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重点知识复习

合集下载

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

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

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一、引言高电压技术作为电气工程中的重要分支,涉及电力系统、电气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高电压技术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梳理,帮助读者系统化地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二、高电压技术概述1. 高电压技术的定义和应用范围2. 高电压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3. 高电压技术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三、高电压绝缘技术1. 绝缘材料的种类和特性2. 绝缘材料的选用和制备3. 绝缘破坏与击穿机理4. 绝缘水平的评定和试验方法四、高电压设备与技术1. 高电压断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高电压变压器的类型和特点3. 高电压绝缘子的种类和应用4. 高电压电缆的敷设和维护五、高电压输电与配电技术1. 高电压输电线路的设计和选型2. 高电压变电站的布置和运行方式3. 高电压配电系统的组成和保护措施4. 高电压输配电中的功率损耗和电压稳定性问题六、高电压安全与环境保护1. 高电压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2. 高电压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3. 高电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方法七、高电压技术的新发展1. 高电压技术的新理论和方法2. 高电压技术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应用3. 高电压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八、总结与展望通过对高电压技术的重点知识的复习,我们可以对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面对未来高电压技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创新,以推动电气工程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为高电压技术重点复习大纲,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高电压技术的核心内容。

有关详细内容和具体的公式推导等细节,建议读者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祝愿读者在高电压技术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电压技术总结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总结复习资料

一、填空和概念解释1、电介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使用的绝缘材料。

2、击穿:在电压的作用下,介质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过程。

3、击穿电压:击穿时对应的电压。

4、绝缘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或厚度上承受的最小的击穿电压。

5、耐电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上或厚度所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

6、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增加的过程。

7、去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减少的过程。

8、碰撞游离: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碰撞中性分子产生的游离。

9、光游离:中性分子接收光能产生的游离。

10、表面游离:电极表面的电荷进入绝缘介质中产生的游离。

11、强场发射:电场力直接把电极中的电荷加入电介质产生的游离。

12、二次电子发射: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阴极放出电子。

13、电晕放电:气体中稳定的局部放电。

14、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时间:击穿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形成时延15、统计时延:从间隙加上足以引起间隙击穿的静态击穿电压的时刻起到产生足以引起碰撞游离导致完全击穿的有效电子时刻。

16、放电形成时延:第一个有效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碰撞游离形成流注,最后产生主放电的过程时间。

17、50%冲击放电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绝缘放电的概率在50%时的电压值。

18、沿面放电:沿着固体表面的气体放电。

19、湿闪电压:绝缘介质在淋湿时的闪络电压。

20、污闪电压:绝缘介质由污秽引起的闪络电压。

21、爬距:绝缘子表面闪络的距离。

22、极化: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对外呈现电极性的过程。

23、电导: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的过程。

24、损耗:由电导和有损极化引起的功率损耗。

25、老化:电力系统长期运行时电介质逐渐失去绝缘能力的过程。

26、吸收比:t=60s和t=15s时的绝缘电阻的比值。

27、过电压:电力系统承受的超过正常电压的。

28、冲击电晕:输电线路中由冲击电流产生的电晕。

29、雷暴日:一年中听见雷声或者看见闪电的天数。

30、雷暴小时:一年中能听到雷声的小时数。

31、地面落雷密度:每平方公里每雷暴日的落雷次数。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要点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要点

⾼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要点第⼀章电介质的电⽓强度1.1⽓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压电⽓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体、液体、固体以及其他复合介质。

2.⽓体放电是对⽓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3.电离:指电⼦脱离原⼦核的束缚⽽形成⾃由电⼦和正离⼦的过程。

4.带电质点的⽅式可分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分级电离。

5.带电质点的能量来源可分正离⼦撞击阴极表⾯、光电⼦发射、强场发射、热电⼦发射。

6.带电质点的消失可分带电质点受电场⼒的作⽤流⼊电极、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7.附着:电⼦与⽓体分⼦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产⽣出正离⼦和新电⼦,也可能发⽣电⼦附着过程⽽形成负离⼦。

8.复合:当⽓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相遇时,有可能发⽣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

(1)复合可能发⽣在电⼦和正离⼦之间,称为电⼦复合,其结果是产⽣⼀个中性分⼦;(2)复合也可能发⽣在正离⼦和负离⼦之间,称为离⼦复合,其结果是产⽣两个中性分⼦。

9.1、放电的电⼦崩阶段(1)⾮⾃持放电和⾃持放电的不同特点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射线会使⽓体发⽣微弱的电离⽽产⽣少量带电质点;另⼀⽅⾯、负带电质点⼜在不断复合,使⽓体空间存在⼀定浓度的带电质点。

因此,在⽓隙的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可检测到微⼩的电流。

由图1-3可知:(1)在I-U 曲线的OA 段:⽓隙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增⼤,这是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导致复合率减⼩。

当电压接近时,电流趋于饱和,因为此时由外电离因素产⽣的带电质点全部进⼊电极,所以电流值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与电压⽆关。

(2)在I-U 曲线的B 、C 点:电压升⾼⾄时,电流⼜开始增⼤,这是由于电⼦碰撞电离引起的,因为此时电⼦在电场作⽤下已积累起⾜以引起碰撞电离的动能。

电压继续升⾼⾄时,电流急剧上升,说明放电过程⼜进⼊了⼀个新的阶段。

此时⽓隙转⼊良好的导电状态,即⽓体发⽣了击穿。

(3)在I-U 曲线的BC 段:虽然电流增长很快,但电流值仍很⼩,⼀般在微安级,且此时⽓体中的电流仍要靠外电离因素来维持,⼀旦去除外电离因素,⽓隙电流将消失。

高电压复习重点整理

高电压复习重点整理

高电压复习重点整理一、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1、具体内容汤逊理论:汤逊理论实质就是电子崩理论。

书P8-P11第二节至第三节2、汤逊放电的实质是: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3、流注理论(P13)认为: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外施电压在气隙中产生的电场)明显畸变,大大加强电子崩崩头和崩尾处的电场。

另一方面,电子崩中电荷密度很大,所以复合过程频繁,放射出的光子在这部分强场区很容易成为引发新的空间光电离的辐射源,因此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光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这时放电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流注的特点是电离强度很大和传播速度很快,出现流注后,放电便获得独立继续发展的能力,而不再依赖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可见这时出现流注的条件也是自持放电的条件。

4、应用条件汤逊理论:应用于均匀电场,低气压,短气隙流注理论:应用于均匀电场,高气压,长气隙5、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都有电子崩的产生不同点:流注的形成过程中有二次崩的形成、二次电离在气体击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极性效应(P18-20)产生的条件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放电一定从曲率半径较小的那个电极表面开始,与该电极极性无关。

但后来的发展过程、气隙的电气强度、击穿电压等都与该电极的极性有密切的关系。

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存在着明显的极性效应。

(书上没说具体产生条件是什么,根据这段话理解我猜条件是极不均匀的电场中的放电吧。

)三、标准雷电压雷电流波形标准雷电压P21页图1-16,IEC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T1=1.2μs,容许偏差±30%;T2=50μs,容许误差±20%,通常写成1.2/50μs。

雷电流冲击波形四、污闪发生过程和预防措施1、污闪过程(具体见P28):可分为积污、受潮、干区形成、局部电弧的出现和发展。

高电压技术总复习重点

高电压技术总复习重点
5、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的击穿机理及特点
6、 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电压作用时间 温度
电场均匀程度受潮来自累积效应 机械负荷第二篇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第3章 绝缘的预防性试验
1、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
?用兆欧表来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
?吸收比K定义为加压 60s时的绝缘电阻与 15s时的绝 缘电阻比值。
?K恒大于 1,且越大表示绝缘性能越好。
?大容量电气设备中,吸收现象延续很长时间,吸收 比不能很好地反映绝缘的真实状态,可用极化指数 再判断。
?测量绝缘电阻能有效地发现总体绝缘质量欠佳;绝 缘受潮;两极间有贯穿性的导电通道;绝缘表面情 况不良。
2、泄漏电流的测量
测量泄漏电流从原理上来说,与测量绝缘电阻是 相似的,能发现一些尚未完全贯通的集中性缺陷, 原因在于 :
若个别试验项目不合格,达不到规程的要求,可使 用三比较方法。 ?与同类型设备作比较
同类型设备在同样条件下所得的试验结果应该大 致相同 ,若差别很大就可能存在问题 ?在同一设备的三相试验结果之间进行比较
若有一相结果相差达 50%以上,该相很可能存在缺陷 ?与该设备技术档案中的历年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若性能指标有明显下降情况 ,即可能出现新的缺陷
11、气体的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湿度、密度、海拔高度的影响
12、气体的性质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在间隙中加入高电强度气体 ,可大大提高击穿电 压,主要指 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性气体, 如SF6
13、提高气体放电电压的措施 ?电极形状的改进 ?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 ?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 ?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 ?高真空 ?高电气强度气体 SF6的采用
高电压技术各章 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期末复习资料高电压技术期末复习资料高电压技术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电力传输、配电、绝缘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高电压技术的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高电压技术的基础知识1. 电压和电流的基本概念:电压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基本物理量,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势能差;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2. 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网等组成,其中输电线路是高电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高电压技术的应用领域:高电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传输、电力配电、电力设备绝缘等方面。

二、高电压设备的绝缘技术1. 绝缘材料的分类:绝缘材料可以分为固体绝缘材料和液体绝缘材料两大类,固体绝缘材料包括绝缘纸、绝缘胶带等;液体绝缘材料包括绝缘油等。

2. 绝缘材料的性能指标:绝缘材料的性能指标包括介电强度、介电损耗、体积电阻率等。

3. 绝缘材料的应用:绝缘材料广泛应用于高压电缆、变压器、绝缘子等高电压设备中,起到隔离电流、防止电弧放电等作用。

三、高电压输电线路的设计与运行1. 输电线路的类型:输电线路可以分为架空线路和地下电缆线路两大类,架空线路包括铁塔线路和电缆线路。

2. 输电线路的设计:输电线路的设计需要考虑电流负荷、电压损耗、绝缘距离等因素,以确保电力传输的安全和稳定。

3. 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输电线路的运行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包括检查绝缘子、检修设备、清理线路等。

四、高电压技术的安全问题1. 高电压事故的危害:高电压事故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因此安全问题是高电压技术中需要重视的方面。

2. 高电压事故的防范措施:高电压事故的防范措施包括设备绝缘、操作规程、安全培训等,以确保高电压设备的安全运行。

五、高电压技术的发展趋势1. 现代高电压技术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加,高电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超高压输电技术、新型绝缘材料的研发等。

高电压知识点

高电压知识点

1.高压输电的必要性:能源基地通常远离用电负荷中心,因此就需要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而输电线路的传输容量主要受线损及发热,线路电压降,电力系统稳定这3个主要因数的影响,所以要增大传送功率或者传输距离,都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2.电负性原子在分子中吸附电子的能力,电负性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大。

这是一个无量纲的数。

电离的形式: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分级电离3.带电质点的消失形式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消失于电极上,形成外环路电流。

带电质点的扩散和复合使带电质点在放电空间消失。

4.自持放电外施电压就能维持间隙中的电离过程,不需要外电子因素。

5.二次电子的产生机制及气压p、气隙长度d的乘积(pd)有关。

pd 值越小时自持放电的条件可用汤逊理论来说明,pd值较大时则用流注理论解释。

6.电晕放电不均匀电场中放电,间隙击穿前在高场强区(曲率半径较小的电极表面附近)会出现蓝紫色的晕光,称为电晕放电。

7.电晕放电危害:输电线路发生电晕会引起功率损耗。

其次,形成高频电磁波对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产生干扰。

而且电晕放点会产生噪音。

电晕放电解决途径:限制导线的表面场强值,通常时以好天气时导线电晕损耗接近于零的条件来选择架空导线尺寸。

对于超高压和特高压来说,采用分裂导线,即将每相线部分分裂成几根并联的导线。

分裂导线超过两根时,通常布置成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顶点。

8.放电的极性效应同一间隙在不同电压极性下的起始电压不同,击穿电压也不同。

9.放电时延施加冲击电压经时间t1后电压值达静态击穿电压(U0),但此时间隙不会击穿。

从t1至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10.50%放电电压多次施加电压时有半数会导致击穿的电压值Ub5011.伏~秒特性在同一冲击电压波形下,击穿电压值及放电时延(或电压作用时间)有关,这一特性。

12.提高气隙击穿电压方法改善电场分布使之尽量均匀采用绝缘屏障采用高电压采用高抗电强度气体采用高真空13.均压环作用减弱电极边缘的场强,而且由于流经均压环及介质表面间的分布电容电流,部分补偿了介质的对地电容电流,改善了电压分布,从而提高了闪络电压。

高电压复习

高电压复习

名词解释1、电晕放电:在极不均匀场中,随着间隙上所加电压的升高,在大曲率电极附近很小范围、电晕放电的电场足以使空气发生游离,而间隙中大部分曲域电场仍然很小。

在大曲率电极附近很薄的一层空气中将具有自持放电条件,而放电仅局限在大曲率电极周围很小范围内,整个间隙沿未被击穿。

这种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

2、伏秒特性:表示该气隙上出现的电压最大值与放电时间的关系来表征气隙在冲击电压下、伏秒特性的击穿特性,称为气隙的伏秒特性。

3、沿面放电:沿着固体介质表面发展的气体放电现象。

多发生在绝缘子、套管与空气的分、沿面放电界面上。

4、耐压试验:模拟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实际可能碰到的危险的过电压状况,对绝缘加上与之、耐压试验等价的高电压来进行试验,从而考核绝缘的耐电强度。

5、局部放电: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内部总是存在一些缺陷,如气泡空隙、杂质等。

由于这些、局部放电异物的电导和介电常数不同于绝缘物,故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这些异物附近将具有比周围更高的场强,有可能引起该处物质产生电离放电现象,称为局部放电。

6、彼德逊法则:要计算节点A 的电流电压,可把线路1 等值成一个电压源,其电动势是入、彼德逊法则射电压的2 倍2u1q(t),其波形不限,电源内阻抗是Z1。

这就是计算折射波的等值电路法则,即彼德法则。

7、雷电日Td:该地区一年内有雷电放电的平均天数。

与该地区所在纬度、当地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有关。

8、落雷密度γ :每一雷电日每平方公里地面遭受雷击的次数。

、9、残压:放电电流通过避雷器时,两端之间出现的电压峰值。

、残压10、、灭弧电压:灭弧电压保证能够在工频续流第一次经过零值时灭弧的条件下允许加在避雷器上的最高工频电压。

11、保护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无论在发、配电还是用电系统中都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保护接地壳接地,以保证金属外壳固定为地电位。

12、、工作接地:如中性点接地。

工作接地工作接地是根据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方式的需要而设置的接地,13、防雷接地:针对防雷保护的需要而设置的,目的是减小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的地电位升、防雷接地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第一节平均自由行程长度: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 的倒数λ。

影响因素:气体分子的半径、温度、气压。

迁移率:E vk =,表示带电粒子在单位场强(m /1V )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电离:产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使基态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外界能量必须大于电离能才能使电离发生。

四种电离方式:光电离、热电离、碰撞电离、电极表面的电离其中引起碰撞电离的条件为i e W Ex q ≥。

电极表面的电离的四种方式: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强场发射。

负离子的形成: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也可能会发生电子和中性分子结合形成负离子(称为附着)。

对放电的形成起什么作用及其原因:负离子的形成并没有使气体中的带电粒子数改变,但却能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带电粒子的消失三种形式:1.在电场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2.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3.带电粒子的复合第二节发生电子崩后抵达阳极的电子数:d a e n n α0=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E BPApe -=α,表明该系数与场强和气压有关。

场强很大时,α急剧增大,气压过大或过小时α都较小。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越大击穿电压越低)第三节汤逊放电的γ过程及汤逊放电全过程:(1)正离子撞击到阴极表面发生表面电离,使阴极释放出二次自由电子的过程称为γ过程(2)在电极的气隙中,因外界电离因子产生出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在电极两端电压的作用下向阳极移动,当空间的电场强度足够大,这些电子将引起碰撞电离,产生出新的电子,新的电子又将引发碰撞电离,如此持续就会产生电子崩。

在碰撞电离过程中产生的正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撞击阴极,当场强足够大时,初始电子崩的正离子能在阴极上产生的新电子数大于或等于由外界电离因子产生的电子,那么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放电也能够自持。

自持放电的条件:1)1(=-d e αγ汤逊放电适用场合:低气压、短气隙第四节巴申定律表明:如果在改变极间距离d 的同时,也相应地改变气压p ,而使pd 的乘积保持不变,则极间距离不等的气隙的击穿电压却彼此相等。

第五节为什么气隙较长时会发生流注理论:在初始电子崩中,电子崩的头部集中着大部分正离子和几乎全部电子,这些空间电荷将使均匀电场畸变,产生了一个电场强度很小但电子和正离子浓度最大,十分利于完成复合的区域,该区域产生强烈复合并辐射出许多光子,使气隙空间各处产生光电离,这些光电离造成的二次电子崩将以大得多的电离强度向阳极发展或汇入崩尾的正离子群中。

(在高气压、长气隙时,放电本身所引发的空间光电离现象在击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六节两个结论:(1)电场越均匀击穿电压越高(2)均匀电场起始电压与击穿电压是相等的,稍不均匀电场起始电压与击穿电压是约等于的,极不均匀电场起始电压小于击穿电压。

极性效应 棒板极中棒极为正极性与负极性时击穿电压的关系(P19)第七节放电时间b t 由三部分组成:从零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的时间1t 、统计时延s t 、放电形成时延f t 后两个分量之和称为放电时延lag t标准的雷电冲击电压波(有极性):(视在)波前时间/(视在)半峰时间 1.2/50s μ伏秒特性:表示气隙的冲击击穿电压与放电时间的关系。

第八节什么是沿面放电:即沿着固体介质表面发展的气体放电现象,属于气体放电的范畴。

污闪事故的对策:(1)调整爬距(增大泄露距离)(2)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扫(3)涂料(4)半导体釉绝缘子(5)新型合成绝缘子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第一节均匀或稍不均匀电场中空气的击穿场强为30kV/cm 左右。

图2-2(球间隙):当d <4D 时,电场相当均匀,气隙击穿特性与均匀电场相似,直流、工频交流及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电压大致相同。

d >4D 时,电场不均匀度增大,平均击穿场强变小,为保证测量的精度,球隙测压器一般在d <2D 的范围内工作。

第二节平均击穿场强的“饱和”现象:在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实验中,施加工频交流电压与操作冲击电压时,平均场强随气隙长度加大而降低的现象即“饱和”现象。

第三节外界大气条件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当海拔高度增大,空气变得稀薄,大气压力和相对密度减小,空气强度降低。

修正公式为:⎪⎭⎪⎬⎫⨯-==-4101.11H K U K U a pa 第四节提高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1.改进电极形状以改善电场分布2.利用空间电荷改善电场分布3.采用屏障4.采用高气压5.采用高电气强度气体6.采用高真空(原因要了解)第五节SF6的电气强度约为空气的2.5倍,约为88.5kv/cm为什么SF6的绝缘性能比空气强?: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电子变成负离子后,其引起碰撞电离的能力就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第一节什么是极化现象及表征的物理量: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于电场方向产生弹性位移现象和偶极子的取向现象;介电常数ε。

极化的类型及各极化的特点: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特点见P54电导电流(漏导电流)的表征物理量及影响因素: 电导率γ或电阻率ρ;T BAe -=γ;主要为温度。

什么是介质损耗:在电场作用下由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某些有损极化引起的损耗,总称介质损耗。

影响介质损耗的主要因素:中性电介质的介质损耗主要由漏导决定,影响因素为温度、电场强度等;极性电介质的介质损耗主要包括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影响因素为温度、频率等。

第二节液体介质的击穿理论:电子碰撞击穿理论、气泡击穿理论。

为什么存在水或纤维时会发生小桥击穿理论:由于水和纤维的r ε很大,易沿电场方向极化定向,并排列成杂质小桥,此时若杂质小桥未接通电极,则纤维等杂质与油串联,由于纤维的r ε大一级含水分纤维的电导大,使其端部油中电场强度显著提高并引起电离,油分解出气体,气泡扩大,电离增强,发展后出现气体小桥引起的击穿;若接通电极,因小桥的电导大而导致泄露电流增大,发热促使水分汽化,气泡扩大,发展下去也将出现气体小桥使油隙发生击穿。

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影响因素:水分及其他杂质、油温、电厂均匀度、电压作用时间、油压的影响 三个击穿理论: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主要是热击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固体介质击穿的主要因素:电压作用时间、电场均匀度、温度、受潮、累积效应第四节油屏障式绝缘的形式:覆盖、绝缘层、屏障油纸绝缘 组合绝缘的电场分布:⎪⎪⎪⎪⎪⎭⎪⎪⎪⎪⎪⎬⎫+=+=+==)()(22112222111122112211εεεεεεεεd d U E U E d E d E U E E 第四章 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实验第一节高压试验分为:非破坏性实验(第四章中的实验均属于非破坏性实验)、破坏性实验(所有耐压试验) 绝缘老化的形式:促使老化的原因主要由热、电和机械力的作用,老化形式有热老化和电老化。

第二节学会通过绝缘电阻、吸收电流、吸收比、极化指数、泄漏电流判断绝缘状态是否良好。

(例:画出吸收电流或绝缘电阻的曲线,判断绝缘状态并说出原因)学会通过图4-2的曲线判断绝缘性能的好坏(泄露电流实验,横坐标为电压,通过电压的升高时电流的变化特点判断内部是否有缺陷) 图4-3(画出接线图或简单分析)兆欧表的名称、接线端子(线路端子L 、接地端子E 、保护(屏蔽)端子G )第三节西林电桥接线图 图4-5能推导介质损耗角的正切值 式4-17~4-20测量介质损耗的影响因素: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影响、温度的影响、试验电压的影响、试品电容量的影响、试品表面泄露的影响第四节局部放电的重要参数:放点重复率(N )及放电能量(W )测量方法:(一)非电检测法 噪声检测法 光检测法 化学分析法(二)电气检测法 脉冲电流法 介质损耗法图4-12 接线图第五节图4-13第六节三比较法:与同类型设备作比较、在同一设备的三相试验结果之间进行比较、与该设备技术档案中的历年实验所得数据作比较第五章 绝缘的高电压试验第一节试验变压器与工作用变压器的区别:(1)试验变压器本身应有很好的绝缘,但因不会受到雷电和操作过电压的作用,绝缘裕度不需取得太大;(2)试验变压器的容量一般不大(3)试验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很高而容量不大,因此油箱本体不大,且其高压套管又长又大,可分为单/双套管式(4)运行时间不长,发热较轻,不需要复杂的冷却系统(5)漏抗较大,短路电流较小(试验变压器的漏抗较大,短路电流较小) 试验变压器串联装置的利用率:12+=n η图5-4 接线图第四节测量高电压的设备及各能测量什么类型的电压:1.高压静电电压表,测稳态电压的有效值,不能测冲击电压2.峰值电压表,测交流高压、冲击电压的峰值3.球隙测压器,测稳态高压、冲击电压的幅值4.高压分压器,又分为电阻、电容、阻容分压器5.高压脉冲示波器和新型冲击电压数字测量系统,可测得冲击电压的幅值、变化过程和整个波形第六章 输电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第一节 波阻抗及波速公式:001C L v =、00C L Z =架空线路传播速度为光速、电缆为光速的一半式6-3 6-4符号的规定(与正向反向极性等有关)波阻抗与电阻的相同与区别:①两者的大小都与电源频率无关,决定两者的u 与i 永远同相,无相差②功率的表达公式相同,波阻抗为Z 的线路和阻值为R=Z 的电阻从电源吸收的功率完全相同;①波阻抗的大小与线路的长度无关,而电阻的大小与线路长度成正比②消耗在波阻抗上的功率以电磁能的形式储存在导线周围的媒质中,而消耗在电阻上的功率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第二节折、反射电压的公式以及电压折反、射系数的公式6-18、6-19(计算波过程的一种方法)彼得逊法则(适用范围)(计算波过程的另一种方法)波经过电感与经过电容的特点:行波到达电感的初瞬,折、反射波的情况相当于开路,行波到达电容的初瞬,折、反射波的情况相当于接地。

(在稳态时无影响,但在刚经过时陡度会下降)(书P132)第三节n 次折射后节点上的电压 公式6-39 当t (n )趋近于无穷大时,节点电压的最终幅值 公式6-41第四节耦合系数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互波阻抗,导线间的间距)耦合系数取值范围:0~1 开区间第五节线路参数满足无畸变的条件(只衰减不变形):0000C G L R冲击电晕的影响,四个结论:1.导线波阻抗减小2.波速减小3.耦合系数增大4.引起波的衰减与变形第六节初始状态时电压分布的特点(沿电容链建立起一个初始电压分布U 初始,绕组各点均立即获得一定的初始电位) 式6-58、6-59(一般不怎么考)三相绕组的波传播特点及电压分布特点:图6-44及图6-46 通过示意图画出分布图(曲线一般不怎么考)第七章 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第一节雷电放电的阶段:先导放电阶段(发展速度慢)及主放电阶段(发展速度较快)重要的雷电参数:雷道波阻抗、雷电流幅值、雷电流的计算波形(一般用c 图)雷电放电计算模型:使用彼得逊法则,入射电流波为一半的雷电流幅值产生雷电感应过电压(雷击线路周围而造成在线路上产生过电压)的原理P160-161雷电感应过电压与相邻导线感应过电压的区别:1.感应雷击过电压的极性一定与雷云的极性相反,而相邻导线间的感应电压的极性一定与感应源相同2.这种感应过电压一定要在雷云及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被中和后,才能出现,而相邻导线间的感应电压却与感应源同生同灭3.感应雷击过电压的波前平缓、波长较长4.感应雷击过电压在三相导线上同时出现,且数值基本相等,故不会出现相间电位差和相间闪络;如幅值较大,也只可能引起对地闪络第二节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原理:由于避雷针(线)一般均高于被保护对象,它们的迎面先导往往开始得最早、发展得最快,从而最先影响下行先导的发展方向,使之击向避雷针(线),并顺利泄入地下,从而使处于它们周围的较低物体受到屏障保护、免遭雷击避雷器的保护原理:与被保护绝缘并联,且避雷器的击穿电压比被保护绝缘低,当过电压波袭来时,避雷器先击穿,使过电压波原有的幅值被限制到避雷器的击穿电压值,从而保护了被保护设备的绝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