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刘辰翁)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刘辰翁:永遇乐

刘辰翁:永遇乐

刘辰翁:永遇乐《永逢乐》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难安《永逢乐》,为之涕高。

古三年矣,每一闻此词,辄没有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难安自喻,虽辞情没有及,而欢甜过之。

璧月始晴,黛云近浓,秋事谁主?禁苑娇暑,湖堤倦温,前度遽多么。

香尘暗陌,华灯亮昼,少是勤联袂来。

谁知叙断烟禁夜,谦乡似忧风雨。

宣战旧日,临安北渡,芳景犹自若故。

缃帙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甜。

江北无路,鄜州古夜,此甜又谁知可?空相对于残釭无寐,谦村社泄。

赏析:按小序提示计较,原词做于瑞宗景炎三年(1278年),北宋国都临何在二年前被元军占发。

故小序外说“欢甜过之”。

开始由描画方月近云的春光,提没“谁是春景的客人”?暗寓山河难主之欢。

“禁苑”、“湖堤”,写临安旧迹;“娇暑”、“倦温”,言早春感想。

“遽多么”,惊吸变迁宏大,故天重经,春景仍旧,而江山齐非。

“香尘”、“华灯”,追想往年元夕。

“断烟禁夜”,承“遽多么”而剜写沧桑剧变。

昔日面临临安富贵,尚勤失没游,而古谦纲荒热,警戒森宽,更无景否赏。

高片先道难安昔时临安情事。

北高临安芳景仍旧而人事未非,图书模板集得,元夕无意装扮。

“江北无路”如下转笔写本人逃亡熟涯,无路否走,野人离集,空守孤灯,永夜易眠。

写难安未言“最甜”,而“此甜”又复过之。

翻入一层,愁恨良深。

齐词从静景开端,却结以嘈杂之声,足睹词人其时心田的烦治疾苦。

附件附件附件。

《永遇乐》的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的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的翻译及赏析《永遇乐》的翻译及赏析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译文] 不如掩在窗帘儿底下,听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出自]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次第:接着,转眼。

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译文1: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照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译文2:落日的余晖流金般灿烂耀眼,暮云浮动如玉璧相合,恍惚间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染绿的柳树上烟云朦胧,笛声中的《梅花落》曲调哀怨,人间的春色刚刚显露。

元宵佳节虽然暖日融融,谁能说转眼之间不会来一场风雨?那些乘着香车宝马的诗朋酒友邀我出游,我一一婉言谢绝,不愿出去。

还记得当年汴京繁盛的年月,我有的是闲暇游乐时间,那时最偏重正月十五元宵节。

我和闺中同伴都带着翠羽的帽子,插着捻金的雪柳,一个个穿戴打扮得整整齐齐欢笑蜂拥地去参加游乐。

可是如今呢?我已是一个憔悴满容、蓬头乱发、鬓发斑白的.衰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

《永遇乐》翻译赏析

《永遇乐》翻译赏析

《永遇乐》翻译赏析《永遇乐》翻译赏析《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此词抒發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永遇乐》翻译赏析,参考一下。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译文]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

[出自]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⑴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如:击鼓声。

⑶铿然:清越的音响。

⑷梦云:夜梦神女朝云。

云,喻盼盼。

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译文: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

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

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

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知徐州期间。

小序中的“彭城”是徐州的古称。

盼盼,姓关,唐朝人。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

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翻译及赏析永遇乐〔南宋〕李清照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语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词意概略】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

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

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

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古人集评】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

《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

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作品赏析】《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永遇乐·刘辰翁》原文与赏析

《永遇乐·刘辰翁》原文与赏析

《永遇乐·刘辰翁》原文与赏析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

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这也是一首元夕词,作于景炎三年(1278)。

比之前面的《柳梢青》词,还早一年。

除了一为长调、一为短曲外,二词在写法上还有一点不同。

《柳梢青》为直抒其情,此词则是刘辰翁读李清照《永遇乐》感怀而作,不但“依其声”,即采用了易安词的原调原韵,而且还“托之易安自喻”,即为李清照代拟其词,假借李清照的身世口吻,寄托刘辰翁的故国之思。

这样就不是直抒其情而是曲达其情了。

它需要同时写出二人的内心相通之处,两两关合,而不能貌合神离。

宋人咏时令节序,以元夕词、中秋词为最多。

张炎《词源·节序》篇尝于元夕词中举出周邦彦《解语花》(风销焰蜡)、史邦卿《喜迁莺》(月波疑滴)二阕,以为“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

”但李清照、刘辰翁这二首《永遇乐》词,旨在抒发家国之恨。

李词述东都旧恨,刘词述南都新恨,与周邦彦等描写承平风光的元夕词,情调是迥然有别的。

此词上阕纪事,用虚实相间的笔法写出亡国之痛。

由于“托之易安自喻”,有些语句就本之于易安原作,以增强“易安自喻”的真实感。

如此词与李清照原作比照,不难看出其间意有所承。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禁苑娇寒,湖堤倦暖”,“香尘暗陌,华灯明昼”,均工于琢辞,也是拟易安体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用以表现临安元夕的帝都风光,亦不失为纪实纪盛之言。

这些都是刘辰翁从实处落笔,逼近李作。

但在上述语句之后,刘辰翁就不复停留于拟作,而以“春事谁主”,“前度遽如许”、“满城似愁风雨”唱叹之句接之,就由实转虚,别有意蕴,感慨良深。

《永遇乐》诗词鉴赏

《永遇乐》诗词鉴赏

《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3篇《永遇乐》诗词鉴赏1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鉴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

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

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

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

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

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

“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

“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

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

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

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

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

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永遇乐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壁月初晴①,黛云远淡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④,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⑤,风鬟三五⑥,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⑦,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⑧,满村社鼓⑨。

[注释]①璧月:像璧的圆月。

②黛云:青绿色的云。

③禁苑:供皇帝游玩,打猎的林园。

禁止外人入内,故名。

娇寒:轻寒。

④断烟:本指寒食节禁火,此指元宵无灯火。

⑤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书衣,代指书卷。

指李清照藏书散失。

⑥三五:元夕十五日。

用李清照词意。

⑦鄜(fū)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县南。

这里借指妻子所在的地方。

⑧残釭:残灯。

⑨社鼓:指春天村社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圆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悬,青云向远处越飘越淡,谁来主宰春天的景观?宫廷园林里残留着早春的轻寒,西湖堤上天长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游,至今日重返竟发生如此的巨变。

脂香弥漫的尘埃将道路遮暗,华灯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昼一样明灿,情绪懒散总是不愿携手同去观看。

谁料想今日元宵节竟断绝炊烟、禁止夜行,满城似风雨飘摇,愁云惨淡。

回想旧日繁华的宣和年间,直到南渡临安,那院校美景犹自依然。

珍贵的书籍遗失流散,正月十五院校,风吹得馒头鬓发蓬乱,能抒写出情怀最苦的词篇?流落江南无路可返,就像杜甫咏叹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有谁明白我对故园亲人的苦恋?空自与残灯相对不能入眠,知道满村的社鼓咚咚的响成一片。

【译文】雨过天晴碧玉般的明月升起,青黛色的云层向远处越飘越淡,一年的春事究竟是谁在作主?宫廷林苑内透出早春的轻寒,而西湖长堤已暖得让人困倦,谁知今昔变化竟这样悬殊。

那时香尘弥漫遮暗了道路,华灯明灿照得夜幕如白昼,但我却懒在家中不愿出去。

《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

《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

《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永遇乐》全词翻译赏析[出自]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

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盼盼,姓关,唐朝人。

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

……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后不食而死。

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紞(dǎn)如:击鼓声。

紞如三鼓:三更鼓响了。

紞,打鼓声。

如,助词。

《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铿然:象声词。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

”《礼记·乐记》:“钟声铿。

”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

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梦云:此喻梦见盼盼。

倦客:作者自称,谓自己频繁调动,倦于行旅。

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晃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

黄楼:苏轼在徐州时所改建,苏辙、秦观皆为之作赋。

此处苏轼设想后人将对黄楼凭吊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刘辰翁)赏析|全诗
|原文翻译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

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

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

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

心情可知,痛何如之!本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

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

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

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

宣和旧日,实指北宋。

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

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

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

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

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

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

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

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

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

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

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作词背景
这首词,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

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

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

易安南奔,犹存半壁。

辰翁作词,国无寸土。

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