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一节 教案三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第四章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北洋军阀的统治课件 人教版

高一历史北洋军阀的统治课件 人教版
A、权力之争; B、美、日在华矛盾;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共和与专制的矛盾
3 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
世凯称帝,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扩大立宪派的影响; B、梁启超已经成为革命派; C、为发动护国运动做舆论准备; D、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
4
•首先举起义旗,掀起护国运动
的历史人物是
• A、孙中山 • B、蔡 锷 • C、李烈钧 • 速败亡?
袁世凯迅速败亡的原因: (1)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倒行逆施,必然 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 世凯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 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
小组讨论
(3)以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 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 支持护国运动。 (4)北洋军阀内部的勾心斗角,袁世凯众 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 度。 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第一节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一、袁世凯的专权
二、二次革命
三、袁世凯称帝
四、护国运动
面对袁世凯的复辟帝 制,社会各界是如何 讨袁的?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 四、护国运动
共和二字耶?即忘共和,即称民 1、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 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2、时间:1915年 -----孙中山《讨袁宣言》 3、社会各界的讨袁斗争 (①宣言中的“一人”是谁?为什么 1)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称他为民贼? 2)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 袁世凯 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 体问题者》 国家主权 (3)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4)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阅读课文,找出同盟会改组国 民党的原因
时间:1913年春 地点:上海 2、“宋教 幕后策划者:袁世凯 仁案” 目的:阻止国民党组 织责任内阁

北洋军阀的统治优秀教案

北洋军阀的统治优秀教案

北洋军阀的统治【教学目标】1.了解北洋政府的建立,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复辟帝制与卖国行径,通过活动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的史实,感受民国初年中国时局的动荡状况。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充满曲折的,革命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知道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教学重难点】重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卖国行径,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难点: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北洋军阀的统治》。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袁世凯复辟(二)军阀割据混战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北洋军阀的统治》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宋教仁遇刺案。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2)发展过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迫不及待地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3)产生的结果: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绝望而死。

结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逐渐分裂。

2.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下一个内容:军阀割据混战。

课文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1)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_高一历史教案_模板

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_高一历史教案_模板

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_高一历史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3.(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教学地位分析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不彻底。

高一历史最新课件-[原创]北洋军阀的统治(人教版) 精品

高一历史最新课件-[原创]北洋军阀的统治(人教版) 精品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导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使革命的成 果被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亦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2018/7/1
2
袁世凯在窃取了政权之后,便开始逐步建立 起以北洋军阀为核心的独裁专制统治。
(1)、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 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 (2)、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 力支持袁世凯 (3)、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 胜的重要原因
三、袁世凯称帝
1、称帝的过程: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③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④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取得终身总统特权; ⑤称帝.
定年号“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之 皇 帝 ; 承 天 。 建 极 , 传 之 万 世
各 省 代 表 人
世 凯 为 中 华 帝 国
恭 戴 今 大 总 统 袁
谨 以 此 国 民 公 意 ,
“ 推 戴 书 ”
国 民 代 表 大 会
1993
袁世凯1912年3月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孙中山的《讨袁宣言》 3、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决裂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4、蔡锷在云南组建“护国军”讨袁
5、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
唐继尧 李烈钧
总结:

自从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 深入人心;任何倒行逆施的行径均将遭到 人民的反对。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 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其革命必然以 失败告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 和方案是无路可行的。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教案名称: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教案目标:1.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重要军阀的事迹和统治方式。

3.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北洋军阀的兴起和统治。

2. 军阀的政治手段和经济活动。

3. 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重要军阀的统治方式和对中国的影响。

2.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演示、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讲述北洋军阀的概念和背景,引发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兴起和影响的兴趣。

Step 2:学习北洋军阀的兴起和统治(约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课件或教材等,介绍北洋军阀的兴起和统治方式,包括军阀的政治手段、经济活动以及他们在地方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Step 3:分组讨论(约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的北洋军阀进行研究,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该军阀的统治方式是怎样的?2. 他的统治对当地和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3. 该军阀是否参与了经济活动?如何影响当地经济?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4:整体讨论(约15分钟)对所有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Step 5:归纳总结(约10分钟)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总结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北洋军阀与中国历史的关系。

Step 6: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约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认识。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和影响。

扩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理解,可以组织参观或参与相关主题的展览、研讨会或体验活动。

高一历史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学案(旧人教版)

高一历史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学案(旧人教版)

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学案【本章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叙述1912年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基本史实。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后,一步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

从袁世凯到段祺瑞,都实行对内独裁复辟,维护封建制度,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政策,中国历史进入政治极为黑暗的时期。

革命党人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要不要共和的问题。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及反段的护法运动,但却以失败告终,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尽头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乘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加紧进行侵略,特别是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对山东的侵略尤为严重。

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列强的压力,实行卖国政策,中国外交连遭失败,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一战时期,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辛亥革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的积极性和“实业救国”的爱国热忱,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为中国革命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学习建议】袁世凯专权的措施二次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护国运动经过及结果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知识点拨】1.关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败亡的原因复辟原因: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实行彻底的废除封建土地所制的改革,没有摧毁封建势力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阶级在中国社会仍保持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帝制复辟发生的经济政治基础。

③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不敢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甚至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但帝国主义不会允许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它们支持扶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这是帝制复辟发生的外部原因。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范文: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范文: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范文: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北洋军阀统治的局面?(2)板书课题: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范文: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讲解新课(1)介绍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的背景。

(2)讲述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过程,包括袁世凯的上台、帝制复辟、护国运动等。

(3)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如军事独裁、割据一方、政治腐败等。

3.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事件,如“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让学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4.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1)引导学生从北洋军阀统治的教训中,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树立国家意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

四、课后作业2.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国家意识,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五、教学反思1.在讲解历史事件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单向灌输。

2.在案例分析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历史素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辛亥革命,那么你们知道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吗?”2.讲解新课(1)教师:“我们要了解袁世凯这个人物。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北洋军阀统治的过程和特点。

3.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思考北洋军阀统治的合理性和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参考资料和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北洋军阀统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2.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引出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起因。

二、讲解新知(10分钟)1. 讲解背景和起因: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混乱和民国建立的过程。

2. 讲解过程和特点: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过程和特点,如冯国璋成为军阀领袖、北洋政府的建立、军阀割据等。

3. 分析影响:讲解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国家分裂、民主运动的停滞等。

三、讨论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合作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北洋军阀统治的合理性和问题。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习案例: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典型案例,如张勋复辟。

2. 创设情境:通过学习案例引导同学们思考北洋军阀统治的合理性和问题,如政治的无序、社会的不稳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小结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 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和影响。

2. 写一篇短文,论述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节教案三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第四章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和宋教仁案;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和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的成立;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二)思想认识:1、袁世凯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三)能力要求: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二次革命的失败来分析认识其原因,总结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和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教学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顾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进而导入新课。

一.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是怎样逐步建立起独裁专制统治的?(1)政治上,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教师分条进行讲述:在政治上,袁世凯把其亲信安排在军事、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同盟会员只能担任一些“冷衙门”的总长(王宠惠、蔡元培、宋教仁、陈其美分任司法、教育、农林、工商总长)。

之后,袁世凯又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强迫参议院通过他所提名的新内阁,使之完全成为听命于己的御用工具。

在军事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6小字内容)概括袁世凯政权的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使学生明确:(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A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B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轨道。

2、宋教仁案(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是“宋案”的幕后策划者,其目的是为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

教师解释“《真理画报》刊登刺杀宋教仁的有关人犯”,五人分别为主谋袁世凯,同谋国务总理赵秉钧,联络者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指挥者上海大流氓袁的长江侦察科长应桂馨,行凶者流氓兵痞武士英。

1913年4月24日武士英暴死狱中,1914年2月17日赵秉钧在天津督署中毒而亡;应桂馨于1914年1月在天津被军政执法处侦探长郝占一杀死。

上述三人之死都与袁有关。

只有洪述祖长期避居青岛租界,后化名至上海,被宋教仁长子宋振吕发现,1919年4月5日以主使杀人罪被处绞刑。

)3、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在宋教仁案后,袁世凯加紧镇压国民党的步伐,先是罢免了国民学籍的江西、广东、安徽都督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职务,之后派兵南下,开始武力镇压国民党。

4、二次革命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革命党人力量的涣散;袁世凯力量的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导学生概括袁复辟帝制的过程:(1)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2)1914年初解散国会;(3)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4)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无限期连任。

(5)1915年底必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元洪宪。

2、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根据“二二一条”的内容分析其实质,进而认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的卖国嘴脸。

四、护国运动1、孙中山高举讨袁大旗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召集部分国民党员成立了中华革命党,从事反袁斗争;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袁的倒行逆施,维护共和制度。

2、梁启超与袁的决裂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批驳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公开与袁决裂。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了解散梁思想的变化。

)3、护国运动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讨袁护国战争。

结合教材P98《护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讲述。

4、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讨袁斗争进行到底。

总结全课: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本节的结构:袁世凯专制统治,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出卖国家主权——护国运动。

板书设计: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建立军事上:宋教仁案袁世凯的镇压革命武力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过程及失败原因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二十一条”孙中山:护国运动梁启超:蔡锷等:课后回顾: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节教案三新文化运动第五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与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的教学,训练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前期新文化运动评价和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发展地分析、认识、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为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又一次强劲的思想解放潮流。

通过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为中国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新的阶级队伍的壮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

认识其必然性。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引起反响的资料分析、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主要难在如何理解和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客观上,当时中国广大民众没有文化。

主观上,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及其重要人物没有认识到与民众结合的必要性,而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基本观点,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认识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围绕新文化运动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能力,从而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

生加强识记时,训练学生分类设目列表理清知识点的能力。

从当时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主张及活动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感受到反封建的战斗情怀。

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使其从中受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产物,同时又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推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反映,它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新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探寻到了通往胜利的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目教学抓住两个问题,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二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个问题如前所述,从必要性与必然性两方面进行教学。

必要性是指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破除封建束缚的必要。

必然性是指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和队伍的壮大,必然对推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政治要求强烈起来。

因而,反映到思想文化上的以破除封建束缚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中分析、认识当时皆为针对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论战和宣传,从来没有正面针对封建正统思想展开批判,尤其是全面系统的批判。

因此,封建思想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封建思想意识观念的残余仍然存在,以致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能够得逞于一时。

事实告诉了人们开展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

而且袁世凯也是公开利用封建思想为其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大造舆论,鸣锣开道。

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尊崇孔圣”,发布祀孔告令,亲率文武官吏举行祀孔典礼,强迫全国各学校“尊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帝国主义也宣扬:“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

”使中国人民放弃反侵略斗争。

社会上一时间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前清的遗老是其主要成员,康有为成为主要代表人物。

1916年秋,康有为竟公开要将孔教定为国教,诋毁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

因此,无论从历史的缘故,还是从当时的现实斗争需要,都有必要进行破除封建束缚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其代表人物在政治上空前活跃。

第二个问题将其化解为小问题,诸如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②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③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和目的。

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

这些都属于对基本史实的识记。

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和发现有问题,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小体字内容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

对于重要人物及其活动,首先指导学生以列表法理清楚知识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课文中所摘引的“陈独秀反对提倡孔教”的片断材料,让学生搞清楚这段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从中认识到文化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的紧密关系。

运动的矛头对准了封建正统思想,目的是解放思想,维护民主共和。

再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思想武器、所推崇的政治理想、所宣传介绍的内容,都有着鲜明的反封建进步意义。

同时,他们忽视了对国情的全面分析比较,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胜任不了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