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_西方国家的经验_张成福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与职业伦理_张成福

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与职业伦理_张成福

2003.3新视野一、前言已故的行政学大师沃尔多曾经讲过:“公共行政应该表现出职业的精神,即使它很难成为一个职业的领域”。

[1]的确,尽管从纯粹意义上而言,对公共管理是否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有人可能会表示置疑;但是,恐怕没有人对职业主义的精神对于公共管理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示怀疑。

在公共管理日益趋向专业化的今天,公共管理的职业化不仅仅关系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问题,也关系到公共管理的理性和效率问题。

本文从职业和职业主义的理念出发,探讨了公共管理职业的性质和公共管理职业主义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公共管理职业的伦理及其实现问题。

二、职业与职业主义对于何谓职业(profession),事实上学界并没有一致的和权威的概念。

学者米歇尔·贝利发现,尽管学者对职业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对职业的定义都包括三个基本的因素:从事一种职业需要经过广泛的训练;训练的内容涉及某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专门的技能者为社会提供重要的服务。

[2]除此之外,职业还有其他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需要经过某种认证或者得到执照;存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与职业伦理文/张成福摘要: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职业主义是一种神圣的召唤,它呼唤公共管理者以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职业卓越和绩效,实现服务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要求公共管理发展一套职业的伦理,并且要求公共管理者实践之。

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的核心是提供公共福利、忠实执行法律、承担公共责任、为社会树立典范、追求专业的卓越、促进民主。

关键词:公共管理;职业主义;职业伦理中图分类号:D63;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3)03-0025-03在职业的组织;工作上的自主性等。

学者巴伯认为,职业人士的行为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质:具有高度的系统化的知识;以社会的利益为取向而非以自我的利益为取向;由职业道德所产生的高度的自我控制力;作为工作成绩象征的报酬制度。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_张成福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_张成福

石家庄日报/2014年/3月/1日/第003版新视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张成福边晓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核心提示政府能力显示了政府满足公民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性,政府能力越强,公民对于政府潜在的绩效越有信心,从而也会越信任政府。

公共价值是政府应当坚守的基本理念,维护公共价值就是要体现政府的公平正义。

在治理结构中,公民是治理的目标也是治理的主体。

作为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公民参与的理性在于“政府决策者需要知晓公众的要求、期望以及他们制定的决策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公民需要了解官员的所作所为是否为他们负责;公民同样必须了解政策制定的缘由,要让公民对决策的公众性和可行性维持信心。

”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

区别于结果的政府行为本身可以创造信任,它通过有效规范以减少行为的随意性与不可控性,从而降低权力私用与滥用的风险并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当前,引导、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必须从法律上进一步推进行政法治建设,从道德上加强行政伦理建设,与此同时,还要通过逆向引导机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体系,对于政府失范行为进行追究和控制。

加强行政法治建设。

法律对于政府行为具有强约束力,它强调法之于政府权力的优越性,“法无明文授权皆禁止”,即政府行为应由法律规制并服从法律,通过法律对政府行为的边界、方式、程序以及权责的明确规定,有效规范、监督、控制政府并问责政府,从而降低政府行为过程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加强行政问责建设。

问责是一种逆向的规范和控制机制,体现了权责对等的原则,行政问责一方面通过责任的要求,有效引导政府行为,促进政府积极地回应、满足和实现公民的正当需求;另一方面,问责体现了对于政府失范行为的追究,要求政府承担起所应承担的道德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上的责任。

这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务员的角色、义务和责任标准,对于公务员的失责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追究。

促进政府过程开放透明。

过程对于政府信任是重要的。

一方面,过程本身展现的价值,比如回应性、透明性、公开性等,有利于从程序上获取公民的支持与认同;另一方面,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的结果,影响着政府的产出与绩效。

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与惩罚机制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与惩罚机制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与惩罚机制研究作者:范柏乃龙海波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3期[摘要]地方政府失信已成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最大障碍。

通过对失信形成机理框架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发现:经济人自利是失信形成的意识诱因;行为主体的强势直接导致了失信形成;公共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失信的信息鸿沟;信用文化缺失促使行政价值的偏离;监督机制不足导致行政权力的泛滥。

当政府系统总熵达到某阈值时,系统会向低级平衡系统转移,使地方政府走向最终平衡状态,形成地方政府的失信。

在此基础上,可从管理协同的视角构建以信息公开、失信测评、责任追究、危害补救、守信激励、申诉复核六大子系统为主的地方政府失信惩罚机制。

[关键词]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惩罚机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政府的行政模式由统治行政、管理行政逐步向服务行政转变,对责任、诚信、服务等政府的核心价值也有了深入的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模式和权力本位意识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加之有些地方政府不重视诚信,导致失信行为悄然滋生。

《小康》杂志2007年作了一项关于“政府信任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信任中央政府,但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

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对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这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

政府信用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远远不及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不少人对中央政府有好的国策而地方政府缺乏好的执行而深感不满。

由于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利益,需要同周围的其他“经济人”发生关系。

在社会资源的群体性分配过程中,政府往往凭借自身权力占据主导地位,限制、拒绝了市场自身的规则,这不仅破坏了市场自身的信用,也会使政府走向失信之路。

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_张成福

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_张成福
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的基本出发 点 在 于 : 政 府 只 有 在 政 策 、规 划 、资 源 的管理方面有效地实施了全面的风险 管理, 才能有效地预防、疏缓 和降低 危 机所带来的损失。全面风险的应急管 理包括: 建立风险管理的能动环境; 确 认主要的风险; 分析和评价风险; 确认 风险管理的能力和资源; 发展有效的 方法以降低风险; 设计和建立有效的 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的周期, 做好全程的管理。 ( 二) 从 单 一 危 机 处 理 , 转 型 为 全
危机的标准化管理 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核心在于针
对各种危机开发标准化的通用应对方 案, 以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最短的时 限内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包括了制定 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政策、统 一的危机 管理计划、统一的组织安排、统一 的资 源支持系统等等。
( 五) 全方位资源支持的能力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危 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 包括: 危机管理 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 危机管理的 人力资源系统和教育与培训系统; 危机 管理的财政资源系统; 危机管理的物质 资源系统; 危机管理的政策资源系统等 等。该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要能够妥 善统筹上述资源的生产、分配、共享, 以 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 六) 绩效管理的能力 绩效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正如联合国所 强调的, 我国政府应设立危机管理的 绩效指标, 突出五项特征: 一是明确性 ( 对能力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和任务 设 计) , 二 是 可 衡 量 性( 界 定 度 量 能 力 的 客 观 标 准) , 三 是 能 够 实 现( 在 政 府 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实现) , 四是相 关性 ( 能够满足各种相关危机和灾变管理 的 要 求) , 五 是 时 限 性( 把 时 间 的 限 制 作为重要的能力标准) 。在建设应急管 理绩效指标同时, 要以绩效管理为推 进平台, 包括绩效的衡量、绩效的监 控、以及持续不断的绩效改进 等; 确保 将绩效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基础。 ( 七) 建立健全信息 系统和决 策支 持系统的能力 应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标准化的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用于在恰 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渠道、将恰 当的 信息传递到恰当的危机管理人员; 另

论政府信任关系

论政府信任关系

论政府信任关系论政府信任关系摘要:“信”本意是诚实、真实和真诚无欺,对人真诚,不虚伪。

“任”则是使用或任用。

信任就是相信并放心地托付事情。

从字面的意思上理解“政府信任”是行政相对人队政府及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合理期待,而相对人民来说也就不仅仅是合理的期待了,而是对政府的信任,相信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此外,“政府信任”还有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通过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换回社会和公众与他的合作。

这样看来“信任”是一个双向性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信任、公众、行政人员、信任危机正文:“信”本意是诚实、真实和真诚无欺,对人真诚,不虚伪。

“任”则是使用或任用。

信任就是相信并放心地托付事情。

从字面的意思上理解“政府信任”是行政相对人队政府及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合理期待,而相对人民来说也就不仅仅是合理的期待了,而是对政府的信任,相信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此外,“政府信任”还有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通过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换回社会和公众与他的合作。

这样看来“信任”是一个双向性的关系。

政府是公众的代言人、公众利益的分配者和维护者,公众是政府政策的动员者和实践者,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舟水”关系、“鱼水”关系还是“油水”关系、“水火” 关系。

只有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与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工作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政府信任,也才能真正体现政府信任关系。

行政工作人员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公众也要提高参与政治的意思与热情。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都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的政策与条件发展不健全。

当前我过出现公众对政府信任下降,引发政府信任危机,同时,政府信任危机也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挑战。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课后题习题答案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课后题习题答案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Approach,简称B 途径)。

(一)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1.背景: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70 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1)P 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余世喜 李忠红[摘 要]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

公民与政府的信任关系,是相对独立和平等基础上的关系;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是建立在公民能够对政府有效监督和制约的基础之上的。

政府信任关系是政府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民主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通过建立和健全民主政治等多种途径培育政府信任关系。

[关键词] 政府信任关系 民主政治 公民一、政府信任关系的特点分析理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逻辑上既包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也包括政府对公民的信任,但由于本文的论题性质和篇幅限制,这里只讨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个所谓的信任关系显然无法囊括,即使我们只是讨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时,也要充分意识到这种复杂性。

正如罗素・哈丁所说,公民对政府的态度首先是不信任而不是信任:“由于典型的公民与政府或绝大多数的政府官员之间可能没有适当的联系使我们能信任政府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我们不应该一般地信任政府。

”①根据近代政治哲学的理解,政府的建立是公民、社会的一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无奈选择,在公民把自己某些天赋的权利托付给政府时,他们对政府可能对他们生活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有清醒认识的:一个是这种托付或转让是有限度的,对于人及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些基本权利并没有一揽子转让给政府,如人的生命和财产权、人的言论和出版自由,等等。

所以,对于公民来讲,他们依然是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主体。

二是公民保留了对政府的选择权和控制权。

从政府的权力来源讲,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应该直接接受人民的授权和监督。

为了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的权力,一系列针对政府的宪法、法律和措施等被相继建立起来,也就有了政府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从而产生了现代的民主制度。

由此可见,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是现代政府体制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

公共管理学笔记整理版(张成福党秀云)

公共管理学笔记整理版(张成福党秀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笔记张成福党秀云编著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a.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b.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强调多元理性,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c.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d.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e.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a.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代替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和民主的冲突; b.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c.以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d.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他们的差异;e.向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f.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背景:a.1900-1926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b.1927-1937 行政原则强调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的存在,行政人员一旦学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

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之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c.二战以后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而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的助益不多。

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的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 2002 -01 -16 [ 作者简介] 张成福 (1963 —), 男 , 陕西眉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副院长 ;
孟庆存 (1974 —), 男 , 山东泰山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
· 79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必须指出的是 , 公众对 政府不 满并不 是什么 新事物 , 政 府信任的衰落也并不意 味着公众 要推翻政 府 , 欧洲 一项调 查 表明 , 即使那些存在严重的信任 赤字问题 的国家 , 也有 90 % 的人对 “ 政府的民主形式感到满意 。” 更有意思的是 , 有些 公 众可能对美国联邦政府 深感不满 , 但是却可 能对于 本区政 府 的治理形式 或者 当地警 察的 服务 感到 满意 。 也 正是 基于 此 , 有些人认为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6]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比较与借鉴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北京 100872)
[ 摘 要] 本文从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政 府信任赤字 出发 , 对公共 行政中的 信任问题 以及政 府 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进行了界定 , 分析了信任在公共行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 革 过程中在重建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方面的努力 。
比较与借 鉴
一概念 , 认为 信任 (trust) 是从 一个规 矩 、 诚实 、 合作的 行 为所组成的社区中所产 生的一种 期待 , 而社 会资本 则是在 社 会或其下特定的群体之中 , 成员之间 的普遍信 任程度[ 5] 。 政 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则 是建立在 公众对政 府的合理 期待以 及 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一种互动 、 合作的关系 。
[ 关键词] 信任 ;信任赤字 ;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 中图分类号] D03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9314 (2003) 03-0079 -04
导论 :“不信任的年代” ?
综观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的政 府改革 浪潮 , 政 府与公 民 间的信任关系问题受到 广泛关注 。 美国前总 统克林 顿在国 家 绩效评估委员会 (NPR)报告中就曾经指出 :“ 未来国家绩 效 评估委 员会能 够削 减 (财 政) 赤 字 , 但不 仅仅 是削 减开 支 , 还包括一个信任赤字 的问题” [ 1] 。“ 政府中的 信任正 在衰落” , 1964 年 , 3/ 4 的美国公众认为 联邦政府 大部分 时间 可以做 正 确的事情 , 但是到了今 天 , 只有 1/ 4 的公 众相信 这一点 , 在 州政府层次上状况稍好 (35 %), 但是有些调查表明公众对 政 府的信任 情况 比这 还要 糟糕[ 2] 。 不仅美 国 , 加拿 大 、 英 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比利 时 、 挪威 、 瑞典 、 爱尔 兰等 很多国 家 都存在政府信任衰落现象[ 3] 。 在日本 , 不信任政 治存在了 数
重建政府 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府中 信任的衰 落不仅引 起了 许多学 者 的关注与思考 , 综观西 方国家的 行政改革 历程 , 也 可以看 出 他们致力于重建政府与 公民信任 关系 。 虽然 各国的 情况有 所 差异 , 但是他们所采用 的一些做 法 , 对于 我国行 政改革 , 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具 体而言 , 西方 国家主要 从以 下几个 方 面来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
(一) 公民中心的公共服务 “公民中心的公共服务改革运动” 是西方国家在重建 政府 与公民信任关系方面 的一项重 要措施 。 这一 措施的 一个重 要 特点就是公民角色的 转变 , 即许多 国家在改 革的过 程中将 公 民视为消费者或者顾客[ 7] , 提出了 “ 公民中心 (Citizen -cent ered)” 、 “ 顾 客导 向 (cust omer -orientation)” 、 “ 顾 客至 上 (put customers f irst)” 等观念 。 从信任衰落的角度考察 , 公众 对政府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政府服务的不满 , “ 公 民中 心” 的定位目的在于 让公民享 有政府服 务的同时 , 也能达 到 如同私部门 所提 供的 服务质 量 , 强调 公共 部门 对顾 客负 责 , 从而提高行政体系对 外在环境 的敏感度 和回应性 , 进而改 善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 在美 国 , 此 项 策 略 主 要 体 现 在 “ 顾 客 导 向 (Cust omer O rient at ion)” 方面 , 此 外还 有 英 国 “ 公 民 宪 章 (Ci tizen' s C harter)” 运动和加拿 大 “ 公共 服务 2000” (PS 2000) 运 动 等 。其主 要采 用的 做 法包 括 制定 顾 客服 务标 准 、 单一 窗 口 (one-st op shop) 服务 、 扩大公民选择权等 。 这些措施 , 强调 公共部门应该从顾客 的角度来 思考和确 定目标 ;整 合不同 的 服务到单一窗口以减 少顾客的 奔波和抱 怨 ;打破传 统独占 性 公共服务 、 采用代 用券 (vouchers)、 使顾客 能够依 据个人 偏 好选择服务提供者 、 付费方式等 。 (二) 公共服务质量运动 与 “ 公民中心的公共 服务” 相关 联的另 外一项 重要措 施 是 “ 公共服务质量运动” 。 从信任的角度考察 , 公共服务 质量 的改善有助于改善 公众对政 府的态度 。 所 以 , 西方 国家在 改 革过程中 , 除了强调以 公民为中 心提供服 务之外 , 还特别 注 意改善公共服务的质 量问题 , 实现 这一点的 重要措 施是实 施 标竿管理 (benchmark)、 质量保证措施 (quali ty assurance) 以 及采用信息科技提升服务质量等 。 虽然标竿管理在 20 世纪 90 年代 才被引 进到政 府管理 的 领域 , 但是却很快就受到了重 视与喜 爱[ 8] 。 简言 之 , 标竿 管 理主要是寻求并采用 一种更好 的工作方 法 , 不论这 种方法 是 来自 组 织内 部 、 其 他组 织 、 本 地和 其 他 任 何 行 业 或 国 家 。 1996 年美国绩效 评估委 员会报 告 《政 府的优 势秘 诀》 指 出 , 政府要想重新获得公 众的信赖 与支持 , 必须 以更好 的品质 服 务公众 。 为此 , 克林顿总统 要求联邦 政府各 机关破 除政府 与 企业差异极大 、 二者之 间无法相 互学习的 迷思 , 而 要以私 人 企业中 “ 顾客服务” 做得好的组织作为学习标竿来服务 公众 , 到 1996 年 , 美国联邦政 府有 200 多个机 关全力 执行 3000 多 种服务标准[ 9] 。 质量保证措 施是指 公共 部门 依据 事实 资料 与未 来趋 势 , 设定顾客服务标准 , 作 为行政人 员的行为 规范准 则 , 除此 之
信任以及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对信任问题的学术研 究当可推 溯到社 会学家 齐美 尔, 之 后多依奇 、 卢曼 、 爱森斯 塔德一直 到科尔 曼 、 福山 等人的 研 究使信任问题一时成 为一门显 学 。 他们之中 的许多 人都对 信 任做出过解释或界定 , 以自己的研究视角来考察信任的 产生 、 建构 、 功能等 。 本文倾向于 从社会资 本的角 度来使 用信任 这
· 80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比较与借鉴
外 , 也可以设立 “ 顾客意见箱” 等作为改善服务质量的依 据 。 1993 年 , 克林 顿 政府 还 提 出了 “ 国 家 信 息基 础 建设 计 划” (N II) 作为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种手段 。
(三) 道德基础运动 OECD 的调查表明 , 西 方国家 中政府 信任衰 落的 另外 一 个重要原因是政府 官员的 “ 行 为不当” 或 者腐败 。 政府官 员 “行为不当” 或腐败很多时候并非是由于系统失灵或管理问 题 造成的 , 而是基于个人 原因 。 所以 , 要 重建政 府与 公民的 信 任关系 , 还必 须从 道德层 面上 努力 , 改 善公 务人 员 的行 为 , 树立良好的道德 、 价值 观念和行 为准则 , 我们 将这 一过程 称 之为 “ 道德基础运动 (Et hics Inf rast ructure)” 。 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新西 兰 、 澳 大利亚 、 法国 等多 个 OECD 国家都采取措施通 过道德 基础建 设来改 善行 政行为 方 式 ,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 信任关系 , 其 主要的做 法包 括建立 基 于公共服务的价值标 准 ;将价值 变为行动 ;摒 除公 共服务 中 的 “ 不当行为” ;评估道德管理绩效 、 以透明性作为推动力 等 等。 (四) 反腐败行动 OECD 与世界银行等 的有 关研究 表明 , 当前 世界 各国 都 普遍存在腐败问题 。 “ 腐败没有国 界” , 它对于 政治 、 经济 和 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 危害 , 尤其 危险的是 腐败背后 “ 公众 对 坏消息的厌倦和无力感[ 10]” 所造成的政府信任衰落问题 。 在公共行政领域 , 腐败是 公共权力 异化最 明显 的表现 形 态 , 即政府以及政府公 务人员利 用职务和 权力 , 为 谋取私 利 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 。 腐败的存 在是导致 公众对 政府不 信 任 、 也是产生合法性危 机的重要 原因之一 。 重 建政 府与公 民 的信任关系 , 必然要包 含反腐败 的努力 。 虽然 许多 调查表 明 美国 、 英国等西欧和北美 洲国家的 腐败问题 相对不 是那么 严 重 , 但是这些国家在地 方政府 、 政党 选举等方 面依 然存在 一 定程度的腐败问题 。 这 些国家在 反腐败问 题上的 做法 , 除 了 前面所述的加强道德 建设之外 , 还包括法 律规范 约束 、 加 强 行政司法控制以及公众 、 社会舆论监督等 。 (五) 扩大公民参与 西方国家在重建政府与 公民信任 关系方面 的另 外一个 努 力是扩大公民参与 。 探讨参与 理论的先 驱 Sherry R .A rnstei n 认为 “ 公民参与是一种 公民权力 的运用 , 是 一种权 力的再 分 配 , 使目前在政治 、 经济 等活动中 无法掌 握权力 的公众 , 其 意见在未 来能 有 机会 被列 入考 量” 。 G arson 和 Williams 则 提 出 , “ 公民参与” 是在方案的执行和管理方面 , 政府提供更 多 施政反馈渠道来回应民 意 , 并使公 众能以更 直接的 方式参 与 公共事务 , 接触服务公众的公务机关的行动 。 参与的基本观念是认为 官僚体制 内的专家 无法 获得制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