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整合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2020温州--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

◎材料一听蕉记[明]沈周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

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

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

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③也。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

迨⑤若匝匝㴙㴙⑥,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⑦,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选自《石田先生文钞》[注释]①不忒(tè):没有差别。

②曷:疑问代词。

何,什么。

③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

④戛摩:击撞摩擦。

⑤迨:等到。

⑥匝匝㴙㴙(zé):象声词。

⑦鸣榔:渔人敲击船舷发出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

⑧骧:奔驰。

◎材料二夜雨有作[宋]张嵲睡足秋堂夜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材料三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

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

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

(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阅读材料一,探析声美。

1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13. 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4. 《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

◆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

15. 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

16.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

◆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17. 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

【答案】12. (1). 接受,承受 (2). 借,凭借 (3). 竖立 (4). ②13. 蕉叶大而空,承接雨的时候发出声音。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10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XXX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XXX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XXX《河中石兽》)【乙】XXX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XXX:“兵,死地也,而XXX。

使XXX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XXX既代XXX,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XXX出XXX自搏战,秦军射杀XXX,XXX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XXX之。

(选自XXX《史记》)【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接触的事。

②难:驳倒。

③易置:撤换。

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部队。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申明,有误的一项是()(2分)A.竟不可得居然B.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B.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别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XXX(连词,表转折)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初中语文 文言文对比整合

初中语文  文言文对比整合

一、治国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共3篇)相同点1.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曹刿论战》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出师表》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类比国事,巧妙劝谏君王;《出师表》中用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对比,表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刘禅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应以先帝为榜样,效法先帝,完成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对比角度一:人物形象(一)臣子:1.曹刿:忠于国家,为人直率,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超强的军事才能。

2.邹忌:忠于国家,聪明机智,善于反省、总结,头脑清醒,善于辞令。

3.诸葛亮: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尽心辅佐刘禅,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君主,推荐良才,自求大任,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国情怀。

拓展:《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忧国忧民。

(二)君:1.鲁庄公:政治上见识浅薄,军事上急躁、冒进;但也能够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谦虚好学。

2.齐威王:善于纳谏,赏罚分明,处事果敢,治国有方,贤明能干。

3.刘禅:赏罚不公,妄自菲薄等。

对比角度二:人物交流语气及方式1.曹刿:一片赤诚,直言进谏。

(如“何以战?”无任何称呼、问候,却能感受到曹刿重视交战一事,勇于为国效劳。

)2.邹忌:以讽谏的方式,委婉的语气,使用以小见大(以家比国、以己比君)、类比、排比、双重否定(三个“莫不”)进行劝诫,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容易使君主接受。

3.诸葛亮:以恳切、率直、质朴的语气,直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既是长辈、又是大臣。

对比角度三:表达方式1.《曹刿论战》:记叙事件线索清晰,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布局全篇,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2020温州--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

◎材料一听蕉记[明]沈周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

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

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

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③也。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

迨⑤若匝匝㴙㴙⑥,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⑦,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选自《石田先生文钞》[注释]①不忒(tè):没有差别。

②曷:疑问代词。

何,什么。

③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

④戛摩:击撞摩擦。

⑤迨:等到。

⑥匝匝㴙㴙(zé):象声词。

⑦鸣榔:渔人敲击船舷发出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

⑧骧:奔驰。

◎材料二夜雨有作[宋]张嵲睡足秋堂夜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材料三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

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

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

(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阅读材料一,探析声美。

1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13. 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4. 《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

◆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

15. 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

16.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

◆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17. 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

【答案】12. (1). 接受,承受 (2). 借,凭借 (3). 竖立 (4). ②13. 蕉叶大而空,承接雨的时候发出声音。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对比整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对比整合
《孙权劝学》: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虽有嘉肴》: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形式整齐,增强表意效果。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乎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六、劝谏篇
篇目
《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诫子书》
相同点
都有劝说的目的。《出师表》诸葛亮反复劝勉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的遗志,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从自身经历联想到国家,类比劝谏君主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孙权劝学》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做对比来反驳他的托辞,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学习;《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意在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虽有嘉肴》:类比(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余、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
行文特点
《〈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
《诫子书》:先立论(“静以修身”),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不“静”则“淫慢”“险躁”)。逻辑严谨,前后相承。
《岳阳楼记》: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先将天气、湖景、心情进行对比,再与下文古仁人之心进行对比,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湖心亭看雪》:①采用描写手法,以简略朴素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使人如临其境;②大景与小景的衬托,白色雪景与其他景物的衬托,展现出天地的阔大。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题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题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甲】十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甲】十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参考答案: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狼》课内外比较阅读(8分)【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中考语文专练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练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重点难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察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等;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

【满分技巧】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能归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体会思想感情,能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限时检测】(一)(2020辽宁阜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

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

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 (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

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

③鲁仲子:齐国高士。

④夜邑:在今山东掖县。

⑤淄:水名。

⑥虞:通“娱”,娱乐。

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

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

⑨援桴(fú):拿鼓槌。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B.行拂.乱其所为(拂:扰乱)C.田单乃惧.(惧:害怕)D.先生志.之矣(志:记,记住)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0年山西中考语文 课标文言文鉴赏综合对比集训

2020年山西中考语文 课标文言文鉴赏综合对比集训

综合对比集训
汉字变
10.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 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 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将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 一下理由。 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 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对二人闲情逸致、 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综合对比集训
汉字变
7. 《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点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 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示例: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 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综合对比集训
汉字变
8.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 之属也”也是一种谏,邹忌与曹刿的劝谏有何不同?
综合对比集训
汉字变
13.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 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综合对比集训
汉字变
14.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 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生活太平祥和,与民同乐。
综合对比集训
4.汉《字小变石潭记》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
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 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_与__民__同__乐___的__会__和__谐___的理想之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朗上口之感。 构 《曹刿论战》 :详写论战过程,略写作战过程,充分刻画曹刿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
《出师表》 :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追述先帝知遇之恩
及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先帝和后主的忠心,最后表明出师条件成熟,阐明
自己、群臣、后主各自的责任。
第 4页 共 5页
第 2页 共 5页Fra bibliotek、学习实践篇篇 目 《〈论语〉十二章》 《诫子书》《孙权劝学》 《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 《送东阳马生序》 相同点 通过道理或事例让人思考学习或实践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我修养
《诫子书》:修身养德、淡泊宁静
内容
《孙权劝学》 :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河中石兽》 :做事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虽有嘉肴》 :教学相长 《送东阳马生序》 :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 教
描写 对象 及其 特点
自然 环境
《记承天寺夜游》 :月光 —— 澄澈、空明 《与朱元思书》 :①水 —— 清澈透明、 急速奔涌; ②山 —— 山高林密、千姿百态 《小石潭记》 :①水 —— 清澈;②游鱼 —— 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 —— 树 木茂盛;④溪身 —— 曲折 《岳阳楼记》 :①洞庭湖远景 —— 雄伟壮丽;②洞庭湖阴晴景象 —— 阴:阴冷、 萧条;晴:和煦、明媚 《醉翁亭记》 :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 《湖心亭看雪》 :雪景 —— 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的寓言故事,启示我们不要轻信谣言。 写 作 《愚公移山》 :首先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接着写愚公提出
思 移山的主张随即开始行动, 而后讲述了河曲智叟阻止其移山但被驳斥的情节,
最后写“操
路 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感动,山最终被移走,使愚公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 《杞人忧天》 :围绕“晓之者”开导“杞人”展开,讽刺了徒然自扰的庸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 :先交代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然后记叙故事的
第 3页 共 5页
发展和高潮, 通过元方和友人的对话, 突出友人的无信和无礼, 说明为人处世应该讲理 守信。
《愚公移山》 :本文以散句为主,对话较多;以“愚”为大智大勇、坚定执着的愚公命

名,以“智”为鼠目寸光、冥顽不灵的“智叟”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还增强
专题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篇目 相同点
不 同 点
素养提升 文言文对比整合
一、借景抒情篇
《三峡》《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 心亭看雪》 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或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峡》:①山 —— 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 —— 湍急(夏)、清澈(春冬) 《答谢中书书》 :江南山川 —— 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行文 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讲究修辞,重视音韵;句式整齐,骈散结合。 《与朱元思书》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 以四字句为主, 间或使用了五字句和六字 句;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多为常用词语。
《岳阳楼记》 :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②句式骈散结合。 《醉翁亭记》 :①全篇采用判断句, “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 吟咏句调,极具特色;②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
内容
《爱莲说》:从莲花的“生长环境” “姿态、芳香” “风度”三方面阐释了“独爱莲” 的原因,并象征了君子的“高洁、庄重” “正直、芳馨” “清高”。 《马说》:从千里马在“环境” “待遇”“情志”三方面的遭遇象征人才“无自己发展 的合适的舞台” “无赏识自己的明君” “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 。
表现
《小石潭记》 :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 按照游览顺序来写发现小石潭的经
第 1页 共 5页
篇目 相同点
不 同 点
手法 过;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岳阳楼记》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先将天气、湖景、心情进行对比,再与下
先忧后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 :体现了作者喜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 与朱元思书》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贬谪
① 悲伤 :《记承天寺夜游》 含有作者对于被贬谪的感慨; 《小石潭记》 表现了作
《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寓 不言 同故 点事

《穿井得一人》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 主 旨 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杞人忧天》 :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要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说明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的道理。
《穿井得一人》 :通过讲述丁家打井后,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讹传为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
二、托物言志(寓意)篇
《陋室铭》《爱莲说》 《马说》 ①都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绘;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 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④主旨深刻、内涵丰富。
《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优美” “交往人物不俗” “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体现“陋
室不陋”,并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高尚的生活追求。
不 多样,富有哲理。


《诫子书》:先立论 (“静以修身” ),再阐发, 又从正反论证 (不“静” 则“淫慢”“险躁”)。
逻辑严谨,前后相承。
行文 特点
《孙权劝学》 :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 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虽有嘉肴》 :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形式整齐,增强表意效果。
《送东阳马生序》 :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乎为史家笔法。
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河中石兽》 :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 议论令“众服为确论” ,最后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 ,谜底这才揭晓。
四、为人处世篇
篇目 相同点
《愚公移山》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陈太丘与友期行》 通过哲理或事例给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
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② 欢乐 :《记承天寺夜游》 含有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岳阳楼记》 表
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翁亭记》 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醉
写作 特点
国破
《湖心亭看雪》 :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 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同时又隐含 着沉痛的亡国之恨和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
表现 手法
《河中石兽》 :对比(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虽有嘉肴》 :类比(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类比“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 )。
《送东阳马生序》 :对比(余、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据此事实,
孟子得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
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劝谏篇
篇目
相同点
劝谏 方式 不 同 点 表达 方式
《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 《送东阳马生序》 《孙权劝学》 《诫子书》 都有劝说的目的。 《出师表》 诸葛亮反复劝勉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的遗志,要广开言路、严 明赏罚、 亲贤远佞, 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记叙了邹忌从自身经历联想到国家, 类比劝谏君主纳谏, 使齐威王广开言路、 修明政治的故 事;《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 攻读,将来才能有所成就; 《孙权劝学》 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做对比来反驳他的 托辞,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学习; 《诫子书》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意在劝勉儿子勤学立志、 修身养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出师表》 中诸葛亮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邹忌 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提建议; 《送东阳马生序》 中的宋濂和 《诫子书》 中的诸葛亮 则是长辈对晚辈的劝诫和劝勉; 《孙权劝学》 中的孙权是以君主的身份劝说下属要多学习。 《出师表》:言辞恳切,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 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事性强,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现身说法,回忆了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委婉地说明了其学有所成的 原因。 《孙权劝学》 :对话的形式。文章中孙权将自己与吕蒙的情况做对比来劝说吕蒙学习。 《诫子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 常真切。
① 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 国的重要性; 《曹刿论战》 则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出师表》 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
相同点
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
性。 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国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清晰记叙;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以议论“王之蔽甚矣”点明文章中心。
表 《曹刿论战》 :记叙事件线索清晰,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布局全篇,运用动作描 达 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