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教学案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案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材名称:思想政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哲学角度读故事《小马过河》平阳一中张松玲《小马过河》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送粮食必经一条河,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小马正准备过,松鼠大叫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
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
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
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在学习高二《思想政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引述了这个故事,没想到课堂的讨论却远远超出了预先设想的范围,具体过程如下:师:小马为什么想知道河的深浅?生:要过河去。
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的。
小马有过河去的需要,所以河的深浅成为它想知道的对象。
一句话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师:小马最后得出“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来自哪里?生:来自过河的实践。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认识事物。
小马的结论正是通过自己下水去,做到了“中流击水”最后才真正认识了河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师:以上两个结论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的道理。
师:起先小马对河深浅的一无所知到后来认识到“不深也不浅”,这个过程表明了什么?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小马在送粮食过程中,因为河拦截了去路,矛盾产生了。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小马就要去探索、去研究。
因而说人的认识能力归根到底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们总能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们认识不断发展。
师: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然,实践发展也会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日益扩大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认识的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精选五篇)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精选五篇)第一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
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过程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此,我很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三、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漫画“先耕田?先下田?”,请学生简单分析漫画提出问题: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形式,引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轻松的开始新课教学。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设计

20 0 9年 , 有一 件事 对 我们 的 学 习和生 活 带 来 了直 接 的影 响 ,下面我 们通 过一段 视频 材料
对这一 事件进 行 回顾 。
及我 国疫 苗 的研 制 和生产 ” 。 请 思考 : ( 2 0 人类 要认 识 甲型 H1 1流感 , i 0 9年 ) N 而 20 人类却 要认 识 S R 。人 类 的认识 对 象 03年 A S 是 由什 么决 定 的?这体 现 了本 框所 学哲 学知 识
主体作 用 。
思 维 能 力 , 别 是 从 具 体 到 抽 象 , 从 抽 象 到 特 再
具体 的思 维能力 。
【 教学过程 】
新 课 引入
3情 感 态度 价 值 观 : 合 实 践 是 认识 来 源 . 结 的教 学 , 引导 学 生 树 立 实 践 意识 , 积极 投 身 社
前 人积 累下来 的认 识 ,也是获 得知识 的一种 重
要途 径 。
我国率先研制出了甲型 H N 疫苗 ,人类掌握 11 了战胜 甲型 H1 1 感 的利 器 。 N 流 那么 , 们对 甲 人
型 H1 流感 的认识 发 生过程 是怎 样 的?这体 N1
现 了本 框所学 哲学 知识 的什么观 点 ?
实践 和科 学 的发 展 而 发展 , 小 平理 论 是 当代 邓
中国 的马克 思 主义 , 马 克思 主 义在 中 国发 展 是 的新 阶段 。通过 实 践 是认 识 的 目的的学 习 , 培
呢?这 节课 我们来 学 习这个 内容 。首 先请 同学 们根据“ 阅读 引 导 ” 阅读 课本 , 每 个 问题 的 来 将 答 案找 出并划 下来 。
【 教学目标 】
1 识 目标 : 解 实践 对 认 识 具 有 决 定 作 . 知 理
实践决定认识教案

《实践决定认识》教学设计
晋城三中高俊琴
【本课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
从理论上看: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知识,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实践上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教后记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抽象的哲学道理生活化,采用亲自品尝、故事、动画等形式,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但是在讲课时要注意严谨性,另外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还可探讨。
实践决定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认识论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实践性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这一哲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实践的概念,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学生能够区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内容1. 实践的概念及其特征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及其意义4.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实践?实践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实践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二)讲授新课1. 实践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师讲解实践的概念,强调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实践的特征,如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
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师讲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3.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及其意义- 教师讲解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 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实践决定认识的意义。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调查结果和解决方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设计(精)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设计大庆四中杜亚楼1教材分析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
从理论上看: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实践上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本框的重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分析2、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熟悉和领会古代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知识和“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社会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及热力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等社会知识发展取决于实践发展等基本事实。
通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2、2过程与方法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明显的递进性。
高二阶段学生抽象(理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为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理解基本事实、从中归纳出基本结论(观点),或运用基本观点说明基本事实、重大时政。
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要求学生用辩证思维方法看待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西部大开发”、“三个代表”等)。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提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阐述,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动。
关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教案

关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能力:通过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教材相关内容,讨论漫画寓意,并就教师设计的讨论题和辨析题进行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原理,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发展的关系。
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导入新课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三、实验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自豪地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
”这一胜利的首功应当归于英国医生琴纳,是他在实践上最先找到了制服天花的方法。
200年前,天花是可怕的绝症,它无情地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琴纳决心要制服这个恶魔,为此他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
在实际观察中,琴纳发现,天花对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
这是什么原因呢?琴纳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接种试验,终于揭开了秘密。
原来,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出过天花,不过它们抵抗得了。
挤牛奶的人一旦接触奶牛乳房上的浓浆,便感染上牛痘,产生一种能抵抗人痘(即天花)的能力。
这就是说,人体在同轻性牛痘的斗争中,会产生一种免疫力。
后来,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琴纳在实践中制服了天花,后来人们深深地感激这位伟大的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为琴纳立碑,碑文上写着:“向母亲、孩子、和人民的英雄致敬!”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板书)投影:《买踢》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
实践决定认识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
这一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 难点:如何将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的照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这些实践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如何获得的?(二)讲授新课1. 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概念:-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接触,从而获得认识。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活动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3. 实践决定认识的应用:-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
-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认识。
- 将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活动。
(三)实践活动1.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实践活动案例,如科技创新、社会改革等,探讨其背后的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3. 角色扮演:模拟一些实践活动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决定认识的过程。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践决定认识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展示火星资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另外,欧洲发射了“火星快车”探测器。
美国宇航局助理局长说,XX年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另外一颗行星发起的最密集探测行动的一年。
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认为当今世界为什么掀起了探索火星的热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随着人类的几百万年来的生存与繁衍,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的矛盾日益凸现。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寻找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
因为火星上可能存在水、可能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而成为人类的探究对象,即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材料: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
1965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
1969年美国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
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1996年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调查者号”发射,并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
学生活动:
说一说: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火星从“贫瘠荒地”到“可能存在水”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40多年来,我们对火星经历了一个探索
-试验-再探索-再试验的实践过程。
在反复的探索试验过程中,我们既形成了对火星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火星的认识。
这里的反复探索、实验的过程就是实践。
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学生活动:
讨论:人的知识,一是于亲自实践,二是于书本知识,所以认识的应该是实践和书本。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电脑展示:《免疫之路》
教师围绕录像内容提问
学生活动:
想一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议一议:人类在同瘟疫斗争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
人类对病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教师设疑:你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赠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活动:
辨一辨:你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物质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
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学生活动:
辨一辨:1、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客观事物自身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课堂探究活动】:
材料: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
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了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
学生活动:
说一说:1、你认为这个企业家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2、他的成功给你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