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2、留日时期和创造社的早期活动 (1914年1月--1925年5月) 1913年末至朝鲜,次年正月到达日本东京。勤奋学习日语 和补习自然科学课业。1914年6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 科(与郁达夫、张资平同学)。1915年秋,升入福岗第六高等学 校(与成仿吾同学),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1)在日期间学医,希望救国。 (2) 文学上受泰戈尔 (印度)、惠特曼(美国诗人《草叶集》)的影响深。 (3) 受到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远在古希腊, 古印度和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十六至十八世纪,在 欧洲形成了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派。这一思想为个性、思想解放 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4)1921年7月组织创造社--现代文 学史上最大的浪漫主义团体。(5)个人生活:留学期间反封 建包办婚姻,与日本护士结婚,取名安娜。
4、流亡日本和抗战时期:(1928--1945) (1)开始著书立说整理甲骨文、隶书等。 (2)1937年,抗战爆发,抛妻别子回国抗 战。(3)1941--1943年,连续写下六部历史 话剧,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棠棣之花》、 《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 胆》、《南冠草》,以古喻今,抨击国民党的 法西斯统治和反共卖国政策,产生了强烈的政 治影响,是其创作高峰。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一、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 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 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 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 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 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 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
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郭沫若是我国为大家的诗人,他的诗集我们大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习过,近年来,郭沫若的诗集常常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因此我们大家在课下一定要认真的去读一读他的诗集。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学术成就极高。
但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之不堪,使其在品格上受到广泛的质疑。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屠场》 《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 《隋唐燕乐调研究》 《华伦斯太》 《赫曼与窦绿苔》
时间
1929 1930 1931 1934 1936 1942
体裁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米海里斯(德国)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马克思(德国)
这正是郭沫若笔下英雄性格的特质,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理想的生命归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实现。郭沫若的作品在对 现实的抨击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静成熟的睿智和对历史反思的沉。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结构艺术
1
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用心别致,一开始就已牵动观剧人的眼、耳、心。戏剧结构通常有多种组织安排方式:或用开放式、 线条式,或用闭锁式、团块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追叙,或明写,或暗写,或详写,或略写。
第二章节
主要作品
— MAIN WORKS —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名称
《牧羊哀话》
《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 《三叶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
《女神》 《卓文君》 《星空》 《卷耳集
《王昭君》 《聂嫈》 《文学论集》 《瓶》
时间
1919
1920 1922 1923 1924 1925
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 •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0月17日-1978年3月19日),字公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戏剧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郭沫若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化研究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祝福》、《我的祖国》等,也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出使天竺》、《春日里的梦》等。
他的诗歌作品以热情奔放、雄浑激昂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炎黄子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等,以叙事性、描写性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撰写了大量该领域的著作。
他的历史研究作品有《国史新论》、《南京条约释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大义》。
这部著作是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研究和理解,他提出了“封建秩序转型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思路。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还热衷于戏剧创作,他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激浪青春》等,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
郭沫若通过戏剧作品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大义。
他曾参与中国革命,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号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奋起反抗。
郭沫若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他将中国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并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他多次出访各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沫若

•
•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 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 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 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 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 与实践历时 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郭沫若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 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 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 幅 1.42米×3.57米的宣纸上,郭沫若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书写了“自力更生奋 发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市场拍卖时底价为 1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 319万元的价格改写了郭沫若书法作品成交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近现代书法单 件作品的成交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乐山日报和乐山晚报的报头字体,也是 集郭沫若手书作品而成。
著作集锦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 《新华颂》《迎春曲》《 天上的街市》《雷电颂》 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盘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 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 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 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回忆录 《洪波曲》 评论集 《雄鸡集》 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 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
人简介
大事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
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
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
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
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
秋,考入东
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与成仿吾同学。
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
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作小说《牧羊哀话》。
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
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
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文学
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
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
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
作《水平线下》。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
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
《文学论集》出版。
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
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
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
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
革命。
被蒋介石政府通缉。
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竟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冬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
重译《浮士德》第一部。
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市,行动受警方监视。
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
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
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
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译
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
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
1934年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
再译《生命之科学》。
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