计数:5个/5mm2(21HPF); 具体位置:粘膜下层及肌层。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 (-);肿瘤性坏死(+)。 淋巴结:肠周LN(0/2)未见 肿瘤累及。IHC: CD117(+),DOG1(+),KI67(+, 5%),CD34(+),desmin(),SMA(+),SDHB(+),PDGFRA( +),S100(-)。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 及其鉴别诊断 (3)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消化道的类癌转移至肠系膜以及硬化性肠系膜
炎的CT表现有时与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很相似, 需要鉴别 类癌(carcinoid tumor) 有些起源于肠道的 类癌原发灶较小而肠系膜上的转移灶可以很大, 影像学检查常常首先发现其肠系膜的转移瘤而 易被误诊为肠 系膜的原发性肿瘤。
– 硬化性肠系膜炎(sclerosing mesenteritis) 硬
– CT对制定手术计划、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和评估预后十分有 益。一般而言,以下几种CT征象提示较差预后:多发、大肿 瘤(直径大于10cm)、广泛侵犯及包绕小肠袢及输尿管。
图2 42岁腹痛患者,腹部增强CT轴位(图2A)和冠状位重建图像(图2B) 显示肠系膜纤维瘤(术后经病理证实)。图2A示肠系膜上直径5厘米软 组织密度占位(↓),与腰大肌密度相似;图2B示肠系膜血管受纤维瘤
图5 70岁男性患者,硬化性肠系膜炎(病理证实)。增强CT显 示肠系膜根部一8.5×3cm软组织影(↓),内见钙化灶(空↓) (图5A);冠状斜位重建图像(图5B)清晰显示病灶包绕肠
系膜上动脉。
– 收缩性肠系膜炎在影像学上有时很难与肠系膜肿瘤 如脂肪瘤、血管脂肪瘤、畸胎瘤、淋巴瘤以及转移 瘤等相鉴别,因此常常需要活检采集组织学标本进 行鉴别。尽管其病变过程通常表现为缓慢、良性的 过程,但广泛纤维化浸润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如肠系膜血管的栓塞及继发性静脉曲张出血、小肠 梗阻等。收缩性肠系膜炎和腹膜后纤维化、淋巴瘤 以及Gardner综合征等可能有关联。
鉴别诊断
感染或炎性疾病,如不典型分支杆菌感染和结核病、非特异性炎症、血 管异常等,也可出现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类似于淋巴瘤或转移性病变; 但在大多数病例,炎性淋巴结肿大是分散的,淋巴瘤引起的肠系膜淋巴 结肿大趋向于融合,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本例是男性病人,腹膜包涵囊肿罕见于男性 。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腹部有少量不断循环的腹腔液。 循环的液体的运动是由隔膜运动和肠蠕动
产生的。 它主要是引流右侧结肠旁沟腹腔液,右侧
结肠旁沟比左侧更深、更大,部分液体被 膈下淋巴管清除。
腹膜腔有分水岭区域,那里有液体淤积: • 回结肠区 • 乙状结肠肠系膜根部 • 道格拉斯窝
当你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的病人时,要在 这些地方仔细检查。
腹膜囊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2.实性肿块(1)
1. 腹膜转移癌 是最常见的腹膜实性肿块,原发肿瘤常见于卵巢或消化
道恶性肿瘤。 通常表现为大网膜增厚呈饼状和腹水。 2. 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 肠系膜肿块最常见的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结肿
大的最常见原因,通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3.类癌 主要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的转
显然,外科医生做得更好,可以在这些地 方发现微小的疾病。
腹 膜 循 环 途 径
90%的腹腔液在膈下区域被淋巴管清除。 这些淋巴管与隔膜另一端的淋巴管相连。
大部分腹腔液在膈下区域(箭头)被 淋巴管清除
在男性,腹膜与骨盆相连续。 在女性,腹膜在输卵管开口处是不连续的。
通过这缺口,骨盆腹膜外的疾病可以蔓延 到腹膜腔。例如盆腔炎 (PID)。
女性盆腔
大网膜
网膜分为大、小网膜。 大网膜细分为: • 胃结肠韧带(黄色箭头): 最大的组成部分 • 胃脾韧带:直达脾门 • 胃膈韧带:(图例未显示) 小网膜细分为: • 胃肝韧带: 连接胃的小弯与肝左叶。 • 肝十二指肠韧带(蓝色箭头):游离在网膜
边缘,其中包含门静脉、肝动脉和胆总管。
简介
发表日期:5-7-2009 本文由Angela Levy发表,由the Radiology
Assistant 的Robin Smithuis编辑。 第一部分将讨论腹膜和腹膜腔的正常解剖
及生理。 第二部分中讨论腹膜肿瘤。 插图由Heike Blum提供。
第一部分
解剖
定义和解剖 腹膜 肠系膜 腹膜的循环 网膜
真正肠系膜全部与腹膜后壁相连接。 包括: • 小肠肠系膜 • 横结肠系膜 • 乙状结肠肠系膜
特殊的肠系膜与腹膜后壁不相连。 包括: • 大网膜: 连接胃与结肠。 • 小网膜: 连接胃与肝脏。 • 阑尾系膜:连接阑尾与回肠。
腹 膜 腔 矢 状 面 解 剖 示 意 图
如果把腹腔内小肠移开,就可以清楚地看 见肠系膜的切面:
最后,我们要知道哪些囊性肿块是常见的, 并寻找这些肿块的的特性
常见的囊性病变
1.黏液癌病 腹膜最常见的囊性肿块。
2.腹膜假性黏液瘤 少见, 影像表现与腹膜癌病相似。
3.肠系膜囊肿 淋巴管瘤是最常见的肠系膜囊肿。 其他肠系膜囊肿像肠重复囊肿、肠囊肿、非胰腺假性间 皮囊肿很少见,也没有用特别的特征表现 。
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2.实性肿块(2)
4.硬化性肠系膜炎 很像类癌。表现多样,属于浸润性实质性肿块, 通常因肠系膜脂膜炎而偶然发现,属于脂肪性肿块,
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5.肠系膜纤维瘤 病 也称为腹腔纤维瘤病、 腹壁硬纤维或硬纤维瘤。肿瘤
复发率高,但不会转移。肿瘤因含有黏液样基质而在 CT上表现为低密度,T2WI表现为高信号。 6. 间皮瘤 占所有肠系膜肿瘤的20%,与接触石棉和胸膜斑块相关 联。
胃结肠韧带(黄色箭头), 胃脾韧带, 胃肝 韧带和 肝十二指肠韧带 (蓝色箭头)
第二部分
疾病学
鉴别诊断 1.囊性肿块 2.实性肿块
目录1
目录2
囊性肿块 黏液癌病 腹膜假黏液瘤 肠系膜囊肿 –淋巴管瘤 肠重复囊肿 非胰腺性假性囊肿 肠囊肿和间皮囊肿 腹膜包涵囊肿(又称腹膜良性囊性间皮瘤) 结核病 包虫囊肿
目录
定义和解剖
腹膜
腹膜是一层浆膜,由单层间皮细胞及间皮 下结缔组织组成。
浆膜组织中含有脂肪细胞、淋巴管、血管 和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炎性细胞。
腹膜组织学
肠系膜
脏层腹膜覆盖腹腔内的所有器官。 壁层腹膜覆盖腹膜腔的前、后及侧壁。 腹膜腔的最深的位置不论是站立还是仰卧
位时,在妇女是道格拉斯窝,在男性是膀 胱后隐窝。 肠系膜是腹膜的双层褶起。
目录3
实性肿块 腹膜转移瘤 淋巴瘤 类癌 胃肠道间质瘤r- GIST 炎性假瘤 肠系膜纤维瘤病——硬纤维瘤 硬化性肠系膜炎 恶性间皮瘤 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一.鉴别诊断
1.囊性肿块
腹膜或肠系膜肿块诊断的第一步是区分它 们是囊性还是实性的。
第二步,应该认识到像感染所致的结核性 包裹积液,即脓肿,或胰腺炎、穿孔或胆 腹膜炎可能导致类似于囊性的肿块。特别 是在较小的囊腔内的聚集的液体更类似于 囊性肿块。
1.小网膜 2.横结肠系膜 3.小肠肠系膜 4.乙状结肠肠系膜 请注意,小肠肠系膜从左上腹Treitz韧带斜
向右下腹回盲部。
腹 膜 腔 冠 状 面 示 意 小网膜(1),横结肠系 图 膜(2),小肠系膜 (3)
和乙状结肠系膜 (4)
腹膜循环
腹腔间隔使得腹腔液在腹膜腔内形成正常 循环。
4.腹膜包涵囊肿 是不太常见的良性原发性腹膜肿瘤。
也被称为是良性囊性间皮瘤。 此名称非常混乱,与恶性间皮瘤没有关系。在女性,患 者往往有妇科手术或感染的病史。
腹膜囊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腹膜肿块 囊性肿块: 常见的有:黏液癌病、脓肿、假性囊肿 不常见的有:腹膜黏液瘤、肠系膜囊肿、结 核 少见的有:腹膜包涵囊肿、包虫囊
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肿瘤
1. 黏液癌病
黏液癌病是腹膜腔内最常见的囊性肿瘤。 肿瘤多源于卵巢或胃肠道 (胃、 结肠癌、 胰腺)转移,预后较差。不过,低度恶性 的阑尾黏液样癌向腹膜腔播散,其预后较 好,不同于其他黏液性囊腺癌。在腹膜癌 中,肿瘤通常表现为沿腹膜内层蔓延(箭 头)。大网膜增厚以及肠梗阻。
腹 膜 实 性 肿 块 鉴 别 诊 断
腹膜实性肿块鉴别诊断
腹膜肿块 实性肿块: 常见的有:腹膜转移瘤、转移淋巴结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 不常见的有:类癌、间皮瘤、硬化性肠系
膜炎、肠系膜纤维瘤病、原发腹膜浆液性 癌 少见的有: 小肠间质瘤、炎性假瘤、软组 织肉瘤、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产生的。 它主要是引流右侧结肠旁沟腹腔液,右侧
结肠旁沟比左侧更深、更大,部分液体被 膈下淋巴管清除。
腹膜腔有分水岭区域,那里有液体淤积: • 回结肠区 • 乙状结肠肠系膜根部 • 道格拉斯窝
当你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的病人时,要在 这些地方仔细检查。
腹膜囊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2.实性肿块(1)
1. 腹膜转移癌 是最常见的腹膜实性肿块,原发肿瘤常见于卵巢或消化
道恶性肿瘤。 通常表现为大网膜增厚呈饼状和腹水。 2. 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 肠系膜肿块最常见的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结肿
大的最常见原因,通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3.类癌 主要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的转
显然,外科医生做得更好,可以在这些地 方发现微小的疾病。
腹 膜 循 环 途 径
90%的腹腔液在膈下区域被淋巴管清除。 这些淋巴管与隔膜另一端的淋巴管相连。
大部分腹腔液在膈下区域(箭头)被 淋巴管清除
在男性,腹膜与骨盆相连续。 在女性,腹膜在输卵管开口处是不连续的。
通过这缺口,骨盆腹膜外的疾病可以蔓延 到腹膜腔。例如盆腔炎 (PID)。
女性盆腔
大网膜
网膜分为大、小网膜。 大网膜细分为: • 胃结肠韧带(黄色箭头): 最大的组成部分 • 胃脾韧带:直达脾门 • 胃膈韧带:(图例未显示) 小网膜细分为: • 胃肝韧带: 连接胃的小弯与肝左叶。 • 肝十二指肠韧带(蓝色箭头):游离在网膜
边缘,其中包含门静脉、肝动脉和胆总管。
简介
发表日期:5-7-2009 本文由Angela Levy发表,由the Radiology
Assistant 的Robin Smithuis编辑。 第一部分将讨论腹膜和腹膜腔的正常解剖
及生理。 第二部分中讨论腹膜肿瘤。 插图由Heike Blum提供。
第一部分
解剖
定义和解剖 腹膜 肠系膜 腹膜的循环 网膜
真正肠系膜全部与腹膜后壁相连接。 包括: • 小肠肠系膜 • 横结肠系膜 • 乙状结肠肠系膜
特殊的肠系膜与腹膜后壁不相连。 包括: • 大网膜: 连接胃与结肠。 • 小网膜: 连接胃与肝脏。 • 阑尾系膜:连接阑尾与回肠。
腹 膜 腔 矢 状 面 解 剖 示 意 图
如果把腹腔内小肠移开,就可以清楚地看 见肠系膜的切面:
最后,我们要知道哪些囊性肿块是常见的, 并寻找这些肿块的的特性
常见的囊性病变
1.黏液癌病 腹膜最常见的囊性肿块。
2.腹膜假性黏液瘤 少见, 影像表现与腹膜癌病相似。
3.肠系膜囊肿 淋巴管瘤是最常见的肠系膜囊肿。 其他肠系膜囊肿像肠重复囊肿、肠囊肿、非胰腺假性间 皮囊肿很少见,也没有用特别的特征表现 。
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2.实性肿块(2)
4.硬化性肠系膜炎 很像类癌。表现多样,属于浸润性实质性肿块, 通常因肠系膜脂膜炎而偶然发现,属于脂肪性肿块,
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5.肠系膜纤维瘤 病 也称为腹腔纤维瘤病、 腹壁硬纤维或硬纤维瘤。肿瘤
复发率高,但不会转移。肿瘤因含有黏液样基质而在 CT上表现为低密度,T2WI表现为高信号。 6. 间皮瘤 占所有肠系膜肿瘤的20%,与接触石棉和胸膜斑块相关 联。
胃结肠韧带(黄色箭头), 胃脾韧带, 胃肝 韧带和 肝十二指肠韧带 (蓝色箭头)
第二部分
疾病学
鉴别诊断 1.囊性肿块 2.实性肿块
目录1
目录2
囊性肿块 黏液癌病 腹膜假黏液瘤 肠系膜囊肿 –淋巴管瘤 肠重复囊肿 非胰腺性假性囊肿 肠囊肿和间皮囊肿 腹膜包涵囊肿(又称腹膜良性囊性间皮瘤) 结核病 包虫囊肿
目录
定义和解剖
腹膜
腹膜是一层浆膜,由单层间皮细胞及间皮 下结缔组织组成。
浆膜组织中含有脂肪细胞、淋巴管、血管 和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炎性细胞。
腹膜组织学
肠系膜
脏层腹膜覆盖腹腔内的所有器官。 壁层腹膜覆盖腹膜腔的前、后及侧壁。 腹膜腔的最深的位置不论是站立还是仰卧
位时,在妇女是道格拉斯窝,在男性是膀 胱后隐窝。 肠系膜是腹膜的双层褶起。
目录3
实性肿块 腹膜转移瘤 淋巴瘤 类癌 胃肠道间质瘤r- GIST 炎性假瘤 肠系膜纤维瘤病——硬纤维瘤 硬化性肠系膜炎 恶性间皮瘤 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一.鉴别诊断
1.囊性肿块
腹膜或肠系膜肿块诊断的第一步是区分它 们是囊性还是实性的。
第二步,应该认识到像感染所致的结核性 包裹积液,即脓肿,或胰腺炎、穿孔或胆 腹膜炎可能导致类似于囊性的肿块。特别 是在较小的囊腔内的聚集的液体更类似于 囊性肿块。
1.小网膜 2.横结肠系膜 3.小肠肠系膜 4.乙状结肠肠系膜 请注意,小肠肠系膜从左上腹Treitz韧带斜
向右下腹回盲部。
腹 膜 腔 冠 状 面 示 意 小网膜(1),横结肠系 图 膜(2),小肠系膜 (3)
和乙状结肠系膜 (4)
腹膜循环
腹腔间隔使得腹腔液在腹膜腔内形成正常 循环。
4.腹膜包涵囊肿 是不太常见的良性原发性腹膜肿瘤。
也被称为是良性囊性间皮瘤。 此名称非常混乱,与恶性间皮瘤没有关系。在女性,患 者往往有妇科手术或感染的病史。
腹膜囊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腹膜肿块 囊性肿块: 常见的有:黏液癌病、脓肿、假性囊肿 不常见的有:腹膜黏液瘤、肠系膜囊肿、结 核 少见的有:腹膜包涵囊肿、包虫囊
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肿瘤
1. 黏液癌病
黏液癌病是腹膜腔内最常见的囊性肿瘤。 肿瘤多源于卵巢或胃肠道 (胃、 结肠癌、 胰腺)转移,预后较差。不过,低度恶性 的阑尾黏液样癌向腹膜腔播散,其预后较 好,不同于其他黏液性囊腺癌。在腹膜癌 中,肿瘤通常表现为沿腹膜内层蔓延(箭 头)。大网膜增厚以及肠梗阻。
腹 膜 实 性 肿 块 鉴 别 诊 断
腹膜实性肿块鉴别诊断
腹膜肿块 实性肿块: 常见的有:腹膜转移瘤、转移淋巴结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 不常见的有:类癌、间皮瘤、硬化性肠系
膜炎、肠系膜纤维瘤病、原发腹膜浆液性 癌 少见的有: 小肠间质瘤、炎性假瘤、软组 织肉瘤、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