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密级:编号:

*******测量工程项目

广州国测规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五月

*******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一、测区概况 0

二、工作内容 0

三、作业依据 0

四、已有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1)

五、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基本等高距 (1)

六、成图比例尺、成图方法和地籍图分幅规定 (1)

1、项目管理、人员及设备配置 (1)

2、软件配置 (2)

3、工期进度计划 (2)

八、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2)

8.1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2)

8.2全解析法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2)

8.3高程点精度要求 (3)

九、技术路线 (3)

十、控制测量 (4)

10.1等级控制测量 (4)

10.2各等级控制点标石规格、整饰与编号 (9)

10.3高程控制测量 (10)

十一、地形地籍修补测 (12)

11.1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方案 (12)

11.2图根控制测量 (12)

11.3数据采集 (15)

11.4测绘、表示要求 (16)

11.5数据接边 (17)

十二质量控制 (18)

12.1作业组自检 (18)

12.2部门级检查 (18)

13.3 公司检查 (19)

十三、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20)

13.1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20)

13.1.1现场存在的主要危险源 (20)

13.1.2现场存在的主要环境因素 (20)

13.2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 (21)

13.2.1 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学习 (21)

13.2.2 加强中间检查 (21)

13.2.3 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 (21)

十四、提交测绘成果 (22)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测区概况

**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市南端,东毗**,南邻**,西连**,北接**,地处东经115° 30’ -116° 41' ,北纬23° 36' -24° 13' ,县中心位于北纬23度78分,东经116度18分,是**市和**、**地区通往**的必经之地。**县地处*************。北部铜鼓峰海拔1559.5米,为全县最高点,也是粤东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莲花山脉、释迦岽山脉、凤凰山脉、韩山山脉。县内河流由**、**两大水系组成。两水系支流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11条。***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县城年平均气温21.4°C ,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2天。县城平均降雨量为1776.1毫米。

**县辖**个镇(********)和,**个村民委员会和**个居民委员会,县城设在***镇。

本测区位于于***,作业范围约为***平方公里。测区内车流量较大,路上行人较多,修补测工作较大,工作难度很大。

二、工作内容

1. *******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测绘。

三、作业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以下简称《规范》);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3、《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14912-2005);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5、《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CH/T 2009-2010)》(以下简称《(RTK)测量技术规范》)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9);

7、《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8、《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9、《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10、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四、已有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1、测区周围已有GPS等级控制点作为本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起算点;

2、测区周围已有等级水准点作为本测区的高程控制起算点。

五、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基本等高距

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取东经117°;

2.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地为 0.5米,山地为1.0米。

六、成图比例尺、成图方法和地籍图分幅规定

1. 成图方法:全解析法数字化成图;

2. 成图比例尺: 1:500;

3. 地形图分幅:采用50cm×50cm的矩形分幅,每平方公里等分为16幅,实地东西长为250米,南北宽为250米;图幅编号以图幅西南角坐标为基础进行,以公里为单位,取位为小数点前三位、小数点后两位,X 在前,Y 在后,中间用短横线连接。具体编号如“×××.××-×××.××”,例如:“540.25-622.00”。图幅名统一采用流水号,按从西到东,从北至南的规则编制。

4. 成果软件: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出版的CASS9.1。

七、实施计划

1、项目管理、人员及设备配置

各测量队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及相关数据整理工作,投入测量小组8个,共20人(其中项目管理人员2人,内外业检查人员3人,作业人员10人)。

本项目拟投入全站仪5台,GPS-RTK 5台,DSZ3水准仪2台,计算机8台,汽车2台,绘图机1台等仪器设备。

测量所使用的仪器(GPS-RTK、全站仪、水准仪等)必须为经相关仪器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参与项目人员应进行技术交底和相关技术培训。

2、软件配置

1) 外业测量拟投入软件主要有: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出版的CASS9.0;

南方平差易;

中海达GPS处理软件。

3、工期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拟定进度计划,工程进度控制如下:

2015年*月**日前做好测前准备、制定实施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并完成技术交底与测前培训,作业人员进场;**月**日前完成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并同时上交全部成果资料,提交院进行院级检查和验收工作。

八、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8.1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1. 四等以下控制网最弱点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2. 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cm。

8.2全解析法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1. 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本测区的用地界址点精度分二级,根据界址点所处位置来衡量其适用范围。按表1执行:

界址点精度表表 1

求,界址点间距限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8.3高程点精度要求

采用0.5米为基本等高距,城市建筑区和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坦地区不大于±0.15m。对于山地以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一般不得超过平地1/3基本等高距,丘陵地1/2基本等高距,山地2/3基本等高距,森林隐蔽地区放宽50%。

九、技术路线

在充分分析研究原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测区技术设计,布设控制网,完成测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后,根据城镇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以数字测绘技术进行1:500地形修补测量;经检查合格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数字地形图的测绘编制,经内业处理后提供符合标准的电子数据,完成测区地形修编工作,输出图表及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丰顺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总体的作业流程框架见下图:

本项目根据工期及具体的上交成果实际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主要顺序为:原资料的分析→原地形图的检查及地形图修补测→地形图编绘→提交测量数据→成果数据的整理→成果的验收。最后根据实际工作进度情况开展工作

十、控制测量

在已有、并符合规范要求的控制成果基础上开展地形地籍修补测绘工作。应尽量利用旧点,当原有控制点不能满足修补测需要的区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采用常规RTK方法、静态GPS方法或测距导线方法测量。

10.1等级控制测量

1. 平面GPS等级控制测量

(1)控制点选点密度要求

A、每平方公里一级导线(5")点不少于4个(含已有且未破坏的等级点。)

(2)选点的原则与要求

b、应按布点范围,控制选点的数量,平均边长约0.5km;

c、点位布设要均匀、合理。应选在易于保存、查找方便、交通便利易于使用的地方。山地、丘陵地带,尽量选在山顶上;

d、点位周围要求方便于安装仪器和操作,视场内卫星高度角15°以上应无障碍物,以免阻挡信号接收;

e、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点位离开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电视塔、微波站不小于200米,离开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电线信号传送通道不小于50米;

f、应尽量避开大面积平静水域,同时不宜在光滑的地面上、山谷中、大建筑物旁选点。

g、实地踏勘、选点时,当旧点点位已被破坏或点位不符合GPS观测要求时应另行选定。一、二级导线点应写点位说明。

(2)GPS控制网的观测、计算

1、仪器设备

所使用的GPS接收机应为双频,仪器标称精度至少满足10mm + 5×10-6×D(D为距离,单位:公里)。

2、施测及计算要求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2)

2

σ

=

+

B

(d

A?

式中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平均边长(km)。

(2) GPS 网的测量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

?

???=

n WW N m 31 W =2z 2y 2x W W W ++

式中 m —— GPS 网测量中误差;

N —— GPS 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 —— 异步环的边数; W —— 异步环的环闭合差;

Wx Wy Wz —— 异步环的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3)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m ≤σ的规定。

3、外业观测要求

(1) GPS 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后坐标成果的精度。每个作业员均要绝对服从指挥,严守技术规定,细心操作;

(3) 外业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接收机的电池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空间是否充足。在野外作业过程中,每天应对接收机的天线、控制器、基座、测量尺、电源及充电器等附件进行检查,每隔一周应对仪器进行检查,进行除尘、干燥等日常仪器保养;

(4) 应根据卫星可见性预报,选定卫星几何图形强度较好的观测时间窗口,编制施测计划和调度命令表;

(5) 采用边连式的静态观测;

(6) 观测的基本要求:仪器必须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 mm ;测前、测后必须取量仪器高,并记录于观测手薄中。两次读数差不大于3 mm ,若互差超限,应当场查明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并记入测量手簿记事栏。仪器高读数读至1mm ;

(7) 每个测站应记录测站名、点号、观测年、月、日、时段号、观测者姓名、开

始观测时间,结束观测时间,仪器高以及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诸如卫星严重失锁等情况)。测站名必须与点之记点名相符,测站号按施测调度表测区统一编号;

(8) 作业员必须按施测计划规定的观测时间提前到达测站,并提前安置好仪器做好观测准备;

(9) 作好以上准备工作后,等候指挥员的观测指令。在观测过程中要求每隔20分钟查看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接收机卫星数、电源电压等,如有异常按手薄格式记录各有关项目;

(10) 观测者在测站观测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测站,离开仪器,同时防止人员或其他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接收。测前装机,测后拆机均要小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外业观测过程要确保仪器安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或手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观测结束,应检查传感器整平、对中情况。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且符合要求,记录资料无误,将点位恢复原状后,方可迁站。

4、数据处理

(1)、数据保存:野外观测数据是控制点成果的来源依据,必须及时将野外观测数据从记忆卡输入计算机并拷贝两份由专人保管。

(2)、解算:GPS 网基线解算采用中海达随机软件进行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解算成果。

(3)、基线检核: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重复基线检核,并满足下列要求:

a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X W σ5n ≤

Y W σ5n ≤ Z W σ5

n ≤ 2Z 2

Y 2X W W W W ++=

σ5

3n

W ≤

式中 n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

b 、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σn W 2X ≤ σn W 2Y ≤ σn W 2Z ≤

2Z 2

Y 2X W W W W ++=

σ

n W 32≤

式中 n ——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

c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d ≤σ22

(4)、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6条。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由于点位不满足GPS 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重测仍不能够满足各项限差检核要求时,可以布设新点重测或舍弃该点。

(5)、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计算出GPS 网的测量中误差以评定GPS 网的观测精度。

(6)、数据处理后,摘取后续整网平差所需的整网成果数据,编辑成平差数据文件,拷贝两份并由专人保管。

(3)平差计算

(1)、采用中海达随机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

(2)、GPS 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在WGS —84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计算出各观测点在WGS —84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

(3)、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即满足下式要求:

V Δx ≤3σ V Δy ≤3σ V Δz ≤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当粗差基线不影响网形结构时,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否则进行补测,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4)、GPS 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采用国家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L0=117°) 进行约束平差。

(5)、采取已知点坐标强制约束平差。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静态卫

星定位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表相应等级的规定。

(6)、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国家坐标系中的二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及相关的精度信息,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7)、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静态卫星定位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表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10.2各等级控制点标石规格、整饰与编号

控制点点号由等级+自然流水号组成。

控制点等级代码表:

A、一级(5秒)GPS点标石规格上底为12cm×12cm,下底为20cm×20cm,高

60 cm。见图1:

图1

B、新埋设一级(5秒)GPS点的标石面整饰如图2:

图2

C、一级(5秒)点在水泥地面埋石有困难的,可凿出20cm×20cm的方框,

中间埋入长8厘米、直径为12毫米的螺钉,埋入深度8厘米用以代替埋石点,刻

石要求如下图所示。

10.3高程控制测量

1、本次地形测量施测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与要求联测一定数量的四等GPS 点、一级GPS点。30%以上的四等GPS控制点必须采用四等水准联测,并且保证水准点分布均匀。其他楼顶、山顶不便于施测水准的点可采用GPS拟合方法求得。

2、四等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仪采用苏光生产的DSZ2型光学水准仪,观测记录采

用南方控制精灵的水准记录程序进行记录。

3、技术指标:

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M△=±5.0mm;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10.0mm。

4、仪器的检校:

所有用于水准测量作业的仪器经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限内使用。

若采用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每天检验一次i角,当i角在20″以内才能进行观测。作业开始后的7个工作日内,若i角较为稳定,以后每隔15天检校一次。

5、水准路线的布设原则:

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80Km;环线周长不应超过1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的距离应不超过30Km,具体依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6、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直至成像清晰稳定。

水准观测的各项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设置测站的要求:

测站观测限差:

注:L

R为检测测段长度,Km;

7、水准观测方法

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顺序均采用:“后、后、前、前”顺序观测。

8、工作间歇时最好能在联测点上结束观测。否则,应先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即可起测。检测高差不予采用。

9、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应及时整理,整理内容有:手簿的检查、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环闭合差的计算以及略图的绘制等。

10、本测区中不便进行水准联测的等级控制点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GP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为了保证GPS拟合计算的精度,测区内进行水准联测的控制点点位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四周和测区中心, 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点数;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 1.5倍,点间距宜小于10km;GPS拟合高程计算不宜超出拟合高程模型所覆盖的范围且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剔除不合格点。对GP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少于全部高程点的10%且不少于3个点;高差检验,可采

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较差不应大30mm,(D为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km)。

于D

十一、地形图测绘

11.1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方案

本项目为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成图、数据检查入库、成果检查验收等基本流程。

11.2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GPS-RTK方法和布设图根导线测量方法施测。

2、采用GPS-RTK方法测量时卫星的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或用水泥钉、铆钉作其中心标志,周边用红漆绘出方框及点号,方框规格:12 ㎝×12 ㎝。埋石图根点标石规格为上底12cm×12cm,下底18cm×18cm,高40cm。临时标志宜采用5㎝×5㎝×30cm的木桩、钢钉或其他标志。城市建设区和工业建设区视需要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图根点。图根点(包括高级控制点)的密度,连片补测范围面积小于1/3幅图,可以不埋石,采用临时标志(采用钢钉或木桩),但应保证检查时清晰可见。补测范围在1/3幅到2/3幅的埋石不少于2个;大于2/3幅按1幅图计算,每幅图不少于4个(含等级点、图根点)。图根点测量要求见下表:

4、RTK图根点测量时,坐标转换参数可直接应用测区GPS网二维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5 、RTK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6、布设的图根控制点应保证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7、RTK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单基准站RTK方法进行。

8、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

9、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10、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使化操作;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初始化。

11、RTK图根点测量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10个。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12、RTK图根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07mm。RTK图根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等高距。

13、RTK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两次测量平面位置较差应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测量两次测量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图根点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1、RTK图根点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2、RTK图根点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b)基准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c)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d)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基准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

e)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f)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

g)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

3、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1)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图根起算点≤±5cm和高程中误差相对于图根起算点≤±5cm。

2)图根点密度应根据测图地形条件而定,本测区新测部分图根点密度按≥64点/km2计,即每幅图图根导线点或控制点数量不少于4个;图根控制的密度要确保地形图的精度要求,采集地形要素的设站点(控制点)应提供相关资料。

3)图根控制的线路走向应附合在就近高一级控制点上,导线线路不得互为交叉,不得布设自闭导线。

4)居民地密集区域,可以根据测图需要布设图根导线结点网,图根导线布设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5)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注: a)n为测站点

b)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表规定的1/3时(附合导线300米),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0.3毫米(1:500地形图为0.15米);

c)边长测量往返一测回测量。

6) 图根三角高程路线可以沿图根导线布设为附合路线或者结点网形式,三角高程导线测量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按照三级控制测回数测量的RTK图根控制起算点,高程精度满足图根三角高程路线起算使用。三角高程测量附合路线边数不宜超过12条边,结点网结点间边数不宜超过9条边,三角高程闭合差应符合限差要求。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图根点垂直角可单向观测一测回,变动棱镜高度后再测一次;独立交会点亦可用不少于三个方向(对向为两个方向)单向观测的三角高程推求,其中测距要求与图根导线测距要求相同。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仪器高和棱镜高应量至毫米,高差较差或高程较差在限差内时,取其中数。当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

表11 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b)仪器高、觇标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

7)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长度不超过附合图根导线规定长度的1/3、最大边长不超过平均边长2倍的支导线。支导线边长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可单程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观测一测回,其他站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

11.3数据采集

1)为保证地形图的现势性,及时反映地形的变化,测量单位在修测图之前必须将原图全面巡视,画出有变化,需进行修测补测的图斑,向技术部上报后,方可开始测量,

2)可利用原有的地形图的成果资料,但必须经检测。已有成果经实地巡查无变化的,应采集一点界址点与原图进行比较,确保精度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3)施测碎部点平面位置可采用极坐标法、支距法或交会法。在街坊内部设站困难

时,也可采用几何作图等综合方法进行。碎部点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也可采用路线水准方法等。

4)使用全站仪施测碎部点时,测距一次读数,当经纬仪2c差小于±40″时,水平角可测半测回。全站仪对中不应大于5mm。照准一图根点作为起始方向,观测另一图根点作检查,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误差不应大于0.1米,仪器高、镜高应量至毫米。当本站测绘完毕后,应归零检查,归零差应小于40″。测站至地物点的距离不超过120米,至地形点的长度不超过150米,个别困难高山地区可放长至200米。

11.4测绘、表示要求

1)本次地形测绘需将地物、地形要素按照统一规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格式进行地形图编辑。

3)房屋测绘时以墙基为准,逐间表示,房屋的结构、层次要详细表示,分层表示困难的以主体建筑层数注记;层数相近而又较难分割的,也可以占地面积较大的层数注记;对综合性的大楼和裙楼,建筑物与地面交线用实线表示,最外飘出部分在地面的投影线用虚线表示。房屋的建筑结构如下表所示: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XXX校区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书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XXXX年X月X日

第一章概况 为满足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所有学生的实习需要,XXX学院2011年八月份的实习安排,我们系的学生对XX校区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5-6人左右,并且对校区进行地籍测量和校区以外的大乙坡进行了地形测绘。 测区概况: 武定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而武XX区位于XX,本校区占地大约60多亩。该校区处于北纬25°30′31·07″、东经102°25′04·73″、海拔1751米、测区交通便利,沟渠纵横。作业时间为一个月,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以测区内草木茂盛,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测区地形困难类别定为一般地区类。 第二章编制方案的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1:500》GB/T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GJJ8-99 (以下简称《规范》) 第三章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方案 一、平面控制点资料 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 经踏勘检查,标志完好。 成果可供利用。 二、高程控制点资料 在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经踏勘检核无误。 成果可作为本次测量起算成果。 三、地图资料 测区有武定县土地利用详查图,可以参考进行测区技术设计、控制网布设和踏勘选点工作。 第四章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一、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二、高程系统: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 第五章、地形图的比例及成图方法 本测区成图比例尺为1:500,基本等高距0.5m。 野外采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进行施测,内业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第六章采用的软件系统 本测区数字化成图采用南方公司的CASS6.0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件。 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①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校园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校园1:500地形测量 技术设计方案 审批意见:总工程师:刘希真 年月日 审批人(签章):主要负责人: 年月日 批准单位:申报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绘工程 2016年9月

一、概述 (3) 1.1测区概况 (3) 1.2 测区已有成果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3) 1.2.1 控制资料 (3) 1.2.2 地形资料 (5) 1.3 作业依据 (5) 1.4坐标和高程系统 (6) 1.4.1坐标系统 (6) 1.4.2 高程系统 (6) 1.4.3 基本等高距 (6) 1.5 拟投入设备及人员: (6) 1.8 质量目标 (6) 二、地形测绘 (7) 2.1基本要求 (7) 2.1.1 成图方法 (7) 2.1.2 测图比例尺 (7) 2.1.3 图幅分幅与编号 (7) 2.2 图根控制测量 (7) 2.2.1图根点的布设 (7) 2.2.2图根点编号 (7) 2.2.3 图根点的测量 (8) 2.3地形图测绘 (8) 2.3.1基本要求 (8) 2.3.2 数据采集方法 (8) 2.3.3 仪器设置及测站检查 (8) 2.3.4 数据处理 (8) 2.3.5 平面控制测量 (9) 2.3.6 高程控制测量 (10) 2.3.7 图形编辑 (10) 2.3.8 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 (10) 2.3.9 精度要求 (12) 2.3.10 图廓整饰规定 (12) 三、成果检查验收及资料提交 (12) 3.1 成果检查与验收 (13) 3.1.1 检查验收内容 (13) 3.1.2 检查与验收方式 (13) 3.2 资料提交 (13) 3.2.1 文字报告 (13) 3.2.2 控制测量成果 (13) 3.2.3 图形资料 (13) 3.2.4 其他资料 (13)

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2014年美好乡村测量项目 1:10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一、概况 为满足2014年美好乡村勘察、测量项目的需要,我院对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长营180亩、牛集蒋楼120亩、古井赵楼260亩、十八里钧王营900亩的测区进行1:1000数字地形图测绘和定位放线工作。 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长营180亩、牛集蒋楼120亩、古井赵楼260亩、十八里钧王营900亩。测区地势平坦,以旱地为主,地面附着物以民用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为主,测区交通便利,沟渠纵横。 二、编制方案的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 T8-2011); 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三、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 1、已有测量成果及其分析利用 (1)亳州市四等GPS控制网,其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023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22万,于2009年由亳州市岩土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测绘,其成果作为测图的首级控制使用。(该坐标系与土地局坐标系一致,

可以无差别对接。) (2)亳州市规划管理“一张图”,由亳州市岩土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0年编绘而成,精度较好,能满足踏勘和控制点布设使用。 2、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本次平面控制测量将采用中央子午线为117度,将测区附近的四等GPS点作为起算点。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系统为高程基准。 四、地形图的比例及成图方法 1、本项目成图比例尺为1:1000。 野外采用RTK,全站仪进行施测,内业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2、采用的软件系统 本测区数字化成图采用南方公司的CASS8.0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软件。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①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②Autocad 软件2004版本。 3、控制点的命名、编号 图根点编号为S01、S02…等。 4、控制点的设置 控制点应选在符合观测条件,通视良好,便于长期保存以及便于以后扩展的地方,在硬性路面宜埋石的点,打入铁钉(桩顶直径1.5㎝以上)作标志,在铁钉顶用小钉凿出小眼,并在路面上用红漆圈示;在农田中埋设木桩,桩顶钉入钢钉作为中心标志。

地形图测绘技术总结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总结 最新发布的《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篇一:.....1:500地形测绘技术总结 密级:编号: ....1500地形测绘 技术总结 ????.年07月 20XX ....1500地形测绘 技术总结 编写单位(盖章):编写人: 年月日 审核意见:审核人: 年月日 目录 1 概述...................................................................

(1) 任务来源及目的................................................................... ..............................................................1 工作量................................................................... ..................................................................... .........1 任务的安排及完成情况................................................................... ..................................................1 任务的安排................................................................... .. (1) 任务完成情况................................................................... .............................................................2 测区简况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2 测区简况................................................................... ..................................................................... 2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 (2) 2 技术设计执行情况................................................................... .. (3) 技术依据................................................................... ..................................................................... .....3 技术执行情况...................................................................

地形测量设计方案书

地形测量设计方案书 (附测量成果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6年01月 1.工程简介 2.作业依据 2.1 任务依据 2.2 作业时所依据的规范和文件 本控制网的设计及实施根据以下规范和文件: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2.3 原有测绘资料的收集 3.控制网方案设计 3.1 观测方案的选择 控制网观测方案一般有两种方法:常规大地测量方法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方法。常规大地测量方法相对更成熟,可靠性更高,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但要求相邻点位之间互相通视,以便构成三角形、大地四边形等图形条件;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方法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

术,它具有实施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方便灵活等优点,它不要求点位之间互相通视,且布网灵活。由于地形面积有8平方公里,有些区域可能通视条件不好,要满足任意两相邻点都通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布设控制网的方案上选择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方法。其优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其平面精度将大大提高;另一个是布设及其测量时间缩短。 3.2 控制网的精度指标 在平面精度方面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以D级网精度的要求施测GPS网,要求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 1/40000;在高程精度方面也达到相应的等级。 3.3 GPS网形设计 3.4 控制网的坐标系统 4.GPS控制网观测技术要求 4.1仪器选型 GPS观测采用美国Trimble公司的Trimble GPS-5700双频接收机,标称精度为5mm+1ppm。 所有仪器在观测前均按规范有关规定进行检测。 4.2仪器检验 四台套Trimble GPS-5700双频接收机同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检测,检测项目有:静态测量精度、静态测量重复精度、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天线相位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性等。检定结果四台套GPS双频接收机均合格,可以应用于生产。 4.3 GPS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采用美国Trimble公司的Trimble GPS-5700双频接收 机(四台套); 2、 卫星高度角大于15°,有效观测卫星数大于4颗,平均重 复设站数大于2,独立闭合环边数小于5条,同步观测时 段长度为90分钟,数据采样间隔为15秒,仪器对中误差 不大于1mm,天线高量测误差小于2mm; 3、作业前应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选择最佳观测时 段。根据接收机台数,网形等编制作业调度表。 接收机天线的安置、观测数据记录及重测要求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相关要求执行。 4.4 GPS点制做规格 所有GPS控制点的选埋都将严格按照现场勘察后选定的点进行埋设,规格也严格按照D级GPS控制点制作规格来制做。其GPS控制点的

地形图测量方案

一、任务概述 0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0 三、作业依据 (1) 四、技术方案 (2) (一)仪器、设备 (2) (二)作业流程 (2) (三)基础控制测量 (3) (四)地形图测绘 (5) (五)内业处理 (24) 五、测绘成果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24) 六、生产组织实施计划 (25)

为了保证本次工程的顺利实施与按时完成,保证该工程的质量能够满足用户 的迫切需求,根据用户提供的有关资料,经过实地踏勘和已有测绘资料的详尽分析,编写该区1:2000地形图测量方案。 一、任务概述 1. 任务名称:新疆宝明矿业有限公司石长沟露天矿矿区1: 500地形图测绘工程。 2. 测区范围:新疆宝明矿业有限公司石长沟露天矿区。 3. 地理位置:东经106 ° 12' 05〃?106° 12' 49〃 北纬26 ° 37' 28 〃?26° 38' 17〃 4. 测绘内容:1 : 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 任务总量:测图总面积为1.45平方公里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荣祥工作区位于贵州省清镇市北西约27km处,行政区划属清镇市流长乡管辖,北起冷水大田,南至老黑山高程为1635.1米的半山腰,总长1.61km。矿区范围由12个拐点圈定,其范围拐点直角坐标见表1: 表1 清镇市流长乡荣祥铝铁矿山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3294777035620464.39294659735619601.3 4294764435620311.310294749235619573.3 5294747235620329.311294804735620246.3 6294743735620295.312294810435620513.3工作区属峰丛地貌,山脊走向北东,海拔高程1282?1588m相对高差 306m在矿区东部至东北部的碳酸盐岩分布区,沟谷深切,发育悬崖峭壁,高 差在20?60m之间;矿区中部地形切割小,地形相对较缓,坡度一般在15?40°之间。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部高差一般为100 m左右。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 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为1192.5mm年最大降雨量1601.8mm 最大日降雨量为221.2mm( 1963年7月11日)。年最高日气温为 34.5 C (1961年7月2日),最低日气温-8.6 C (1977年2月10日),相对湿度 83%每年4~9月为雨季,6~7月雨量较集中,多雷暴雨,偶有冰雹。12月至次年2月有间断性凌冻。村落分布零散,区内交通以汽车运载为主,至清镇市有 县级公路相通,交通较便利。本测区测绘困难类别程度属于较难。 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 ) (3)《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 ) (4)《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5)《1: 500 1: 1000 1: 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14912-2005); (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地形 图图式》(GB/T 20257.1 - 2007);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七年六月 一、基本情况: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德阳与中江交界处,富兴镇,富兴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形相对复杂,位于测区边缘有德中路,其中包括富兴镇,富兴镇阳平办事处,会棚办事处,三个测区面积大约2平方公里。 (二)目的任务: 为满足甲方规划设计及施工需要,需对该地区进行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三)已有资料 测区范围为各集镇新址范围,具体范围由甲方实地现场指定;二、作业技术依据 (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93)(简称“规范”) (二)《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三)经审查批准的《1:500地形测量技术方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三、控制测量 (一)根据测区情况: 1、首级控制:由于本次测图没有GPS固全站仪做首级控制测量。

(二)加密控制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按Ⅰ、Ⅱ级导线、图根点分级进行,标志采用简易标志,Ⅰ级导线点按Ⅰ01、Ⅰ02……进行编号,Ⅱ级导线点按Ⅱ01、Ⅱ02……流水编号,图根点按T1、T2……流水编号。 (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四)控制测量的观测均采用日本尼康全站仪进行(已鉴定为Ⅰ级全站仪)。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为: (五)Ⅰ、Ⅱ级导线点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按5等要求,其技术指标为

(六)Ⅰ、Ⅱ级导线的平差计算采用《平差易》专门软件进行(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平差结果以平差报告输出。图根点成果利用全站仪自动记录计算,不保留中间观测成果。 四、地形测图 (一)采用全站仪全野外数字采样、用计算机配合专门软件成图。(二)成图图幅为50cm×50cm,图名及分幅规格依照图式及规范分幅。(三)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物、地貌的测绘为原则,通视良好且地形简单平坦区可适当放稀,对居民点等房屋密集区保证有足够的点位。(四)地形图基本精度及要求 1、由于高差较大,基本等高距选用1.0米; 2、图根点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超过5cm; 3、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按“规范”4.1.5条执行。高程点对相邻图根点中的误差按“规范”条执行。 4、高程注记点图上应分布均匀,每平方分米不少于5~8点。图根、碎部点高程均取至厘米注记。铁路、公路中心线交错排列注记。沟渠底高程图上注记间隔10cm,并测注沟宽。注记以分式标注,分母为沟底高程,分子为沟宽(注至分米)。并指明测定位置。 独立地物位置、检修井盖顶、铁路轨道、道路交叉中心及转弯处、河流、沟渠、塘岸边、建筑物墙基脚、桥面、较大庭院内、土堆顶、坑穴底、坡度变化处、坎边等都应测注高程。

地形测量技术总结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旺苍县云雾山矿区1:2000比例尺地形测绘 技术总结 2011年9月.成都

旺苍县云雾山矿区1:2000 比例尺地形测绘 技术总结 编写者:李茂生 审核者:李明

2011 年9 月. 成都 目录 1、概述. (1) 1.1 、目的和任务 (1) 1.2 、测区概况 (1) 1.3 、已有资料及利用情况 (1) 1.4 、项目实施概况 (2) 2、作业技术依据. (3) 3、坐标和高程系统. (3) 4、控制测量. (3) 4.1 、起算数据 (4) 4.2 、首级控制 (4) 4.3 、图根控制测量 (4) 4.4 、高程控制测量 (5) 5、地形测量. (5) 6、质量评述. (7) 1、内业检查情况 (7) 2、外业检查情况 (8) 3、结论 (8) 7、资料成果. (8)

旺苍县云雾山矿区1:2000比例尺地形测绘技术总结 1、概述 1.1、目的和任务 采用数字测图的方式,开展云雾山矿区采矿权区域内约4平方公里范围的 1:2000比例尺地形测绘工作。为进一步探明矿区远景储量,地质矿产勘查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现势的基础测绘数据、资料。 1.2、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广元市旺苍县大河乡的云雾山地区,地处川北山区,平均海拔高程 1600 m左右;测区以合儿山为中心,向四周延伸,面积约4平方公里。 测区交通不便,距旺苍县城约45km,距旺苍县大河乡政府约10km,有碎石公路与县道相通。 测区内植被茂密,人烟稀少,只在测区东部有3-4户人家及少量耕地。大部分地方为灌木丛、小竹林杂生的灌木林地,局部有小面积松树林,通行和通视困难,给野外测量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1.3、已有资料及利用情况 1、收集的本区1:2000地质地形图,作为本区控制选点及工作线路图使用。 2、由业主方收集的本区域旺苍云雾山林区的控制点2个,位于云雾山山顶和老君山山顶。经了解得知,该成果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检核后较差符合要求。

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密级:编号: *******测量工程项目 技 术 设 计 书 广州国测规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五月

*******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一、测区概况 0 二、工作内容 0 三、作业依据 0 四、已有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1) 五、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基本等高距 (1) 六、成图比例尺、成图方法和地籍图分幅规定 (1) 1、项目管理、人员及设备配置 (1) 2、软件配置 (2) 3、工期进度计划 (2) 八、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2) 8.1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2) 8.2全解析法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2) 8.3高程点精度要求 (3) 九、技术路线 (3) 十、控制测量 (4) 10.1等级控制测量 (4) 10.2各等级控制点标石规格、整饰与编号 (9) 10.3高程控制测量 (10) 十一、地形地籍修补测 (12) 11.1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方案 (12) 11.2图根控制测量 (12) 11.3数据采集 (15) 11.4测绘、表示要求 (16) 11.5数据接边 (17) 十二质量控制 (18) 12.1作业组自检 (18) 12.2部门级检查 (18) 13.3 公司检查 (19) 十三、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20) 13.1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20) 13.1.1现场存在的主要危险源 (20) 13.1.2现场存在的主要环境因素 (20) 13.2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 (21) 13.2.1 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学习 (21) 13.2.2 加强中间检查 (21) 13.2.3 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 (21) 十四、提交测绘成果 (22)

航空摄影地形测量技术总结报告精编版

航空摄影地形测量技术 总结报告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安徽省池州长九(神山)灰岩矿项目物流廊道工程地形测量 技术工作总结 批准: 审核: 校核: 编写: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科研设计院 2016年3月

目录

一、任务概况 受中电建安徽长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科研设计院对安徽省池州池州港牛头山码头码头至神山区域进行1:1000地形图测绘。野外数据采集于2016年2月22开始,3月12日结束,室内成图于3月15日结束。 任务分成三块区域,根据设计的物流廊道设计方案设计飞行区域,采用无人机航测进行1:1000地形图作业。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西南方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318国道至神山测区基本呈带状分布,地形较为复杂,主要包含工业厂矿,农田及山区,测区内居民散落分布,交通便利。本次航测时间正处于长江流域梅雨季节,给航测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飞行空域状况 测区位于乡镇区域,无人机飞行高度小于1000米,属于开放的低空空域。附近没有军事区域,无民用机场,不在机场空域,民航航路上。飞行空域情况良好。 人员配备 根据本次测量要求,经过对测区的实地踏勘,在充分了解该测区的特点,线路特征以及实施难度的基础上,我科研设计院测量中心组织了精干高效的测量队伍,投入12人到本次测量任务中。其主要参加人员情况如下:

设备配备 本项目投入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 1)RTK GPS设备 2)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3)eBee无人机 软件设备 1)德国的 INPHO MATCH-AT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模块 2)全数字摄影测量采编一体化系统GeoOne 成图系统软件三、摄区基本技术要求及技术依据 基本技术要求 (1)所获取影像为可进行立体测量的真彩色数字影像。 (2)按6cm地面分辨率进行技术设计,影像数据满足1:1000比例尺的线划图(DLG)、正射影像图(DOM)的成图精度要求。 (3)无人机配置了高精度动态测量型GPS接收机,其性能应满足本次测图精度的技术要求,摄站点坐标成果采用事后相位差分技术解算。 (4)航线按图廓中心线敷设,要求一张航片覆盖一幅图,航向重叠65%-75%;旁向重叠65%-70%。 成果规格、投影、坐标及高程系统 1)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3°带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17°;

公路测量 专业设计书

G111国道改扩建工程富裕段 (地形图测绘、中桩敷设、横断面测量) 专业设计书 2016年9月3日 1.概述 1.1任务概述 1)84公里延长线首级控制(平面控制、高程控制)计XXX点; 2)400米宽1:2000带状地形图84延长公里; 3)84公里延长线中桩敷设及纵、横断面。 1)地理位置:起点位于约东京124°30′36″,北纬48°00′36″;终点位于约东京124°04′48″,北纬47°27′00″。 2)行政隶属:道路全线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富裕县。 2.自然概况与已有资料 2.1自然概况 改扩建道路北段、南段在原G111上进行,中断(富裕镇建成区以南的20公里)为新建路段,道路经过富裕县、两个镇(二道湾镇、塔哈镇)8个村屯(前长远、安居村、小榆树、群力村、县良种场、五家子、中和村、冯屯)跨越北引嫩总干渠、塔哈河两个较大水系,新建路段为草地沼泽区,首级控制、带妆测图、中桩敷设、断面测量都较为困难。 2.2已有资料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制作的1:50000地形图用于本项目的生产计划用图。 平面控制得到CORS站的授权服务,用于本项目的平面控制联测。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一等水准点个,用于本项目的高程控制联测 3. 技术文件 JTG/T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 JTG/T C10-2007公路勘测细则; CJJ/T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GB/T 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4.技术指标 4.1数学基础 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本等高距:1米; 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124° 成图比例尺为 1:2000。 5.控制测量 5.1施测要求 (1)一级控制点必须采用网络RTK测量。 (2)二级控制点宜采用网络RTK测量,也可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或导线测量。 (3)图根控制点上述测量方法均可使用。 (4)一级平面控制点、首级高程控制点采用四等水准联测,路线控制桩采用五等(含)以上水准联测。 (5)首级高程控制点也应按一级平面控制点要求施测点位坐标。 5.2精度要求 1)一、二级控制点最弱点中误差均不大于±5cm,最弱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均不大于±3cm,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20000(二级点不大于1/10000)。 2)图根控制点相对于临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成图比例尺图上0.1mm,高程不大于成图等高距的1/10。 3)路线水准各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5mm。 5.3控制点编号 1)采用GPS测量的一级平面控制点编号为GE+流水号01——99组成,如GE01则为第1个GPS一级平面控制点,采用GPS测量的二级平面控制点编号为GF+流水号01——99组成。如GF01则为第1个GPS二级平面控制点,图根控制点编号为T+流水号1——N 组成。 2)采用四等水准联测的高程控制点编号为BMD+流水号01——99组成,如BMD01则为第1个四等高程控制点,采用五等水准联测的高程控制点编号为BMF+流水号01——99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doc

1 : 5 0 0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七年六月 一、基本情况: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德阳与中江交界处,富兴镇,富兴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 地形相对复杂,位于测区边缘有德中路,其中包括富兴镇,富兴镇阳平办 事处,会棚办事处,三个测区面积大约 2 平方公里。 (二)目的任务: 为满足甲方规划设计及施工需要,需对该地区进行1:500 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三)已有资料 测区范围为各集镇新址范围,具体范围由甲方实地现场指定;二、作业技术依据 (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93)(简称“规范”) (二)《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三)经审查批准的《1:500 地形测量技术方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三、控制测量 (一)根据测区情况: 1 、首级控制:由于本次测图没有GPS固全站仪做首级控制测量。

(二)加密控制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按Ⅰ、Ⅱ级导线、图根点分级进行, 标志采用简易标志,Ⅰ级导线点按Ⅰ01、Ⅰ02??进行编号,Ⅱ级导线点按 Ⅱ01、Ⅱ02??流水编号,图根点按T1、T 2??流水编号。 (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测角距测回数方位 导线平均测距相 等中误中误角闭相对 长度边对中误 闭合差级差差D J 1 DJ 2 DJ 合差 3 (km) (km) 差 (″) (mm) ( ″) 一≤≤ 4 0. 5 5 15 _ 2 4 10 n 级1/30000 1/15000 二≤≤ 2.4 0.25 8 15 _ 1 3 16 n 级1/14000 1/10000 三≤ 1.2 0.1 12 15 _ 1 2 24 n ≤1/5000 级1/7000 (四)控制测量的观测均采用日本尼康全站仪进行(已鉴定为Ⅰ级全站 仪)。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为: 仪 光学测微器两次半测一测回中 2 同一方向器 等级重合读数之差回归零差倍照准差值各测回 型 ( ″) ( ″)变动(″)较差( ″) 号 一级导线D J2 —12 18 12

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该项目测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XXXXXXXX,属于高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项目内容 该项目为XXXXXXXX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主要内容有: (一)、控制测量,布设约6平方公里的E级或一级GPS 控制网。 (二)地形测量 1、对测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进行全面测绘,比例尺为1:1000。 2、编制1:1000比例尺地形图。 第二章项目进度安排 ;.

第三章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1.平面、高程控制资料 根据开阳县城GPS(E)级控制网(贵州省第一测绘院所施测的控制点,该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1.5c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85590)作为测区首级控制起算点。 2.图件资料 用已有测区1:1万地形图, 作为本次测量工作的选埋、埋石、控制点联测提供参考。 第四章坐标高程系统及技术标准 一、坐标高程系统 1、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技术标准 ;.

第五章控制测量 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平面控制测量 (一)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要求 三、四等GPS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一、二级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二)一、二级GPS控制网控制测量 1.一、二级GPS控制网布设 该测区E级GPS控制网共布设12点,平均边长0.6 km;E级GPS控制网基础下加密一级GPS控制网,共布设约60 点,平均边长0.2 km。 2.选点、埋石 ;.

地形图测量技术情况总结范文示范

xxxxxxx地形图测绘测绘技术工作总结 xxxxxxxx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

xxxxxxxx地形图测绘测绘技术工作总结 项目负责:xxx 拟编:xxx 审核:xxx 总工程师:xxx xxxxx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录

一概述 二作业的技术依据 三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 四控制测量 五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六成果资料的检查 七结论与建议 八成果资料提交 一、概述

受********(以下简称甲方)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的测量任务,以下为本次测量的技术总结。 1、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交通较为便利。测区内通视条件良好,测量较为方便。 2、投入的人员和仪器设备 (1)本工程投入人员共*人,其中测图组*人,控制组*人;其中助理工程师*人,技术员*人。 (2)xxxx全站仪1台套(2″)。 (3)xxxx全站仪1台套(2″)。 (4)南方NGS9600GPS静态接收机4台套,平面等级精度为1㎝+1ppm,高程等级精度为2㎝+1ppm。 (5)瑞得R90T双频GPS接收机2台套,平面等级精度为1㎝+1ppm,高程等级精度为2㎝+1ppm。 (6)计算机1台,打印机1台。 3、完成的任务情况 (1)E级GPS测量 共施测一级GPS网一个,共计6点。 (2)导线控制测量 测区共施测量导线****米。 (3)图根控制测量 测区利用瑞得R90T移动RTK施测图根控制点。 (4)1:500地形图测量,施测地形图约为****平方米。 二、作业的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5、与本工程有关的其它技术规定、协议及合同。 三、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 1、平面控制资料 测区附近有控制GPS点两个(详见下表)。平面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平面等级为Ⅳ级,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高程等级为四等三角高程。经实地踏勘和检校,点位保持完好无位移,可作为本测区控制起算使用,详见下表: 2、高程控制资料 测区附近有两个已知高程控制点,高程系统为1956黄海高程系。高程等级为四等三角高程。 四、控制测量 系统的采用 1、平面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1954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

XXXXXX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 技术设计书 批准单位:申报单位: 审批意见:总工程师: 20xx年xx月xx日主要设计人: 20xx年xx月xx日审批人: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一、测区概况 二、设计及作业依据 三、已有资料情况 四、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 五、各等级控制点埋石、密度 六、基础控制测量 七、图根控制测量 八、地形图测绘 九、保证质量主要措施和要求 十、成果资料的整理与上交

Xxx区1﹕500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 技术设计书 为满足XXXXXX需要,为统一技术要求,以保证成果质量,盐城市乾泰工程测量有限公司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一、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周边约29平方公里的范围,交通较为便利。 测区地形以平原地为主,部分地区上有树,测区内耕地大部分为旱地,有部分水稻田。 二、设计及作业依据 1.GJJ8—99《城市测量规范》 2.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3.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4.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5.GB14912—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6.GB/T17160—199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7.审批后的本技术设计书 本设计书未提及的,按GJJ8—99《城市测量规范》;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为准。 三、已有资料情况 1.控制资料 ①由XX市规划局提供,Ⅱ、Ⅲ等三角点X个(XXX、XXX、.... ...)可作为测区布设首级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的起算点。 ②由XX市规划局提供,Ⅲ等以上水准点可作为首级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的起算点(XXX、XXX、.... ...)。 ③上述成果为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形测绘实施方案

四岔镇区地形图测量项目 实施方案 安徽天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五月 一、项目的简介 1.1、工作目的: 通过这次测量为今后将权属信息和地籍、地形图数据进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规范、科学、完整、现势的四岔镇地籍调查数据库。 1.2项目规范要求 (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td1001-93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3)《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tb/t 14912-1994 (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 (5)《地形测绘规范》(ch 5002-1994)(6)《城市测量规范》(1999,cjj8-99) 1.3项目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2)、控制测量 3)、地形测量 二、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2.2、主要人员岗位安排及职责 2.2.1、岗位安排 (1)工程总负责人:王亮亮 (2)项目经理: (3)质量管理负责人:孟凡华(4)进度控制人:苏杭州(5)技术负责人:高军 2.2.2、岗位职责 a、四岔镇项目项目经理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并做好宣传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测绘管理规定和技术规定,并检查执行情 况。 (3)负责对测绘设计报告中测量部分的审查工作。(4)及时对各类工程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5)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监督和检查指导。(6)负责测绘行业管理的联系、接洽和报告工作。(7)负责组织落实新技术、新方法的交流与推广工作。 (8)及时向上级汇报有关测绘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有关总结报告。(9)负责测绘成果的归档、汇交、保存和保密工作。 c、测量技术负责人职责 (1)全面负责iso9001质量体系的贯彻执行情况。(2)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 (3)负责工程项目的技术设计书的编制与技术交底工作。 (4)负责对有关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能满足生产需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范本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范本

————————————————————————————————作者:————————————————————————————————日期: 2

测绘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及实例 根据测绘行业标准《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要求,为测绘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都应进行技术设计。 一、测绘技术设计分类 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 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设计,一般由承担项目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专业技术设计是对测绘专业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照测绘活动内容进行的具体设计,是指导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专业技术设计一般由具体承担相应测绘专业任务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对于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将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合并为项目设计。 二、测绘专业技术设计内容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通常包括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等部分。 1、概述 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量、测区范围和作业内容、行政隶属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 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应根据不同专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别,特别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已有资料情况 主要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包括已有资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等)和评价、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者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例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根据具体成果(或产品),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一般包括成果(或产品)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时间系统、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技术指标等。 5、设计方案 具体内容应根据各专业测绘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确定。设计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软件环境及其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对作业所需的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设备的要求;规定对专业应用软件的要求和其他软、硬件配置方面需特别规定的要求。 (2)作业的技术路线或流程。 (3)各工序的作业方法、技术指标和要求。 (4)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环节和产品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 (5)数据安全、备份或者其他特殊的技术要求。 (6)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 (7)有关附录,包括设计附图、附表和其他有关内容。

1_1000带状地形图测绘技术总结

金寨南路带状地形图测绘测绘技术工作总结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二〇一四年七月 金寨南路带状地形图测绘测绘技术工作总结 项目负责:张伟 拟编:李蕴飞 审核:程上宾 总工程师:代志国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二〇一四年七月 目录一概述 二作业的技术依据 三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 四控制测量 五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六成果资料的检查 七结论与建议

八成果资料提交 一、概述 为满足金寨南路拓宽改造工程设计及施工需要,受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甲方)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金寨南路带状地形图的测绘任务,以下为本次测绘的技术总结。 1、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交通较为便利。测量区域为上三路至新建206国道段,测区内道路地势起伏比较平缓,通视条件较好,测绘内容主要为道路、房屋、沟渠等,地形测量困难类别为建筑与工业区Ⅰ类。 2、投入的人员和仪器设备 (1)本工程投入人员共7人,其中测图组4人,控制组3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5人。 (2)NTS-362RL全站仪2台套(2″)。 (3)SOUTH-DL200电子水准仪1台套(1mm/KM)。 (4)南方S86-T GPS接收机3台套,平面等级精度为1㎝+1ppm,高程等级精度为2㎝+1ppm。 (5)计算机3台,打印机1台。

3、完成的任务情况 (1)E级GPS测量 共施测一级GPS网一个,共计4点。 (2)导线控制测量 测区共施测量导线8256米,导线控制点12个。 (3)图根控制测量 测区利用南方S86-T移动RTK施测图根控制点。 (4)1:1000地形图测量,施测带状地形图约为5.3KM。 二、作业的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5、与本工程有关的其它技术规定、协议及合同。 三、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 1、平面控制资料 测区附近有控制GPS点两个(详见下表)。平面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平面等级为Ⅳ级,高程系统为吴淞高程系,高程等级为四等三角高程。经实地踏勘和检校,点位保持完好无位移,可作为本测区控制起算使用,详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