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所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即经过一个细胞周期活动之后,可以产生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造血干细胞,同时又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造血干细胞具有向各系血细胞分化的能力。

图1 造血系统和造血干细胞分化图

Fig。1 hematopoietic system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动员的外周血、脐血中,与骨髓和动员的外周血相比,脐血来源丰富、受病毒污染的几率小、富含造血干细胞且所含的造血干细胞具有更高的增殖潜能,同时脐血中的淋巴细胞幼稚,具有较低的免疫排斥活性,是优良的造血干细胞来源。

造血干/祖细胞鉴别的传统方法还是应用集落分析方法,它可检测粒-巨嗜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CFU-MK)、红系-粒系-巨嗜系-单核系集落形成单位(multipotent colony-forming units,CFU-GEMM或mixed colony-forming unit,CFU-Mix),等等,它是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4天,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集落。

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CD34+、CD38-、HLA-DR-、Thy-1+、c-kit+、LFA-1-、CD45RA-、CD71-、lin-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的标志。此外,1997年发现一个新的造血干细胞标志是AC133,但具CD34抗原是目前公认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共同标志。

1、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

待测细胞被制成单细胞悬液,经特异性荧光

染料染色后加入样品管中,在气体压力推动下进

入流动室,流动室内充满鞘液,在鞘液的约束下,

细胞排成单列出流动室喷嘴口,并被鞘液包绕形

成细胞液柱。这种同轴流动的设计,使得样品流

和鞘液流形成的流束始终保持着一种分层鞘流

的状态。鞘液和样品流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一起自喷嘴的圆形宝石孔喷射出来,进入流动室,与水平方向的激光光束垂直相交。该区称为测量区。利用样品流和鞘流的气压差的层流原理,使细胞依次排列成单行,每个细胞以均等的时间依次通过测量区,被荧光染料染色的细胞受到强烈的激光照射后发出荧光,同时产生散射光。细胞发出的荧光信号和散射光信号,同时被荧光光电倍增管接收,被积分放大反转换为电子信号输入电子信息接收器、通过计算机快速而精确地将所测数据计算出来,结合多参数分析,从而实现了细胞的定量分析。

2、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采用密度梯度原理,利用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密度不同进行分离。

3、CD34+细胞分选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样品中的CD34+细胞可与偶联有CD34抗原的磁珠反应,将MiniMACS 免疫磁性吸附柱置于磁场中,未与磁珠结合的CD34-细胞随缓冲液流出,与磁珠结合的CD34+细胞保留在吸附柱中,将吸附柱移出磁场后用MACS缓冲液冲洗吸附柱即获得纯化的CD34+细胞。

4、集落检测

利用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在特定的条件下,造血干细胞可向某一系的细胞分化,从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个的克隆,即集落,一个集落代表一个造血干/祖细胞。

脐血

脐血由上海国际和平妇婴保健院提供。供者要求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的非高龄产妇。无遗传病史,无病毒病史,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寄生虫病及地方病。HIV、肝炎、梅毒等检测均为阴性。健康产妇分娩以后,立即用血袋无菌采取新生儿脐带血,血袋内装有无菌ACD-B25mL抗凝剂(每100mLACD-B 含有:一水合枸橼酸0.48g,二水合枸橼酸钠1.32g,一水合葡萄糖1.47g),相当于100mL的血液抗凝剂,每次实际采集脐带血50-100mL。采集后脐带血置于4℃冰箱内保存,一般在6小时内取回分离。

培养基与细胞因子

培养基为IMDM培养基,添加20%的胎牛血清。细胞因子均为人重组蛋白,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3(IL-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红细胞生成素(EPO)、

三、实验方法

单个核细胞的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将脐血用IMDM培养基以1:2稀释,在50mL离心管中加入15mL Ficoll,之后小心加入30mL稀释的脐血平铺在Ficoll上,之后置于吊篮式离心机中在400g下密度梯度离心30min,吸取中间的白层,用IMDM培养基洗涤细胞,除去淋巴细胞分离液和血小板。

集落分析方法

CFU-GM的检测体系为IMDM培养基,添加20%胎牛血清,4mmol/mL 谷氨酰胺,含0.9%甲基纤维素,以及人重组造血生长因子SCF、IL-3、IL-6,GM-CSF、G-CSF,其浓度分别为50 ng/mL、20 ng/mL、20 ng/mL、20 ng/mL 和20ng/mL。半固体培养在24孔板中进行,每孔加半固体培养基500 L,加入2.5×104个单个核细胞。在37℃、5%CO2、湿度饱和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14天后在显微镜下进行集落计数,超过50个细胞的细胞簇为一个集落。

流式细胞分析

取1.0×106细胞用PBS洗两遍,重悬后分配到1.5mL管中离心,加PE偶联的小鼠抗人CD34单抗和FITC偶联的小鼠抗人CD45单抗各10 L,4℃孵育30分钟。PBS洗两遍,离心后,每管加1mL FACS保存液。同型对照以PE 偶联的小鼠抗真菌毒素标记。标记细胞用流式细胞仪(BD公司)分析,结果用Lysis II软件处理,以CD45设门进行分析。

脐血CD34+细胞的分离纯化

将1.0×108细胞悬浮于0.3mlMACS缓冲液中,加50μl偶联于磁珠的小鼠抗人CD34+抗体,4℃孵育30分钟,采用MiniMACS 免疫磁性吸附柱分离装置洗涤吸附柱中进行分离,未与磁珠结合的CD34-细胞随缓冲液流出,与磁珠结合的CD34+细胞保留在吸附柱中,将吸附柱移出磁场后用MACS缓冲液冲洗吸附柱即获得纯化的CD34+细胞。

四、实验结果

1、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脐血的体积脐血中单个核

细胞液体积分离出的单个核细

胞液的密度

分离出的单个核

细胞液的体积

收率

样品1

2.5ml

/

107个

?40ml

样品2

1.25ml

/

107个

?40ml 2、造血干/祖细胞集落计数

孔内接种的单个核细胞数目孔内的集落数每10000个细胞

中集落的数目

一袋脐血中

总集落数

样品1

2.54

10

?43

样品2

2.54

10

?31

3、脐血中CD34+细胞的数量

CD34+细胞的比例一袋脐血中CD34+

细胞的总数

样品1

样品2

4、脐血中分离得到的CD34+细胞的数量

CD34+细胞的数目

样品1

样品2

五、讨论

1、从一袋血获得的CD34+细胞数与集落形成数之间有和关联?

2、用MiniMACS 免疫磁性吸附柱分离法获得的CD34+细胞数,与流式细胞分析的结果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原因何在?

动物细胞培养、计数、冷冻和复苏

I. 动物细胞的培养和计数

一、实验目的

由动物细胞表达和合成的蛋白质除了具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之外,在加工过程中还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折叠和修饰,且大多能以天然形式分泌到培养基中,从而确保了所生产的蛋白质具有与天然产物一致的生物活性、免疫原性和体内寿命,这些特点使得动物细胞成为工业化生产诊断和治疗用生物产品的理想宿主,如各类重组蛋白质和单克隆抗体等。另外,目前方兴未艾的组织工程、干细胞工程等也是和细胞培养技术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工程、组织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础。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操作,以及相关的细胞培养前准备工作、细胞培养的环境条件和其他有关注意事项;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瓶中的细胞进行计数以及用台盼蓝计细胞的存活率。

二、基本原理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是从动物体内取出细胞或组织,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无菌、适温和丰富的营养条件下,使离体的细胞或组织生存、生长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一门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体外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原代培养是指将机体取出的细胞或组织进行实效培养的过程,这样的细胞称为原代细胞,原代细胞通常只能培养10-50代左右即退化死亡;由原代细胞通过变异、分化等手段筛选出来具有无限次代培养能力的细胞群称为细胞系,这类细胞的培养称为传代培养。

体外培养的细胞根据其生长方式,主要可分为贴附型细胞和非贴附型细胞两类,贴附型细胞必须贴附在某一固相表面才能生存和生长,非贴附型细胞可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因而也叫悬浮型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与微生物培养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造血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一造血干细胞分离 (一)小鼠骨髓采集与单个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1 HES(羟乙基淀粉)沉淀法 抽取髓液500 m L按4∶1比例加入HES,自然沉降红细胞后,分离上清。4℃400 g离心10 min得细胞沉淀物,以1 %白蛋白盐水液洗涤细胞2次。 2 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 ①按体积比为(1.5~2)∶1在骨髓液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4℃,1 5 00 r / min,离心20 min。取单个核细胞层,以1%白蛋白盐水液洗涤3次。 ②取鼠股骨和胫骨, 在两头关节处切开骨骼, 反复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 随后小心地逐滴将细胞悬液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 2 000 r / min 离心20 min。吸取离心后相交液面处的白色细胞层即为单个核细胞。 3 Ficoll分离法 方法一在15ml分离管中加7.5ml比重为1.017的Ficoll液,缓慢移入等量骨髓细胞悬液,整体平衡后低温离心2000r/min×20min,吸取白细胞层,用RPMI1640液亲清洗后离心2000r/min×10min,取白细胞层加RPMI1640液到10ml制成造血干细胞悬液样本。 方法二取无菌离心管1支,预先添加3mlFicoll(与骨髓细胞悬液体积1:1),用滴管取单细胞悬液3ml,沿离心管壁小心缓慢叠加于分离液面上,注意保持清楚的界面,室温下水平离心2000rpm×20分钟,(后续在冰上进行)用毛细吸管插到云雾层,小心吸取单个核细胞,置入另一短中管中,加入5倍以上体积的磷酸缓冲液PBS,1500rpm×10分钟,L-DMEM 洗涤细胞两次,每次以1000r/min离心10min,去上清液。(除第一步的室温离心外,其余为低温离心)。 取骨髓细胞悬液的方法是:取出大鼠腿骨将肌肉尽可能剔除,并用PBS缓冲液冲洗干净。在超净台中腿骨浸泡在PBS缓冲液中5min,之后在两头关节处切开骨骼, 反复用PBS 缓冲液冲洗骨髓腔,从而得到骨髓细胞悬液。 (二)Linc-- kit+造血干细胞的分离纯化。 去除Lin+细胞( 负筛选) : 带有生物素的混合抗体标记成熟细胞; 抗生物素的磁珠吸附抗体标记的成熟细胞, 包括T , B淋巴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它们的定向前体细胞; 细胞通过磁场不被柱子吸附的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收集CD117+细胞( 正筛选):带有CD117抗体的磁珠吸附CD117+细胞, 细胞通过磁场被柱子吸附的CD117+细胞(具体操作步骤参照M iltenyi公司MACS手册)。 (三)根据细胞表面CD34+抗原进行分离纯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取50μL细胞悬液, 加入2.5μL CD45- FITC和10μL CD34- PE充分混合, 避光孵育15 min。以PBS液洗涤并加多聚甲醛固定液450μL固定, 上机检测。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的关系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的关系 1995年以来我国造血干细胞工程与相关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有关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上海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陈竺、陈赛娟等为正常和急性白血病人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DNA文库的基因表达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工作体系。他们在许多白血病细胞系的干/祖细胞中发现了300个新的相关基因。中山大学医学院李树浓、黄绍良等从人的桑葚期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诱导出造血细胞等。北京输血研究所裴雪涛等从成人和胎儿的骨髓分离出成年源干细胞,又进一步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和神经原细胞等。他们成功地构建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cDNA扣除文库,获得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在胎儿特异表达基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学重点实验室赵春华等证实从胚胎胰腺、骨髓和肝脏中都可以分离出人间充质干细胞,又证明G-CSF可以使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促造血重建。北京基础医学研究所毛宁等的实验不支持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最近他们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分化重现了胚胎早期造血发生的生物学程序以及Smad5基因调控在胚胎造血发生中的必要性和多样性,又表明其上游配体TGF-beta家族分子在胚胎发生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针对干细胞可塑性研究作了评论。国际上曾风靡一时的“横向分化“有关的实验都没有用完全纯化的胚层干细胞或组织干细胞来证实。然而,完全纯的胚层或组织定向的干细胞克隆是无法制备的。成年或胎儿全身各类组织中混有一些定向某胚层的或某组织的干细胞,甚至还混有桑葚胚干细胞。它们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每个阶段中停止参与胚胎发育而残留下来的。它们在体内处于静止期,寿命长,长期存留在成人的各种组织中。各胚层和组织干细胞混杂在一起,它们都没有特异的形态、表型和功能,无法分离纯化,甚至和成人组织细胞也很难分开。它们在体外实验适当的条件诱导下可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在那些想证明组织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实验中,都无法排除上述可能。本专论指出,只有桑葚胚干细胞是全能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向各个胚层分化的

细胞培养标准流程

细胞间基本规定 每次操作结束后开启超净台紫外(30 min)和房间大紫外(30 min)。 显微镜开启使用后将光调暗,最后一个操作者将显微镜关闭。 超净台用完收拾干净,移液器、盒子等摆放整齐。 带走空盒子、细胞圆盘以及封口膜等任何因你而产生的垃圾。 细胞培养盘至少需备注:所属者,细胞系名称 细胞间冰箱内物品至少需备注:所属者,物品名称。基培需写上开启时间。 细胞培养标准流程 1、细胞换液、传代(以圆盘培养为例) Note:所有用于培养细胞的液体均需提取20-30分钟从冰箱取出恢复到室温或置于37℃的水浴箱内。所有物品(包括双手)进入安 全柜之前要酒精消毒。 步骤:1.观察:高倍镜下观察细胞状态、密度以及是否染菌 2.弃旧:细胞生长融合达90%时,吸出培养基 3.漂洗:PBS(2mL)漂洗1-2次 4.消化:加入1ml 0.25%胰蛋白酶,轻轻晃动圆盘让所有细胞 接触到胰酶,后吸去胰酶计时CO2 放置40s-1min,,轻轻 拍打圆盘侧壁促使细胞脱壁。 5.终止:吸弃胰酶后加入2ml含10%FBS的完全培养基终止消

化。 6.吹悬:轻轻吹打混匀,(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完全脱壁, 呈卵圆形),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后按1:2 或1:3 比例 传代接种于新培养皿。再加入10ml全培。(大盘10ml 全培,小盘6ml全培) (细胞生长快留30%,慢40%-50%;其余细胞可提取蛋白或RNA) 7.培养:每天或每两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直至细胞生长至融合 时再次进行传代,每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 生长情况。 PS:六孔板一般加培养基2300μL/孔。 2、细胞转染 TurboFect 转染试剂转染(用于质粒的转染,说明书附后)细胞接板24 h 后转染。转染时细胞密度需达到70-90%。 以6 孔板为例,转染前细胞先换液,加4ml全培。 取1.5 ml 离心管,加入400 μL 无血清无双抗DMEM 培养液,加入质粒2 μg,混匀后静置5 min,再转染试剂4 μL,混匀(转染试剂是质粒的2倍),室温静置15-20 min。 (转染试剂需加在培养液中部,切忌勿贴壁;静置时间不可超过20 min)

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培养

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培养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一、项目背景和意义: 作为生物技术最新的研究领域,干细胞的发现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曙光,必将引起一场医学的革命。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和国防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人类的健康工程,预期在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大的飞跃。尤其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进程和产业化速度大大加快。干细胞的产业化是指依托于干细胞采集、储存、研发、移植、治疗等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各种治疗和应用目的的行业种类的总称,干细胞产业已成为一个生机无限的经济增长点,蕴含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 临床级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是干细胞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什么样的干细胞能从体外培养进入临床疾病治疗?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临床级干细胞的标准,它可以极大促进干细胞临床疾病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干细胞治疗研究中开展最广泛的两类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对于造血干细胞,目前全世界已经建立了很多脐带血库来保存造血干细胞,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建库和临床应用才刚刚起步,目前已初步应用于治疗血液病(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心脏病、脊髓损伤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

的GVHD方面,美国Osiris公司已完成了III期临床试验。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能够用于分离和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这造成了制剂细胞成分不均匀、质量难以控制等困难。 因此,开发特异性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是进一步推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必然趋势。按照临床应用的标准开发骨髓、脂肪、脐带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分离纯化工艺,建立临床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工艺技术标准程序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未来应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项目目标 1. 总体目标: 建立临床级干细胞标准、开发临床级干细胞分离与培养工艺以及建立临床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工艺技术标准程序等。 2.具体技术指标: 建立1项成体干细胞的临床级分离纯化的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质控标准,实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运行,质量达到临床应用标准。 三、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干细胞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分离、培养、扩增等关键问题,重点确定与国际接轨的临床级干细胞的标准,建立多种临床级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新技术,为实现干细胞产业化奠定基础。

实验方案-细胞表型检测

细胞表型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品 名称: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猴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P4、P6、P8细胞1.1.2 主要试剂 B液自配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D液自配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血清新西兰胎牛血清(特级) 上海依科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IgG-FITC BD公司货号:555748 CD19-FITC BD公司货号:555412 CD34-FITC BD公司货号:555821 CD44- FITC BD公司货号: CD31- FITC BD公司货号: IgG-PE BD公司货号:555749 CD11b-PE BD公司货号:555483 CD45-PE BD公司货号:555388 CD73-PE BD公司货号:550257 CD90-PE BD公司货号:555596 CD105-PE Serotec公司货号:MCA1557PE HLA-DR-PE BD公司货号:555812 CD29-PE BD公司货号: 1.1.3 主要仪器 CO2培养箱 离心机 超净工作台 显微镜

1.1.4 主要耗材 50ml离心管、5ml/10ml移液管、1.5ml EP管。 1.1.5 实验设计依据 通过传代培养,我们可以得到相对纯的间充质干细胞,参考国际细胞治疗协会提出的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方面的标准,CD73、CD90和CD105阳性率不低于95%;CD45、CD34、CD11b、CD19 和HLA-DR阳性率不高于2%[1]。检测在传代过程中的细胞的表型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设计检测P4代、P6和P8代细胞表型。1.2 实验方法 1.2.1细胞消化 1、将原培养液倒净,用移液管取D液10ml冲洗细胞,倒净,此操作重复洗2 次; 2、用移液管吸取加入B液2ml,盖上培养瓶盖子,摇晃使B液均匀覆盖瓶底,待细胞从培养壁脱落下来; 3、用移液管吸取加入C液0.5ml, 终止消化,再加D液10ml,吹打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收集至离心管中; 1.2.2 流式检测方法 1、收集细胞,1000rpm离心5min,用D液洗一次,过滤; 2、用适量D液将细胞重悬,100μl每管分装到1.5mlEP管中,每管细胞不少于用1×105,在每管中加入4μl要检测表型的抗体,室温避光放置30min;加入1mlD液混匀,离心弃上清,再用1mlD液混匀,离心弃上清,每管加入 350-500μl D液重悬,移入流式管待测即可; 3、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值,每管计数3000-10000个细胞; 4、分析数据。 1.3 C6操作步骤 (一)开机 1、启动控制计算机,进入软件,此时信号灯为红灯,显示还没有与C6连接。 2、检查四个液体容器,如有需要,则先充满液体或清空废液。

转染步骤及经验(精华)

转染步骤及经验(精华) 一、基础理论 转染是将外源性基因导入细胞内的一种专门技术。分类:物理介导方法:电穿孔法、显微注射和基因枪;化学介导方法:如经典的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方法、和多种阳离子物质介导的技术;生物介导方法:有较为原始的原生质体转染,和现在比较多见的各种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理想细胞转染方法,应该具有转染效率高、细胞毒性小等优点。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是目前转染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时具有细胞毒性很低的优势。但是,病毒转染方法的准备程序复杂,常常对细胞类型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一般实验室中很难普及。其它物理和化学介导的转染方法,则各有其特点。需要指出的一点,无论采用哪种转染技术,要获得最优的转染结果,可能都需要对转染条件进行优化。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很多,从细胞类型、细胞培养条件和细胞生长状态到转染方法的操作细节(见后文)。 二、转染操作流程(以常用的6孔板为例) (1) 细胞培养: 取6孔培养板,以3x104/cm2密度铺板,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至70%~90%汇合。(不同细胞略有不同,根据实验室优化的条件进行,汇合过分,转染后不利筛选细胞)。 (2) 转染液制备: 在EP管中制备以下两液(为转染每一个孔细胞所用的量) A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1-10μg DNA,终量100μL, B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对应量的转染试剂,终量100μL; 轻轻混合A、B液(1:1混匀),室温中置15分钟,稍后会出现微浊现象,但并不妨碍转染。 (3) 转染准备:用2mL不含血清培养液漂洗两次,再加入2mL不含血清及PS的培养液。 (4) 转染:把A/B复合物缓缓加入培养液中(缓慢滴加),轻轻摇匀,37℃温箱置6~8小时,吸除无血清转染液,换入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 三、转染注意事项 1. 血清 A. 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形成时不能含血清,因为血清会影响复合物的形成。 B.一般细胞对无血清培养可以耐受几个小时没问题,转染用的培养液可以含血清也可以不加,但血清一度曾被认为会降低转染效率,转染培养基中加入血清需要对条件进行优化。 C. 对于对血清缺乏比较敏感的细胞,可以使用一种营养丰富的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Ⅰ培养基, 或者在转染培养基中使用血清。对血清缺乏比较敏感的贴壁细胞,建议使用LIPOFECTAMINE 2000。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GIBICO)很好用,有条件的话,就用它代替PBS洗细胞两遍,注意洗的时候要轻,靠边缘缓缓加入液体,然后不要吹吸细胞,而是转动培养板让液体滚动在细胞表面。如果洗的太厉害,细胞又损失一部分,加了脂质体后,细胞受影响就更大了,死亡细胞会增多。 2.抗生素(PS) 抗生素,比如青霉素和链霉素,是影响转染的培养基添加物。这些抗生素一般对于真核细胞无毒,但阳离子脂质体试剂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抗生素可以进入细胞。这降低了细胞的活性,导致转染效率低。所以,在转染培养基中不能使用抗生素,甚至在准备转染前进行细胞铺板时也要避免使用抗生素。这样,在转染前也不必润洗细胞。对于稳定转染,不要在选择性培养基中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因为这些抗生素是GENETICIN选择性抗生素的竞争性抑制剂。另外,为了保证无血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摘要】目的探索人表皮干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将皮肤标本进行分离,用DispaseⅡ酶消化表皮皮片后,重悬细胞,接种于铺有Ⅳ型胶原的培养瓶进行培养。表皮干细胞的鉴定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其表面标记物β1整合素、CK19的表达。对表皮干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克隆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良好,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及CK19角蛋白染色阳性。表皮干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角质形成细胞(P<0.05)。结论采用本方法进行人表皮干细胞的培养较为理想。 【Abstract】Objective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performed to find primary cell culture method of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 Methods The skin samples were isolated by Dispase Ⅱ,the cells were seeded in culture flask which was dealed with type IV collagen. The epidermal stem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cytochemical technique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egrin β1 and CK19. The cell clone formation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and keratinocyte were compared. Results Cell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and good growth status inverted,epidermal stem cells were positive reaction to integrin β1 and CK19 antibody. Epidermal stem cell clone formation rat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keratinocytes (P<0.05).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was effective for culture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 【Key words】Epidermal stem cell;Culture;Identification 表皮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在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表皮干细胞的原代培养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主要试剂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单克隆抗体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CK19,Ⅳ型胶原,DispaseⅡ酶,胎牛血清(FBS),表皮细胞生长因子,0.25%胰蛋白酶(含0.02%EDTA)。 1. 2 实验设备CO2恒温培养箱,无菌超净工作台,倒置相差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 1. 3 方法 1. 3. 1 原代培养严格无菌操作,切取5×5 mm2左右的皮肤标本,标本源自本院4月龄自愿引产胎儿包皮,切取前分离皮下组织,将分离得到的皮肤组织用含青-链霉素的PBS冲洗3次,切成小皮块后置于含 2.5 mg/ml DispaseⅡ酶的DMEM培养基中4℃过夜,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100 U/ml)及链霉素(100 μg/ml),第二天分离表皮和真皮层,收集表皮皮片,37℃条件下0.25%胰蛋白酶(含0.02%EDTA)消化15 min,胎牛血清终止消化,轻轻吹打,200目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大动脉内皮细胞时表现稳定的粘合性,表面分布不均、分散性及跨迁移的特征即;趋化因子与切力效应 作者:Giselle Chamberlain, Helen Smith, G. Ed Rainger, Jim Middleton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症,抑制免疫力的性质,或许在如动脉硬化这样的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进入炎症细胞,然而为了在临床上运用,人们需要阐明他们迁移机制。本研究探究了鼠类间充质干细胞与其迁移到小鼠动脉内皮细胞的相互关系,以及趋化因子,剪切压力的效应。通过生理流动条件实验研究鼠类间充质干细胞与MAEC 的相互作用,鼠类间充质干细胞在连续流动条件下没有表现出相互作用。然而,当流动停止十分钟,再开始,鼠类间充质干细胞慢慢的附着在内皮细胞表面,延展成良好的微绒毛过程(丝足)。然后他们以不同方向散布在伸展的丝足。CXCL9显著提高了鼠类间充质干细胞的附着、表面非均匀分散及扩散的比例,剪切压力明显刺激了后两者。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鼠类动脉内皮细胞过程中,CXCL9, CXCL16, CCL20 和CCL25 明显增强了跨内皮迁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跨迁移抑制受体CXCR3,CXCR6, CCR6 和CCR9. 本研究促进了对间充质干细胞内皮跨迁移,趋化因子、剪切压力的效应的了解,这与如动脉硬化的炎症息息相关。 介绍 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许多不同的细胞谱系的能力,如同他们抗炎及免疫方面的特征,都没有伦理上的争议;培养相对容易使得间充质干细胞在许多炎症与损伤的治疗中成为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1]。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动脉硬化的抗炎治疗中发挥作用,有报道用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2–4];同样,在像中风,脊椎损伤[5,6]、脑脊髓炎[7]、辐射损伤[8]、皮肤损伤[9]和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情况[10],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潜在作用。虽然在治疗像非愈合骨折这样的特点疾病下[11],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动发挥作用,但是它也与间充质干细胞周身侵泡配合问题有关,如钙化与组织损伤[12]。周身移动带动多向移动,而且可能比定向传递更少发生侵略性的过程。为了通过周身递送直接治疗动脉硬化,间充质干细胞需要横穿动脉内皮进入组织发挥抗炎效应,然而通过这样途径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移植并不非常有效[13],还需要了解间充质干细胞从血液到组织是怎样迁移的,以至于这样的补充过程能够减少炎症的发生与增强组织修复。 我们已经非常了解多层附着的白血球及这些细胞是如何从循环中迁移到炎症组织中的[14,15]。白血球在细胞内皮表面进行一系列相互作用,如结合,旋转,激活,捕捉,传递,蠕动,接着进行跨内皮迁移。然而,我们不知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与内皮细胞发生相似的作用,也不知道哪些因子调控跨内皮迁移。除此之外,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在循环中产生生理作用即流体剪切压力需要得以解决,因为这队白血球非常重要[16]. 趋化因子受体与配体是重要的组分涉及在白血球细胞移动到炎症位点,最近我们阐明了在标准Boyden-type 小室中,用去掉内皮细胞后,鼠类间充质干细胞上不同趋化因子受体的功能表达。我们和其他人报道了[17–22]在人类间充质干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其中与一些鼠类相同(如CXCR3,CXCR6 和CCR9因子)。我们了解有许多白血球附着分子参与细胞横穿内皮组织的迁移过程,有报道其中一些在间充质干细胞上表达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 近三十年来,血细胞生成的研究发展很快,现已证明人类骨髓中存在造血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能分化为各血细胞系统的祖细胞(如淋巴系干细胞、粒系干细胞),再大量分化、增殖为各种原始和成熟血细胞,最后这些成熟的血细胞通过骨髓进入血液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人体造血干细胞的一半存在于干细胞池,是人体造血细胞的储备库,以适应和满足各种状态下造血的需要;另一半存在于增殖池,这些造血干细胞不断增殖、自我复制,以弥补因细胞衰老或丢失所致的血细胞不足,维持人体血细胞的平衡。 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当抽取部分造血干细胞后,会很快增殖,一般健康者在1-2周左右即可补足所捐的造血干细胞量。因此,捐献者不仅不会影响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统得到了锻炼,更具备了生命的活力。 什么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骺和扁平骨(如髂骨)的骨髓腔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填充了所有的长骨的骨髓腔(呈

淡黄色,称黄骨髓),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和长骨骨骺中才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要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骨髓的造血能力可显著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极强,骨髓最高的造血能力可达到正常造血情况的9倍,如果只保留骨髓的1/10,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所以少量骨髓捐献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是怎样的 常规的移植前,只需HLA—A、B、DR三个座位六个基因相同即可。由于HLA—A、B的多样性最明显,所以上海分库原先是对志愿者先做HLA—A、B分型,待检索后供、受者HLA —A、B相配后,再对供者作HLA—DR分型检测,看是否相配?现在已采用基因检测法,不分一、二类了。如果供、受者HLA 完全相配,同时供者健康检查合格,就可以着手准备移植手术。先用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摧毁患者身上癌细胞,这时患者的正常造血干细胞也会被杀死,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必须在无菌病房(层流室)中接受移植。移植方法如同输血,植入的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繁殖,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患者逐渐恢复健康。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白血病的有效治愈率可达到70%左右。 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方式是什么

细胞转染技术原理及应用

细胞转染技术原理及应用 常规转染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瞬时转染,一类是稳定转染(永久转染)。前者外源DNA/RNA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因此一个宿主细胞中可存在多个拷贝数,产生高水平的表达,但通常只持续几天,多用于启动子和其它调控元件的分析。一般来说,超螺旋质粒DNA转染效率较高,在转染后24-72小时内(依赖于各种不同的构建)分析结果,常常用到一些报告系统如荧光蛋白,β半乳糖苷酶等来帮助检测。后者也称稳定转染,外源DNA 既可以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也可能作为一种游离体(episome)存在。尽管线性DNA比超螺旋DNA转入量低但整合率高。外源DNA整合到染色体中概率很小,大约1/104转染细胞能整合,通常需要通过一些选择性标记,如来氨丙基转移酶(APH;新霉素抗性基因),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H),胸苷激酶(TK)等反复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同源细胞系。 转染技术的选择对转染结果影响也很大,许多转染方法需要优化DNA与转染试剂比例,细胞数量,培养及检测时间等。一些传统的转染技术,如DEAE右旋糖苷法,磷酸钙法,电穿 孔法,脂质体法各有利弊 近年来国际上推出了一些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转染技术,以其适用宿主范围广,操作简便,对细胞毒性小,转染效率高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其中树枝状聚合物(Dendrimers)和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的转染性能最佳,但树枝状聚合物的结构不易于进一步改性,且其合成工艺复杂。聚乙烯亚胺是一种具有较高的阳离子电荷密度的有机大分子,每相隔二个碳个原子,即每“第三个原子都是质子化的氨基氮原子,使得聚合物网络在任何pH 下都能充当有效的“质子海绵”(proton sponge)体。这种聚阳离子能将各种报告基因转入各种种属细胞,其效果好于脂质聚酰胺,经进一步的改性后,其转染性能好于树枝状聚合物,而且它的细胞毒性低。大量实验证明,PEI是非常有希望的基因治疗载体。目前在设计更复杂 的基因载体时,PEI经常做为核心组成成分。 线型PEI(Line PEI,LPEI)与其衍生物用作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比分枝状PEI(Branched PEI,BPEI)要早一些,过去的研究认为在不考虑具体条件,LPEI/DNA转染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较低,有利于细胞定位,因此与BPEI相比应该转染效率高一些。但最近研究表明BPEI 的分枝度高有利于形成小的转染复合物,从而提高转染效率,但同时细胞毒性也增大。超高分枝的、较柔性的PEI衍生物含有额外的仲胺基和叔胺基,在染实验中发现这种PEI的毒性 低,但转染效率却较高。 GenEscort是采用各种分枝状和超高分枝状的小分子PEI与各种含有生理条件下可降解键的交联剂交联,合成出的一系列高分枝的可降解的PEI衍生物。聚合物的分枝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正电性,因此易于高效地包裹各种DNA、RNA分子及质粒形成小的纳米颗粒,从而提高转染效率,当所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以后,其中所含的生理条件下可降解的化学键在细胞内水解,使交联聚合物分解为无细胞毒性的小分子PEI,这样结构的转染试剂在体外应用可以获得高的转染效率和低的细胞毒性,其可降解性对体内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干细胞分离培养步骤

家兔BMSC分离培养步骤 1.麻醉、备皮、消毒、铺巾:取1只4-5周龄新西兰幼兔,速眠新肌肉注 射(0.1~0.2mL/kg)麻醉。仰卧固定于操作台上,褪毛,备皮,2%碘酒、75%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铺洞巾(洞巾孔洞应控制在lcm左右,以利于减少污染)。 2. 在双侧踝关节处环形剪开皮肤,再纵行剪开皮肤至骶尾部,分离肌肉、 筋膜等软组织至见骨膜,电锯离断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获取家兔股骨和胫骨(桡骨),置于装有PBS液的无菌盒内。(亦可从髂前上棘穿刺抽取骨髓) 3.用PBS液体清洗骨组织3-4遍,去除杂物、血迹后,在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剥离骨周围的肌肉软组织,用眼科剪从股骨和胫骨的干骺端打开骨髓腔,用含有适量肝素( 625 U/mL)的DMEM 液冲洗骨髓腔,收集冲洗液约 6 ~ 8 mL。吸管反复吹打后,1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 DMEM 培养基重悬,将上述细胞重悬液按照1∶ 1 的比例缓慢滴加到密度为 1. 073 g/mL 的PercoⅡ分离液中,1 500 r / min 离心 20 min。离心后管内容物分为 3 层,收集中间乳白色云雾状的单个核细胞层,加入 DMEM 培养液稀释混匀,1 500 r/min 离心 5 min,洗涤 2 ~ 3 次,去除多余的脂肪细胞及组织液。用含双抗的 1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基重悬细胞,以 2. 0 × 10^5个/cm2的细胞密度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置于37 ℃,5%、饱和湿度的孵箱中培养。 4. 48小时后首次半量换液,去除浮物及其它非贴壁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后每隔3天换液一次。 5. 7-10天后,待细胞融合长满至80%以上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经过第一次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约能占60%左右,并且呈漩涡状生长;一般经过3次左右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约能占90%左右。

捐献少量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即能救人一命

捐献少许可复制的造血干细胞即能救人一命 一、前言 当一个象征生命的火焰因为“缺油”而即将熄灭,此时,如果您给他添上“油”,他生命的火焰就能继续照亮征程。栖息于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和再生能力,健康适龄者为亟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延续生命的患者,捐献少量的骨髓血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就象给因为“缺油”而即将熄灭的油灯添加了油,使其生命的火焰继续放射光芒。 195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多纳尔·托玛斯医生,将经过抗凝和过滤的正常人骨髓血通过造血功能出现障碍患者的静脉输注到其体内,从而开辟了骨髓移植的成功之路。随后的研究和实验,证明了通过静脉输注骨髓血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骨髓移植是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的。 骨髓移植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世界各地千百万患有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地中海贫血、急性放射病、重症免疫缺陷病和某些恶性实体瘤等被视为不治之症的患者,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应用于对70多种疾病的治疗。因此,多纳尔·托玛斯医生于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我国的骨髓移植技术及相关药物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4年1月27日,陆道培医生为北京平谷一位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护士张秋兰成功地施行了同基因骨髓移植。创下了全

球第二例,亚洲第一例;第一次安全地应用孕妇作供者;第一次应用最低的供者细胞数(有核细胞只有0.35×108/kg ,而CMDP 要求6×108/kg,1/17)获得成功等若干个记录……。当年接受骨髓的22岁张秋兰护士,已当了奶奶;正身怀六甲并为其捐献骨髓的孪生妹妹提供的骨髓血,母子平安。供受双方仍然健在。移植44年后的2008年,再次接受采访的张秋兰已经66岁,当了奶奶。当年陆道培院士年仅33岁,可谓青年才俊。 随着骨髓移植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为配合骨髓移植技术的推广,造福于民众,1992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北京建立了“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亦称“中华骨髓库”,英文缩写CMDP)。由于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和持续的经费支持,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2001年12月,中央编办发文成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编制和经费等;统一管理和规范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组织、动员、HLA检测及采集等工作(业内称为重新启动)。如今中华骨髓库的分库已经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许多地方还设立了工作站。配套性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运作模式相继形成和完善。如今,中华骨髓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库和全球华裔白血病病人的希望之库。 二、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基本条件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分离与体外培养

万方数据

ISSN1673—8225CN21.1539/R赵凌云,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分离与体外培养wwM.zglckf,comkf23385083@sina.com 0引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形成骨、软骨、脂肪、神经和成肌细胞能力的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取材方便,易于体外扩增,可进行自体移植,而不存在组织配型和免疫排斥的问题,被认为是骨组织工程中最佳的种子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可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和分离扩增的培养方法。 1材料和方法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 材料:实验于2006—02/1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完成。骨髓来源于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收治的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基础培养液由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和低糖仪一MEM配置。低糖d-MEM培养基(Hyclone);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077g/mL,上海试剂二厂生产);胰蛋白酶,胎牛血清(Gibico);C02培养箱(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F90);生物安全柜(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Fsafe一1200/c);倒置显微镜(Leica);离心机(JOUANB4i多功能台式机)。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实施为第一作者,评估为第二、三作者,均经过系统培训,未使用盲法评估。 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传代培养:在无菌条件下,以含5mL肝素钠生理盐水的20mL注射器,于患者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组织6mL,移入含5mL肝素钠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混匀,而后沿管壁缓慢加入含10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2000r,min离心20min,小心吸取界面层细胞,用D—Hanks平衡盐溶液洗2次,2000r/min离心8min,加入基础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调整细胞的浓度,将细胞悬液按109—1010L-1接种于培养瓶,放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0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于培养后的两三天更换培养液,并用D-Hanks平衡盐溶液冲洗2次,以去除未贴壁的造血细胞,以后每3d换液一次,进一步去除未贴壁的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融合成片、长满培养瓶底部后,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流过所有细胞表面,盖好瓶盖,将培养瓶放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变圆,部分脱壁,控制消化时间不超过3min,立即加入2mL有血清培养液终止消化,用弯头吸管轻轻吹打细胞生长区域,吹打过程中不要用力,结束后再用少量培养液漂洗一遍,然后加入适 5650量培养液计数,分别接种在新的培养瓶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的绘制:取第3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至24孔培养板,3孔/组,细胞1×104/孔,每孔加入培养液1mL,放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02孵箱中培养。以细胞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的测定:取第3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至24孔培养板,3孔/组,细胞1×104/孔,每孔加入培养液1mL,放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02孵箱中培养,每隔2h进行细胞贴壁率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率。 统计学分析:由第一作者采用ESA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娃s表示。 2结果 2.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1d即贴壁,2d时贴壁细胞较多。经冲洗和换液去除悬浮细胞后,贴壁细胞继续培养3d开始增殖,伸展为椭圆型、短梭型、多角型及不规则型等(图1)。至14d细胞密集在集落中心,基本铺满瓶底,第3~5代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型,排列成旋涡状或放射状(图2)。 图1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后3d开始增殖,伸展为椭圆型、短梭型、多角型及不规则型等(倒置显微镜,x20) 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3d内处于潜伏期,3d后进入生长期,7d后进入平台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见图3。 P.O.Box1200。Shenyang110004kf23385083@sina.com www.zglckf.com  万方数据

细胞转染的详细过程

细胞转染的详细过程 1、准备工作如下: 1)从pFastBacTM construct中纯化重组的bacmind DNA(500ng/μl溶于TE中) 从相应的pFastBacTM construct对照中纯化bacmind DNA(500ng/μl溶于TE中)。 细胞培养在适合的培养基中。 细胞转染剂Cellfectin(4℃储存)无任何添加物(例如:FBS,抗生素等)的细胞培养基。用于细胞培养的完全生长培养基(例如:Sf-900ⅡSFM TNMFH 或其他适合的培养基)。2)在6孔板或是35毫米dish上,每孔培养9*105Sf9细胞,细胞培养于2ml含抗生素的生长培养基中。 3)细胞在27℃孵育至少一小时。 4)对于每一个转染的样品,准备bacmid DNA:与细胞转染剂在12*75mm消毒管中进行如下混合: 用100μl无血清培养基稀释1μl纯化的bacmid DNA。 用100μl无血清培养基稀释6μl 细胞转染剂。 将bacmind DNA与细胞转染剂进行混合,动作要轻柔,混合物在室温下孵育45分钟。 5)当DNA与脂质体进行孵育时,移去细胞原有的培养基并用2ml无血清培养基洗一次,移去用来清洗的无血清培养基。 6)在每一个含有DNA与脂质体混合物的管子中加入0.8ml无血清培养基,轻柔混合,分别把DNA与脂质体混合物加入含有细胞的孔中。 7)细胞在27℃孵育5小时。 8)从细胞中移去DNA与脂质体混合物加入2ml完全生长培养基。 9)将细胞在27℃进行孵育,实验人员必须每日观察,记录转染细胞的生长状态,细胞在转染后48小时长势应该比较良好,但72小时后直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病毒感染的细胞病变。 2、第一代代病毒的收集与保存 1)当转染的细胞呈现出感染后期的形态时,收集每孔含有病毒的上清,转移到灭菌的15ml 压盖管中。 2)以500*g离心5分钟,从而移去上清中所含有的细胞及大的碎片。 3)将离心后的上清移到新的15ml压盖管中,用来保存第一代病毒,存放于4℃避光保存。 3、病毒的保存 1)病毒存放于4℃避光保存。 2)如果用的是无血清培养基,则加入终浓度为2%的FBS 。血清蛋白可以作为蛋白酶的底物。 3)长期保存时将一部分病毒储存在-80℃用于病毒的重新扩增。 4)病毒的常规储存不要低于4 ℃.病毒经过反复冻融会使其滴度下降10 到100倍。 4、杆状病毒的扩增 1)准备sf9细胞,2*106/孔,在室温孵育1小时。 2)在孵育1小时以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昆虫细胞的贴壁情况。 3)在每孔中加入适量的P1代病毒。 4)在27℃进行孵育48小时。 5)在感染后48小时,收集每孔含有病毒的上清,转移到灭菌的15ml压盖管中。以1000*g 离心5分钟,从而移去上清中所含有的细胞及大的碎片。 5、病毒空斑分析 1)准备工作如下: 澄清的杆状病毒保存于4℃ 培养在适当培养基中的sf9细胞(30ml 5*105/ml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每一个滴度的杆状

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

文章编号:100025404(2001)0520553203论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艾国平,粟永萍,闫国和,冉新泽,刘晓宏,罗成基,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防原医学教研室、全军复合伤研究所,重庆400038) 提 要:目的 摸索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并观察其部分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常规的细胞培养传代技术以及光、电镜技术和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法,观察不同贴壁时间、不同浓度血清、不同种植密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形态的影响,并观察培养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 以选用4~24h贴壁的有核细胞,加入5%~10%胎牛血清、种植密度(4~8)×104个/ml的培养条件为最适宜细胞生长;在此条件下,培养扩增的细胞仍具有干细胞多向分化性;其形态呈梭状,具有快速增殖的能力;培养细胞在3~4d进入对数生长期,随后进入平台期,分裂相细胞明显减少;光镜下细胞呈梭状或类成纤维状,2~10代的细胞呈均质状;超微结构显示为早期幼稚细胞形态。结论 建立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条件,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学 中图法分类号:R329.2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and isolation of th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I G uo2ping,S U Y ong2ping,Y AN G uo2he,RAN X ing2ze,LI U X iao2hong,LUO Cheng2ji,CHE NG T ian2min(Department of Radiation M edicine, Institute of C ombined Injury of P LA,Third M ilitary M 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 o observe s om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plore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is olating and culturing in vitro.Methods C omm on cell culture technique,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growth,prolif2 eration,m orphology of th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different adherent time,concentration of serum and cell density.Re sults The best culture condition in vitro for growth was4-24hours adherent time,5%-10%fetal bovine serum,(4-8)×104/ml cell density.The cells were spindle in shape and had a strong ability of proliferation.The time for cell duplication was3to4days.The cell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cells in electron microscope.Conclusion The best condition for is olation and culture of bone marrow mesemchymal stem cells was success fully established and s ome biological features were obserred.It found a bas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using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K ey w ords:mesenchymal stem cell;tissue engineering 干细胞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2 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如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支持造血的基质细胞等分化的能力[1,2]。随着细胞工程学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利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性,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和有靶向性目的基因,已有报道MSC在骨、软骨、肌腱和神经胶质修复中的作用[3,4],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实验旨在摸索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骨髓MSC的分离 从胸骨无菌抽取约1~2ml的骨髓,肝素化后,加入红细胞裂解液5ml,混匀,12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用0.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G1999054205) 作者简介:艾国平(1969-),女,四川省隆昌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组织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篇。电话:(023)68752355 收稿日期:2001201226;修回日期:2001203218m ol/L的P BS(pH7.2)洗2~3次,1200r/min,各离心10min;计数,以2×109/ml种入10%F BSα2ME M培养基,青霉素100U/ ml、链霉素100μg/ml,37℃,5%C O2孵箱中培养;不同时相点弃悬浮细胞,用0.01m ol/L P BS(pH7.2)尽量轻轻洗去未贴壁的细胞,加入含10%F BSα2ME M培养基。 1.2 不同贴壁时间对MSC增殖的影响 选用贴壁后1、2、3、4、6、8、12、24、48、72h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观察不同时间贴壁的细胞传代、增殖能力及形态学的变化。 1.3 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 BS)对MSC生长的影响 细胞按4×104/ml种入96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以下F BS 浓度的α2ME M培养基:0%、1%、2.5%、5%、7.5%、10%、12.5%、15%、17.5%、20%,每个浓度6孔;培养48h后,加入20μl MTT (5mg/ml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7℃避光培养4h;尽量吸掉上清液,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室温振荡10min,HT27000plus多孔读数仪490nm处读取D490值,以培养液作空白对照。 1.4 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对MSC生长的影响 用含10%F BS的α2ME M培养基;细胞按以下密度(×104/ ml):0.3、0.6、1.0、2.0、3.0、4.0、5.0、6.0、7.0、8.0、9.0、10.0种入96孔培养板中,每一密度6孔;培养48h后,按上述方法测其D490值。 1.5 培养细胞生长曲线 细胞按0.5×104/ml种入24孔培养板,每孔培养液为1ml,每天取3孔测其D490值,连续测8d,绘出培养细胞生长曲线。 355 第23卷第5期2001年5月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ACT A AC ADE MI AE ME DICI NAE MI LIT ARIS TERTI AE Vol.23,N o.5 May.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